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中国:长三角发展新模式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机制研究

在区域经济理论中,产业空间布局的地域合理规模应当以企业的合理规模为基础,在企业集群范围内,单体企业的规模经济与企业集团的规模经济之间存在确定的内在联系(吴福象、王新新,2012),并且企业集群在某一地域上的集聚程度与集聚效益之间存在着倒U形关系。从单个企业的规模经济来看,企业生产装置和设备的最佳组合会使生产能力和产量大幅增加,平均成本得到降低,从而带来大规模生产的经济效益。能够带来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效益的企业在某个地域的聚集规模,称为地域合理规模。因此,企业的联合生产能够把彼此有联系的各种不同工业部门的生产联合在一个企业里来进行,并且构成一个生产的有机整体。这种联合一般具有工艺的连续性、空间的集中性、技术和组织领导的统一性等。

如果某一地域拥有许多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很多工业企业就会扎堆聚集,使得集聚区内的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但是,多大规模才算合理呢?理论上讲,主要是取决于该地域的环境容量。而该地域的环境容量又主要是由以下因素决定的:首先是资源要素,包括各类原材料和各种能源的供给、资金的供给,以及劳动力资源的供给;其次是区域基础设施条件,包括交通、通信、供水、供热及其他设施的供给;再次是自然环境和气候条件状况;最后是管理要素,主要是该地区的管理人才储备等。长三角地区制造业由于企业在承接国际制造业外包过程中,主要以加工业为主,并且许多工序相互联系,这些企业共同布局在某一个地域,形成了地域上的产业聚集,参见表3—1。

表3—1长三角地区主要制造业集群


image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进行整理。

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中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过程的不完全可分性,以及产品和劳务的不完全流动性三大理论基石,任何一个企业的生产活动在地域空间上都有着极其复杂的联系。表3—1中这些相互联系的产业布局于同一个地域,不仅可以节省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费用,而且还可以增强生产过程的外部集聚效应。不同的聚集区为了形成自己的特点,集聚的企业开始倾向于生产差异化的产品,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产品质量也会不断改善。

根据产品差异化理论,企业之所以热衷于生产差异化的产品,无非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根据勒纳指数的基本定义,产品需求价格弹性的倒数等于产品的利润率。而根据迪克希特 斯蒂格利茨(Dixit, A. K., and J. E. Stiglitz,1977)垄断竞争理论的D-S模型框架,在CES函数中,产品差异化程度与需求价格弹性之间存在确定的内在的联系。如果用σ表示产品的替代弹性,ρ表示产品的差别化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可用σ=1/(1-ρ)来表示。其中,σ为曲率的倒数,对应的经济学含义可以理解为,由于要素市场上要素相对价格变动,引起厂商在生产要素组合时,使生产技术发生了改变,即要素价格变动百分比所引起的厂商在生产过程中所利用的要素在生产函数中进行替代时所发生的要素投入量变动的百分比。

(一)鲍利和苏比克列维坦模型框架下的品牌供给

产品替代弹性或勒纳指数表明,产品市场的竞争与垄断程度主要取决于产品的需求价格弹性。根据鲍利(Bowley,1924)的模型框架,在差异化产品的反需求函数p1=a-b(q1+θq2)和p2=a-b(θq1+q2),或代表性消费者的效用函数U(q1,q2)=a(q1+q2)-1〖〗2b(q21+2θq1q2+q22)+m中,θ反映的就是产品差别化程度。虽然鲍利模型代表的是水平产品差别化的代表性消费者模型,但通过集成的方法也可以直接从垂直产品差别化的标准个体消费者模型中推导出来。在该模型体系中,产品需求交叉价格弹性越大,产品之间的差异化程度越低;产品市场越是高度竞争,产品溢价程度越低,产品的垄断利润率越小;反之,替代弹性越小,垄断程度越高。上述关于勒纳指数的讨论中,有一个前提条件,即要求所讨论的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大于1。在此前提下,越是差异化的产品,越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在实证研究中,产品差异化程度主要运用尼达姆(Needham,1978)公式,即将勒纳指数进一步细化为1〖〗σ=Si〖〗(εdr)Sj。其中,Si表示厂商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Sj表示竞争对手在市场上所占的份额,σ表示竞争对手在价格上的反应。该式表明,厂商的利润率与自己所拥有的市场份额成正比,与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竞争对手对价格的反应敏感度,以及竞争对手所拥有的市场份额成反比。对于特定厂商而言,企业数目越多,市场份额越少。

