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重症医学(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9章 肠外及肠内营养置管技术

第一节 静脉置管技术

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在我国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营养支持时如何选择输注途径和置管技术已成为本领域的必要手段之一。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材的导管性能和材质也不断改进,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不同型号的导管和不同途径及方式为患者置管。无论做哪种操作,在治疗前都需常规与患者或家属谈话获得知情同意,签字后再进行操作。
长期的静脉治疗和抢救重症患者都离不开建立静脉通道的技术,因此,人们通常将静脉通路称之为“生命线”。
在20世纪70年代前,由于国内没有材质性能好的导管,对长期静脉治疗途径选择的观念是先考虑经外周静脉给予药物治疗,当外周静脉出现困难时才考虑中心静脉。当时,只有静脉切开技术,一般自双下肢内踝深静脉开始至股静脉,每次切开的静脉只能使用10天左右,易发生深静脉栓塞和重度静脉炎等并发症。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使用可反复穿刺针,进行深静脉置管术。此时的导管相关并发症较多,如:气胸、血胸、血肿和感染等。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引进国外一次性浅静脉穿刺套管针和深静脉穿刺套管针和一次性导管,明显降低了中心静脉置管的并发症,特别是降低了感染率。
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际上开始对输液部位的选择更新了观念。只要输液>6~10天或输高渗透压液体及血管刺激性强的药物时,应首选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重症患者需监测中心静脉压者,则首选上腔中心静脉置管。
静脉置管技术通常可根据患者治疗时间的长短来选择部位,一般可分为周围静脉置管(PVC)和中心静脉置管(CVC)。中心静脉置管又可分为经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颈内静脉置管、锁骨上静脉置管、锁骨下静脉置管(上腔静脉)、股静脉置管(下腔静脉)统称中心静脉置管(CVC);直接经皮穿刺隧道式中心静脉导管(CVTC)、埋藏输液港(port)等。当医师决定给患者行静脉治疗时,应对每位患者的治疗需求有一个基本的预案,需考虑以下因素:①患者有无静脉置管史;②评估静脉条件;③患者有无病理体位,决定选择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置管;④检查出、凝血功能;⑤预计肠外营养治疗的持续时间;⑥护理人员的导管维护技能;⑦穿刺部位要避开有心脏起搏器的区域。中心静脉置管(CVC)是长期静脉输液治疗和重症患者抢救的基本技术,在临床应用越来越普遍。应用CVC可显著减少周围静脉穿刺的次数,降低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但不可避免地也容易发生导管相关并发症。因此,必须由经过培训的医护人员置管和维护,操作时必须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一、肠外营养输液途径选择原则及方法
(一)外周静脉
