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拆屋效应:聪明人的心理博弈技巧
拆屋效应:一旦破例即成习惯
所谓拆屋效应,是指在谈判过程中,先提出一个很大的、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然后再降低条件,提出较小的、对方能够接受的要求,如此一来,对方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也更容易达成目的。
这一效应在鲁迅先生写于1927的《无声的中国》一文中有着极为贴切的描述:“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
我们来对比一下以下的两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先提出一个对方难以接受的不合理要求,然后再提出一个相对而言比较容易达成的要求;第二种是直接提出比较容易达成的要求。对于这两种情况,哪一种更容易被别人接受呢?心理学家们进行各类实验,最终都证明,第一种情况下,随后提出的容易达成的那个要求更容易被人们接受,而直接提出这一要求时,人们却不那么容易接受。这就是拆屋效应的影响。
这一效应隐含着双方的心理博弈。当你提出一个不合理的高要求时,对方会马上权衡得失,进而开始调整自己的心理预期,做出最坏的打算;而此时出现一个更为合理的要求,对方为了防止更坏的情况出现,同时也因为拒绝了前一个要求而对你有所愧疚,不愿意两次连续地拒绝同一个人,会尽量满足你的要求,做出适当的妥协,从而达成你最初想达成的目的。
正如著名管理学家罗杰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有折中思想,你要善于利用这种思想迫使别人让步,继而达到自己的目的”。在现实的商界博弈中,很多谈判高手就非常有效地利用了拆屋效应。
美国大富豪霍华德·休斯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家,而比他的成功更出名的,无疑是他暴躁的脾气和执拗的性格。
有一次,霍华德·休斯想要购买一批飞机,数量多,金额大,这对于飞机制造商来说实在是一笔好生意。但是,双方初始的接触过程很不顺利,甚至可以说是波折重重。霍华德·休斯提出,要在协议上写清楚他多达34项的要求,而且,其中的11项必须得到满足。他立场强硬,态度蛮横,言语简单粗暴,丝毫不考虑对方是否能接受,也没有一点可以转圜的余地,这也使得飞机制造商非常愤怒,拒不让步,甚至宣布,不再与霍华德·休斯进行谈判。如此一来,双方的谈判一下子陷入了僵局。
而实际上,霍华德·休斯满心希望这批飞机得以顺利地制造,而飞机制造商也不想放弃这笔生意所带来的丰厚利益,有一点确定无疑——虽然此前存在分歧,但双方仍然存在着合作基础。于是,霍华德·休斯派出了自己的私人代表进行第二次谈判。
霍华德·休斯给这位私人代表的底线是,只要能满足他提出的那11项基本要求,就可以与对方签订协议。
结果是令人惊喜的。这位私人代表最终取得的成绩是——将其中的30项要求写进了协议中,远远超过了那11项基本要求。
霍华德·休斯感到非常吃惊,问他为什么能取得这样辉煌的成绩。
这位私人代表非常幽默地说:“老板,这很简单,每逢双方谈不拢时,我就问对方,你到底是希望和我来磋商解决这一问题,还是留待于霍华德·休斯先生来解决呢?”
这位私人代表运用的方法中就蕴含了拆屋效应的原理:在希望彼此达成合作的前提下,对方自然是不愿意与霍华德·休斯这样令人挠头的“麻烦制造者”来进行谈判的。所以,他们选择退而求其次,更倾向于与这位“比较好说话”的代表进行协商,进而逐项谈妥具体事宜。
这样的方法在商务谈判中经常被人使用。在谈判开始时,先提出一个难度较大的、看似无理的、对方难以接受的要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想继续谈下去,而只是一种谈判的策略,能让自己占据比较主动的地位,这就是“拆屋”;为了让谈判能真正有效地进行下去,此时要慢慢让步,记得“开天窗”;最终“逼迫”对方满足自己的预期和要求。
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开天窗是目的,而拆屋顶则是底线,只要不拆屋顶,其他都好说,那么,开天窗这一初始的目的自然是能达成的,而拆屋顶这一底线只是用于迫使对方应允的手段。