外资代工模式下差异化品牌的集聚还可以在苏比克 列维坦(Shubik and Levitan,1980)模型框架下来解读。q1=1〖〗2×[α-β(1+γ〖〗2)p1+βγ〖〗2p2]和q2=1〖〗2×[α+βγ〖〗2p1-β(1+γ〖〗2)p2]为模型的需求函数形式。与鲍利模型一样,苏比克 列维坦模型解决了差异化代表性消费者的选择问题。所不同的是,在鲍利模型的表述中,市场规模随着产品种类的增加而扩张;而在苏比克和列维坦的表述中,产品种类增加时市场规模则是固定的。

在苏比克 列维坦模型中,γ表示产品差异化程度,当它为0时为完全异质商品,需求函数演变为单一商品的需求函数;当产品存在差异,但产品差别化程度降低时,随着γ的逐渐增大,产品替代能力逐渐减弱。当γ→SymboleB@时,两种商品近乎完全替代,p1=α〖〗β-1〖〗βq1+q2为反需求函数,qi=1〖〗n[α-βpi-βγ(pi-p)]=β〖〗nα〖〗β-1+n-1〖〗nγpi-γ∑n〖〗j≠ipj为当有n个企业扎堆时的需求函数,对应的反需求函数为pi=α〖〗β-1〖〗βn+γ〖〗1+γqi+∑j≠iγ〖〗n+γqj。当γ→0时,可以解得qi=1〖〗n(α-βpi)。意味着市场规模在产品种类增加时,市场容量保持不变。

可见,鲍利和苏比克 列维坦模型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尤其是当某一区域市场企业数目固定时,两个模型是等价的。各参数的对应关系为a=α〖〗β,b=1〖〗βn+γ〖〗1+γ,θ=γ〖〗n+γ。所不同的是,两个模型在产品种数增加时,企业的行为有所不同。在鲍利模型中,最大消费者剩余随着产品种数的增加而增加,但苏比克 列维坦模型并不具备此特点。

(二)长三角区域空间代工产品如何向品牌集聚转变

产品差异化是品牌集聚的基础。产品差异包括横向差异和纵向差异,前者指消耗的资源大致相同但性能不同,后者指质量、品质、档次上存在差异。在长三角特定的区域空间,产品差异向产业集聚转变进而产业集聚向品牌集聚转变,要求区域内的企业必须能够获得一定的市场优势和创新优势,进而形成区域品牌的特色和竞争优势。这种具有竞争优势的品牌在特定区域空间上的聚集,不仅会形成该区域的品牌优势,并且其他区域很难模仿。

在一个区域垄断竞争的环境中,假定消费者具有相同的偏好并且由喜欢消费各种品牌的单个消费者代表,该区域能供给的潜在品牌数目无限,新品牌生产企业进出自由。根据D-S模型框架,在一个生产差异性品牌的行业中,品牌的数目是内生决定的。用qi≥0表示品牌i的供给量或需求量,用pi表示品牌i的单价。在该经济体系中,代表性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性特征,由CES效用函数u(q1,q2,…,qN)=(∑N〖〗i=1qρi)1/ρ给出,ρ为品牌差异化程度且ρ<1。根据D-S模型框架,当ρ=1〖〗2时,CES函数特点是:在消费水平为0时,每个品牌的边际效用为无穷大,具有多样性偏好,即limqi→0u/qi=limqi→01/2qi=+SymboleB@。假设代表性消费者收入为I且该收入由企业所支付的工资加上消费者拥有企业股权获得的利润分红两部分构成。用πi(qi)表示生产品牌i的企业利润。将工资率标准化为1,约束条件为∑N〖〗i=1piqi≤I≡L+∑N〖〗i=1πi(qi)。构造拉格朗日函数:

L(qi,pi,λ)≡(∑N〖〗i=1qρi)1/ρ+λ[I-∑N〖〗i=1piqi](1)

对拉格朗日函数求解,可得每个品牌i的需求弹性为η≡qi〖〗pipi〖〗qi=1〖〗1-ρ=σ。

供给方面,假定每个企业只生产一个品牌,所有潜在的企业具有规模报酬递增(IRS)的相同技术或者成本结构。企业生产qi单位品牌i的总成本函数为

TCi(qi)=F+cqi, qi>0

0, qi=0(2)

