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的民国(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开篇

经涂九轨——民国时期的铁路

很多民国背景的影视剧都有火车的场景,一些镜头错漏百出,让人啼笑皆非。前几年的一部谍战剧里,车厢上赫然标注着“重庆-奉天”;早期的港剧《富贵列车》,设定的列车是民国初年从上海到成都,这些都属于异想天开。本书研究的主旨是“火车上的民国”,首先要弄明白民国时期有哪些铁路,或者说从哪到哪可以乘坐火车。

民国时期的铁路,既有晚清时就已经修通的,也有建成于民国建立之后的;既有中国建设经营的,也有受控于外国的;既有南北纵贯、东西横通的干线,也有旁行斜上的联络支线、轻便铁路、环城铁路;既有标准轨,也有宽轨、窄轨。长长短短的铁路,构筑了一副民国出行史的生动地图。

北宁铁路

北宁铁路机车

北宁铁路徽记

北宁铁路略图,摘自《铁路常识》商务印书馆1935

北宁铁路是北方地区东西向大动脉,1912年全线通车,早期称京奉铁路,1929年国民政府将奉天改称沈阳,京奉铁路改称北宁铁路。北宁铁路干线全长约849公里(数字来自《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第一种》,科学出版社1955年8月版,以下未特别标注皆同)。从北京前门车站(今为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馆)出发,向南经永定门、丰台、黄村、廊坊、杨村等到天津,从天津折向东北,出山海关,经锦州、新民到达沈阳。

北宁路从北京向东南到天津,再向东北通往沈阳,从高空俯瞰,像一个大大的对勾。或许您会问了,从北京到沈阳为什么要舍近求远,先到天津呢?这是历史原因造成的。我国最早修建的铁路是1881年为运输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而修建的唐胥铁路(唐山到胥各庄)。此后唐胥铁路不断向两端延伸,1888年延至天津,1897年由天津通到北京城外马家堡,1901年延展至北京正阳门。这就造成了京奉铁路在天津拐弯的怪现象。现在坐火车到沈阳就不需要经过天津了。

民国京奉铁路局

京奉铁路徽记,与北宁路的区别在于右边字母不同

北宁铁路是当时连接关内外的唯一铁路干线,从北京到唐山、北戴河、秦皇岛、山海关、锦州等要经过此路。从沈阳经南满、中东路,可达苏俄。共产党人到苏俄,共产国际派人到中国,很多都走这条线。从北京到天津的这段路,非常繁忙,车次很多。邹韬奋在一篇文章里曾说过,清末民初的时候,各国列强有一个共识,那就是无论战局多么混乱,必须保证京津之间每天一趟火车往来。从南方来的旅客乘坐津浦铁路火车到达天津后,可以换乘此路到北京。

皇姑屯车站也在该路上,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就是被炸于该站附近。九一八事变后,该路被一分为二,关内段由中国政府控制,关外段被日本控制,北宁铁路中断。随后中日达成协议,以“国际联运”重新恢复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一段耻辱。(详见《九一八事变后的平沈通车》)

京绥铁路研究,来自《交通史路政编》

京绥铁路

京绥铁路也称平绥铁路,它的前身是大名鼎鼎的京张铁路。京张铁路是詹天佑主持设计、建造的干线铁路,开启了中国自主筑路的先声。这是京绥铁路永远的骄傲,民国平绥铁路局编写的歌曲《平绥铁路颂》骄傲地唱道:“惟我平绥,邦家之光;工程设计,誉满重洋;华人筑路,此为嚆矢”。

1909年京张铁路通车后,继续西北延伸,1921年修到绥远城(今呼和浩特),1922年底到包头。全路从北京出发,过居庸关、八达岭,到张家口后继续往西,经大同、绥远,抵达包头,干线全长814公里。

京绥铁路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通道,也是一条旅行线,到八达岭游长城,大同看石窟都要经由此线。该路还有四条支路,分别是京门支路、环城支路、大同支路、宣化支路。其中的环城支路就是北京环城铁路,这是当时北京城内重要的交通工具。

京绥铁路青龙桥车站、“人字线”、八达岭隧道名扬天下,青龙桥车站的詹天佑铜像正对着铁路,旅客往来于此,莫不景仰。(详见《坐着火车游长城》)京绥路虽然有着光辉的历史,但是沿途闭塞贫瘠,再加上战争影响严重,这条路是出了名的破旧,处处都因陋就简。很多当时的旅行记都提到,京绥铁路头等车相当于别的铁路的二等车,二等车相当于人家的三等车。车到西北后,暖气跟不上,旅客往往冻得瑟瑟发抖。胡适曾说这条路是当时全国最破坏最腐败的铁路。(胡适《平绥路旅行小记》)

