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库全书精华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滕文公章句上

【原文】

滕文公问为国。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诗》云:‘昼尔于茅,宵尔索绹。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1]。’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2]。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是故贤君必恭俭礼下,取于民有制。阳虎曰[3]:‘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4]。其实皆什一也。彻者,彻也[5];助者,藉也[6]。龙子曰[7]:‘治地莫善于助,莫不善于贡。’贡者校数岁之中以为常[8]。乐岁粒米狼戾[9],多取之而不为虐,则寡取之;凶年粪其田而不足,则必取盈焉。为民父母,使民盻盻然[10],将终岁勤动,不得以养其父母,又称贷而益之[11],使老稚转乎沟壑,恶在其为民父母也?夫世禄,滕固行之矣。《诗》云:‘雨我公田,遂及我私[12]。’惟助为有公田。由此观之,虽周亦助也。”

“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13]。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有王者起,必来取法,是为王者师也[14]。《诗》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15]’,文王之谓也。子力行之,亦以新子之国[16]!”

使毕战问井地[17]

孟子曰:“子之君将行仁政,选择而使子,子必勉之!夫仁政,必自经界始[18]。经界不正,井地不钧[19],谷禄不平[20]。是故暴君汙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

“夫滕,壤地褊小,将为君子焉[21],将为野人焉。无君子,莫治野人;无野人,莫养君子。请野九一而助,国中什一使自赋。卿以下必有圭田[22],圭田五十亩;余夫二十五亩[23]。死徙无出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别野人也。此其大略也;若夫润泽之,则在君与子矣。”

【注解】

[1]“昼尔”四句:这几句诗出自《诗经·豳风·七月》。尔:语助词。于:取。索:搓绳。亟:同“急”。乘:升。[2]罔:同“网”,名词动用,“罔民”是说像捕鱼一样张开网让人民陷入犯罪的罗网中。[3]阳虎:即阳货,鲁国季氏的家臣。[4]“夏后氏五十而贡”三句:这里不过是孟子假托古史来阐述自己的理想,当时的事实可能不一定是这样。[5]彻:通。这里是说周朝这种税制是天下通行的税制。[6]藉:同“借”,指借民力来耕种公田。[7]龙子:古代贤人。[8]校(jiào):计量,比较。[9]粒米:犹言米粒,泛指粮食。狼戾:犹狼藉。[10]盻盻(xì)然:勤苦不休息的样子。[11]称贷:借债。益:补足。[12]雨(yù)我公田,遂及我私:诗句引自《诗经·小雅·大田》。《大田》是西周记述农事的诗。当时助法全部废除了,典籍也不存在,唯有从这首诗中还可见到周朝也是用助法,所以孟子引来作为证明。[13]设为庠(xiáng)序学校以教之:庠,养老;序,习射;学,国学;校,教民。庠、序、校都是乡里学校的名称。[14]为王者师:滕国土地少,即使行仁政,也未必能兴王业,但是却可以充任王者师。[15]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引自《诗经·大雅·文王》。《文王》是歌颂文王的诗。命,天命。[16]新:作动词,使动用法,是说使他的国家焕然一新。子:指文公,因为他年岁不大,所以孟子这样称呼他。[17]毕战:滕国的臣子。井地:即井田。[18]经界:这里经、界同义,经界即指井田的界限。[19]钧:通“均”。[20]谷禄:即俸禄,古人用谷物为俸禄,所以又称俸禄为谷禄。[21]为:有。[22]圭(guī)田:士由于德行高洁而升官,便给与田亩,以供祭祀,这种田称圭田。[23]余夫:本指农夫家还没有到成家年龄而又有一定劳动能力的剩余劳动力。