短期肠外营养(一周以内)可作为首选。美国静脉输液护理学会(INS)组织编写并发表的《输注治疗护理实践标准》中提出超过10%葡萄糖和(或)5%氨基酸注射液,pH值<5或>9的液体/药物,以及渗透压>500mOsm/L的液体/药物,最好不经周围静脉输注。如若使用全合一营养液,因内含有脂肪乳剂,不仅能够降低溶液渗透压,还具有一定保护血管内皮的作用。此外,长时间均匀慢速输注也能够减少对血管刺激。有作者报道,不超过900mOsm/L渗透压的全合一静脉营养液可短期经周围静脉输注。20世纪90年代期间,有关经周围静脉输注肠外营养液的前瞻性研究得到较为一致的结论,70%以上患者周围静脉能够耐受短期常规能量与氨基酸密度的肠外营养配方全合一溶液,但输注肠外营养超过10天后,一般患者周围静脉就较难耐受了。
近几年,周围静脉途径一般选用一次性头皮钢针、套管针或头皮套管针,一般选用20~24号。用21号“头皮”针头亦能做慢速输血用,其优点是便于适当活动,减少了患者长时间不能翻身活动的痛苦。在个别患者中,如输注渗透压<500mOsm/L的药物,头皮套管针可保留3~5天。如要作为短期输注营养液,最好每天更换穿刺点,避免发生静脉损伤。
(二)中心静脉
适应证:使用外周静脉输液困难,难以维持输液的患者;重症患者抢救时;输液需要超过一周以上者;输液时使用一些对外周静脉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如:化疗药,大剂量补钾,氨基酸等。中心静脉包括:锁骨上、下静脉、颈内静脉、颈外静脉、股静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上肢静脉及腔静脉不同的直径和长度见表19-1-1。
表19-1-1 上肢静脉及腔静脉系统血管直径和长度状况
1.中心静脉置管术
一般选择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采用Seldinger方法穿刺。穿刺部位备皮,消毒,铺巾后,先用5ml注射器试穿成功后,换用中心静脉穿刺针穿刺抽出暗红色回血,将J形导丝从穿刺针插入,置入至少30cm,拔出穿刺针,将扩张鞘沿导丝送入扩大表皮穿刺点,经导丝插入导管后,拔出导丝,固定导管。检查回血是否通畅,暂不使用的管腔用肝素帽封闭。在给予患者肠外营养时,一般采用锁骨下静脉导管或颈内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因容易污染,应尽量避免长期给予肠外营养。
2.经外周静脉进入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
导管是通过最直接的肘部静脉途径,经腋静脉,锁骨下静脉,无名静脉,到达上腔静脉。与锁骨下静脉比,PICC更容易放置,并且并发症发生更少,导管放置后保留时间更长。对输液大于一周以上的、需要长期肠外营养治疗、静脉化疗的患者可作为输液治疗的首选途径,特别是当患者及家属对其他深静脉穿刺有顾虑者。
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有学者使用PICC技术,但由于当时的导管材料不好,与血管的相容性较差,因此并发症较多而很难推广。Niederhuber等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PICC,直至近10年才得到广泛应用,并使这一导管的适应证越来越广泛。国内外已有大量文献证明:由PICC专业医护人员操作,可以大大减少并发症、加强维护,改善预后和让患者有更佳的满意度等。
PICC有两种规格:一种是免肝素盐水封管三向瓣膜式输出液体的PICC,另一种是需用肝素盐水封管末端开口式输出液体的PICC,其导管的型号有3Fr、4Fr、5Fr,临床上可根据患者的治疗需要及血管的条件选择导管型号。目前大多数患者使用4Fr型号较常见。当然,在使用中两种规格的导管仅在维护上有一定区别,而置管操作都是一致的。
操作方法:一般患者取平卧位(临床经验证明:重症患者可不受体位的限制),手臂外展与躯干呈90°,在预期穿刺部位以上扎止血带,评估患者的血管状况,首选贵要静脉为最佳穿刺血管。测量导管尖端所在的体表位置,测量时手臂外展90°从预穿刺点沿静脉走向量至右胸锁关节再向下至第2、3肋间隙至上腔静脉。然后,按严格的无菌技术进行规范操作。操作中当导管进入血管内30~35cm时,让患者头颈部歪向穿刺的同侧,可避免导管易位至颈内静脉的并发症出现。最后固定导管翼,对重症患者必要时要缝针固定,避免导管脱出。局部覆盖无菌敷料。而后常规X线摄片确定导管尖端位置。
