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毋必
坚持儒家的“毋必”追求是企业管理者面对日益变化的客观环境所做的明智选择。在积极进取的奋斗历程中,管理者应秉承不绝对肯定的态度,始终保持豁达、宽容、开放的心态。
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毋必”追求首先体现为企业管理者“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豁达。“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出自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第一百零三回。诸葛亮精心设计,将司马懿父子统帅的魏军诱入上方谷内,并且用干柴火把截断谷口,一时之间,火箭地雷齐发。正当司马懿父子走投无路、即将遭遇灭顶之灾之际,忽然之间狂风大作,天空降下倾盆大雨,将满谷大火尽数浇灭,司马懿父子得以杀出重围。面对此情此景,诸葛亮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
话虽简洁,却极富哲理。“谋事在人”充分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成事在天”则表明外部环境往往具有不可抗力的特点。显而易见,“谋事”是“成事”的前提,但“谋事”并不一定意味着“成事”。如果一旦谋而不成就怨声载道,心中必然背上沉重的桎梏,从此一味沉沦下去;相反,如果因为害怕失败就畏而不谋,完全寄希望于上天,成功必定会离自己非常遥远。如此看来,诸葛亮所说的“不可强也”,虽然透露出百般的无奈,但毕竟表达出识时务者的睿智,是“毋必”的具体体现。
在现代不确定的环境中,风险决策是管理决策的常态。在企业管理者“谋事”的过程中,必然面临许多不确定性因素。此时,如果他缺乏承担风险的勇气,裹足不前,希望等待所有的信息都明朗之后再做出决策,必然会贻误有利的商机。而当众多的企业都认识到某个投资机会或入市机会的时候,先发优势已经丧失;当大家一窝蜂似地涌入,竞争非常激烈之时,机会也就变成了陷阱。可见,在充满风险的环境中,勇于并善于“谋事”,应成为管理者锐意进取、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必备素养。尽管主观努力程度并不一定与成功的概率成正比,但诚如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所言:“幸运的消长可能是外界偶然之事,但一个人是否幸运主要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毫无疑问,既然现代企业竞争中充斥着风险决策,那么,心理承受能力对于管理者就显得极为必要。市场的瞬息万变,竞争的高度白热化,意味着任何决策都可能存在偏离最初预期的可能性。企业家应具备高超的自我调节能力,在商场激烈的搏击过程中,从容面对经营管理中可能遭遇的各种挫折。在付出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即使美好的愿望落空,也应该坦然面对,不因此而颓废,始终保持“败不馁”的旺盛斗志。
2.薄责于人
“毋必”追求也体现为企业管理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胸襟。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对自己责备得重而对别人责备得轻,就可以不被别人怨恨了。如果企业管理者能够以“成事在天”的态度坦然面对自己努力后的失利,能够将心比心,就可以做到“薄责于人”,给下属一个改过的机会。
《龙文鞭影》是清代颇受欢迎的儿童启蒙读物,主要介绍历史上的人物典故,其中包括“雅量刘宽”这一典故。刘宽,字文饶,东汉桓帝时曾任南阳太守,为人温和仁义。每当吏民犯有过错时,刘宽只让人用蒲鞭惩罚,仅仅表示耻辱而已,从不让人受苦刑。刘宽一向以牛车代步。有一次,有人将他的驾车之牛误认为自己的,他也不生气,步行而归。这个人后来找回了自己的牛,特来向刘宽谢罪,刘宽非但没有责怪他,还反过来劝慰了他一番。刘宽的雅量使他不怒而威,不用刑罚就达到了大治的效果。
正所谓“宽则得众”(《论语·阳货》),当企业中形成宽松的氛围时,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如果企业管理者缺乏宽以待人的心态,容不得别人出错,对于员工努力工作时不小心犯下的错误也一味严厉地追究其责任,整个企业就会人心涣散,一派死气沉沉,员工也会精神面貌不佳,缺乏创新的热情。
3.警惕核心竞争力刚性
“毋必”追求还体现为企业管理者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勇气。在企业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能够为顾客创造特殊的价值、又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独特竞争优势,这种竞争优势被C.K.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加里·哈默尔(Gary Hamel)称为核心竞争力(core competence)。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收入不断增长的引擎,是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根本保证。
与一枚硬币有着正反两面一样,企业核心竞争力虽然能够促进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但当它不能适应内外部环境的新的变化时,原来促进企业创新与发展的积极因素将成为阻碍企业创新与发展的消极因素,这就是伦纳德·巴顿(Leonard-Barton)所说的核心竞争力刚性(core competence rigidity)。巴顿认为,人们总是屈从于一个简单概念,即好东西多多益善,以前有益的活动继续如火如荼地开展,结果过犹不及,反而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造成核心竞争力刚性的根本原因在于企业对以前活动的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比如,企业在现有的核心技术上投资越多,就越容易忽视其他技术,包括更先进、更适用的技术。当企业最终认识到现有技术的局限性并试图寻求突破时,所要承担的代价将是十分高昂的。一方面,企业通过自主创新获得更优的技术将面临投资大、风险大、周期长的问题,通过购买专利获得更优的技术则不仅需要花费高额的费用,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来消化,更严重的是,专利可能被主要竞争对手牢牢地把持着,根本不轻易转让;另一方面,企业需要改变员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适应新的技术,但员工通过经验积累形成的知识和技能很难在短时间之内得以更新。
更糟糕的是,核心竞争力刚性具有自我强化的功能,往往是核心竞争力越强,其刚性也就越强。企业在获取由核心竞争力带来的优异的经营业绩时,对现有的核心竞争力能够为企业带来持续竞争优势越坚信不疑,对现有的核心竞争力的投资就越大,对其依赖性就越大,核心竞争力刚性也就越强。
由于事物并非一成不变,昨天的美酒可能是明天的毒药。在环境动态变化的背景下,企业家需要经常提醒自己:以往的核心竞争力现在是否依然强大?企业是否到了需要立即实施变革的关键时候?
企业家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群体,在他们耀眼的光环背后,有着一段值得称道的光辉历史。企业家的成功,不论外在机遇起了多么大的作用,都与他们自身的特质密切相关。特别是面对同样的市场机遇时,有些人可能视而不见,有些人则能迅速地抓住,这种鲜明的反差也反映出不同的管理者能力和水平的巨大差距。而正是这些过去的辉煌,使他们的思想具有强烈的路径依赖,在不少企业中,曾经锐意进取的改革者、创新者可能演变成今天极端的守旧派、绊脚石。道理非常简单,绝对肯定的意识在他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他们天真而想当然地认为,过去的成功可以直接复制,曾经的辉煌一定会延续下去,却忘记了最简单、最浅显的道理:“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吕氏春秋·察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