【译文】

滕文公(向孟子)询问治国的方法。

孟子说:“老百姓生产的事是刻不容缓的。《诗经》里说过:‘白天出外割茅草,晚上要把绳索搓好,急急忙忙盖屋顶,播种的时间转眼到。’老百姓的一般情况是这样,有一定的维持生计的产业便能坚持一贯的向善之心,没有一定的维持生计的产业便不能坚持一贯的向善之心。假使没有了一贯的向善之心,那就会放荡不走正路、胡作非为,没有什么干不出来的。等到因此犯了罪,然后对他们施加刑罚。这等于设下网罗陷害人民。哪有仁爱的国君在位,却干出陷害人民的事的呢?所以贤良的君主务必恭谨俭朴、礼贤下士,向老百姓征收赋税有定规。阳虎说过:‘想发财就别讲仁爱,要讲仁爱就别想发财。’夏朝每家授田五十亩,赋税行的是贡法;商朝每家授田七十亩,赋税行的是助法;周朝每家授田百亩,赋税行的是彻法,夫世禄,滕固行之矣。”

figure_0156_0036

实际上征的税率都是十分之一。彻有通的意思;助有借的意思。龙子说:‘经营土地的税制没有比助法更好的,没有比贡法更不好的。’所谓贡法就是比较若干年的收成得出一个税收的定数(即不管丰年、歉年都得按这个定数征税)。丰收年景粮食到处抛置,就是多征收一点也不算苛暴,却并不多征;凶年饥岁,田里的收成甚至连第二年肥田的费用都不够,却非征满那一定数不可。一国的君主号称老百姓的父母,使老百姓整年地辛勤劳动,却没法养活自己的爹妈,还得借高利贷来凑足纳税的数字,以至使老弱辗转流亡于沟壑之中,为民父母的意义又在哪里呢?对做大官的人子孙世代享有田租收入的制度,滕国早就实行了。(但有利于老百姓的税制——助法却始终没有被采用。)《诗经》里面说:‘(希望)雨先下到公田里,然后再落到私田。’只有实行助法才会有公田,从这篇周朝的诗来看,虽是周朝,也是实行助法的。

“(人民生活有了着落,还要)设立‘庠’‘序’‘学’‘校’来教育他们。‘庠’是教养的意思,‘校’是教育的意思,‘序’是习射的意思。(即地方学校)夏朝叫校,殷朝叫序,周朝叫庠,至于国家办的学校(也就是大学),三代都共用了‘学’这个名称,(无论乡学和国学)都是用来向学生阐明并教导他们明确(‘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种)社会伦常观念的。上面的诸侯卿大夫士明确并承认社会的伦常关系,小百姓们在下面自然也就亲密无间了。只要圣王兴起,便一定要来向您模仿学习的,这样您就做了圣王的老师了。《诗经》里说过:‘岐周虽是个古老的国家,但承接天命而不断革新。’这是就文王创建帝业而说的。您努力干下去,也可以使您的国家为之气象一新。”

(滕文公)又派毕战来(向孟子)询问有关井田制的问题。

孟子说:“你的国君将要实行仁政,经过精心挑选才派遣你来问我,你努力完成使命吧!实行仁政,必须从划分和理清田界着手。田界没有划分理清,井地的大小就不能做到均匀,作为俸禄的田租就不能做到合理公平。所以那些暴君和贪吏总是(千方百计)搞乱正确的田界。田界既然已经划分理清了,分田地给百姓,制定官吏的俸禄,便可以不费力作决定了。”

“滕国,国土狭窄,但也有官吏,也有百姓。没有官吏,便不能治理百姓;没有百姓,便不能养活官吏。我建议你们在郊野实行九分抽一的助法,城邑使用十分抽一的贡法。卿以下的官吏各分给他们供祭祀用费的圭田,圭田规定为五十亩;对于那些被称为‘余夫’的剩余劳动力,就每人另给田二十五亩。(这样,)埋葬或搬家都不用离开本土本乡,共一井田的各家,平日出入相亲相爱,防守盗贼互助互帮,谁家有了病人,大家共同照顾,那么百姓间就做到真正的亲爱团结了。(井田制)将每一方里的土地划为一个井田单位,一个井田单位共有田九百亩,中间的百亩是公田,八户人家各耕私田一百亩,八家须得共同耕种公田。公田里的农活完毕了,然后大家才能去料理私人的事务,这样做就是为了老百姓跟官吏有所区别。这里所说的只是井田制大概情况,至于怎样修饬调整而使之完善,那就得靠你们的君主和你了。”

【原文】

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1],自楚之滕,踵门而告文公曰[2]:“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而为氓[3]。”文公与之处[4]。其徒数十人,皆衣褐[5],捆屦、织席以为食[6]

陈良之徒陈相与其弟辛负耒耜而自宋之滕[7],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陈相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飧而治[8]。今也滕有仓廪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9],恶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许子冠乎[10]?”

