蝴蝶效应(经典收藏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蝴蝶效应:透过表象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

蝴蝶效应:微小的事物之下潜藏着的未来

蝴蝶效应是指一件表面上毫无关系的、相当微小的事情,随着时间和条件的改变,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改变。换句话说,事物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这一效应源于美国气象学家洛伦茨20世纪60年代初的发现。在《混沌学传奇》与《分形论——奇异性探索》等书中,对于蝴蝶效应,洛伦茨做出了如下描述:

1961年冬的一天,我在皇家麦克比型电脑上进行关于天气预报的计算。为了考察一个很长的序列,我走了一条捷径,没有令电脑从头运行,而是从中途开始。我把上次的输出结果直接打入作为计算的初值,不过由于一时不慎,无意间省略了小数点后六位的零头。然后,我穿过大厅,下楼去喝咖啡。

结果,一小时后,待我回来时,电脑上发生了出乎我意料的事。我发现,天气变化同上一次的模式迅速偏离,在短时间内,相似性完全消失了。进一步的计算表明,输入的细微差异可能很快成为输出的巨大差别。这种现象被称为对初始条件的敏感依赖性。在气象预报中,我把这种情况称为“蝴蝶效应”。

这一效应说明,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发展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着不可预测的“变数”。从心理学角度分析,这一效应说明,在生活中,微小偏差是难以避免的,如同打台球、下棋及其他人类活动,常常存在“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或“一招不慎,满盘皆输”的现象——每个人似乎都秩序井然地按照各自的轨迹生活着,然而,往往一个细微的变化却改变了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1485年,英王理查三世与亨利伯爵在波斯沃斯展开决战。这次战役将决定英国王位最终花落谁家。战前,马夫为理查三世备马掌钉。不过,由于这些天来铁匠一直忙于为国王军队的军马钉马掌,铁片已用尽。怎么办呢?铁匠请求说,可否等一下,自己马上去取铁片。可是,马夫却等不及了,他不耐烦地催促道:“国王要打头阵,等不及了!”

无奈之下,铁匠不得不找来一根铁条,将其截为四份,然后加工成马掌。当钉完第三个马掌时,铁匠又发现钉子不够了,于是请求去找钉子。急性子的马夫生气地说:“上帝啊,我已经听见军号了,我等不及了。”

铁匠说:“你可听好了,现在缺少一颗钉,马掌是不会牢固的。”“那就将就一下吧,不然,国王会降罪于我的。”说完,马夫就急急忙忙牵着马匹走了。

战斗开始了,国王查理三世一马当先,勇猛地率军冲锋陷阵。然而,就在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不幸发生了——他的坐骑突然“马失前蹄”,向前一扑,国王随即也栽倒在地。随后,这匹惊恐的战马脱缰而去。结果,国王的意外受伤让士兵们士气大落,他们纷纷调头逃窜,溃不成军。

很快,伯爵的军队就将受伤的国王围住了。绝望中,查理三世挥剑长叹:“上帝,我的国家就毁在了这匹马上!”

国王查理三世就因为第四个马掌少了一颗钉子——如此一个看似不起眼的问题,竟然招致一场大战的全面失败,这正是蝴蝶效应的绝佳证明。

后来,民间流传的一首歌谣也形象地道出了蝴蝶效应的巨大影响力:

少了一颗铁钉,掉了一只马掌。

掉了一只马掌,失去一匹战马。

失去一匹战马,败了一场战役。

败了一场战役,毁了一个王朝。

同样的道理,一个微小的错误会招致巨大的灾难,也会形成全球性的恐慌。

2003年,美国发现一宗疑似疯牛病案例,刚刚复苏的美国经济因此遭受了一场破坏性很强的“飓风”袭击——扇动“蝴蝶翅膀”的,就是那头倒霉的“疯牛”。受到冲击的,首先是总产值高达1750亿美元的美国牛肉产业和140万个工作岗位,而作为养牛业主要饲料来源的美国玉米种植业和大豆种植业也受到波及,其期货价格呈现下降趋势。但是,最终,推波助澜地将“疯牛病飓风”的影响发挥到最大的,还是美国消费者对牛肉产品出现的信心下降。

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恐慌情绪不仅造成了美国国内餐饮企业的萧条,甚至扩散到了全球,至少11个国家宣布紧急禁止美国牛肉进口,连远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广东等地的居民都对西式餐饮敬而远之。