这一折中心理,其实是人人都具有的。这就是所谓的“讨价还价”——让你的要求乐于被对方接受。在生活或工作中,如果你想提出一个别人难以接受的要求,不妨先试着提出一个令其更加无法接受的要求,或许,你能够得到意外收获。
米格-25效应:合作、互惠与共赢
苏联研制生产的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是曾经创造过航空界神话的传奇战机。它曾创造过8项飞行速度、9项飞行高度和6项爬高的世界纪录,以优越的性能广受世界各国关注。然而,众多飞机制造专家却发现一个令人称奇的事实: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所使用的很多零件要比美国的战机落后很多,但是,其整体性能却达到甚至超过了美国和其他国家同时期生产的战斗机。
其原因何在?原来,米格公司在设计制造时,注重从整体考虑,对各个零件进行了更为协调的组合设计,从而在升降、速度、应急反应等许多方面都远超其他机型。
可以说,米格-25喷气式战斗机的成功,在于成功运用了系统理论的整体功能原理,将并非最先进的众多零件进行高效有机组合,进而产生了惊人的聚合效果。我们称之为米格-25效应,即其内涵为整体大于简单的部分总和,关键则在于事物内部结构是否合理。如果结构合理,就能够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如果结构不合理,就会出现“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结果。
那么,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整体的作用呢?以下这则有关阿基米德的寓言故事,就很好地说明了通过不断优化资源组合,加上组织内部良好的沟通机制,将让每个人都找到适当的位置,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团队协作的力量。
传说中,在古希腊时期的塞浦路斯,曾经有7个小矮人受到诅咒,被关在一座与世隔绝的城堡里。他们住在地下室里,没有粮食和水,也找不到人帮助。渐渐地,他们变得越来越沮丧,感觉逃生无望。
有一天,大科学家阿基米德等七人也来到了这座城堡。在梦中,阿基米德受到了守护神雅典娜的嘱托。女神说,这个城堡里除了小矮人们所在的这个地下室外,还有25个房间。其中1个房间里有蜂蜜和水,另外24个房间里有240块玫红色灵石,找到灵石并排列成圈,咒语就能解除,小矮人们就能逃出去。
第二天,阿基米德就把这个梦告诉了其他伙伴,除了爱丽丝和苏格拉底,其他四人都不愿意相信。于是,阿基米德等三人不再试着取得其他人的帮助,转而着手努力靠着自己的力量解救小矮人。然而,他们三人之间的意见无法统一:苏格拉底想先去找食物;爱丽丝想先去找木材生火,让屋子里暖和起来并且照亮视野;阿基米德则想快点把灵石找出来,然后解除咒语。三个人决定各干各的,但是几天下来毫无成果,累得筋疲力尽。
失败让他们意识到,应该团结起来,以集体的智慧脱离困境。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先找火种和木材,再找吃的,最后一起去找灵石。很快,三个人就在一个房间里找到了蜂蜜和水。他们狼吞虎咽了一番,还给其他四个小伙伴也带了很多食物。充足的食物和水改变了他们的看法,这四个人也加入到寻找灵石的队伍中。
人多了起来,为了提高效率,阿基米德把七个人分成两路,原来的三个人继续从左边找,后来的四个人从右边找。但是,很快问题又出现了。后加入的四个人由于之前都待在原地,对城堡的结构一点儿都不熟悉,因而缺乏方向感,他们几乎只能在原地打转。
看到这一情况,阿基米德果断地重新分配,爱丽丝和苏格拉底各带一人,剩下的两人则跟着他,用自己的经验指导新加入的成员慢慢熟悉城堡内部的地形。
然而,事情并不顺利。三个组之间的速度不一,找到的石头又大部分不是玫红色的,而且对此地的地形也不熟悉,别的组找过的房间也会重复去找。
问题越来越多,阿基米德非常着急,这天,他把六个人召集起来,商量到底该怎样改善局面。但是,这次的交流会从一开始就变成了众人相互指责的批判会。
苏格拉底说:“你们怎么那么慢,一天只能找到两三个有石头的房间?”
爱丽丝回答:“那么多房间,门上又没有写有没有石头,当然很费时间了。”
苏格拉底愕然道:“难道你们没有发现,门锁是圆孔的房间里都没有石头,门锁是十字形的房间里都有石头吗?”