(三)静脉切开
是20世纪80年代前使用的方法,因疾病需长期输液治疗造成外周静脉严重损伤,只能选择切开静脉的方法,将塑料管放入下腔静脉。由于是静脉切开,所以导管保留时间很短。
二、各种置管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1.锁骨下静脉
优点:穿刺成功率高,便于固定,导管保留时间长,患者舒适便于活动。缺点:穿刺失败、气胸、血胸、纵隔积水、心脏压塞、臂丛神经损伤、动脉损伤、血肿、静脉支气管瘘、空气栓塞、心脏穿孔、胸导管损伤、血栓、肺梗死。
2.颈内静脉
优点:穿刺安全。缺点:穿刺失败率高、血肿、导管感染发生率高、患者活动不方便。
3.颈外静脉
优点:发生穿刺的其他并发症少。缺点:导管感染发生率高,不易到上腔静脉,静脉炎发生率高,患者活动不方便。
4.股静脉
优点:穿刺成功率高并安全。缺点:易发生局部血肿、导管感染、下肢静脉血栓,患者活动不方便。
5.PICC
优点:穿刺成功率高并安全,导管保留时间长,患者活动方便。缺点:个别患者有机械性静脉炎发生。
6.外周静脉
优点:安全,无严重导管并发症。缺点:容易出现药物性静脉炎,营养成分不易补充完善,不宜纠正严重的电解质紊乱。
三、肠外营养时与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处理
1.感染
感染并发症分外源性和内源性造成的感染,菌血症、败血症,外源性一般是与周围环境有关,因此,在置管中和配液、更换液体中都应注意严格的无菌操作。应在无菌配液条件下,将全部营养成分混入三升静脉输液袋内,可减少感染的发生。内源性感染主要是肠道细菌移位,经过门静脉系统入血,也称之为自体感染。
通过对发热与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荟萃分析表明,在施行肠外营养时,多腔导管较单腔导管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fection,CRBSI)和导管细菌定植的发生率明显升高。因此,当病情稳定时,需要长期输液治疗的患者首选单腔导管。
当发现患者发热时,应立即找原因。
(1)留取血培养、痰培养、尿培养、摄胸部X线片。
(2)立即给予有效的抗生素治疗。
(3)注意有无伤口感染,及时处理,充分引流。
(4)更换输液管道。
(5)必要时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更换新的置管部位。
(6)导管连接部位和穿刺部位局部细菌定植是CRBSI最大的感染源,因此中心静脉插管需要比外周静脉穿刺更高的无菌要求。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或者沾污时应予更换。穿刺局部有渗血时,建议使用普通纱布。
2.导管堵塞
首先查明原因,除外导管有无打折。确为导管堵塞,首选把导管拔除。一般导管堵塞常见的有药物因素和血液因素。如特殊情况,必须保留导管,可选用下列方法。
(1)血液因素产生的阻塞应选用尿激酶冲管,首先要了解患者的出凝血时间是否正常,再了解导管堵塞时间的长短和是否完全堵塞的现象。部分堵塞可使尿激酶在导管内保留5分钟然后回吸可见回血。如果不成功,可于30分钟内,每5分钟回吸一次。第二个30分钟内按同样的方法操作一次。完全堵塞可用三通连接导管末端,三通的两个连接口分别用两个5ml注射器连接,侧端连接的注射器将其导管内抽成负压,直向导管端的注射器抽好尿激酶(5000单位尿激酶+2ml 0.9%氯化钠注射液)。再将两个注射器固定,观察2~5小时。如经过处理导管仍不通,应考虑更换导管位置。
(2)脂肪乳剂引起的阻塞发生概率比其他液体高。有报道认为应用70%静脉用乙醇对脂肪乳剂阻塞有效。使用输液终端滤器及输液泵,可减少一些感染和导管堵塞的发生。也可避免一些杂质入血造成的感染等。
(3)药物沉积应根据药物的pH值选择弱盐酸或碳酸氢钠保证给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勿使用小规格注射器(10ml以下)直接推注,以免导致导管破裂或栓塞。