京汉铁路

京汉铁路也称平汉铁路,晚清时期已经建成通车。该路从北京正阳门西站(已拆除)开始,南行经保定、正定、石家庄,邯郸新乡,入河南境。过黄河后经郑州、许昌、驻马店、信阳、孝感,过大别山,直达汉口,干线全长1214公里。

京汉铁路贯通我国中部,穿过四省,为南北一大干线。张之洞说它“可控八九省之冲”。在北京可与北宁、京绥铁路相连,在石家庄与正太铁路相连,在新乡与道清铁路相连接,在郑州与陇海路相连,在汉口可连接粤汉铁路。借助水运,还可以辐射长江上游各地。1918年,毛泽东首次赴京,就是从长沙坐船到武汉,后乘京汉铁路到北京。

平汉铁路徽记

京汉铁路郑州黄河大桥是中国铁路早期著名工程,大桥长30151906年,是中国第一座横跨黄河南北的钢体结构铁路大桥。1913年,21岁的郭沫若北上求学,坐火车经过此桥,他说:“夜过黄河桥,长十九里,上悬电灯,下映河水,光明四灿,黄白相间,风声水声,助人快意。”(《郭沫若游学书信》)

京汉铁路局

津浦铁路徽记

平汉铁路略图

七七事变前主要铁路示意图

卢沟铁桥也是京汉铁路著名的桥梁,京汉铁路并设有卢沟桥站。卢沟桥(石桥)是京师南大门,旧时从南方到京城的商旅都要在卢沟桥外住一宿,第二天拂晓进城,“卢沟晓月”因此得名。卢沟铁桥位于卢沟石桥北几百米处,都建于永定河上。“七七事变”中,双方激战的主要地点就在卢沟铁桥。因为谁控制了铁路桥,就可以控制京汉铁路。

津浦铁路

津浦铁路建成于1913年,由天津站始,经沧州、德州、济南、泰安、徐州、蚌埠、临淮关、滁州至南京浦口江岸,干线全长1009公里。津浦路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海、长江流域,可与北宁路、胶济路、沪宁路、陇海路等路相连,是一条南北交通干线。津浦路与京杭大运河几乎并肩而行,昔时从杭州到北京,走运河需要两三月,而走铁路只需要两天,运输能力胜运河远矣。

津浦路是华北连接华东、江南的要道,从北京到南京、上海、杭州,此路都是必经之路。有钱人、文人多,是津浦路乘客的一大特点。津浦铁路蓝钢车外形美观、装饰高档,享有盛誉,是当时全国最豪华、最先进旅客列车。

津浦铁路一个重要的工程是铁路轮渡。津浦铁路到浦口后,与沪宁铁路隔长江相望,当时也没能力修建长江大桥。如果想从天津坐火车到上海怎么办呢?早期采取的办法是,列车到达浦口后,全部旅客、行李皆下车,坐船过江,然后换乘沪宁铁路车。这种做法费时费力,非常不便。铁路轮渡建成后,火车直接坐船过江,省了大事。(详见《南北通途:沪平通车》)

沪宁铁路

沪宁铁路建成于1908年,始于上海,终到南京,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改称京沪铁路。前些年“京沪铁路八小时”的段子说的就是这条路。

京沪铁路徽记

沪宁铁路略图,摘自《铁路常识》商务印书馆1935

沪宁铁路不长,只有311公里,但是它连接着政治中心南京和和经济中心上海,沿途经过昆山、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时为江苏省会)这些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地区,所以这条路客运极为发达。根据1935年的官方统计,沪宁铁路仅占全国铁路线总长的4%,然而它的年运输旅客的总人数却占到了当年全国年度客运总人数的25%!沪宁路是民国时期最“挤”的铁路,人多、买票难,最早的“黄牛党”、对号列车都诞生在这条铁路。

