当年的明月,当年的苏轼
丰厚的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精神内核,不应是遥远的记忆,而应是现实的营养;不仅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铸就当代中国人文化人格的内在动力。
文言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文言作品中蕴含的中国古代各种文化现象、劳动人民丰富的智慧与情感,不应该伴随着年代的消逝而离我们愈来愈远,应该通过文言文教学让学生能够领会并且继承其中的精华。这样做,一方面,会帮助学生成为一个有厚度、有涵养的人;另一方面,能够让我们古代文化中的精髓部分得以保护、继承。所以我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仅停留在疏通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方面的教学,还希望能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学家的精神内涵。
在教授《记承天寺夜游》的过程中,有同学突然谈到苏轼与张怀民是“无所事事”才去赏月,这激起了我全面介绍苏轼的欲望。下面是我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请大家找出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谈谈它们的妙处。
生1:写景的句子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话作者把月光比喻成清水,给人清澈明亮之感;竹柏、藻荇这两个事物在我眼中本是不相干的,作者却能将它们比在一起,很有意思。
生2:我与她的见解不太一样。“庭下如积水空明”是把月光比作水;“庭下如积水空明”是苏轼在故作糊涂,给人虚中带实、实中带虚的玄妙感觉。
师:我认为二位同学谈得都有道理。一位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来谈,一位是从句子带给他的感受来谈。“藻、荇交横”,纵横交错,摇曳生姿,作者确实是一位善于写景的丹青高手。
生3:还有写景的句子“月色入户”,“入户”可以理解为“进入门里”,就把月亮写活了。
生4:好像月亮在邀请他出去看一样。
生5:如果写“月光洒在地上”就很平常,用“入”字显得比较生动。这样更能表现出作者想“夜游”的心理。
师:下面让我们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看看从哪些语句能够读出作者的心情或感情。
生6:从“欣然起行”可以看出作者非常高兴,从“念无与为乐者”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孤独,从结尾“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看出作者认为这个夜晚很珍贵。
生7: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还可以看出作者被贬谪时郁郁不得志。
生8:这一句说明当时其他人没有心情观看美景,只有被贬的官才有时间去看。
生9:我认为作者这个时候有些无所事事。从文中写景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中“空明”二字可以看出他是无所事事的。
(生议论纷纷,认为“无所事事”一词不太恰当。)
师:大家的感觉很敏锐。能从“庭下如积水空明”读出作者的处境,应了清代词评家王国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但依照后两位同学的说法,“闲人”是说二人很清闲吗?我们借助诗句来看看被贬黄州、无薪俸、租50亩荒地经营的苏轼的生活。有诗曰(投影展示):
不令寸土闲,饥寒未知免。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又有“自笑平生为口忙”之句。看来,苏轼要养活一家老小,要开荒种地,要种麻植桑,还要造房子,为糊口奔忙。他是很“清闲”、无所事事吗?
生(纷纷):是有心情、有闲情。
生10:我认为“闲”是说他们有“闲情雅致”。当时因为“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很不得志,但他仍然讲究生活情趣。就像我们学过的《童趣》一样,作者无论何时都能观察、品味到生活中的乐趣,所以还能看出苏轼的豁达胸怀。
师:大家的说法表明你们对文章剖析得很细致,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苏轼自己曾说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但是“闲者”是不是“无所事事”呢?请大家读一读苏轼在黄州写的一些诗文(投影展示):
吾兄弟俱老矣,当以时自娱。此外万端皆不足介怀。所谓自娱者,亦非世俗之乐,但胸中廓然无一物,即天壤之内,山川草木虫鱼之类,皆是供吾家乐事也。
——《与子明兄一首》
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
——《送参寥师》
你们能从中找到与“空明”意思相近的句子吗?
(生讨论。)
生11:我认为是“胸中廓然无一物”和“空且静”。这是没有杂念的意思,苏轼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体会到的,没有什么事情能干扰他赏月了。
师:好。我们已经知道苏轼的号为“东坡居士”,“居士”是信仰佛教的俗家弟子的称呼,但他不单信仰佛教。
生12(我话音未落,他抢先说):苏轼家学好,儒释道都精通,但儒家还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不一样。(至于具体怎么不一样,他语塞了。)
师:从对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看,儒家思想的基本倾向是积极入世,而释、道思想的主要倾向则是消极出世的,两者之间存在着矛盾。但苏轼对佛、道思想和对儒家思想的态度是基本一样的,即为我所用,从自我需要出发,加以利用和改造。
所谓“空静”,本是佛学用语,意指佛徒在领悟佛法时排除一切精神干扰的空明心境,这个说法与道家的“虚静”说类似。不仅苏轼一人,宋代就是一个学派林立、儒释道相互吸收整合、兴教讲学之风盛行的朝代。
由此看来,被贬谪到黄州的苏轼,受儒家建功立业思想的影响,他的心中有被贬谪的落寞与被弃置的不满;受道家审美态度的熏陶,他的心中又有闲情雅致与自我排遣的达观。不仅在黄州是这样,贬官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贬官惠州,他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希望同学们也能像苏轼一样,无论身处什么样的境地,都能够热爱生活、拥有闲情雅致,都能够拥有坚强、乐观、豁达的胸怀。
通过“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学生们认识了胸怀远大理想、富有激情和生命力的苏轼;通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学生认识了磊落且理性的苏轼,通过这篇短文,我利用此契机帮助学生了解这位文学大家的非凡经历、人生信仰,了解苏轼的家国意识,甚至对宋朝文学作品的特点窥见一斑,也希望学生们读书能尽量了解作家的全景。
教师要想做到这点,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有针对性地选择名家进行介绍。比如苏轼在文学史上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词领域与辛弃疾同为豪放派的代表,在诗歌领域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还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并称为“书画四大家”,这样一位大家有必要让学生多加了解。
第二,要在学生对字词理解和课文翻译已掌握的基础之上,把握教学契机适时地进行介绍。
第三,教师要对史实、对作家作品的相关资料做深入、全面、准确地了解,以能够对学生有正确的引导。我们鼓励学生有独特的阅读体验,但初中生尚处在人生观、世界观没有完全形成之时,不能把过于偏狭的认识传递给他们,要介绍在社会中广泛流传的观点。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坐得住冷板凳,广泛查阅各种资料,尽量准备得详尽、周全。
文言文教学,通过课本、课堂将古代文化中的优秀篇章介绍给一代新人。这种直接传授不但始终伴随着个体的成长,也成为古代文学传承的最基本的环节。我认为字词句翻译固然重要,但更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体会到古代先哲不同凡响的忧患意识、生命意识,体会到不同时代的文化特点。因为,这些优秀的作品产生的年代与那些伟大的诗人、作家一去不复返了,但是对当代中国人来说,我国丰厚的古代文学遗产中的精神内核,不应是遥远的记忆,而应是现实的营养;不仅是中国文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且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是铸就当代中国人文化人格的内在动力。语文教师,应该肩负起这种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
语文组
王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