曰:“冠。”

曰:“奚冠?”

曰:“冠素。”

曰:“自织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曰:“许子奚为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爨,以铁耕乎[11]?”

曰:“然。”

“自为之与?”

曰:“否;以粟易之。”

“以粟易械器者,不为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12]?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也。”

“然则治天下独可耕且为与?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13]。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14]。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15],治人者食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注解】

[1]神农:炎帝神农氏,相传他第一个制造农具,教老百姓种田,是中国农耕的发明者。许行:是孟子时研究神农学说的学者。[2]踵:本指脚后跟,这里作动词,解作“到,登”。[3]廛(chán):百姓的住宅。[4]处:即住所。[5]褐(hè):本指粗布,这里指贫苦百姓穿的衣服。[6]捆(kǔn)屦(jù):捆,织。屦,古时用麻、葛等织成的鞋。[7]陈良:楚国的儒者。耒(lěi)耜(sì):古代一种像犁的翻土农具。[8]饔(yōng)飧(sūn):早餐叫饔,晚餐叫飧,这里是说自己做饭吃。[9]厉:损害。[10]冠(guàn):戴帽。[11]许子以釜(fǔ)甑(zèng)爨(cuàn),以铁耕乎:釜,古代用来煮食物的炊事用具,相当于现在的锅。甑(zèng),古代用来蒸食物的陶土炊具。爨(cuàn),烧火煮饭。铁,指铁制耕具。[12]舍:同“啥”,什么。[13]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大人,与“君子”相似,有时指有德者,有时指有位者。小人,指被统治者。[14]路:名词动用,有“奔走于路上,得不到休息”的意思。[15]食(sì)人:养活。

【译文】

有位学习神农学说的学者名叫许行,从楚国来到了滕国,登门告诉文公说:“远方的人听说您实行仁政,愿意接受一个住所做您的老百姓。”文公给了他住所。他的门徒几十个,都穿着粗麻布衣,靠编草鞋、织麻席子过活。

儒者陈良的门徒陈相和他的弟弟陈辛一道背着农具从宋国走到滕国,(见了文公)说:“听说您实行圣人的政治,这样说来您也是圣人了,(我们)愿意做圣人的老百姓。”

陈相见到许行后十分高兴,完全抛弃他原来所学的东西,转而向许行学习。

陈相去见孟子,转述许行的话说:“滕君的确是个贤明的君主;不过,还不懂得(做贤君的)道理。贤君应该跟老百姓一同种地获取口粮,还要自己弄饭吃,兼理国事。现在滕国有的是粮仓财库,那就是损害老百姓来养肥自己了,又怎算得贤德呢?”

孟子说:“许子一定要自己种庄稼然后才吃饭吗?”

(陈相)说:“是这样。”

“许子一定要自己织布然后才穿衣服吗?”

(陈相)说:“不;许子穿粗麻布衣。”

“许子戴帽子吗?”

(陈相)说:“戴帽子。”

(孟子)说:“戴什么帽子?”

(陈相)说:“戴白绢帽子。”

(孟子)说:“是自己织的吗?”

(陈相)说:“不;用粮食换来的。”

(孟子)说:“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织呢?”

(陈相)说:“那会妨碍做庄稼活。”

(孟子)说:“许子用锅甑弄饭、用铁器种地吗?”

(陈相)说:“对。”

“(这些炊具和农具)是自己制造的吗?”