无论采用何种溶剂冲洗,一定要保持先回抽,切勿先推入盐水导致溶解的物质进入血管内造成肺栓塞。处理方式同尿激酶冲管。体外导管连接处还可使用正压接头(可来福接头),可避免硅胶异物堵塞导管。
3.机械性静脉炎
个别患者使用PICC时发生的,头静脉置入导管时发生的较多见。另外,与导管型号的粗细也有一定的关系,因此,在选择使用导管时一定要根据患者的血管条件来决定导管型号。机械性静脉炎一般常发生在置管后3~6天,在处理时,应注意休息抬高患肢;避免剧烈活动;局部,热湿敷,必要时药物治疗,轻微活动(握拳/松拳);若三天后未见好转或更严重,应拔管。
4.化学性静脉炎
多发生在外周静脉,原因有:药物刺激引起、pH/渗透压超出正常范围、不合理的稀释、快速输注、微粒、留置时间与导管尖端位置。应及时更换穿刺部位,必要时改用中心静脉置管。局部处理同机械性静脉炎,如较严重出现皮损,可局部封闭治疗,避免组织坏死及感染。
5.导管断裂
置管前未预冲导管导致撤导丝时划伤导管;高压注射所致导管连接端断裂;换药不当固定不妥所致。一旦发现应更换导管。
6.导管异位
这是锁骨下静脉穿刺和PICC常见的并发症。尤其是PICC导管,由于其软而轻,个别患者在平卧位时剧烈咳嗽可造成导管飘入颈内静脉。当发现锁骨下静脉导管异位时应考虑拔除导管。如果置入PICC造成的异位,可将导管拔到锁骨下静脉或腋静脉处,大部分患者导管可继续使用,如使用时患者有不适症状,则应停止使用,重新置管。
四、中心静脉置管后的护理
1.观察穿刺处皮肤情况有无红肿,有无液体渗出,疑有污染、潮湿、脱落应及时更换敷料。
2.交接班时,明确交接中心静脉插管的深度,使患者平卧位,测量长度为穿刺点至后固定点尖端。
3.每24小时更换输液装置,每48小时更换一次性三通、无针密闭接头及泵入药的输注泵管,并注意连接紧密,更换时操作者必须严格六步洗手法洗手。
4.生理盐水连接测压装置,应用加压输液袋,压力为300mmHg,以3ml/h的速度维持管路通畅。如见回血应及时冲洗管腔并检查各管路接口是否松动脱开,以预防管路堵塞。
5.经中心静脉采集血标本后必须通过压力传感器密闭系统进行反复冲洗,避免管路有血。
6.对于留置的专门用于CRRT的中心静脉导管,护士遵医嘱封管。
7.若患者出现高热、寒战及穿刺点炎症等表现,应立即拔除导管并留取导管培养及血培养。
8.常规拔除中心静脉插管,穿刺点应按压3~5分钟,有凝血障碍患者适当延长按压时间,以防出血及血肿形成。

(王秀荣 康军仁)

第二节 肠内营养置管技术

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的临床应用在中国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其目的是对有正常或部分胃肠道功能,而不能正常经口进食的患者进行基本营养补充及营养治疗。在肠内营养支持时如何将营养液规范输注体内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要掌握肠内营养的适应证,还要考虑患者的胃肠道耐受情况。另外,在不能经口饮入肠内营养制剂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采用不同部位的管饲喂养。如何选择导管的材料及置管部位,是肠内营养支持中非常重要的环节。这里仅介绍与患者管饲肠内营养相关的几种常见置管技术。
一、肠内营养饲养管的特点
肠内营养管在材质、规格、种类上存在较大差异。
(一)导管的材质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肠内营养饲养管采用聚氯乙烯、聚氨基甲酸酯、聚硅氧烷或聚氨基甲酸酯-聚硅氧烷混合材质制成。聚氨基甲酸酯、聚硅氧烷以及混合材质导管柔软、并多采用钝化材质制成。聚硅氧烷导管最软,抽吸时可能萎陷。聚氯乙烯价格便宜,但在酸性环境中可能随时间延长而硬化,导致鼻黏膜刺激、导管开裂或折断、可能增加胃穿孔风险。床旁放置或外科、内镜、荧光镜放置的导管,通常是X线完全不能透过的,或是具有X线不能透过的金属线,以方便采用X线片确认其位置。常见肠内营养饲养管的特点见表19-2-1。
