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任重而道远
【原文】
——《论语·泰伯》
【译文】
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没有毅力,因为担负的使命重大,而且践行的道路遥远。以践行仁德作为自己的任务,不也重大吗?到死以后才停止追求,不也遥远吗?”
【解读】
有人说:在每年的学雷锋日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能要求高了点,听上去也惨了点,但是理想信仰的实现确实需要有坚韧的毅力、不服输的勇气和屡败屡战的精神。
有志于道的人,不能没有弘大而强毅的德行,任重而道远,因为践行的是仁,这个任务很重,要用一辈子的时间追求所以道远。曾子用充满情感的语言表达了壮阔的襟怀和不朽的思想。细碎平凡的礼仪制度,足可以养成刚强不屈的伟大人格,这种人格精神即是孔子对于“士”提出的终生要求。伟大人格的养成并不是凭一时的意气,而是从平凡处做起的长期锤炼的结果,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汪精卫当年的“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被逮口占四绝》),纵然豪情一时,终不如文天祥被囚三年不投降、勾践十年卧薪尝胆不易志、苏武牧羊多年不变节的弘毅。20世纪30年代汪精卫投靠日本人的事实也证明,一时的勇敢可能只是源于心血来潮、少年气盛或者仅仅为了扬名立万,一旦面对功利就难以抵抗诱惑,只有长期的坚持才是出自信仰的力量。
曾国藩被称为“中国古代史最后一人,近代史第一人”,他一生的成就就是始于平凡中的执着坚毅。在带领湘军成就霸业的过程中,他多次惨败,几欲投水自尽,但最终百折不挠,终于成就伟业。这些成就与他的日常修养息息相关,他总结了修身十二款: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亡不能、作字、夜不出门。他认为人格修炼第一是诚,第二是敬,第三是静,第四是谨,第五是恒。他每天记日记,对自己的言行进行检查、反思,这样的坚持一直贯穿他的后半生。许多人认为人格修炼是虚无缥缈的东西,甚至还是迂腐的,但曾国藩一生的事业足以证明,修身者才有抱负,才能弘毅,才可能事业成功。
毫无疑义,信仰——无论是宗教的还是理性的——对于每个人而言都是最为重要的。按照爱因斯坦的说法,贪图安逸和快乐的人只有一种“猪栏的理想”,只是追求物欲快感的无疑是行尸走肉。而真正有价值的人,都必然追求精神世界的满足,这种价值存在感就是信仰的基础。有了这种信仰,不但社会有道德普及的可能,而且个人也有了精神的维度,才可以在世俗社会中始终保持着清醒,那些物质的东西才不会过度地侵蚀心灵。特别是受过高等教育并担任领导工作的所谓精英更加要有信仰,有坚定的信念,对社会有历史责任感。冯友兰曾说:“孔子在做他所做的事的时候,深信他是在执行天的命令,受到天的支持。”(注: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涂又光译,58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时代的责任、历史的使命让他一生践行着对仁的信仰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