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车上的民国(上)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自序

民国时期,火车已经成为大众化的交通工具,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在火车上,曾经发生过无数值得言说的故事,它们构成了民国史的重要部分。一直以来,我们的铁路史研究大都侧重于铁路的兴筑、变迁、铁路与政治经济等宏观问题。至于铁路建成后,人们如何乘坐火车、有何感受、火车上发生过哪些悲欢离合的故事?这些似乎并不属于铁路史,也极少有人关注,这太狭隘了。

完整的铁路史不仅要关注“修建”,也要研究“乘坐”;不仅要关注“物”,也应该注意“人”—历史上,人们是怎么坐火车的,火车挤不挤、买票难不难、车票贵不贵,怎么运行李、怎么报销车费,火车上如何吃喝拉撒睡……我始终认为,这些看似鸡零狗碎的细节背后,隐藏着长期以来一直被我们忽视的“另一种铁路史”,我把它称作“铁路生活史”。

“铁路生活史”将关注的重点转向火车里的人,通过人们乘坐火车的经历反映铁路史的发展与时代变迁。本书定名为《火车上的民国》,实际上包括两个内容:一是“回到民国坐火车”,二是“坐着火车看民国”。既是一部“民国铁路出行史”,同时也将火车作为观察民国史的一个窗口。“火车”与“民国”,孰主孰次,孰轻孰重,很难分清。全书分为三个部分:乘车须知、车厢社会、车中人语。另外还有两篇关于民国铁路线路和铁路管理变迁的文章,作为理解全书内容的基础。

“乘车须知”讲的是“如何乘坐火车”,研究的内容相当于铁路的“客运规则”。包括时刻表、车票、车厢等级、卧车、行李等内容。其中分线设局、不对号入座和车厢分等级是民国铁路客运的基础,其他所有制度都因之而生发。

“车厢社会”讲的是火车里的“事”,也就是铁路背后的大历史。在这里,火车是观察民国历史的一个工具。

“车中人语”关注的侧重点是旅客坐火车的各种体验与境遇,目的是更细致、形象地还原民国时期人们乘坐火车的场景,从而更深入地理解铁路史。

我不得不承认,以上划分,特别是后两部分,很不严谨。铁路史是历史的一部分,旅客的乘车体验既与铁路的各种规章制度密切相关,又受制于大的时代背景。人在车中,车在历史中;时代影响着火车,火车映照着时代。这使得旅客、火车与时代变迁紧紧联系在一起,交相为用,难分难解。因此,上述分类,更多的是为了便于阅读,您完全可以无视。不管怎么分类,文章的主旨是相同的,就是关注火车里的“人”。

火车是“动”的,它奔走于河山之间,时而平原大川、长桥古渡,瞬息千里;时而深崖长隧、坠谷升岗,蜿蜒蛇行。乘客是“静”的,一入火车,围居斗室,轻易不能离开。火车也是“静”的,它按照规定的时刻表,运行于固定线路,长年累日,不得擅改;乘客又是“动”的,不同的火车,风光不同,车有大小、路有平坎、时有寒燠;设备有优有劣、行车或缓或速、载客时多时少。火车里士农工商、三教九流,无奇不有。这种动静交错,形成了火车里的万象森罗。

很多人喜欢坐火车,就是因为坐火车这段时间是“自由”的,过去的烦恼与将来的忙碌,都可以暂时不用去管。你可以静静地欣赏风景,观察火车里的世相。丰子恺曾经非常喜欢坐火车,他说:“一年四季住在看惯了的屋中,一旦看到这广大而变化无穷的世间,觉得兴味无穷。我巴不得乘火车的时间延长,常常嫌它到得太快,下车时觉得可惜。我欢喜乘长途火车,可以长久享乐。最好是乘慢车,在车中的时间最长,而且各站都停,可以让我尽情观赏……世间真是一大欢乐场,乘火车真是一件愉快不过的乐事!”

佛曰:十字街头好参禅。火车虽小,却有大千世界,那风景比十字街头都有趣。本书当然不是为了参禅悟道,而是为了读史明智。如果您能从中了解一些铁路知识,获得一些对民国史的别样感受,吾愿足矣。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