表19-2-1 常见肠内营养饲养管的特点
(二)导丝的作用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大部分聚氨基甲酸酯或聚硅氧烷制成的导管中均配有导丝。大多数导丝前端为钝性头,以降低刺穿导管的风险。此外,导丝并不完全延长至导管末端。多数导丝周围可使液体流过,以便于导管置入后能将导丝顺利拔出体外。
(三)尾部Y形导管的作用
多数鼻-胃-肠喂养管在尾部具有Y形接头,以方便在管饲输注同时给药。某些导管仅有唯一的开口,可在导管尾部加装Y形延伸装置,有助于管饲与冲洗同时进行。
二、各种管饲置管技术
置管的技术方法有三种,分别为无创操作、微创操作和有创操作。具体选择哪种方法,需根据患者的病情决定(图19-2-1)。
图19-2-1 管饲肠内营养选择的方式
(一)常规的置管术
1.适应证
(1)烧伤患者、某些胃肠道疾病、短肠及接受化、放疗的患者也可使用。
(2)由全肠外营养过渡至肠内营养时。
(3)因神经或精神障碍所致的进食不足,及因口咽、食管疾病而不能进食者。
(4)需要直接鼻饲至十二指肠或空肠的患者需选用鼻-胃-空肠管。
(5)误吸入风险高的患者,例如:手术后早期的患者需选用鼻-胃-空肠管。
2.禁忌证
(1)严重肠功能障碍。
(2)完全性肠梗阻。
(3)代谢性昏迷。
(4)严重的消化道出血。
(5)急腹症。
(6)重度恶心、呕吐患者。
3.操作方法
(1)先用棉签清洁鼻腔。
(2)测量鼻尖至耳垂再至剑突下3cm的距离,来估测导管放置长度。
(3)将导管涂擦润滑剂。
(4)将鼻饲管插入鼻咽部,如果患者能配合吞咽,嘱其吞咽后,将导管通过鼻腔缓慢送入患者的胃腔内,抽出胃内液体证实导管已到位。也可以通过用注射器推入10ml空气,听诊到胃内有水泡音,说明鼻饲管已到位。
(5)放置鼻-胃-空肠管者,让患者向右翻身,借助胃蠕动将管的前端推过幽门进入十二指肠。或借助X线和内镜帮助,将鼻饲管直接放入十二指肠或空肠。
4.注意事项
(1)接受外科手术的患者往往在术后数日出现胃麻痹,胃动力下降,建议可在术前放置鼻-胃管。
(2)为避免堵管并确保管道能长期正常使用,每次暂停输液时,用10~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温水冲洗管道,或每隔8小时冲洗管道1次。
(3)最好只用于肠内营养液输注,如需通过鼻-胃-空肠管给患者喂药,在给药前后务必对管道进行冲洗(至少用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温水),以免堵管。
(4)每次更换肠内营养液或对管道是否处于正常位置有疑问时,可通过抽取内容物测定pH值法检查导管的位置,每天应至少进行1次。
(5)需要拔出导管前,先用0.9%氯化钠注射液或温水冲洗管道。为避免在撤出管道的过程中有残余液体进入气管,导致误吸造成肺部感染,应关闭鼻-胃-空肠管连接头处的防护帽或夹住管道外段,随后小心地撤出饲管。
(6)建议最长使用时间为6周。
(二)电磁引导下床旁鼻-空肠置管术
1.适应证
(1)需要幽门后喂养,如急性胰腺炎、误吸高风险的患者。
(2)肠道功能正常但胃功能受损,如胃手术后早期,胃手术吻合口瘘等。
2.禁忌证
(1)严重肠功能障碍。
(2)完全性肠梗阻。
(3)严重的消化道出血。
(4)急腹症。
(5)重度恶心、呕吐患者。
3.操作方法
(1)给患者静脉慢速推注甲氧氯普胺,10分钟后开始置管。
(2)将引导仪置于患者剑突下,连接导航仪。用生理盐水浸泡导管及尖端以激活水活性润滑剂。
(3)抬高床头至少30°,患者右侧卧位,将营养管通过鼻孔导入,具体放置方法同胃管,确认营养管已经置入胃内。
(4)继续向前轻柔推进营养管,一旦感觉到阻力即回撤营养管,直至将营养管再推进15cm左右,在导航仪上实时监测导管路径。继续慢速推进营养管,在70、75、80、85、90、95cm时检查导丝在胃肠道内移动情况,确保营养管没有盘曲。当营养管推进至95cm并确认没有盘曲的情况下,可将管直接推进至105cm,从导航仪上确认导管位于幽门后。
(5)拔除导丝。行腹部平片进一步确认导管位置。
4.注意事项
(1)使用前查看营养管深度,判断管道没有脱出或移位。
(2)鼻饲前后、输注药物前后使用生理盐水20ml冲管。
