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美德与核心价值观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我国古代道德建设的重要特点

在中华传统美德和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古代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的发展演变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循,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价值的启示。

一是顺应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的需要,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儒家道德之所以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道德,“仁义礼智信”之所以成为我国传统核心价值观,关键是顺应了我国古代自然经济和封建君主制度发展的需要,适应了我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追求国家稳定、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的需要。它在近代以来之所以遭遇挑战,主要是因为不适应近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不适应近现代追求国家富强、社会变革和快速发展的时代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决定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观念。

二是通过政治的途径大力推进道德建设和核心价值观培育。我国历史上特别重视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甚至把道德提高到治国的根本方略来考虑,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看作根本的治国之道,强调“德者,本也”、“德,国家之基也”,对道德的推行力度非常之大,极力使道德成为一种强大的社会规范力量,与法律制度构成十分有效的互补关系。我国疆域辽阔、人口众多,加上古代交通、通信条件限制,仅仅依靠法律制度,不仅很难维持社会的持续稳定,而且成本巨大。我国传统美德对法律制度的补充作用,就充分体现出来。

在我国历史上,通过政治的途径大力推进道德建设,影响较大的政治决策有:

(1)西周时期就设立了负责道德教化的官员,并制定了“周礼”。

(2)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

(3)西汉时期(公元前134年),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三纲五常”,为汉武帝所采纳;东汉时期(公元79年),汉章帝把“三纲五常”确定为我国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4)东汉初年,佛教传入,与我国儒教、道教发生论战。公元573年,北周武帝亲自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辨释三教后”问题,最后作出了“儒教在先、道教次之、佛教在后”的结论。从此,我国说三教,即指儒、道、佛。

(5)清初康熙九年(1670年),以皇帝的名义颁布圣谕“十六条”,作为“化民成俗”的基本规范。“十六条”是:

一、敦孝弟以重人伦;

二、笃宗族以昭雍穆;

三、和乡党以息争讼;

四、重农桑以足衣食;

五、尚节俭以惜财用;

六、隆学校以端士习;

七、黜异端以崇正学;

八、讲法律以儆愚顽;

九、明礼让以厚风俗;

十、务本业以定民志;

十一、训子弟以禁非为;

十二、息诬告以全善良;

十三、诫匿逃以免株连;

十四、完钱粮以省催科;

十五、联保甲以弭盗贼;

十六、解仇忿以重身命。

康熙二十年(1681年),又将这“十六条”详细加以解释,并配以故事和图像,成为“圣谕像解”,广为宣传,使之“家喻户晓”。

(6)孙中山提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的“新八德”,把它作为“三民主义”的重要内容。

(7)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国民政府发动“新生活运动”,把礼、义、廉、耻“四维”和孙中山的“新八德”,合称“四维八德”,列为“新生活运动”所倡导的国民道德的两大主题。

(8)我们党自成立以来,一直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意识形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是道德发展离不开历史根脉和道德基因。儒家道德传承了我国自古以来的道德思想,因此最为系统、规范和成熟。中华传统美德虽然也注重融合道、法、释等多家道德思想,但始终以儒家道德思想为主体,其他道德思想始终是社会的支流。

四是以主要道德或者说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我国历史上非常重视总结和概括核心德目,按照社会最重要的道德需要,概括和提炼核心价值观,并不断补充、发展和完善,抓住关键、言简意赅,便于记忆,使之家喻户晓。如孔子以“智仁勇”、孟子以“仁义礼智”、董仲舒以“五常”、韩愈以“仁义”、周敦颐以“诚”、朱熹以“仁”统领其他德目。其他学派也都注重突出核心道德的作用,如墨子以“兼爱”、老子以“慈”和“俭”(老子说:“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器长。”)、管仲以“礼义廉耻”统领其他德目。

五是十分重视道德教化和道德治理的作用。在我国历史上,具体的道德德目制定以后,总是大力进行宣传教育,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形成强大的舆论力量,强调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和自律精神,充分发挥道德在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中的独特作用。通过道德治理、法律治理和民间治理“三位一体”进行综合施治,如通过三老五更(三老里正)、家族宗族、乡规民约、会馆行会、善堂善会等民间治理组织,进行道德教化,开展道德建设。

六是把家庭美德作为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支点。在自然经济社会,家庭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细胞,集生产、生育、教育、生活、情感职能于一体。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牢牢把握了家庭这一社会基本细胞,通过家庭美德建设来促进家庭建设,进而通过家庭来维护国家稳定、促进社会和谐、推进社会发展。这就是为什么中华传统美德特别突出家庭美德的原因。如“三纲”、“三从四德”、父慈子孝、夫唱妇随、长幼有序、兄友弟恭等,都与家庭相关。

这些历史经验,都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