淞沪铁路是沪宁铁路的支线,从上海北站至吴淞,长16公里。

沪杭甬铁路

沪杭甬铁路始于上海,中经杭州,终到宁波。该路分两段,从上海西南行到浙江杭州,为沪杭段,也称“沪杭铁路”。沪杭段建成较早,1909年即已通车;从杭州东南行,到达宁波(别称“甬”),为杭甬段。其中宁波到曹娥江东岸的百官(今上虞)1914年通车;从杭州到曹娥江西岸则进展极慢,其中钱塘江大桥是关键工程,该桥于1937年9月建成,11月,萧山至曹娥江西岸铁路建成。万事俱备,只欠曹娥江大桥了。可惜的是,当时全面抗战已经爆发,连刚刚建好74天的钱塘江大桥都被爆破拆除,遑论曹娥江桥。因此,民国时期,沪杭甬铁路杭甬实际没能正式贯通,直到1955年,曹娥江大桥建成,这条路才算完全修通。

民国时期,沪杭甬铁路虽非完璧,但是其沪杭一段却是出了名的富庶之地。沪杭段全长186公里(数字来自《中国铁路大事记》,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沿途经过松江、枫泾、嘉善、嘉兴、海宁等站,物阜民丰,客运发达,营业成绩只比沪宁路稍差。

沪杭铁路北接沪宁路,南接浙赣路,进出杭州非常方便。通过沪杭铁路,从上海到杭州只需要4个多小时。每到节假日,从上海等地到杭州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农历八月,坐火车看钱塘江大潮也是当时的时尚,路局特意加开观潮专列,票价便宜,安排周到,很受欢迎。能连接杭州,因此客货运皆不发达。日本占领浙东后,铁路被毁,原铁路路基变为了汽车路。

沪杭甬铁路示意图摘自沪杭甬铁路旅行指南1933年版

粤汉铁路

粤汉铁路干线全长1190公里,从武汉到广州,经过的岳阳、长沙、株洲、衡阳、郴州、韶关等重要站点,贯通湖北、湖南、广州三省,连接长江、珠江两大地区,为南北一大动脉。

商办广东粤汉铁路总公司(1910年)

粤汉铁路徽记

粤汉铁路修建异常艰难,从1898年动工,分三段修筑:南段(广州至韶关,时称广韶段),在1916年建成;北段(武昌至株洲,称湘鄂段),1918年建成。1936年,中间的株韶段(株洲至韶关)修通后,粤汉铁路才全线贯通。

先期建成的湘鄂段和广韶段,分处南北,互不连接,一直各设路局,各自运营。由于路线短,没有距离优势,受水运等竞争影响,这两条路比较穷,几乎入不敷出。1936年全线贯通后,三段合并,组建了新的粤汉铁路局。不过由于三段独立运行太久,规章制度、作业标准不完全相同,甚至语言也不通,再加上各段尚存地域之见,员工之间互相歧视,合并工作并不顺利。通车很长一段时间内,粤汉铁路晚点严重、管理混乱、事故频出,旅客的乘车体验很差。

粤汉铁路机车

粤汉铁路衡阳车站

抗战时期,该路连接广九路,是中国获取国际援助及物资的重要的国际交通线,在战时承担了沉重的军事运输任务,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广三铁路(广州—三水)是粤汉铁路的支线,全长49公里,建成于1902年。

广三铁路三水站旧址

陇海铁路

陇海铁路是从晚清时期的汴洛铁路(开封至洛阳)的基础上扩展而成的。1908年汴洛铁路建成后,清政府曾计划:“乘汴洛现造之路,东达徐海,西展陕甘、新疆,成东西一大纬线。”计划不可谓不宏伟,然而这一蓝图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实现。

陇海铁路徽记

北洋政府时期,汴洛铁路的扩展计划正式制定完成,新的铁路由汴洛路向东西分别延伸,东端由开封至江苏海州(今连云港),西端由开封至兰州(古称“陇”),全称陇秦豫海铁路,简称陇海铁路。陇海铁路是分段修筑的,到1916年,东西分别通到徐州和观音堂。1925年7月,由徐州修通到了海州。1934年12月,新建的连云港建成,陇海铁路有了出海口。

陇海铁路略图,摘自《铁路常识》商务印书馆1935

西段方面,1924年5月,观音堂至陕州段建成通车。1927年11月,陕州到灵宝段建成;1931年12月灵宝至潼关段建成;1935年1月,潼关到西安段建成;1936年12月,西安到宝鸡段通车。1945年12月,宝鸡至天水段完工通车。宝天段修筑于抗战时期,经费紧张,质量低劣,建成后频频塌方,人称“盲肠”。