(3)定时冲洗营养管。
(4)避免不同药物混用引起导管堵塞。
(三)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口术(PEG)
1.适应证
胃肠道功能正常,但存在吞咽障碍或不愿进食的患者,病程1个月以上。例如:
(1)吞咽反射损伤(多发性硬化,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脑血管意外);中枢性麻痹;意识障碍。
(2)痴呆并有吞咽障碍。
(3)头面部肿瘤影响进食者。
(4)对鼻饲管耐受差但需长期管饲的患者。
(5)喉癌术后,顽固呛咳的患者。
2.禁忌证
(1)无法进行透视检查,食管阻塞,无法将胃壁和腹壁贴近者(胃大部切除,腹水,肝大等),严重反流。
(2)急性胰腺炎或腹膜炎。
(3)以下情况应慎重放置PEG:胃肿瘤,凝血障碍(如:血友病)。
(4)有中度或重度腹水的患者。
3.操作步骤
(1)将胃镜插入胃中,同时向胃内注气。
(2)在腹壁注射局麻药后,做1cm长的切口,胃镜至胃腔内的左上1/4处,于体表看到皮下最亮点可穿刺。
(3)用套管针从切口处刺入腹壁进入胃腔,抽出针芯,套管留在原处。将金属导丝经套管插入胃内,用活检钳将胃内的导丝夹住。
(4)将夹有导丝的胃镜退出口腔胃造口管的导线与导丝相固定,拖拉腹部皮肤切口外的导丝,使胃造口管经口腔、食管入胃。
(5)胃造口管内端的缓冲垫固定于胃腔内,外端固定于腹壁上。
4.注意事项
(1)护理医疗记录中必须记录置入体内的胃造口管的品牌,管径和长度。
(2)在放置经皮内镜引导下胃造口管6~8小时后,最好是24小时后再开始进行营养液输注。
(3)每次更换新的肠内营养液,或对管道是否位于正确位置有任何怀疑时,应用pH试纸来确定管道的位置。
(4)在管饲喂养及给药前后都应用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灭菌注射用水冲洗管道,以防止管道阻塞。
(5)每天检查造口部位皮肤有无发红或肿胀。每天消毒局部皮肤。造口完全愈合后,造瘘口周围皮肤即可清洗。每天将胃造口管旋转180°,防止发生“包埋”综合征。
(6)8~10个月后用内镜核查胃造口管的状况及位置。
(7)PEG的常见并发症包括:出血、误吸、腹膜炎、切口感染、胃结肠瘘等。
(四)经皮内镜引导下空肠造口管(PEJ)
1.适应证
(1)需要经空肠营养的患者。
(2)肠道功能基本正常而胃功能受损,误吸风险高的患者。
(3)需对阻塞的胃肠道进行引流减压。
2.禁忌证
肠道吸收障碍,麻痹性肠梗阻,急腹症,有中度腹水的患者。
3.操作步骤
主要通过PEG来完成。放置PEG后,通过内镜拖管或导丝引导的方法,将PEJ导管通过幽门置放到十二指肠远端或空肠内。
4.注意事项
(1)每次更换营养液时均应检查管道是否在位。
(2)每次更换营养液以及给药前后,应使用20ml 0.9%氯化钠注射液或灭菌注射用水冲洗管道以免堵塞。
(3)PEJ在体内可放置6周。
(4)最好采用肠内营养输注泵控制营养液输注速度。
(五)CT引导下经皮胃造瘘术和CT引导下经皮经胃空肠造瘘术
1.适应证
(1)鼻咽癌、硬腭癌、扁桃体癌、口咽癌等。
(2)食管狭窄患者。
(3)气管食管瘘患者。
(4)需长期管饲治疗,鼻饲管又不能耐受者。
(5)延髓麻痹性吞咽困难患者。
2.禁忌证
(1)机械性或麻痹性肠梗阻。
(2)广泛性肠粘连。
(3)严重消化道出血。
(4)放射性肠炎急性期。
(5)肠道严重炎性疾病。
(6)大量腹水。
(7)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3.操作方法及程序
(1)让患者平卧,中上腹部常规消毒。
(2)先给患者置入一细鼻饲管至胃内,在CT透视下向胃内注气。
(3)在腹壁注射局麻药后,做1cm长的切口,再用细针90°穿入胃内,送入导丝。
(4)用扩张器沿导丝扩张皮肤,再将导管沿导丝送入胃内或空肠内。
(5)撤除导丝,将导管缝合固定在腹壁皮肤上。
4.注意事项
(1)置管成功后应先开放减压一天。
(2)滴灌营养时应从少量逐渐增加。
(六)手术放置胃造口管行胃造瘘术和空肠造瘘术
1.适应证
(1)胃肠道功能完好,需长期肠内营养的患者。