这些事例说明,那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问题、小错误,甚至可以成为决定成败的关键。无论是工作中还是生活中,都可以从蝴蝶效应给我们的启示中吸取教训: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要注重细节,练就一双善于把握事物变化轨迹的慧眼,学会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与此同时,也要注意从身边的人与事中、从各种信息中捕捉、提炼有效信息,从初萌芽的征兆中推测未来的发展、变化,从容应对不可控却对生活影响至深的事件……

波特法则:独特的定位,造就独特的竞争优势

波特法则是由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被誉为“竞争战略之父”的迈克尔·波特提出的。这一法则的内容是,最有效的防御,是从根本上阻止争斗的发生。这一法则在经济管理领域也被称为“竞争战略”,意即只有具备独特的定位,才能获得独特的成功,进而阻止竞争的发生。

如何理解这一法则呢?让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

在美国,汽车租赁业务早在多年前就十分盛行,从事这一行业的公司也相当多。美国奋进汽车租赁公司在这一行中颇有名气。然而,你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当你身处美国随处可见的具有一定规模的机场租车区,你可以看到爱维斯汽车租赁公司、赫斯汽车租赁公司这些大公司的柜台,也可以看到相当多的小汽车租赁公司的柜台,但是,你不会看到奋进汽车租赁公司的柜台。但实际上,这家公司总是比其他更有名气的竞争对手获得更多的利润,而且,其租金要比对手的低30%左右。

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其独特的定位决策。

不同于其他汽车租赁公司将自己的客户定位于中高端旅行者,奋进汽车租赁公司将自己的服务对象定位于那些还没能力购买汽车的人。对于这些客户而言,若需要自己支付租金,那么,租金价格就是他们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而且,除此之外,他们还会考虑保险公司是否会理赔这个问题。

为此,奋进汽车租赁公司刻意裁减了各种可能增加成本、客户不愿意付费的项目,从而为客户降低了租金费用。比如他们从不将自己的店面设在租金昂贵的机场内,极少做广告招揽顾客,而是靠保险评估员和汽车修理店向客户做推荐。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奋进汽车租赁公司的客户付费较少,而公司却节省了大量的广告、人工、店面等开支,尽管收费低廉,却因客户群体庞大以及业内的良好口碑而创造了大量的利润。

这个案例说明什么?它说明,在相同的经营范畴内,能为自己选定独特的定位,就能走出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从而成就独特的自己,获得独特的成功。企业和个人莫不如此。

日本软银集团总裁孙正义就是这样的一个“不走寻常路”的人,他由于独特的个人定位,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书写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孙正义在19岁时,就为自己的人生确定了目标——成为一个能做一番大事业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进行了不懈的尝试和努力,也为此做了深远的思考和筹划。

他在还不曾进入社会工作时,就在头脑中勾画了40个公司的雏形,但是,选择进入哪一行,他最终也没能确定。1979年前后,孙正义去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读书。这时的他还只是个穷学生,为了娶到自己心仪的姑娘,他知道自己必须赚钱。

那么,到底该怎么赚钱呢?几经思考,他觉得,自己不能只靠家里的钱生活,那样不但连自己也养活不了,更谈不上娶心爱的女孩了。他的职业定位是,一天只工作5分钟,一个月赚100多万日元。

这样的想法简直是异想天开!为此,他遭到朋友们的嘲笑。对于一名亚裔留学生而言,能找到的工作不外乎在餐馆洗盘子、扫大街之类的体力活,怎么可能找到这样一份“日进斗金”的工作呢?

与众不同的孙正义想到,尽管体力劳动自己不在行,但做脑力劳动是可以实现自己的目标定位的。于是,他确定了从脑力劳动入手的第一步。一天,孙正义突然灵机一动,想到了申请专利这个方法——利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搞一些发明创造,然后靠卖专利赚钱。

孙正义从小就喜欢搞发明创造,不过从未接触过发明专利。他一旦确定自己独特的赚钱之道,就开始研究什么样的发明才能成为专利以及专利的技术含量,然后着手实际的发明。他规定自己:一天要想出一个发明,然后每天在发明簿上用英语记录发明创意。最终,日积月累,他居然写出了250多个发明项目。其中的一项发明就是袖珍翻译器。

他雇了一个教授为他制造翻译器的样机,然后用它申请了专利,再以一百万美元的价格,将翻译器卖给了夏普(Sharp)公司。直到如今,夏普公司仍把孙正义发明的翻译器技术应用在其Wizard个人电子管理器中。就这样,孙正义借助独特的个人定位,开始了自己最初的事业。