正太铁路略图,摘自《铁路常识》商务印书馆1935

民国时期,这条路虽然统称陇海铁路,但是各个时期覆盖的范围并不一致。如1924年鲁迅到西安,火车只能坐到河南三门峡,然后再走黄河水路、后坐汽车到西安;而到了1936年,《西行漫记》的作者斯诺就可以坐火车直达西安了。事实上,整个民国时期,陇海铁路都没有全部完工,直到1952年,天水到兰州段竣工,陇海铁路才算全线贯通。

陇海铁路民国时干线全长1356公里,途径宝鸡、咸阳、西安、渭南、华阴、潼关、三门峡、洛阳、郑州、开封、商丘、徐州、连云港等重要站点,可与同蒲、京汉、津浦铁路相连,是一条重要的东西大通道。抗战期间,在敌人的炮火下,陇海路坚持行车,创造了“闯关车”的奇迹。在1942河南大旱灾中,它运送大量灾民逃离灾区,功不可没。

正太铁路

石太铁路徽记

正太铁路徽记

正太铁路建成于1907年,起于石家庄,终到太原。该路原定以正定府为起点,过太行山,抵达太原,故名正太铁路。后因经费不足,改以石家庄为起点,石家庄当时在正定府属境内,故路名一直不变,直到日伪时期,改称“石太铁路”。

正太路干线全长250公里,路线由石家庄向西,经过华北平原,进入获鹿后,渐渐进入太行山区,沿绵河两岸前进,至娘子关进入山西省境内,溯桃河两岸西行,在芹泉越太行山主脉土陉岭,到达最高点寿阳。从寿阳开始沿白马河两岸而下,十五次越过白马河后到达段廷。之后,逐渐进入平坦的晋中盆地,直至太原。从娘子关到段廷,列车多沿河流两岸行进,穿山过河,桥隧相连,如行羊肠九曲中。弯道多、桥梁多、隧道多,坡度大,是其特征。为便于施工,节省经费,该路采用的是窄轨(1米),这是它的鲜明特点。山西铁路多窄轨,亦以此为嚆矢。日伪时期,实行了窄轨拨宽,全部改为标准轨距。

正太铁路是山西第一条铁路,它把山西与京汉铁路连接起来,改变了山西的闭塞状况,沿线阳泉、寿阳、榆次等均因此路兴旺;而石家庄作为正太、京汉两路的交汇点,逐渐发展为华北重镇。

胶济铁路

胶济铁路青岛站

胶济铁路东起青岛,西达济南,途径即墨、高密、潍县、昌乐、临淄、章丘等县,干线全长394公里,是横贯山东半岛的交通大动脉。胶济铁路修建较早,1904年即已建成,初为德国控制经营。一战后被日本人占领。1923年1月,被北洋政府赎回。

胶济铁路修建前,由青岛到济南需要十天左右,而通过铁路只需要十小时,两地的时间距离大大缩短。胶济路在济南与津浦路连接,北达京津、南达沪宁;通过青岛港,还可以从海路到华南、东北、日本、欧洲等。抗战前,胶济铁路还与其他路局合作,开通了青岛直达北平、南京的联运通车,旅客不需中途转车,每年夏天到青岛旅游的乘客络绎不绝。

胶济铁路示意图

浙赣铁路

浙赣铁路东起浙江杭州,中经南昌,西至湖南株洲,经过浙、赣、湘三省,是我国江南地区一条东西大动脉。

浙赣铁路于1929年开始修筑,从杭州西行,经萧山、诸暨、义乌、金华、龙游、衢州、江山至江西玉山,此段也称杭江铁路,1934年1月通车;从玉山西行,经上饶,横峰、戈阳、贵溪、鹰潭、余江、东乡、南昌、樟树、清江、新余、分宜、宜春达萍乡,为玉萍段,1937年9月完工。此时,原杭江铁路已完全延伸至江西,故称浙赣铁路。从萍乡到株洲一段,早在晚清时期已经建成,原归粤汉铁路湘鄂段管辖,此时划归浙赣路。至此,浙赣铁路杭州到株洲全线贯通,干线全长981公里(数字来自金士宣《铁路与抗战及建设》)。虽然到了湖南,但是名称仍然是浙赣路,而不是浙湘路。