(2)需行胃肠道减压的患者。
2.禁忌证
(1)活动性消化道出血。
(2)放射性肠炎急性期。
(3)肠道严重炎性疾病。
(4)大量腹水患者。
(5)年老体弱不能耐受手术者。
3.术式
胃造瘘术常包括Starum胃造瘘术和Janaway胃造瘘术。空肠造瘘术包括Stamm肠造瘘术和Witzel肠造瘘术。
三、放置确认及短期进食通道的监测
置管成功后确认位置的最佳方法是进行X线确认。但是更常用的是听诊法、胃和小肠吸出物分析等。
(一)听诊法
听诊胃和小肠的气流声是监测导管放置的最常用方法。在胃中线或左上四分之一区域,听诊胃部的空气声音效果最佳。在小肠,听诊近端十二指肠所处的右上四分之一区域以及远端十二指肠所在的左侧腹区域效果最佳。但是,胸腔内气体进入也可能在腹部听诊到,而误提示为导管放置到正确位置。
(二)抽吸胃管及小肠管内容物进行颜色和pH检测
胃液pH(3~4)通常低于呼吸道液(6~8)和小肠液(>6)。然而,由于许多重症患者服用H 2阻滞剂或质子泵抑制剂以防止应激性溃疡,导致患者的胃液pH较高(5~7)。因此,在确定位置时抽吸物的颜色和外观可能比pH更重要。小肠抽吸液通常是透明、金黄色液体。在放置鼻-胃管进行肠内营养输注时应经常检查导管位置,避免胃内的导管迁移到小肠中,导致滴注过快发生腹泻。因此推荐在每次推注或间歇性喂食前复查胃液pH。必要时需进行腹部X线检查以检察导管顶部位于何处。
在放置鼻-胃-肠导管的患者中,亦建议对持续滴注的患者每天至少1次检查小肠抽吸物的颜色和pH。
四、肠内营养置管相关并发症
肠内营养置管可能相关的并发症,见表19-2-2。应引起操作者的注意,并积极预防。
表19-2-2 肠内营养投给途径的并发症

(王秀荣 康军仁)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敏章,蒋朱明.临床水与电解质平衡.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蒋朱明,吴蔚然.肠内营养.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3] Stroud M,Duncan H,Nightingale J,et al.Guidelines for enteral feeding in adult hospital patients.Gut,2003,52 Suppl 7:vii1-vii12.
[4] Duh QY,Senokozlieff-Englehart AL,Choe YS,et al.Laparoscopic gastrostomy and jejunostomy:safety and cost with local vs general anesthesia.Arch Surg,1999,134(2):151-156.
[5] Kirby DF.Decisions for enteral access in the intensive care unit.Nutrition,2001,17(9):776-779.
[6] Biffi R,Pozzi S,Agazzi A,et al.Use of totally implantable central venous access ports for high-dose chemotherapy and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results of a monocentre series of 376 patients.Ann Oncol,2004,15(2):296-300.
[7] Ozyuvaci E,Kutlu F.Totally 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devices via subclavian vein:a retrospective study of 368 oncology patients.Adv Ther,2006,23(4):574-5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