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与城乡均等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

农村公共服务需求的增加与供给直接影响着中国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分好社会财富“蛋糕”关系到社会的公平正义,这既是政府的“良知”和“责任”,又是民众的社会共识。“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要“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其重点在于供给体系的完善,难点在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城乡统筹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关键,是“让八亿农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人均GDP增长推动农村公共服务需求增加,单一供给机制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矛盾一方面呼唤供给总量的增加,另一方面需要供给效率的提高。通过对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进行效率评价,可探索增加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总量、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效率的路径。实现农村公共服务与城市的趋同,从而推进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增加数量、保证质量、提升效率的宗旨,也体现了本研究的研究意义。

政策指向和现实需求客观上都要求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增加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率和完善机制。社会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有助于建设服务型政府、建设和谐社会;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有助于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社会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研究,通过以主体多元化增加供给总量、模式创新化改善供给结构、机制健全化提高供给效率,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多方合作、完善供给机制,从而构建和完善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本研究探讨了社会参与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并运用公私合作伙伴理论探索了政府、社会与市场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共同治理结构,这对于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并运用公私合作伙伴理论和资源依赖理论,分析和解决了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效率低下等问题,探讨了符合中国现阶段需求的政府主导下的社会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方式和机制,并提出应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三位一体”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公私合作伙伴理论是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理论基础,其基本作用机理是有效和有益。本研究第一部分结合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模式,以及灾后重建中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特点,分析了民间组织参与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具体模式——合作救灾,其通过“合作”的方式,起着有益的“补充”作用。政府和民间组织两者之间形成了合作机制,实现了“多方共赢”,提供了符合需求的灾后重建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民间组织与政府之间的合作伙伴关系,因不同的独立性和依赖关系程度出现了不同的合作模式。本研究在资源依赖理论基础上,结合宁波市海曙区出现的政府向民间组织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案例,具体分析了民间组织与政府间的资源依赖程度,并得出了两者是独立性高、竞争性弱的资源依赖关系的结论。本研究还根据实际案例分析了相应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分别从政府层面、民间组织层面以及社会公众层面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2.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是农村民生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举措,其绩效是政府公共服务效能评价的关键指标之一。本研究首先通过因子分析模型对浙江省2001至2010年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绩效进行了实证研究,从而为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绩效水平提供了对策支持。本研究其次通过对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现状的分析,从政府和市场角度阐释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不足的原因,并提出构建“一主多元”的供给体系是实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有效供给的可行路径;其中政府为主要供给主体、政府主导下的多元主体参与以及市场运行机制是“一主多元”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供给体系的主要内涵。本研究再次介绍了农田水利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基本流程、思路与方法,并以浙江省为例,构建了浙江省农田水利财政支出效率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试图从理论构建与实证检验两个层面系统地研究农田水利财政支出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模式。本研究最后基于2001—2010年全国农田水利财政支出的省际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评价了各区域的农田水利财政支出效率,并通过回归分析对省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

3.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作为研究和实践的切入点,有助于形成区域均等、城乡均等乃至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对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内涵进行辨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第三部分首先选取了以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公共卫生和基础设施为代表的基本公共服务,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差距进行了测算。本研究其次以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为个案,在该区的政府供给和财政支出基础上,分析了该区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结构。通过比较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结构与农民需求偏好,本研究探寻出了反映农民需求、符合财政支出政策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优先序,以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进程。本研究最后按农民需求偏好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进行了研究,并分析出了农民对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需求程度。本研究通过统计农民对现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满意程度,结合合理的农民需求表达机制,最终从农民需求角度设计出了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进程中的供给优先序。

4.缩小区域差距必须注重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明显推进”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2020年农村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任务之一。本研究最后的部分基于宁波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实践和经验,对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行了分析。本研究首先从城乡基本公共设施供给存在落差、城乡教育资源布局尚欠完善、城乡医疗卫生资源配置不够均衡、城乡社会保障程度仍有差距、城乡就业服务水平仍不平衡等方面,分析了宁波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不均等的差距。其次针对供给水平仍然偏低、区域分布仍不均衡、配套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分析了与治理理念、制度设计以及财政支撑等相碰撞的城乡基本公共服务不均等的制度性因素。本研究最后认为宁波市基本公共服务城乡不均等化也与农村人口集聚水平低、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以及财政支撑弱等客观因素相关。

5.本研究围绕着如何提高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效率,研究了下一步如何改革现有的农村公共服务的供给机制和农村公共服务供需的实现机制。本研究首先从建设现代公共服务体系、理顺各级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职责、创新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创新公共服务多元化投融资机制等方面创新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其次从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的深化等方面设计了合理的财政机制。再次提出了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相结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多元化供给模式创新相结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相结合,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本研究最后从构建公共服务型财政、建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绩效考核机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健全市县两级政府分工负责机制等方面考虑,设计了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城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

作者

2013年11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