假定企业对于差异化品牌的供给像垄断者一样采取行动,对于给定的品牌i的需求,企业选择qimc以最大化其利润maxqiπi=pi(qi)qi-(F+cqi)。在要素市场出清的条件下,有均衡表达式∑N〖〗i=1(F+cqi)=L。由于企业自由进入,导致每个企业获得零利润,即πi(qimc)=0。在差异化品牌市场,每个现存品牌的企业面对的需求依赖于该行业内品牌的总数量N。N增加,品牌生产企业面对的需求向下移动,表明消费者会用散布在许多品牌上的较低消费替代每个品牌的较高消费。长三角代工企业的自由进入,增加了品牌的供给数量,一直持续到每个企业面对的需求曲线与平均成本函数相切。在该切点上,每个品牌企业只能获得零利润。因此,在一个固定成本和边际成本严格为正的垄断竞争均衡中,只能生产有限数量的品牌。该均衡为pimc=σc,qmci=F/c,Nmc=L/σF。如果固定成本增大,品牌的种类就会减少,但每个品牌的生产和消费数量会增多;反之,固定成本越小,品牌的种类会增多,消费的数量会减少。在开放条件下的国际分工体系中,国际分工和贸易提高了专业化程度,使品牌企业能在较大规模上以较低的平均成本进行生产,消费者也能从品牌贸易中获益,同时国家也可以从对国外品牌征收关税中受益。

(三)封闭系统创新品牌供给及品牌集聚的空间均衡

假定代表性消费者跨时域偏好为Ut=∫SymboleB@te-r (τ -t)logD(τ)dτ。D(τ)为时点t的消费指数,r为主观贴现率。消费指数的自然对数衡量了任意时点的瞬间效用。该偏好函数特征如下:第一,由于新产品是旧产品的不完全替代品,这些偏好能够反映消费多样性的增加;第二,CES函数的偏好特征使得总需求函数非常简单,只需用一个参数ρ便可以表示对不同品种的偏好。这样做的好处是有助于分析成功的创新者所拥有的市场权力的大小与均衡增长率之间的长期关系。假定产品连续供给且不考虑对产品种类的整数限制,消费者在差异化产品的无限供给集合内的偏好可被表示为j∈[0,SymboleB@)。同时还假定,在任一时点上只有其中的一部分产品能够在市场上获得。在时点t,消费者可以购买到所有在时间t之前开发出来的产品。现将可获得的品牌集合表示为区间[0,n(t)],n(t)表示在时间t以前开发出来的品牌产品,将n表示为可获得产品种类的数目。

为了使任意品牌之间的替代弹性为常数并且相等,给定函数D一个特殊的形式:

D=[∫n0x(j)ρdj]1/ρ(3)

与本章前面的定义相一致,本式中ρ为品牌差异化程度,并且0<ρ<1。x(j)为对品牌j的消费量。在这种偏好形式下,任意品牌的替代弹性为σ=1/(1-ρ)>1。假定消费者的支出为E,且对每一种品牌j∈[0,n]的购买量为

x(j)=Ep(j)-σ/∫n0p(j)1-σdj(4)

其中p(j)为品牌的价格。需求具有固定替代弹性σ,并且对每种品牌的支出为单位支出弹性。对消费者的购买量进行加总就可以得到总需求。根据艾瑟尔(Ethier,1982)的理论解释,最终产品由不同的中间投入品或劳务组合而成。长三角企业参与国际代工的竞争格局正好可以用上式给出的生产技术供给中间消费品。(3)式中x(j)可以代表代工企业中间产品或服务j在最终品牌产品生产中的投入量。(4)式则解释了一个代工技术在任何时间内均表现为规模收益不变的生产函数。也就是说,如果一个生产最终品牌产品的发包方企业按确定比例要求代工企业增加其所使用的每一种中间投入品,那么最终产出与中间产出应当按照同样的比例增加。无序竞争的结果,使得均衡价格pD只能等于最小单位生产成本,即

pD=[∫n0p(j)1-σdj]1/(1-σ)(5)