孙正义的经历再次说明,防止完全竞争最为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要从根本上阻止竞争的发生。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对自己的人生和产品有独特的定位。当这种定位中包括了战略决策的时候,也就可能具有了持续的力量。

诚如迈克尔·波特所言:“不要把竞争仅仅看作是争夺行业的第一名,完美的竞争战略是创造出企业的独特性——让它在这一行业内无法被复制。”所以,面对变幻莫测的、激烈竞争和垄断倾轧并存的市场,要想使自己或自己的事业立于不败之地,就一定要找到自己最擅长的独特之处,并形成独特的优势,进而形成自己独一无二的品牌或定位。

投射效应:理性地看待周围的人与事

心理学认为,假如一个人无缘无故地讨厌另一个人,那是因为他身上有着和对方一样的特质。而在潜意识中,你认为那种特质是“不好的”。但是,承认自己“不好”这种想法太过痛苦,于是,这种想法会被“自我”所压制,转而采取将“不好的”投射到别人身上(怀疑别人或者臆测别人)的方式来缓解这种焦虑。

通过这样的心理操作,人们将自身讨厌的部分抹去,从而保持“我足够好”的自我感觉。而且,还可以借助抨击他人,使自己从内心获得一种优越感。这种将自己的感情、意志和特性强加于他人的认知倾向,就是投射效应。

这一心理效应源于一个心理学实验。

1974年,心理学家芬鲍尔曾做了如下实验:他邀请一些大学生作为试验对象,将其分为两组。其中的一组学生要观看喜剧电影,使之心情愉快;另一组则为其放映恐怖电影,使之产生恐惧感。然后,他让这两组学生看相同的一组照片,让他们判断照片上的人的面部表情。结果,观看喜剧片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心情愉快,而观看恐怖片的大学生判断照片上的人心情紧张。

这一实验表明,被试的大学生大部分将照片中的人的情绪视为自己的情绪的反映,于是,两组学生获得了不同的观感——看喜剧的大学生认为照片上的人心情愉快,看恐怖片的大学生认为照片上的人心情紧张。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投射效应实验。

投射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可谓比比皆是。日本作家东野圭吾在小说《恶意》中就讲了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故事:

畅销书作家日高邦彦在家中被杀,杀人凶手却是他同样身为作家的同窗好友野野口修。而野野口修之所以杀害自己的好友,原因仅仅是看对方不爽。诸如此类的现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见,比如,有的人你明明与之初次接触,却就是莫名其妙地讨厌对方,对方的一举一动都让你反感。实际上,与其说让你感到不舒服的是这个人,倒不如说是这个人身上的某种特质唤起了你不舒服的感觉。这种现象就是投射效应的反映。

心理学研究发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经历、好恶、欲望、观念、情绪、个性等强加在他人身上,认为自己是这样想的,他人也应该有同样的想法,并试图通过自己的想法去影响他人,结果往往事与愿违。

这种投射效应导致我们在与人相处时,往往不能正确地衡量别人,也不能有效地向他人施加影响,进而出现俗语所说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现象。因此,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不能克服投射效应的影响,就会在认识和评价他人的时候做出失真的判断。为此,在与人交往中,保持理性和审慎十分有必要,并且尽可能地避免以己度人,避免投射效应的负面影响。

1964年,刚从海军学院毕业的吉米·卡特奉命向海军上将科弗将军报告。当将军让他谈谈自己的经历时,吉米·卡特为了获得将军的喜欢,自豪地提起自己在海军学院的成绩,他提到,自己在全校820名毕业生中名列58名。原以为将军知道他的成绩后一定会对他刮目相看,结果,没想到的是,将军未曾给予卡特任何赞赏,反而问他:“你尽力了吗?为什么不是第一名?”

这让卡特不知如何回答。不过,与将军的这番谈话给了他很大的启示。从此之后,在与人交往时,卡特学会了不再主观臆断,以个人想法去对他人妄加猜测。而这种理性的习惯也让他在此后竞选美国第39任总统时获益匪浅。

飞轮效应:从优秀到卓越,源于足够的坚持

飞轮效应是指为了使静止的飞轮转动起来,一开始必须用很大的力气,一圈一圈反复地推。每转一圈都很费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会白费,飞轮最终会转动得越来越快。当达到一个很快的速度后,飞轮所具有的动能就会很大,使其短时间内停下来所需的外力也会很大。如此一来,飞轮便可以克服较大的阻力,维持原有的运动轨迹。

这一效应告诉我们,万事开头难,在做每件事情的最初,我们都必须付出艰巨的努力。如此才能使自己的事业之轮转动起来,而一旦事业走上平稳发展的快车道之后,一切都会好起来。