其他人听到这儿都愤愤不平:“你知道干吗不早说啊,害得我们白白做了那么多无用功。”
后来,经过细致的交流,大家发现,同伴们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特长,有的人找房间很快,但在房间里找到的石头都是错的;有的人找房间很慢,但是找到的石头都是对的。他们意识到,可以把找得快的人和找得准的人组合起来。于是,众人重新分组,并且不断交流经验,把那些有可能用到的经验都写在阳光能照射到的墙上,便于所有人看到。
自此,大家在寻找的过程中再未遇到困难。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们终于找齐了全部灵石,带领小矮人们顺利脱险。
著名篮球明星迈克尔·乔丹曾说:“一名伟大的球星最突出的能力就是让周围的队友变得更好。”
是的,不仅体育比赛如此,做任何工作都是如此——只有在和谐的氛围中,努力将团队中的每一个人都安排在适合自己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配置,发挥所有人的潜力,才能发掘更大的可能性,创造更大的成功。
蜕皮效应:打破困扰自身的樊笼
在自然界中,我们发现,很多节肢动物和爬行动物身体上都有一层坚硬的表皮,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这层表皮保护着动物身体免受外界伤害,但同时也限制了它们的发育,因此,这些动物一生中都要经历一次或几次蜕皮的过程——每蜕皮一次,个头就会长大一些。
美国作家迪斯据此提出了蜕皮效应:每个人都有一定的安全区,或者舒适区,要想跨越自己目前的成就,就不要划地自限;只有勇于挑战自我,才能超越自己;每个人的一生都要经过数次“蜕皮”,之后才能真正走向成熟,脱离“幼稚阶段”。
这一理论确实有着普遍的适用性: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这样的安全区。在安全区内,我们会觉得一切都有保障——这就如同披着一层自我保护的皮。但是,这层皮也容易让人画地为牢,止步不前。而一个人只有不断地成长、蜕皮,甚至要经历脱胎换骨,才能真正地成熟起来。正如达尔文所说:“如果你想获得成长,那就必须蜕下阻碍你成长的那层皮——那就是你的想法。”
2011年4月,欧盟会议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行。各成员国代表汇聚一堂,说着五花八门的语言。会场的一角坐着一个年仅10岁的小女孩,戴着专业的头戴式耳机,一边倾听着耳机里代表们的发言,一边准确无误地进行同声传译。
这个小女孩的出现,改写了欧洲议会的历史。因为欧洲议会曾规定,走进半圆形会场的人的年龄不得小于14岁。彼时,年仅10岁的亚莉克希亚·索洛尼却引得世人瞩目。但你要是了解她的成长经历,就会对这个貌似稚嫩的小女孩刮目相看——她的成功正是源自其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勇气。
她年仅两岁时,厄运突然降临在她身上。医生宣布,她得了一种恶性肿瘤——神经胶质瘤。经过18个月的痛苦化疗,小小的亚莉克希亚最终保住了性命,但视神经受到了严重损害,从此完全失明。
尽管遭受了深重的灾难,但是在父母的悉心照料下,亚莉克希亚并没有感受到太大的痛苦。她酷爱学习,于是便将学习当成了爱好。4岁时,父母为她请了一位盲文教师。她每次都将老师讲解的内容录下来,一字一句地用小针扎出凹凸不平的盲文笔记,再用手一遍又一遍地练习。
人总是要融入社会的。到了上学的年龄,她的父母尽管不舍,更担心她受到伤害,但还是毅然将她送进了当地最好的学校。一个星期后,父母去学校看望她,她却拽着父母的衣角哭着要回家。原来,有同学嘲笑她说:“虽然你很聪明,但你瞎了,永远看不到这个精彩的世界了。”
父母意识到,如今该是告诉她真相的时候了,于是认真地对她说:“是的,你确实和别人不一样,我们也非常替你感到惋惜。但是,宝贝儿,你曾经在地狱边缘徘徊,却又安然回到我们身边。你的生命比起其他人更加珍贵,你的人生也会非常有意义,这样的人生还怎能说不精彩呢?!”