根据Shephard引理,x(j)=D(j′)-σ[∫n0p(j′)1-σdj′]-1〖〗ρ即为生产D数量最终产品的企业对投入j的引致需求,j∈[0,n]。(5)式也可代表对投入品的总引致需求。其中,D为消费品的总产出。D=E/pD为最终产品市场的均衡条件,将D替换E/pD即可看出上面两种解释的一致性。生产函数式D=[∫n0x(j)ρdj]1/ρ这一特性对于解释长三角区域的品牌集聚很有意义。也就是说,在长三角现有的代工模式下,随着可获得的产品种类增加,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为了更加贴近现实,假定所有中间投入品的生产都有相同的不变规模收益函数。在对称均衡中所有投入品都有相同的价格,制造商使用同等数量的投入品x(j)=x,即D/X=n(1-ρ)/A。由于品牌差异度0<ρ<1,可以看出,随着可获得的品牌种类的增多,给定存量资源的生产率随之上升。艾瑟尔把技术的这一特性归因于生产专业化程度提高所带来的收益,表示随着品牌数目的增加,生产过程需要更多、更先进的技术工艺。

在长三角外向型代工体系中,首先假定每一种差异化产品都由一家企业独家生产。这一假定的重要意义,至少有以下两点:其一,政府对于创新产品的最初发明者给以无限期的专利权保护。即便有企业跟踪模仿,其成本也将十分高昂,因而企业之间只能进行事后的价格竞争。在这一假设前提之下,没有企业愿意投入资源去复制已经开发出来的产品。由于在与创新者的伯川德价格竞争中,模仿者只能获得零利润,无法补偿其付出的正的模仿成本,其模仿行为也就不会发生。其二,假定所有已知的差异产品均按照相同的规模收益不变的技术进行生产。假定经济体系中只有“劳动”一种初始生产要素投入,并且企业家将既定的有限劳动投入到研究与开发活动当中,就能够逐渐增加可获得的产品组合。这一假设意味着产品开发的资源成本是较高的,主要理由是:第一,尽管研究与开发活动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利润流则无限期地延续,而且这种假定使得获得新技术的成本大小与企业在未来所能得到的利润流的价值有关;第二,即便在某一特定的区域经济系统中所有资源都被用于开发新产品,该经济系统也只能获得产品种类变化的高速度,而不是品牌数量的离散跳跃。基于这一原因,产品开发必须分散地分布于整个时间段。

还有,从理论上讲,企业能够自由进入研究与开发活动,能通过发行股票为处在科技前沿的产品开发筹集资金。如果一个企业在时间dt投入l单位的劳动用于研究与开发,它将得到生产dn=(l/ρ)dt种新产品的能力。研究活动的总成本为ωldt,研究活动为企业带来的价值为v(l/ρ)dt,每一种新技术的市场价值为v。厂商的利润最大化意味着只要v/ρ>ω,l将尽可能地大;反之,当v/ρ<ω时,l等于零。在一般均衡中,前一种情况不会出现,因为这意味着企业在研究活动中对劳动力的需求是无限的。在后一种情况下,意味着在瞬间均衡中没有对研究与开发活动的投资,所以ωρ≥v,(n·>0时等式成立)。可见,在自由进入和规模收益不变的前提下,代工企业无法得到超额利润。

(四)长三角代工企业如何实现横向和纵向品牌集聚

首先分析长三角代工企业与发包方的横向品牌关联。假定在跨国公司主导的国际生产体系中,全世界范围内的家庭都具有类似于一国经济系统的家庭所具有的偏好,即

Ut=∫SymboleB@te- r (τ -t)[μlogCY(τ)+(1-μ)logCZ(τ)]dτ(6)