浙赣铁路江兰段开工

浙赣铁路诸暨站

浙赣铁路在株洲与粤汉铁路连接,在杭州与沪杭甬铁路连接,在南昌与南浔(南昌至九江,该铁路于1936年1月并入浙赣路)铁路连接。此路修通后时值抗战,立即成为了重要的国防生命线。大量华北、沪宁各铁路机车车辆、各种物资、难民通过此路运往后方,两广军队沿此路抵达前线者源源不断。此路是抗战期间免于全线沦陷的少数铁路之一,为抗战期间的运输做出了巨大贡献。

国民政府时期铁路分布图

同蒲铁路

同蒲铁路徽记

同蒲铁路北起山西大同,中经太原,南达永济(蒲州)风陵渡,贯穿山西全省,干线全长977公里。该路也采取分段修筑,分段运营方式。1934年7月,太原至介休段通车运营;12月介休至霍县段通车;1935年5月,霍县至临汾段通车;12月,临汾至风陵渡完工,自此,同蒲路南段(太原至风陵渡)全部通车。北段方面,太原至原平段,1935年8月建成;1937年9月至十里河南岸,据大同还有8公里,因日军入侵停工。抗战前,从风陵渡至原平已经运营,原平以北只用于军运。

同蒲铁路是山西省独立修建的铁路,没花铁道部一分钱。阎锡山为修此路,精打细算,想了很多办法。如修路用的工人多为兵工,不用给工资。和正太铁路一样,此路采用的也是窄轨,其原因一是省钱,二是为了便于与正太路连接。抗战期间,日伪当局将太原以北段改为标准轨,南段则未改。该路北段称北同蒲,南段称南同蒲,来源于此。

同蒲铁路在大同与京绥路连接,在太原与正太路连接。南段的风陵渡与陇海铁路隔黄河相望,抗战前国民政府曾计划修建黄河大桥以连接两路,因抗战未成。

道清铁路

道清铁路道口站

道清铁路建成于1907年,路线从从河南道口镇到清化镇,中经汲县、新乡、获嘉、修武、焦作等站,1925年又延伸至陈庄,全长229公里。根据1934年时刻表,从道口至清化全程用时近九小时。该路在新乡可与京汉路连接,1936年1月,并入京汉路,成为其一条支线。

1918~1919年间,满洲里火车站

广九铁路

广九铁路由广州经深圳至九龙,长43公里(数字来自凌鸿勋《中华铁路史》),1911年3月竣工。该路广州至深圳段由中国政府管理,深圳至九龙归英国管辖,抗战前,该路客运较为发达。抗战爆发后,该路与粤汉铁路接轨,成为干线铁路一部分,为国际交通要道,对抗战运输贡献甚大。

江南铁路

江南铁路由南京至孙家埠,沿途重要站点有南京(中华门),马鞍山,芜湖,宣城等,全长178公里(数字来自金士宣《铁路与抗战及建设》),1936年4月全线通车,开通上海到芜湖的通车。该路在南京与京沪铁路连接,加强了皖南与首都南京及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联系。

湘桂铁路

湘桂铁路修建于抗战爆发后,原计划从粤汉铁路之衡阳站越过湘江,经东安、全州至广西桂林,再经柳州、南宁、镇南关向南与越南境内的同登车站相衔接,是一条国际大通道,极具战略意义。但由于战乱,该路仅于1941年9月修通衡阳至来宾段,长605公里。该路开通,适逢抗战正酣,在军事运输、物资转移、难民输送等方面厥功至伟。

湘桂铁路徽记

黔桂铁路

黔桂路原计划由广西省柳州,经金城江、独山、都匀至贵阳,后仅于1944年3月修通至都匀,未能通往贵阳。从柳州到都匀,长398公里。抗战胜利后,该路与湘桂路合并为湘桂黔铁路。

漳厦铁路

漳厦铁路设计路线为厦门岛对岸的嵩屿至漳州,1910年5月修至江东桥,长28公里,终未通至漳州。抗日战争期间拆除。

潮汕铁路

潮汕铁路1904年3月动工,至1906年10月,修筑成潮州至汕头铁路,长39公里,1908年又修建了潮州至意溪码头支线,长3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拆除。

新宁铁路

新宁铁路从海边斗山起,经新宁县城、公益埠、江门至新会北街止,长110公里,1913年8月全线建成通车。1917年又开工兴建新宁县城至白沙的支线,1920年2月完工,长28.6公里。抗日战争期间拆除。

