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阳春雨
武阳春雨茶产于浙江省武义县,是1994年由武义县农业局研制开发的名茶。武义地处浙中南,境内峰峦叠翠,环境清幽,四季分明,热量充足,无霜期长,植茶条件优越,茶叶自然品质“色、香、味、形”独特,具有独特的兰花清香,享有盛誉。
武阳春雨传说:西汉末年,刘秀逃难到武义,向一白发老翁讨水喝。老翁从土罐里取出一撮茶叶放入青瓷碗内,只见细如针尖,白茸茸似雪芒。斟上开水,醇香扑鼻,轻抿一口,心旷神怡。刘秀拍掌叫绝:“真乃白毛仙茶!”刘秀当上皇帝后,白毛仙茶一度成为朝廷贡品。
唐代著名道士叶法善,年轻时在宣平募建冲真观,百岁高龄还经常在宣平牛头山一带采茶,他矫健的身姿在云雾缭绕的山间若隐若现,更显仙风道骨。叶道士推崇以茶养生,活到105岁。
康熙年间,武义举人徐俟召曾有《宝泉说》一文,说宝泉“旱不涸,潦不溢,……僧人旋汲而沸诸铛,烧以红叶,佐以秋芥,连啜数杯,清香沁脾,不觉尘烦尽涤,形神具爽。……恨陆鸿渐之品第不及也。”文中“秋芥”即当时名茶。《清·康熙志》记载,武义“茶,宝泉、古莱山二处佳”。宝泉即今日郭洞的宝泉山,山上有宝泉寺,寺前有古老的茶亭,上刻有饱经沧桑的“义亭”两字。如今“义亭”仍在,茶香更浓,透过亭身攀爬着的绿色藤蔓,依稀可以看见当年人们举杯品茗相谈甚欢的情景。
资料记载:据《浙江省茶叶志》记载,唐朝武成(武义)县是浙江42个产茶县之一。宋以后,武义茶叶更是声名在外。南宋诗人巩丰在《晨征》写到“书来病良慰,誓言指春华。为我秉桕烛,沦以蒋富茶。”诗中提到的蒋富茶产自县城东南的蒋富山,即今桐琴镇的上夫山。因独特的地理环境和采摘、焙制的工艺,蒋富茶在当时已负盛名。据清乾隆《浙江通志》卷十七“山川”,引明嘉靖《武义县志》记载:“蒋富山,在县东南三十五里,周二十余里,山多产茶。传云,昔有蒋氏居此,致富,因名。”
到了明清至民国时期,武义种茶、制茶更是兴盛一时。1520年修订的正德《武义县志》里说,武义茶叶已列为明代岁贡。清康熙《武义县志》说,武义“茶,宝泉、古莱山二处佳”。清末至民国时期,白姆乡后树和新宅镇乌门产的高山云雾茶更是名扬江浙地区。后树水阁茶行、乌门茶市集聚了周边县市的茶叶,形成庞大的数量,中转运到杭州、上海等各大市场。茶商、茶客在武义几条古道上络绎不绝。民国三十年(1941年)由浙江省农业改进所组建的丽水碧湖示范茶场,迁到武义猴树乡(今白姆乡)水阁村,更名武义示范茶场。
后来由于战乱,茶叶面积与产量锐减。到1949年,武义与宣平两县仅有茶园5671亩,产茶66.8吨。新中国成立以后,人民政府鼓励农民垦复荒芜茶园和发展新茶园。1952年两县茶园面积达到6258亩,产量225吨。此后经过多年发展,到了1979年,全县茶园面积4226亩,产量839吨。改革开放后,武义茶叶生产重新焕发生机,茶园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而且恢复传统名茶的研制和生产。1991年县农业局试制的“龙潭牙峰”(针眉)获省二类名茶称号;1994年,“武阳春雨”研制成功,同时出现了“金山翠剑”“郁清香”“汤记高山茶”等名茶品牌。
干茶鉴别
武阳春雨茶形似松针丝雨,色泽嫩绿稍黄,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者为最佳品。
武阳春雨茶特征
泡茶品鉴
武阳春雨茶产自浙江武义俞源海拔千米的九龙山一带,茶园终年云雾缭绕,空气清新。茶叶细紧略卷曲、显毫、匀整洁净、翠绿鲜润,汤色浅绿明亮,香高味浓,耐冲泡。
1 备具
泡茶的盖碗1个,武阳春雨5克。
2 冲泡
将茶叶拨入盖碗中。在杯中冲入80℃左右的水,七分满即可。
3 品茶
3分钟后即可品饮。入口后,香气清高幽远,滋味甘醇鲜爽,有独特的兰花香气。
贮藏
现在家用冰箱已非常普及,采用冰箱低温冷藏是一个好办法,不仅简便可靠,而且效果明显。买回的小包装茶,如茶叶数量少而很干燥,也可用两层防潮性能好的薄膜袋包装密封好,放在冰箱中,至少可保存半年基本不变质;或将茶叶装入容器,外套塑料袋,避免潮气进入,然后放入冰箱。温度在5℃以下时,可储存1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