(6)式中,μ为普通商品与品牌商品的权重,0<μ<1。CZ表示普通商品消费量,而CY既可以表示对一种由许多有差异的中间投入制成的高科技产品的消费量,也可以表示当家庭消费一组不同的创新品牌商品时的消费指数。在前一种情况下,该创新品牌的生产是根据一个简单的生产函数Y=D来进行的,其中D是一组有差异的中间投入品指数;在后一种情况下,CY=D定义为一个相关的次效用指数。在两种情况下,效用函数反映家庭按固定比率消费两种不同的产品,其中创新产品占家庭支出的份额为μ。假定D规模收益不变。令Ei表示i国总支出(i=F,H),世界总支出为E=EF+EH。F代表东道国,H为母国。将价格进行标准化,于是得E=1。这样,Ei就可以表示为i国在世界总支出中的份额。这里,两国的支出份额取决于金融资产跨国交易的可能性,因为净资产状况是一国财富的组成部分。国际资本的流动性对于长期专业化模式并没有影响,因为在任何时期利率在两国都能获得同样的长期水平。当资本完全自由流动时,债券市场的套利使得rF=rH=r。ri表示i国企业发行债券的利率,其含义与本章前面的定义一致,标准化假设意味着在任何时期资本的收益率均相等。当资本不能完全流动时,跨时域的最优化要求长期内一国的支出在世界体系总支出中所占份额趋于稳定,并且利率最终会收敛。由于假定代工方企业在生产传统产品时遵循规模报酬不变,意味着代工该类产品的技术对于长三角代工厂商来讲都是相同的。如果发包方企业与代工企业同时生产传统产品,则:

pZ=cZiLiH),(i=F,H)(7)

ωiL和ωiH分别为两类企业中非熟练劳动力与人力资本所获得的报酬,cZ(·)为生产一单位产品Z时的成本。事实上,在跨国公司母国,该产品的单位生产成本可能会超过其售价。不过,跨国公司母国很快就会发明一种新的差异化产品,其所需的成本为cγHLHH)/KHn。其中,KHn代表跨国公司母国即发包方企业的知识资本存量。这里,知识资本包含了研究者在进行创新活动时所能自由获得的有关科学技术的一般性知识。由于知识资本在发包方企业和代工方企业能自由传播,实现了完全的溢出效用,双方享有一个共同的知识基础。也就是说,KFn=KHn=Kn。因此,知识资本存量与R&D活动的累积经验成比例,且Kn=n。这里n=nF+nH代表发包方和代工方已有的差异化品牌种类的总数。假设双方均有活跃的R&D活动,且均处于稳定状态,则自由进入条件要求

vi=cγiLiH)/n,(i=F,H)(8)

其中vi为i国代表性厂商的股票市场价值。如果某一方没有任何R&D活动,其现有厂商的价值就不足以承担开发新产品的成本。套利机会的缺乏意味着在当地资本市场上每一股收益都必须是正常的,即πi/vi+v·i/vi=ri。在稳定状态下,如果要素价格正常且利率水平等于均衡贴现率,该条件可以表示为πi/vi=ρ+g(i=F,H)。g≡n·/n为代工体系中新产品种类增长的速度,也代表全部区域知识存量的增长率。当总供给ZF+ZH等于总需求时,传统产业的市场将会出清,条件是ZF+ZH=(1-μ)/pZ。这是因为家庭对传统产品的消费支出占其总支出E=1的比重为(1-μ)。(8)式描述了每一种差异产品的市场均衡销售量。

在长三角以代工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模式中,每一个代工企业的初级投入品市场品牌的供需相等。这意味着:aγiLiHigi+axiLiH)Xi+aZiLiH)Zi=Li

Hi,(i=F,H)。式中Li和Hi分别为i发包方或代工方非熟练劳动力和人力资本的外生供给;Xi≡nixi为创新产品的总产出;gi≡n·i/ni为i国的产品开发率;ζi≡ni/n为一国差异产品的比例;向量aj(·)(j=x,Z)和aγ(·)/n分别代表两个生产部门以及R&D活动中的单位投入系数。在稳定状态下,每个企业的研发活动、传统产品生产以及创新产品的生产这三种活动所需的资源配置在长期内都将趋于稳定,原因是其水平品牌集聚受到东道国国内强大的市场支撑。

接下来分析长三角代工企业与发包方的纵向品牌关联。首先考察只有一个代工企业产品存在纵向差异的情形。假定产品质量是一维的,创新产品之所以优于老产品是因为它们在同样的生产成本的条件下,能够提供更多的产品服务。同时,假定每一种产品的质量都可以无限次地被提升,而每次质量提升都会使该产品提供的服务水平得到离散型的跳跃。在不完全竞争市场上,生产现行产品的厂商得到正的利润。潜在的投资者能预见到这些盈利机会,并将之与研究成本进行比较。与横向品牌集聚不同的是,纵向品牌创新者必须直面自己最终的黯淡前景,因为在他们之后的技术进步将使得他们现有的创新产品很快变得落伍。于是,企业在权衡投资的预期收益时,必须考虑到每种利润率只能维持有限的一段时期。

