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让孩子走向成熟并再次天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由莫言得奖引发的与学生的对话

获悉莫言先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久后的一天,一次上课学生问我:老师,您对莫言获奖怎么看?我感动于学生对文学的关注与对我的信任,他们愿意在这件事上听听老师说什么。我也觉得这是一个可以与学生再次深入交流的好机会。知识与能力是当今中小学教育中非常活跃的两个关键词,但教育更丰富与更重大的内容其实还不只是知识与能力。一个孩子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伴随他一生的东西。现代社会中,知识是常求常新的;能力不够,今后也可边学边提升。“人”要是整体坍塌下来了,想要重新“扶”起来就难了。教育,不只是为学生升学做准备。教育,很重要的价值是帮助孩子构建他们心中优美而高贵的那个精神内核。善抓契机、坦诚而深入的交流无疑是一种重要的方式。教育,就是以一个“人”自然而然地影响另一个“人”。于是我决定和学生谈一谈。

我对学生说,我对莫言的关注大概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同大家一样,引发关注的原因是张艺谋当年拍了由莫言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红高粱》。此后,时过境迁,社会日新月异,《红高粱》热也就沉寂下去了。但或许由于专业的影响,我对莫言的创作此后一直是关注的。我买的小说不多,但莫言的小说我有。我至今记得他的不少小说是从一个男孩的视角观测体察人生的。莫言一直很在意表现与透视生活的真与人性的真。借助莫言先生得奖,今天,想和大家交流这样几点看法。

能够逐渐养成自己的眼光,获得自己的头脑

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网上说他的书已经开始脱销,据说不少出版社和印刷厂已经在加班加点地赶印。得大奖,不论对莫言先生自己而言,还是对中国文学而言,一定是一件大事、好事。但无论得奖与否,其实就文学成就而言,莫言在获奖前后并没有那么大的不同。由于年龄和视野的原因,我相信在莫言得奖之前,我们许多同学对这一名字是陌生的。如果几个月之前,我对同学说起莫言这个名字,大家一定会用有隔膜的眼光看我。要是几个月前,有同学来和我探讨莫言,我会比现在更高兴的!今天,对莫言的关注,不少同学是因为他获得了大奖。获奖后,得到了更普遍的关注,赢得了更多的读者,这肯定是正常的。不过,老师更希望在座的诸位同学,在纷繁多变的现代社会生活中,能够逐渐养成自己的眼光,获得自己的头脑,最终形成自我富有见识的独立判断。我们来学校里学习,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就是学习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己。有的同学会说,自己还用发现,不就在这里吗?长这么大了,难道我还分不清自己与别人吗?其实,我们用手摸到的这个自己,是生物学意义上的自己;那个意识层面、见识层面、精神层面的自己是用手摸不到的。这个“自己”甚至远比生物学意义上的那个自己更重要。我们每个人似乎都有自己的想法;其实,没有发现自己之前,我们的想法并不是我们自己的。它们是别人的,是大众的,是社会的,是媒体的。别人是我们“见到”和“认识”的手电筒,手电筒照亮的地方,我们才能看到。这样就变成了别人想让我们看什么,我们就看什么。活着,不能靠别人的手电筒生活。我们需要自己的手电筒。良好的教育就是让我们拥有自己的手电筒。我们得有自己的脑子,得用自己的脑子活着。没有自己的时候,别人的就是自己的,大众的就是自己的,媒体的就是自己的。今天和大家谈论到的“自己”,当然不是那种简单的青春期“叛逆”。简单的叛逆是为了不同而不同,是稀里糊涂的一种不同,我们今天讲的是有生命理由的不同,是基于自我产生后独立发现的一种不同。

我说这些话的时候,诚然不是反对同学们关注莫言;不但不反对,我还特别欣然和振奋。我是希望通过这件事,和同学研讨一件生命里更重大的事情。

我们用自己的灯光照亮那些应该被照亮的一切生命

同学们,莫言得奖后,我们能够自觉地关注珍爱那些明亮而高贵的生命,这多么好!他们被媒体、被奖项照亮,是基于他们多年来默默而独立的耕耘。说起高贵,在中国人心中,往往会将这个词指向权与钱。教育就是要颠覆人们心中的这份既定而稳固的认识,将高贵指向人的精神领域。因为是千年既定的认识,改变相当困难;因为是千年既定的认识,改变特别有意义。这正是中国教育的艰难所在与高贵所向。得奖后,莫言说:

将来就是要到没有路的地方去走,有路的地方就不能再走了,前面的道路应该是披荆斩棘的前进,包括跟自己过去的写作决裂,你过去这样写,今后不应该那样写,但是这非常难。因为每一个作家都是有限度的,否则的话没有必要有那么多作家,一个人就够了。所以我想我今后还能不能写出自己比较满意、读者也比较满意的作品呢,真是个未知数,很可能就写不出来了,当然也没准儿冒出一部好作品来。

高贵的生命常常突破,常常开创,常常要到没有路的地方去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去走,跟自己决裂,这些都是闪耀着生命光华的思想。它帮我们理解高贵,也成就高贵。因此,我不同意高三就是破釜沉舟的提法。敏锐心灵,常为常新,勤于思考,不断创造,是我们每一个优秀的人日日的功课与生命的常态。出于简单功利目的而产生的扭曲与强迫、压抑与忍耐,都是浓沉的黑雾,锁住了生命自然畅快的呼吸。我们关注那些明亮而高贵的生命,不应是出于一时的新闻效应,而是应该进一步理解他们独特的生命样式与生命内里。关注,是掘一条通渠,将别人高贵的生命理解引注到我们自己的心田之中,进而“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让我们的生命葱茏郁秀,青朗巍峨。

我们同样也应该关注珍爱那些黯淡、甚至漆黑的然而高贵的生命。他们在命运的戏弄中苦苦挣扎,没有光环,没有光亮。他们在生活的凄风苦雨、辗转沉沦中,没有淡息自己心头的温热与愿望。磨难没有让他们产生市侩与卑劣。他们没有名,但他们闪耀着自己的精神之光。几天前,我给大家看过几幅生活贫苦、衣衫破烂的落后地区孩子上课的照片。苦难与艰辛,没有污浊和钝化他们的双眸,反而锻炼出坚韧而清灵的生命光芒。庄严与投入从破烂与肮脏中华贵而诞,气势夺人,震人心魄。没有哪一位老师敢轻视他们的目光,现实处境可以限制他们很多,但让环境无能为力的一定是人的眸中精光与生命之火。他们是弱小的,她们又是那么强大;他们是贫穷的,他们又是那么富贵!如果你能把这样的目光交给老师,交给课堂,就没有什么可以把你阻挡!如果你能把这样的目光交给生活,交给生命,就没有什么可以把你阻挡!

如果同学们认同我这样的理念,我建议你们去鄙视、忽视那些闪光但平庸甚至乏味的人。

我们理解人,关注人,不能靠别人或媒体一时的光亮。我们自己的心中要掌起灯,我们要用自己的灯照亮一切应该被照亮的生命。

我们应该重视理科的学习,但不能忽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

莫言得奖,今天引发了大家的关注。老师希望大家对莫言的关注,不应该仅仅是对一种新闻时事的关注,也不应该仅仅是对有关诺贝尔奖得主的一种关注。对我们同学来说,最有效的一种唤醒是我们今后应该加强对优秀文学作品不断而深入的阅读。

我们应该重视理科的学习,但不能忽视对文学作品的阅读。科学求真,文学作品用形式上的“假”直逼现实里、生命中的“真”。在这一点上,科学与文学是殊途同归的。我们如果用心去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便会感受到丰富的“人”,会唏嘘感叹,会若有所思,会鼓舞振奋,也可能会愤怒悲凉,甚至会产生种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进而引发我们生命中的种种到无限丰富与广远的地方去。在学习中,我们要能遇到“人”,感受“人”,与“人”相伴;而不能仅仅与“题”相伴、与练习相伴。阅读文学作品,我们会与书中的人物一同经历“过程”。这些“过程”,会构成我们重要的体验与经历。而在这些体验与经历中,自然而然地伴着感动与泪水形成的“信仰”,对一个人的当下与今后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个“信仰”会形成我们判断的重要依据。阅读文学作品产生的种种感受,是大家一味做题所不能代替的,更是其他方式也无法代替的。做一道理科的题,无论会做也好、不会做也罢,都不可能把自己弄得这么“复杂”与“开阔”。其实,这种种“复杂”与“开阔”正是文学重要的魅力与特质。人,很重要的一种成长,正是在这种种“复杂”与“开阔”的感受与思考中,反复不断进行的。

莫言先生得奖,以此为契机,希望阅读今后能够成为我们师生生命中一种真实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