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红楼梦》的真实性
● 索隐派观点
晚清时,不少人视《红楼梦》为清初政治小说,旨在宣扬民族主义,吊明之亡,批评满清。1915年蔡元培撰写《石头记索隐》,总结其说,推论小说中人所影射的历史人物。故此视《红楼梦》为政治小说的观点,被称为“索隐派”。
2014年九州出版社出版佚名著,金俊俊、何玄鹤整理的《癸酉本石头记》,内容影射了明末清初时期的一些真实事件。但对于该本的真实性,学界颇多争议。
20世纪70年代,“索隐派”在台湾“复活”,代表学者是潘重规和杜世杰。他们不再坚持小说影射历史人物,而强调全书宗旨在反清复明或仇清悼明。即使如此,索隐派持论说服力终嫌微弱。
另有红学学者中一派说法,明郑末代君主郑克塽其亲近残存势力应该就是《红楼梦》故事的原型,其实为一部野史性质。
《红楼梦》的故事情节与角色安排与郑氏王族的历史有着高度的相似性,而书中东府宁国府又恰巧对应东宁之称,贾府贾政之名又影射假政权和“假郑”,因为贾母大权在握实指郑成功死后其妻董国太实揽大权。
然而21世纪后南京花塘村的考证发现,当地有诸多现象高度吻合红楼梦情节,全村附近有众多与红楼梦对应或联想的地名,达38个之多,明显超出巧合程度,于是又有理论怀疑作者不论为曹雪芹或他人都是出自当地,所以此一理论又否定了明郑残存势力作者之说,或是引申为明郑残存势力人士中有人出自花塘村,根据家乡作为题材,泛泛诸论,未有定述。
● 考证派观点
1921年,胡适〈红楼梦考证〉一文是“自传说”的开山之作。胡适认为《红楼梦》是曹雪芹的自传,写他亲见亲闻的曹家繁华旧梦。在“自传说”的号召下,许多有关曹雪芹的史料陆续被发现,从考证曹雪芹的身世,来说明《红楼梦》的主题和情节。
受“自传说”影响,不少学者集中研究作者曹雪芹的生活。就考证曹雪芹的家世而言,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是集大成之作,他把历史上的曹家,与小说的贾家完全等同起来。这种“考证派”红学已变为“曹学”。
俞平伯在20世纪50年代初已反省“自传说”,指出其弊病为:“第一,失却小说所为小说意义。第二,这样处处黏合真人真事,小说恐怕不好写,更不能写得这样好。第三,作者明说真事隐去,若处处都是真的,即无所谓‘真事隐’”。
● 斗争论观点
“斗争论”始自1954年,李希凡等中国学者对“自传说”俞平伯的抨击,卅多年间,在中国学界一度取得红学的正统地位。“斗争论”认为《红楼梦》不是自传,而是“很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
“斗争论”把小说当作历史文件来看待,严格来说,属于社会史的范畴而不是文学研究。它是马克思理论在《红楼梦》研究上的引申和借题发挥。
● 文学批评派观点:
“文学批评派”从文学观点研究《红楼梦》,注重小说作者在艺术创作上的意图,并通过全书的结构加以发掘。清末王国维以叔本华的美学观点研究《红楼梦》,提出卓见,是从文学观点研究《红楼梦》最早又最深刻的一人。因“考证派”红学兴起,文学批评一度成为绝响。
20世纪70年代初,余英时提倡“红学革命”,着重研究曹雪芹的艺术构想,不再自限于自传说。在海外,不少学者从文学批评或比较文学的观点来研究《红楼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