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利率风险概述
利率的定义:它是指某一段时间取得的利息与借贷资金的比率。从宏观意义上讲,利率是资金供求总量达到均衡时的借贷价格。从微观视角来看,利率对于不同的经济主体的意义是不同的。对于投资者来说,它代表在一定时期可能获得的收益;对于贷款人来说,则代表了获取资金的成本。
利率风险的定义:它是指由于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金融资产价格变动而可能带来的损失。利率风险是各类金融风险中最基本的风险,利率风险对金融机构的影响更为重大,原因在于,利率风险不仅影响金融机构的主要收益来源的利差(存贷利差)变动,而且对非利息收入的影响也越来越显著。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7年发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将利率风险定义为:利率变化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与预期成本发生背离,使其实际收益低于预期收益,或实际成本高于预期成本,从而使商业银行遭受损失的可能性。指原本投资于固定利率的金融工具,当市场利率上升时,可能导致其价格下跌的风险。
一、利率风险的分类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选择权风险和缺口风险五类。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是最主要的利率风险,它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头寸重新定价时间(对浮动利率而言)和到期日(对固定利率而言)的不匹配。通常把某一时间段内对利率敏感的资产和对利率敏感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称为“重新定价缺口”。只要该缺口不为零,则利率变动时,会使银行面临利率风险。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美国储贷协会危机主要就是由于利率大幅上升而带来重新定价风险。如果银行将通过90天期定期存款取得的资金以浮动利率形式贷放出去,最初利率为10%,那么90天期间内,贷款利率将会随利率调整期的到来而发生变化,而存款利率则维持不变。由于银行资产的重新定价(调整利率),在这段时间内要比银行负债频繁,该银行属于资产敏感。当利率趋于上升时,资产敏感的银行将会获得较多的净利差,这是因为最初为10%的贷款利率在90天期间会提高,而存款利率则仍维持在某一固定水平,比如8%。
该风险是普遍存在的,中国商业银行也面临着重新定价风险。
(二)基差风险
当一般利率水平的变化引起不同种类的金融工具的利率发生程度不等的变动时,银行就会面临基差风险。即使银行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相同,但是只要存款利率与贷款利率的调整幅度不完全一致,银行就会面临风险。中国商业银行贷款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一般都是中央银行所公布的利率,因此,基差风险比较小,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特别是与国际接轨后,中国商业银行因业务需要,可能会以LIBOR为参考,到时产生的基差风险也将相应增加。通常表现为两种形式:①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②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目前,利率结构风险在我国外币市场已经显现,由于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银行自行定价,而银行又把利率水平高低作为争夺市场份额和扩大资产规模的手段,客观上造成存款利率上升幅度远高于贷款利率上升幅度,利率结构风险正在逐步扩大。
(三)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接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当银行的存贷款利率都以国库券收益率为基准来制定时,由于收益率曲线的意外位移或斜率的突然变化而对银行净利差收入和资产内在价值造成的不利影响就是收益率曲线风险。收益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率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正收益率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有收益率曲线风险。根据中国债券信息网公布的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商业银行2016年年底持有的国债面值已经超过七万亿元。如此大的国债余额在负收益率曲线情况下,收益率曲线风险非常大。
(四)选择权风险
选择权风险是指利率变化时,银行客户行使隐含在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业务中的期权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即在客户提前归还贷款本息和提前支取存款的潜在选择中产生的利率风险。根据我国现行的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支取定期储蓄存款,而商业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应对。当利率上升时,存款客户会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然后再以较高的利率存入新的定期存款;当利率趋于下降时,贷款客户会要求提前还款,然后再以新的、较低的利率贷款。所以,利率上升或下降的结果往往会降低银行的净利息收入水平。调查显示,近年来由于连续下调利率,客户提前还款的现象比比皆是,已经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商业银行正常的资产负债管理,估计利率市场化以后,这类风险会更加明显地表现出来。