同样的道理,当一个人或一家公司在进入某一新的(或陌生)领域的时候,也会经历飞轮效应呈现的过程。诚如,要让飞轮转起来虽然需要花费一番力气,只要有足够的坚持,所付出那些时间、精力、心血、努力就会发挥作用,让后续的运转变得顺畅起来。

2017年《福布斯》发布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排行”中,亚马逊是全世界估值排名第五位的公司。而这一结果可以说得益于亚马逊CEO(首席执行官)贝佐斯一直以来不变的商业理念——飞轮效应。

贝佐斯在一次采访中,将世界上的公司分为传教士类和唯利是图类两种。前者对自己的产品充满虔诚之心,而后者唯销售额、利润等指标为重。而贝佐斯认为,亚马逊属于前者,其核心就是服务于消费者。因此,纵观亚马逊的发展史,无论是最早的网上零售商、最早发掘云服务潜力的AWS服务,还是研发无人机快递、民用火箭等,均体现出了贝佐斯强调的亚马逊的企业发展核心理念——服务消费者。

为了让亚马逊这一飞轮得以快速旋转,直至最后可以轻松地旋转,亚马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是Prime会员服务。亚马逊的会员服务只有99美元,但这项服务大大提高了用户的忠诚度。根据CIRP(国际生产工程科学院)的最新报告显示,亚马逊在美国的会员数量已经高达8000万。可这一数字代表着什么?即在美国,这个总人口只有3亿多的国家,平均每四个人里就有一个是亚马逊的会员。

同时,据该公司的研究表明,有亚马逊会员资格的消费者在购物时,会有80%以上的可能性选择亚马逊,而非别的电商平台——这也是会员忠诚度的体现。

其次是Marketplace。这亚马逊的三大业务支柱之一,其目的是让第三方商家可以在亚马逊的平台上售卖自己的服务。亚马逊的高层们很清楚,自身的服务是有限的,倘若让大量的第三方商家进驻,就可以大大提高消费者的选择余地,从而进一步提高消费者的忠诚度。于是,当亚马逊的商家越来越多的时候,亚马逊对上游供应商的议价能力也得以增强,进而进一步降低会员在亚马逊平台购买商品的价格,并获得更多利益,反而吸引了更多的用户购买Prime服务。

再次是专业的FBA(Fulfillment By Amazon)服务。这是亚马逊为了让第三方商家可以降低自己的成本而提供的服务。这一服务可以让第三方卖家将自己的货物寄存于亚马逊的物流中心,等用户下单后,亚马逊承担配送任务,而第三方卖家仅需交纳一笔服务费即可。亚马逊专业配送拥有其他物流行业无法相比的价格和服务,因此就必然吸引更多的商家选择FBA服务,从而进一步拓宽Prime服务的价值,因为只有Prime的用户才有享受亚马逊配送服务的特权。

最后,当亚马逊拥有足够多的配送货物时,其固定成本就会被更多的商品摊销,从而降低成本。此时,亚马逊的第三大业务——AWS云服务就会发生作用,为第三方商家提供服务,让他们将自己的IT系统放在云服务上。如此一来,第三方商家也成为亚马逊这个飞轮上的重要的齿轮,帮助飞轮越来越快地旋转。

就这样,借助于多种经营措施,亚马逊从最初到如今,不断创造着自己的齿轮,并通过不断创新推动齿轮不断旋转,最终让核心业务得以轻松自在地持续运营——这正是飞轮效应的精妙运用。

细细看来,亚马逊的“企业飞轮”得以不断地旋转,甚至可以达到如今轻松旋转的原因,就在于它一直保持着自己一贯的理念——即一切以服务消费者为核心。这一点可以从亚马逊每年的股东信中看到。翻看这些股东信,我们可以发现,在每一年的股东信结束后,均会附有1997年的原版股东信。而亚马逊经营早期的股东信甚至会直接引用1997年股东信的内容。

换言之,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亚马逊始终保持经营者的初心。而这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亚马逊做到了,也就成就了它今天堪称奇迹的发展历程。这个案例提醒我们,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在规划自己的发展计划时,最重要的是保持自己的良好心态,通过不断地努力、不断地调整,让自己更加接近目标。

实际上,从优秀的公司到伟大的公司,从平凡个人到成功人士的转变过程中,根本没有什么“特异功能”。或者,可以说,成功的唯一道路就是清晰的思路、坚定的行动,排除一切干扰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去实现目标。

