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 计算机文化的主要特征
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文化,原始社会的文化是渔猎文化,农业社会的文化是农业文化,工业社会的文化是工业文化,信息社会的文化是信息文化。
1.计算机文化的特征
文化概念的内涵极为广泛和深刻,精神方面包括语言、文字、思想、道德、传统、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物质方面渗透到生产、生活、住房、饮食、交通、旅游、娱乐、体育等领域。
人类文化的发展与传播文化的媒体技术关系极大。1968年,美国一位计算机科学家设想过将来的计算机将成为“超级媒体”,并希望它能像活字印刷术那样对人类产生革命性的冲击。技术的发展证实了他的预言,在计算机的支持下,无纸贸易、无纸办公、无纸新闻、无纸出版正在成为现实。
计算机文化的形态体现为:计算机理论及其技术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广泛渗透;人类创造的计算机软件和硬件设备大大丰富了文化的物质基础;计算机应用介入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从而形成了一些新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价值标准。
计算机文化在网络文化中表现得最为充分。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们在信息交流时在时间和空间上的距离大大缩短。
2.网络文化的外在特点
(1)新媒体
计算机网络是一种全新的文化媒体,它以人类最新科技成果的互联网和手机为载体,依托计算机网络系统,运用一定的语言符号、声响符号和视觉符号等,传播思想、文化、风俗民情,表达看法、观点,宣泄情绪等。网络媒体不仅能够实现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的信息传播,而且形成了一套具有网络特色的符号系统,如特定的语言(如顶、亲、打酱油等),特殊的图形符号(如@、☺、^_^等),这些符号系统为某些群体的网民所接受和掌握,形成了新的网络文化。
(2)全球化
早期由于地理阻隔、语言不通和科技落后等原因,不同地域的人类文明之间很难进行文化交流,各种文化具有很大的独立性和地域性。网络文化打破了不同文化的地域限制和时空隔断,导致了网络文化的全球化。可以预料,网络文化发展的全球性必将给各种现有的文化带来难以估量的深刻影响。
(3)虚拟性
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它依赖于虚拟的网络空间而存在,这是网络文化一切特性的基础。在计算机网络诞生前,人们生活在一个实体空间;在计算机网络诞生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全新的变化。人们在实体空间建立起来的生活准则和生活习惯正在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全新的网络虚拟空间。当人们在网络环境中把虚拟现实作为一种真实存在时,人们的虚拟意识也由此产生。
3.网络文化的传播特点
(1)匿名性
网络交往表现为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数据的交换,相互交往的人并不知道对方的真实身份。在网络交流中,人们可以隐藏自己的相貌、年龄、地位等在实体空间里不能隐藏的东西。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里完全摆脱了在真实社会中受到的各种约束、规范和心理压力,可以完全按照自己希望的方式表现自我,所表现的东西往往是隐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等,它们可能是个人感情的真实流露,也可能是一种虚假表象。
(2)广泛性
由于客观条件和诸多因素的限制,以往文化的主导者是社会精英阶层,他们人数虽少,却把持着文化话语权。这种少数人主宰文化世界的状况,直到网络文化兴起后才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理论上看,网络文化是一种没有门槛、没有限制的文化交流与沟通,而且能够实现全民参与。在网络文化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文化参与者,没有身份和地位的高低之分。可以说,网络文化第一次实现了文化的人人参与、全民参与。
(3)时效性
网络信息的传播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只要能上网,就可以在网上尽情地浏览、下载和交流,人们传播和交流信息的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互联网的普及大大加快了信息的传输速度,使信息的收集、资料的查询变得更加快捷和有效。通过网络可以随时了解世界各地正在发生的事。
4.网络文化的本质特点
(1)平等性
与报纸、广播、电视等传播媒体相比,计算机网络更富有平等性。人们在面向庞杂的网络资源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兴趣、爱好、需要进行信息选择或信息交流,每一个人都能够从容地选择和吸收信息。网络文化中最彰显个性的是各种“客”文化,如博客、播客、闪客、黑客等。多种多样的“客”充分展示了网络文化的平等性和互动性,也显示出网络平台非常适合个性的生存与发展。美国学者Tiziana Terranova认为,西方社会在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金钱面前,人人平等”的历程后,逐渐步入“网络面前,人人平等”的新时代。网络是一个无中心、充分民主和平等的虚拟社会。
(2)交互性
在网络中每个网民不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而且是信息资源的生产者和提供者。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由传统的被动式接受,变为主动参与,这提高了信息的传播效果,激发了人类的创造性思维。
(3)开放性
互联网上不同主题的论坛、社交网络等,向任何感兴趣的人开放,因此任何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意愿,去获取自己想得到的任何信息,任意与世界各地网民进行联络、交流,自由地访问各种信息资源。各种观点、思想、民族文化在这里都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
5.网络文化现象分析
典型的网络文化现象有:“网络恶搞”“人肉搜索”“网络水军”等。近年来,世界各地的“网络恶搞”成为一种流行风气,其中的原因有:网络这种新媒体形式为“恶搞”提供了展现平台;网络的“匿名性”导致了人们“恶搞”心理的释放;网络的全球化为“恶搞”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舞台;网络多元文化的包容与开放环境为“恶搞”提供了条件;网络“恶搞”满足了受众的猎奇心理;网站的牟利动机纵容了“恶搞”的流行。由此可见,一种网络文化现象的发生,往往具有多方面的原因。
6.信息社会的基本特征
(1)战略资源
在工业社会,能源和材料是最重要的资源。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逐渐认识到信息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被当作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一个企业如果不实现信息化,就很难提高与其他企业的竞争能力。目前,信息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最重要的产业。美国学者M.U.Poftat就提出一种宏观经济结构理论,将信息业、工业、农业、服务业并列为四大产业。统计资料表明,从2006年开始,信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
(2)文化冲突
网络文化在逐步消除信息交流中的文化差异和隔阂,改善人类的信息环境、走向全球化的同时,又给各国保持政治独立、文化独特性带来了新的矛盾和冲突。多样化的文化交流有益于相互吸纳,但也会发生碰撞,各民族文化之间的挑战、摩擦和冲突不可避免。
(3)舆论风险
网络文化极大地改变了社会舆论的生态环境,形成了新的舆论媒体。与传统舆论媒体比较,网络舆论媒体已具备了与之相抗衡的实力。拥有数十万、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粉丝”的网络意见领袖,完全有能力在网络舆论上兴风作浪。一个主观故意的“微博”,完全可以挑起不小的是非波澜。网络越是发展,社会风险的治理成本也越高。如何认识、把握、管理网络舆论媒体,已成为世界各国政府十分关注又十分头痛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