与横向品牌关联构造方法相类似,这里仍然假定每个j代表一个行业,每个行业生产一种不同的产品,各个行业生产的产品为不完全替代品。在不考虑品牌种类增加即商品集不变的情况下,令j在单位区间内连续变化,即j∈[0,1],每一种产品j均有无数具有垂直差异的品质或质量类型。令qm(j)表示第j个行业内第m代产品的质量。同时,假定每一代新产品所提供的服务均为其上一代产品所提供的服务的λ倍。也就是说,对于所有的m和j,均有关系式qm(j)=λqm-1(j),其中λ>1。

与前面假设一致,这里仍然假定消费者跨时域偏好为Ut=∫SymboleB@te-r(τ-t)logD(τ)dτ,同时假定消费者的瞬时效用为logD(τ)=∫10log[∑mqm(j)xmt(j)]dj。其中,xmt(j)为时点t对产品系列j中质量为m的产品的消费量。式中的加总项包含了在时间t对品牌系列j中所有可以得到的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其中,能够得到的质量水平最高的产品是当前正在生产的产品。假设在时点t=0处,质量最低的产品能够带来1个单位的服务,即q0(j)=1,那么qm(j)=λm。因此,可得到关系式logD(τ)=∫10log[∑mqm(j)xmt(j)]dj。本式中,消费指标具有如下性质,即在一个既定的外资代工体系中,如果对不同产品质量水平的差异能够做出适当的调整,那么这些产品之间可以完全地相互替代。不同行业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为1,消费者在各个产业之间平均地分配其支出。在每一个行业中,消费者购买单位质量价格最低的品牌mt(j),由此可以实现其静态效用的最大化,并且由预算配置可得到静态的需求方程:

xmt(j)=E(t)/pmt(j), m=mt(j)

0, 其他条件(9)

(9)式中,E(t)为在时点t的支出;pmt(j)为在时点t质量为m的品牌j的价格。式中价格弹性和支出弹性均为1。由于最终产品D可以由多种中间产品组装而成,生产者在购买每一种中间产品即纵向品牌系列时,均可以考虑选择不同质量水平的产品。当然,中间产品的质量越高,最终产品的生产就越具有竞争力。消费品供应商之间的竞争促使产品价格pD降到单位生产成本的最低水平,即pD=exp∫10log[p(j)/q(j)]dj。其中,p(j)和q(j)分别为中间产品j中经过质量调整之后价格水平最低的品牌m(j)的价格和质量。面临同样的跨时域最优化问题,家庭最优支出须满足E·/E=0,而且最优支出等于跨时域预算约束。

在纵向品牌创新模式下,一旦一种产品在实验室中被发明出来,掌握了必要的技术或专利权的厂商都可以生产该产品,并且规模报酬不变。当然,生产成本也可能会因品牌类别或者技术代际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更高质量的产品需要更加复杂的组成部分,那么生产成本就会随着新一代产品的出现而增加。相应地,如果新一代产品的生产技术更简单、效率更高,那么成本将会随着每一次垂直品牌的创新而下降。

最后来考察在全球化背景下长三角代工产品的纵向品牌集聚问题。前面已经分析,随着产品质量的提高,垂直品牌的国际竞争经常体现为质量方面的竞争。由于厂商在垂直品牌市场的份额常常取决于其能否比其他国家和国内的竞争对手提供更高级、更可靠的产品,这方面竞争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其以较低成本提供同一种产品或开发出新产品等方面的竞争。在垂直品牌j市场上的寡头竞争的均衡中,品牌的领导者占有全部的世界市场,并将其价格定为质量阶梯上的距离最近的竞争者的单位生产成本的λ倍。现在需要根据其所在国及离其最近的竞争者所在国来区分厂商。令pij代表i国中拥有最前沿的工艺水平的供应商所索取的价格,而且提供前一代产品的竞争者位于j国。于是有pij=λcxiLiH)。i,j=F,H。该产业的领导者根据垂直品牌质量差异出售μE/pij=μ/pij单位的产品,利润流为:

πij=μ[1-cxiLiH)〖〗λcxiLiH)],(i,j=F,H)(10)