(陈相)说:“不是;是用粮食换来的。”

“(农夫)用粮食换炊具和农具,不能算是损害泥瓦工和冶铁工;泥瓦工和冶铁工也用他们的炊具和农具换粮食,难道能说是损害了农夫吗?而且许子为什么不自己烧窑炼铁,无论什么东西都储备在家中随时取用呢?为什么要这样忙碌地跟各种工匠去交换?为什么许子这样不怕麻烦呢?”

(陈相)说:“各种工匠的活儿本来就不可能在种地的同时又去兼着干。”

“那么治理天下的事难道独独可以在种地的同时去兼着干吗?做官的有做官的应做的事情,当百姓的有当百姓的应做的事情。况且一个人身上(所需用的东西),是所有工匠给做的,如果一定要自己制造的东西才用,这简直是率领普天下的人全都奔忙于路途之上,永无停息了。所以说,有的人动脑筋,有的人卖力气,动脑筋的人统治别人,卖力气的人受别人统治;受人统治的人得养活别人,统治人的人受别人供养,这是天下通行的法则。”

【原文】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偪人[1],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2]。尧独忧之,举舜而敷治焉[3]。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4],禽兽逃匿。禹疏九河[5],瀹济漯而注诸海[6],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7],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穑[8],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9],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10],则近于禽兽。圣人有忧之[11],使契为司徒[12],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曰[13]:‘劳之来之[14],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15]。’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16]。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17],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18]!’尧舜之治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19]。昔者孔子没,三年之外,门人治任将归[20],入揖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曾子。曾子曰:‘不可;江汉以濯之,秋阳以暴之[21],皜皜乎不可尚矣。’今也南蛮鴃舌之人[22],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23]。’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

figure_0161_0037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禽兽繁殖,五谷不登。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不贰[24],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屦大小同,则贾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25],或相什伯,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26],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注解】

[1]偪(bī)人:偪,古逼字。[2]中国:指中原地区(黄河流域一带)。[3]敷治:分治。[4]益:舜的臣子,起初做火正,后来做掌管山林沼泽的虞官。[5]九河:指徒骇、太史、马颊、复釜、胡苏、简、絜、钩盘、鬲津等九条河。[6]瀹(yuè)济漯(tà):瀹,疏通。济,水名,源于河南济源县西的王屋山。漯,水名。古漯水当出于今山东朝城县境。[7]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汝、汉、淮、泗是水名。这些水不一定都流入长江,孟子不过是借此讲述大禹治水之功,未必字字实在。[8]后稷:相传名“弃”,为周朝的始祖,帝尧时为农师。[9]有:犹“为”。[10]饱食、煖(xuān)衣、逸居而无教:意思是说衣、食、住三者俱全,只是没有教育。[11]有:同“又”。[12]契(xiè):相传为商朝的祖先。[13]放(fǎng)勋:帝尧之名。[14]劳之来之:“劳”“来”二字意义近似,都有慰劳、慰问意思。“来”现作“徕”。[15]振德:振,救。德,对人施恩德。[16]皋(gāo)陶(yáo):虞舜时的司法官。[17]易:治。[18]“孔子曰”以下数句:是孟子引孔子赞颂尧舜的话。与,作私有、享受解。[19]倍:同“背”。[20]任:挑在肩上或是装在车上的东西,实指行李。[21]秋阳以暴(pù)之:阳,阳光。因为周历的七、八月相当于今日农历的五、六月,所以周之所谓秋阳,实为今夏日之太阳。暴,同“曝”,晒。[22]南蛮鴃(jué)舌之人:指许行。鴃,即伯劳鸟,人们讨厌它的鸣叫声,所以孟子用来比喻语言不中听的许行。[23]《鲁颂》:指歌颂鲁僖公的《宫》篇。膺:攻打。荆:楚的本号。舒:附楚的邻近小国。[24]贾:同“价”。[25]蓰(xǐ):五倍。[26]比(bì):有强合在一起的意思。

【译文】

“当唐尧在位的时候,天下还不安定,洪水乱流,到处泛滥,草木生长茂盛,禽兽成倍地增长,谷物没有收成;恶禽猛兽危害人类,它们的足迹遍布中原各地。尧对这种情况感到忧虑,所以选拔舜来分管治理工作。舜又派伯益掌管火正,伯益放火焚烧山林和草泽地带,禽兽奔逃躲避。(舜又派)禹疏浚九河,疏通济水、漯水,让河水流入海中,开凿汝水、汉水,疏通淮水、泗水,引导入江中。然后中原地带的人们得以耕种。禹在外面奔忙了八年,三次经过家门都不进去,(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他想耕种,又哪能成呢?”