翁格玛丽效应:内外兼修,成就最好的自己

翁格玛丽效应是指对心理试验参与者进行良性心理暗示,如“你很行”“你能做得更好”“你还有更大的潜力可以挖掘”等,可以让参与者认识自我,激发潜力,增强信心。

这一心理效应源于一个故事:

翁格玛丽是一个相貌平平的女孩子。由于过于看重自己的容貌,她变得特别没有信心,心里总是怀着很强的自卑感。后来,她的家人和朋友发现了她的问题,于是纷纷伸出援手,帮助她树立信心。

在家中,父母和家人经常夸她,每当她做了一件事时,家人就给予肯定和表扬。在平时的生活中,好朋友也经常鼓励她,经常夸她“你真美”。从此之后,慢慢地,翁格玛丽对自己产生了信心,每天照镜子的时候,她总觉得自己越来越漂亮了。于是,她也在心里对自己说:“其实你很漂亮。”就这样,翁格玛丽果真越变越漂亮。

翁格玛丽效应作为心理学上一个重要的名词,说明了鼓励之于人的强大的心理暗示作用。这一心理效应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可以让我们用于鼓励他人,也可以用于自我鼓励,从而激发自己或他人的自信心和上进心,以更快地适应工作或生活的需要。而在此过程中,未受表扬的人也会被给予心理暗示——只要你努力,属于你的机会同样也会降临。

卢英德是一位来自印度一个偏远小城的女子,经过28年的奋斗,如今的她已成为百事可乐董事会主席,登上自己事业的巅峰。作为一个连续四年蝉联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美国商界最有权势的50位女性”榜首的成功者,她在谈到自己成功的秘诀时,最重要的体会就是,将苦难当作上天送来的厚礼,不断激励自己,相信自己能行。而在逆境中经历的那些挫折与磨练,最终都会成为一个人成功路上的奠基石。

当年,卢英德从印度管理学院一毕业,就拿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然而,当她兴冲冲地跑回家,想与家人分享自己的喜悦时,却遭到迎头一击——家人早就给她安排好了一门亲事,她一毕业就得与一个陌生的男子结婚。

面对大多数印度女子都逃不过的命运,卢英德不甘心。她告诉自己——要将命运握在自己的手里,自己一定能改变命运。最终,在几经抗争无效后,她选择了远渡重洋,离家出走。然而,当她怀揣500美元,几经周折到达美国后,却发现自己甚至连房子也租不到,更无法交纳学费……一度失去信心的她不断地激励自己——再坚持一下,再一下就好。短暂的沮丧过后,卢英德振作精神,开始四处寻找打工的机会,赚取生活费和学费。

当她发现在饭店刷洗一天油腻腻的盘子所赚的钱连交房租都不够时,她告诉自己:“苦难不算什么,一切都会过去。”当她面对待遇虽然优厚,但却不得不忍受服务对象——一名瘫痪在床的脑出血病人的刁钻古怪的要求和暴力虐待时,她抚平伤痛,激励自己:“我可以成为最好的。”当她满怀委屈,泪流满面,拖着疲累的身体,走在寒风刺骨的街上时,她告诉自己:“一切的付出最终会有收获,自己一定能行……”

就这样,历经种种难以言说的苦难,她终于从耶鲁大学毕业了。然而,社会给了她一次又一次无情的打击:因为是印度人,她无数次在面试时被无端地刁难;由于没有过硬的实习经验,她虽有名校的毕业证书却遭到那些大公司的拒绝;毕业已经大半年了,同学们纷纷进入大公司工作,她的工作还迟迟没有着落,甚至欠了两个月的房租,收到了房东的最后通牒……

面对这一切,卢英德都告诉自己——“我能行”,并放低身段,从小公司的杂工做起,一做就是五年。然而,在这五年中,她学会了如何从容地应对危机,学会了如何巧妙地应付刁钻的客户,甚至精通财务会计知识。最终,她凭借着丰富的学识和经验,成为一名出色的职业经理人。

再后来,她成了百事可乐公司高级副总裁兼首席战略官,带领百事可乐迎头赶上可口可乐公司,成为世界500强企业,而自己也晋升为百事可乐的CEO。

正如卢英德所说:“苦难不可怕,可怕的是在苦难面前失去信心,一味地退缩。这样做的结果就是成功会离你越来越远。”面对苦难时,不妨尝试着应用翁格玛丽效应,怀着顽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与挫折、苦难搏斗,这样的你,一定会成为人人羡慕的成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