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Schilder病
Schilder病又称弥漫性硬化,弥漫性轴周性脑炎,为一组罕见的年轻者易受累的CNS脱髓鞘性疾病,急性或亚急性起病并逐渐进展,间断恶化或进行性恶化,偶尔出现停滞,在数月或数年内可完全残疾或死亡。Schilder病在1912年首先由Paul Schilder描述,Schilder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多为散发性,病变主要位于大脑半球白质,以枕叶为主,顶、颞及额叶亦可受累,双侧受损,多一侧较重。组织学上表现为典型的脱髓鞘改变,类似于MS,轴索亦可轻度受累,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胶质细胞增生,可见坏死灶和空泡形成。
1986年Poser等建立严格的Schilder病的非侵入性诊断标准。诊断标准可概括为:①临床症状和体征为非典型早期MS样表现,如双侧视神经受累、颅内压增高体征、失语症和精神症状等,外周神经系统无受累;②脑脊液正常或非典型MS脑脊液改变;③颅脑影像学显示一个或两个对称性双侧至少2cm×3cm的病灶,三维尺寸中有两个达2cm,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的半卵圆中心;④症状出现前无发热、病毒或支原体感染、疫苗接种;⑤血清极长链脂肪酸浓度正常。尽管根据Poser提出的临床标准,鉴别颅内肿瘤与脱髓鞘病仍存在困难,侵入性措施目前仍作为金标准。
尽管Poser对Schilder病进行了严格诊断标准规定,但仍有临床和神经影像上无法与颅内肿瘤区别,因而对神经影像学行进一步研究以减少侵入性检查非常重要。Schilder病CT病灶为大的低密度灶,常有占位效应以及薄层环形强化。颅脑MRI影像学表现为环状但不规则或不完整的强化病灶,同时累及双侧半球,偶呈对称性,位置常倾向于顶枕叶区域受累(图3-5-1)。影像学上这些大而局限性的脱髓鞘病灶可能类似于脑肿瘤、脓肿甚至肾上腺白质脑病的表现。下述影像学发现可能有助于支持Schilder病的诊断:通常对称性累及双侧大脑半球的较大病灶,呈不完全环状强化,具有最小占位效应,弥散加权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呈低信号及脑干罕见受累。随着影像学技术的发展,新的影像学序列可协助其诊断,如脓肿及缺血性病灶表现为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信号降低、DWI高信号,因而病灶核心区域ADC增高可有助于排除脓肿。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表现为:①胆碱(choline,Cho)峰升高,是细胞密度增多的标志;②损伤或浸润引起正常功能神经元和轴索数量减少,故引起N-乙酰天冬氨酸(N-acetyl-L-aspartic acid,NAA)峰下降;尽管形态学研究提示损伤存在,非脑组织不表达NAA,因而NAA峰即使下降,也支持非转移特性病灶;③除外脓肿后,乳酸(lactate,Lac)峰亦可升高,可能由于活化的巨噬细胞聚集于炎性部位。对于磁共振灌注成像,脱髓鞘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则无升高。现有学者提出,如达到如下标准,可提出非侵入性诊断:①无颅内压增高征象;②存在一个或两个皮层下CT/MRI上呈现开环征的囊状病灶,通过传统神经影像学排除缺血、脓肿及转移,并进一步通过MRI灌注和短回波MRS上谷氨酸盐/谷氨酰胺比值异常升高排除原发性肿瘤。
图3-5-1 Schilder病
进展至临床确诊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Schilder病患者头颅MRI连续图像。随访6个月的液体衰减翻转恢复(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图像(上排)和T 1增强序列(下排),观察侧脑室后部白质大病灶进展。6个月后视神经炎发作时MRI扫描显示右侧额叶白质的一个新强化病灶(箭头处)(Cañellas AR. Neuroradio,2007)
Schilder病迄今尚无公认的治疗标准,皮质类固醇激素被认为有效,对于皮质类固醇激素无效的快速进展患者,可尝试用于MS治疗的其他治疗方法,包括米托蒽醌、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血浆置换措施等。最初病情改善后,若于皮质类固醇激素或细胞毒性药物减量中再次加重,或对血浆置换和IVIg产生依赖,可试用β-干扰素或醋酸格拉默(glatiramer acetate,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