“后稷教导百姓耕种收割,栽培谷物;谷物成熟了,百姓也就得到了养育。人类的生活规律(往往是这样),吃得饱、穿得暖、住得舒适,要是没有教育,那就会跟禽兽差不多。圣人对此又深感忧虑,便派契做(掌管教育的)司徒官,教给人们以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父子之间得相亲爱,君臣之间得有礼义,夫妇之间得有内外之别,长幼之间得有尊卑次序,朋友之间得有信用。放勋说:慰劳他们,纠正他们,帮助他们,使他们各得其所,(发生困难)又赈救他们,对他们施以恩德。圣人这样(辛勤)地为百姓操劳,还有空余时间去耕田吗?”

“尧把得不到舜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舜也把得不到禹和皋陶这样的人作为自己的忧虑。那些把分管的百亩田地没有耕种好作为自己的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送给人叫作惠,把好的道理交给别人叫作忠,替天下人找到出色的人才叫作仁。把天下让给别人容易,为天下挑选到(有能力治理天下的)人才却是难事。孔子说:‘尧作为帝王的确是伟大啊!(世上)只有天最伟大,(从古以来)只有尧能够效法天,对尧的无边圣德,百姓们简直找不到适当的词语来形容它!了不起的帝王舜呀!他那么使人敬服地坐拥天下,自己却不享受它!’尧、舜治理天下,难道不要用心思吗?只是不用到耕田上罢了。”

“我只听说拿中原的文化习俗去改变边远落后民族,没有听说用过边远落后民族的一切改变中原的。陈良,原是在楚国生长的,他喜爱周公和仲尼的学说,所以跑到北方来向中原学习。北方的学者,还没有哪个能够超过他的。他真算得上个杰出的人物。你们兄弟俩向他学习了几十年,可是(你们的)老师一死便立即背叛他。从前孔子的去世,(守孝)三年已满,弟子们整理好行李担子将要各自回去,进去向子贡行礼告别,彼此望着号啕痛哭,声音都嘶哑了,然后才回去。子贡回到墓地建了一间屋子,在那里独个儿住了三年,这才回去。后来,子夏、子张和子游认为有若有点像圣人(孔子),想用侍奉孔子的礼节去侍奉他,强要曾子同意。曾子说:‘使不得;譬如用江汉的水洗濯过,在盛夏的太阳里曝晒过,真是洁白得无以复加了。(谁能再比得上孔子呢?)’现在(许行)这个来自南蛮满口方言的人,指责、反对我们古圣先王的法规,你们却背叛你们的老师反过来向他学习,这也就跟曾子完全不同了。我只听说鸟儿总是愿意从幽暗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栖息的,却没有听说过从高树上迁下来到幽暗的山谷中去安家的。《鲁颂》说:‘要攻击戎狄,痛惩荆舒。’周公正是要攻击他们,你们却向这样的人学习,可算是向不好的方面改变了。”

陈相说:“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就可以使市面上物价一律,国家里面没有欺假;哪怕是身高不满五尺的孩子上街去(买东西),也不会有谁欺骗他。棉布和丝绸长短一样,价钱也就差不多;麻线和丝绵的轻重相同,价钱也就差不多;各种谷物的多少一样,价钱也就差不多;鞋子大小相同,价钱也就差不多。”

孟子说:“各种货物的品种质量不一致,这是客观情况。有的相差一倍到五倍,有的相差十倍到百倍,有的相差千倍到万倍。你把它们强拉在一起,这是要造成天下的混乱。制作粗糙的鞋子和制作精细的鞋子卖同一价钱,人们难道会干(这样的傻事)吗?按照许子的办法去做,是带着大家一同弄虚作假,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