滇越铁路

滇越铁路个碧石铁路公司原址

滇越铁路中国段南起元江及其支流南溪河的交会处河口,北经碧色寨、盘溪、宜良、最后抵达昆明,长465公里(数字来自《中国铁路大事记》,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1910年竣工。由河口往南,可通越南海防。该路轨距1米,初为法国修建经营,1943年将滇越铁路中国段段收归国有。该路是云南第一条铁路,也是当时出入云南的重要通道。(详见《要去云南先出国》)

个碧石铁路

个碧石铁路由个碧铁路发展而成,初由个旧经鸡街、蒙自至碧色寨北的草坝,长72公里,1921年11月完工,是为个碧铁路。1928年10月,从鸡街至临安修建支线,1934年10月延至石屏,长104公里。以上两线合称个碧石铁路,计长176公里(数字来自《中国铁路大事记》,中国铁道出版社,1996)。该路轨距600毫米,比滇越、正太、同蒲等路的米轨还窄。

淮南铁路

淮南铁路北起田家庵(今淮南),经合肥、巢县等处,南至长江北岸至裕溪口,以连接水运,全长214公里,1935年6月开通。

淮南铁路徽记

苏嘉铁路

苏嘉铁路由京沪线的苏州至沪杭线的嘉兴,全长74公里,1936年7月建成。此路修通后,由南京到杭州可免走上海,节省路途150公里。此路原为国防而建,在抗战中发挥过重要作用,1945年1月,被日军拆毁。

中东、南满等东北地区铁路

北满铁路徽记

东省铁路徽记

中国东北铁路徽记

中东铁路,又称东清铁路、东省铁路,1935年日本控制后称北满铁路。初由沙俄建设经营,1903年通车。中东路西起满洲里,中经哈尔滨,东至绥芬河,然后出境达海参崴,在我国境内长1481公里。此外还有由哈尔滨经长春、沈阳至大连、旅顺的支线,长944公里,称为南线。全线呈“丁”字形。

东北铁路图

南满铁路机车

中东铁路哈尔滨站

1904年日俄战争后,俄国将长春以南至大连所有权转交日本,是为南满铁路,日本成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进行管理。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占领东北,占据了中东铁路沿线地区,并不断向苏联挑衅,企图迫使苏联退出铁路经营。1935年3月苏联将中东铁路股权和经营权转让给了日本。至此,中东铁路全部被日本控制。

东北地区是俄、日相争之地,铁路建设极为发达。从1897年沙俄修建中东铁路开始,东北铁路网不断完善,直到解放前夕,东北铁路总里程已达一万多公里,占当时全国铁路总里程的近一半。除中东、南满和北宁铁路外,东北地区铁路还有很多较短线路,既有清政府及北洋时期修建的国有铁路,也有日本侵略者修建的殖民铁路,它们纵横交错分布于中东铁路、南满、北宁路周围。

齐昂铁路:齐齐哈尔(当时黑龙江省城)到昂昂溪(中东铁路车站),长28公里,清政府修建,1909年8月建成。

中华民国铁路图,摘自《铁道年鉴》1933年5月版

安奉铁路:安东(今丹东)到沈阳,日本修建,长303.7公里,1907年4月建成。通过该路可通往朝鲜。

吉长铁路:吉林到长春,长127.7公里,1912年10月通车。该路把吉林城和南满铁路联结起来,再往东可通往中朝边界。四洮铁路(四平至洮南),长312公里,1923年10月通车;洮昂铁路(洮安到昂昂溪),长220公里,1927年7月通车;吉敦铁路(吉林到敦化),长210公里,1928年10月通车。以上四路分布于南满铁路东西两边,是中国被迫借日款修建的铁路,名为中国国有,实际为满铁经营。

奉海铁路(沈阳到海龙),也称沈海铁路,长251公里,1927年底完工;吉海铁路(吉林至海龙),长183公里,1929年6月通车;齐克铁路(齐齐哈尔至克山),长206公里,未完全建成;呼海铁路(呼兰县松浦至海伦),长约215公里,1828年11月通车;洮索铁路(洮安至索伦),未完工。以上为东北自建自营铁路,“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东北建立殖民统治,统治了整个东北铁路。此后,日本又在东北修建了吉会、拉滨等众多铁路,形成了四通八达的铁路网。

以上是民国时期铁路之大概,其余一些支线铁路、已筑未成铁路(如京赣、湘黔、叙昆、滇缅),专用铁路,以及台湾、海南等地区铁路未详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