由于中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八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许多企业纷纷“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再加上中国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还缺乏硬性限制,因此,选择权风险在中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
(五)缺口风险
缺口(gap)也称缺口头寸(gap position),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需要重新设定利率的那部分资产与需要重新设定利率的负债之间的差额。直至几年前,银行一直都把缺口头寸作为衡量利率风险的最基本方法。缺口风险,也称资产负债不匹配风险,是指在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等价变动中产生的利率风险。缺口风险主要源于金融机构自身的资产负债数量结构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随着利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利率敏感性资产小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存在“负缺口”状态时,银行收益随利率上浮而减少,随利率下调而增加。这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得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而又缺乏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
资金缺口是一个与时间长短相关的概念。缺口数值的大小与正负都依赖于计划期的长短,这是因为资产或负债的利率调整期限决定了利率调整是否与计划期内利率相关。
除了上面谈到的资金缺口指标外,还可以用利率敏感比率(interest rate sensitive ratio)来衡量银行的利率风险。近年来,银行经营管理人员逐渐采用动态的利率敏感资产和利率敏感负债的缺口方法,方法之一便是“持续期缺口分析”。
二、影响利率风险的因素
(一)宏观经济环境
当经济发展处于增长阶段时,投资的机会增多,对可贷资金的需求增大,利率上升;反之,当经济发展低迷,社会处于萧条时期时,投资意愿减少,自然对可贷资金的需求量减小,市场利率一般较低。
(二)央行的政策
一般来说,当央行扩大货币供给量时,可贷资金供给总量将增加,供大于求,利率会随之下降;反之,央行实行紧缩式的货币政策,减少货币供给,可贷资金供不应求,利率会随之上升。
(三)价格水平
市场利率为实际利率与通货膨胀率之和。当价格水平上升时,市场利率也相应提高,否则实际利率可能为负值。同时,由于价格上升,公众的存款意愿下降,而工商企业的贷款需求上升,贷款需求大于贷款供给所导致的存贷不平衡必然导致利率上升。
(四)股票和债券市场
如果证券市场处于上升时期,市场利率将上升;反之利率相对而言也降低。
(五)国际经济形势
一国经济参数的变动,特别是汇率、利率的变动也会影响到其他国家利率的波动。自然,国际证券市场的涨跌也会使国际银行业务所面对的利率产生风险。
三、利率风险的成因分析
(一)利率水平的预测和控制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
只有当金融机构提供的利率与市场利率一致时,其产品才会被市场接受。故金融机构需要对利率变化进行预测,但市场利率是不断变化的,且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金融机构在预测和控制利率水平时面临许多不确定因素。
(二)利率计算具有不确定性
为了规避利率风险,金融机构一般通过一定的模型计算利率为资产负债定价,但计算利率与实际利率经常不一致,从而形成风险;同时,存贷利率定价方法不匹配也会造成金融机构的风险。
(三)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具有期限结构的不对称性
金融机构通常是以较低成本的短期负债来支持收益较高的中长期资产,通过两种水平的差额来取得收益。但利率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如果贷款发放以后,利率水平上涨,金融机构需要为存款支出更高的成本,而原来发放的贷款利率水平却可能很低,使得银行入不敷出。
(四)为保持流动性而导致利率风险
金融机构为了保证一定的流动性,通常需要持有相当于其资产20%~30%左右的有价证券,以满足随时出现的支付需要。为了保持证券价格的稳定,金融机构一般倾向持有流动性较强的短期证券或易于被市场接受的政府债券,短期证券主要是国库券、短期公司债、短期商业票据等,其利率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它们的市场价格随着市场短期利率反向变化。其流动性风险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当市场利率高企时,证券价格会下降,由于折现系数变小,短期证券的现值也就越低,流动性风险也就越大;二是在利率大幅度波动时期,无论固定利率的短期证券还是易于被市场接受的政府债券,其价格都会随市场剧烈震荡而受到影响。
(五)以防范信用风险为目标的利率定价机制存在的缺陷
金融机构在进行信贷时存在“逆向选择风险”。一般金融机构在对贷款定价时,是根据借款人的资信、期限、还款保证等来确定利率水平的。一般资信越差,利率越高。高利率使得具有良好资信的借款人退出信贷市场,使得那些潜在风险高的人最终获得贷款,从而增大金融机构的风险。
(六)金融机构的非利息收入业务对利率变化越来越敏感
20世纪80年代以前,金融机构的收入主要来自传统的净利息收入,但现在金融机构的收入更多地来自非利息收入。在一些大银行,甚至超过了传统的净利息收入。这些非利息收入业务对利率变化十分敏感,存在利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