在长三角代工体系中,每一个代表性企业的创新者都会将其研发活动的目标定为赶超本国或国外的最前沿的工艺水平。从(10)式中可以看出,所有的领导厂商,不论位置如何,当其最接近的竞争者处于具有较高生产成本的区域时都能赚取较高的利润。这样,所有创新者都有动力提高在高成本区域集中生产的产品质量。如果一个区域确实在垂直品牌供给领域的单位生产成本较高,则随着时间的流逝,该区域将会丧失在所有该类产品上的竞争优势。这是因为在世界范围内所有研究活动都将致力于提高该品牌的质量,而且对方的成功意味着本方技术优势的永恒损失。但是,这样的结果将与在稳定状态时双方在两个部门均有生产活动的假设矛盾。于是,如果在稳定状态下双方都有不可忽略的创新产品的产出,则有

cxFLFH)=cxHLHH)(11)

(11)式意味着对于所有的i和j,均有πij=π≡(1-1/λ)μ。东道国和母国所有领导厂商均有相同的股票市值vi。自由进入意味着在稳定状态下,若两国均有活跃的R&D活动,即

vi=cγiLiH),(i=F,H)(12)

(12)式表明,套利活动能确保在稳定状态领导厂商的利润率将等于本地利率加上一个反映创新资本损失的可能性的升水。令ιji代表j国厂商为赶超i国代表性的最新工艺水平而付出的总的研究努力。由于i国的领导厂商每时每刻都可能会被赶超,在每一个瞬间赶超者的研究活动能替换现有产品的成功概率为(ιFiHi)d。稳定状态下,适用于i国领导厂商的无套利条件要求π/vi=riFiHi。由于稳定状态下的利率将达到均衡水平,令ιi≡ιFiHi代表所有试图赶超i国某一典型品牌的世界范围内的研发活动的密集程度,根据π的定义,可以得到μ(1-1/λ)/cγiLiH)=r+ιi,(i=F,H)。若两国都有活跃的研发活动,但各国的创新者所面临的被下一代产品替代的风险不同,那么长期均衡的利润率就没有必要相等。

在时间间隔dt之内,F国厂商从H国厂商手中夺得数目为ιFHnH个产业的领先地位,H国厂商则在数量为ιHFnF个新产业内取代F国的现存优势获得领先地位。在稳定状态下,双方企业在总的垂直品牌种类中占有优势的品牌比例是稳定不变的,流入需与流出平衡,于是有关系式ιFHnHHFnF。这意味着ιiFnFiHnHini,即在稳定状态下,代工企业所进行的R&D活动总量必须与发包方垂直品牌在位厂商的R&D总量相等。

均衡时,若要素价格均等,则代工企业的生产技术应当持平。在这种情况下,东道国代工企业投入R&D活动的资源流向与母国发包企业投入R&D的资源流向之比等于东道国投入到品牌生产的资源流向与母国投入该品牌的资源流向之比,即等于nF/nH。换句话说,在质量阶梯模型中,效率的改善和品牌的创新活动在稳定状态下变成了一个联合行动。当两国资源禀赋构成差别不是太大时,会得到一个长期的自由贸易均衡,并且要素价格均等。而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均衡能够复制在假设的一体化世界经济中的价格结构和总量结构中,但品牌的质量得到了提高。在要素价格均等化的均衡中,人力资本相对丰富的地区会在R&D上相对专业化并且在研究活动中更加成功,能够在较多的品牌行业获得领导地位。如果在稳定状态下贸易能够平衡,则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长期内进口传统产品,出口的高科技产品比其进口的高科技产品更多;如果在稳定状态下贸易不能平衡,则可能会有某个地区在长期内同时进口两种商品。不过,在任一情况下,人力资本丰富的地区总是会进口传统产品。可见,在长期均衡中,人力资本丰富的长三角通过技术创新,能够实现更快的(经过质量调整的)品牌增长、(经过质量调整的)品牌集聚以及实际GDP增长。

(12)式还表明,在开放的经济体系中,发包方和代工方企业都能在长期均衡时生产创新产品。这就意味着:对于发包方企业和代工方企业来讲,生产的这些产品的成本是无差异的。因此,对于劳动力丰富的长三角,传统产品的生产成本的确是较低的,因为那里的非熟练劳动力有着较低的工资率。不过还需要看到,人力资本丰富的长三角在产品创新方面也有成本优势,这个优势意味着长三角能够并且应当以品牌集聚为其赶超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