亚莉克希亚意识到,“我要挑战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只要战胜了自己,就不怕别人嘲笑了”。
自此,亚莉克希亚更加努力地学习。用了两年时间,她就可以顺利地用盲文阅读和写作了。在6岁时,她提出想学习一门外语。母亲建议她学汉语,因为汉语非常难学,并允诺她一旦难以坚持,就可以主动放弃,不需要受太多苦。
然而,母亲没有想到的是,亚莉克希亚却坚持了下来。她每天戴着耳机听汉语录音,一听就是几个小时。课间休息的时候,她还主动和汉语老师进行面对面的交谈。正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她的成绩要远比身体健康的同学优秀。
靠着这种不断挑战自我的魄力和毅力,她还系统地学习了法语、西班牙语等,并且积极准备挑战阿拉伯语、德语和俄语等新的语言领域。
2011年,由于具备过硬的语言功底,亚莉克希亚·索洛尼战胜了众多身体健康的人,走进了欧盟会议的会场,成为欧盟会议历史上年龄最小的同声传译。当记者问到她的未来打算时,亚莉克希亚面露红晕,自信地说:“我的未来就是不断挑战自己,成为一名高级口译员。”
在最困难的时候挑战自我,不断成就自我,才能让生命之路变得更加美丽绚烂。尼尔曾经说过:“人们只有不断地挑战自我,才能拥有超常的生命力。否则,人生便没有存在的理由。”的确,人生这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会永远停留在某处,需要不断挑战和超越,人们只有把自己当成对手,不断超越自我的极限,才能创造出更多的“不可能”。
高斯假说:找到生命的坐标
在自然界中,亲缘关系接近的、具有相同生活习性的物种不会在同一个地方出现;假如存在于同一区域内,也必然会占据不同的空间——如鱼儿水中游,鸟儿天上飞。如果处于同一地点,则必然有不同的食物需求,比如老虎食肉,牛吃草;如果食物需求也相同,那么觅食时间就会相互错开,如狮子白天觅食,老虎傍晚觅食,狼则在深夜觅食。
据此,可以说,生物界里没有两种物种的生态位是完全相同的,由此构成了生物界的和谐。俄罗斯学者高斯就提出了生态学上著名的高斯假说:由于竞争,两个相似的物种不能占有相似的生态位,而是以某种方式彼此取代,使每一物种具有食性或其他生活方式上的特点,从而在生态位上发生分离的现象。这也被称为竞争排斥原理。
两个物种不能同时,或是不能长时间地在同一个生态位生存。否则,两者之间会展开竞争,其中获胜的一方可以在原来的生态位继续生存,而另一方则会改变自己的居住地、饮食习惯、自身习性等,并发生相应的进化。换言之,两个生态习性相近的物种不能同时占据相同的生态位。这就是说,要找准定位,找到属于自己的正确位置。
著名的“撑杆跳女皇”、俄罗斯著名运动员伊辛巴耶娃的不凡经历,就在于她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有了最终的成功。
1982年,伊辛巴耶娃出生在俄罗斯西南部伏尔加格勒的一个小村庄。她的父母都是默默无闻的工人,微薄的工资收入仅能使一家人勉强维持温饱。她的母亲娜塔丽亚年轻时曾经是一名业余篮球运动员,她希望能够通过体育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因而,伊辛巴耶娃5岁时,就和妹妹一起被送到了体操学校。
娜塔丽亚希望两个女儿都成为奥运会体操冠军,因而伊辛巴耶娃和妹妹一开始学的都是体操。伊辛巴耶娃学习、训练非常刻苦,把大部分时间都泡在了体操馆里,练习下腰、倒立、跳跃、翻腾……这样的训练持续了十年之久。
然而,15岁时,伊辛巴耶娃意识到,自己可能无法在体操这个项目上有所成就了——她长得太高了,才十五岁就已经长到了1.7米。怎么办呢?是继续练习自己已经训练了十年之久的项目,还是重新选一个项目来练习?如果选择后者,她又该选什么项目呢?
伊辛巴耶娃站在了人生这一无比艰难的十字路口,一时之间变得茫然无措。幸好,负责培训撑杆跳高运动员的教练特罗费莫夫来体校挑选好苗子,独具慧眼的他一下就相中了身体素质优良的伊辛巴耶娃。伊辛巴耶娃认真思量后,毅然决定改换门庭,师从特罗费莫夫,改练撑竿跳高。当然,最初,谁也不曾想到,这一练就练出了一位后来震惊世界的“撑竿跳女皇”。
撑竿跳高项目被称为“田径之花”,要求运动员在爆发力、身体力量、柔韧性、舒展性、协调性等多方面能力出众。在特罗费莫夫看来,伊辛巴耶娃通过十年的体操运动训练,已经在身体素质和基本技术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只要训练得体,总会取得好成绩的。
伊辛巴耶娃也不负他的期望,在开始时连怎样握竿、怎样起跳都弄不清楚,通过刻苦的训练,逐渐掌握了撑竿跳高的技术动作,并在六个月之后脱颖而出,成为引人注目的田径新秀——她初登赛场即夺得全俄青年冠军。自此,伊辛巴耶娃一发而不可收,在赛场上一路凯旋,取得一个又一个傲视群伦的成绩,成为女子撑杆跳高的领军人物。
试想,如果没能在十五岁那年找对自己的奋斗方向,继续体操训练,或者选择了其他项目,伊辛巴耶娃又怎么能成为赫赫有名的“撑杆跳女皇”呢?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只有找到自己的正确位置,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实现更大、更丰富的人生价值。富兰克林说过,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一个人只有找准自己的生命坐标,不迷失自我,不做“放错位置的垃圾”,才能有所成就。
位置如同一个人的生命坐标,差之毫厘,就可能谬以千里。
克里姆林宫里有一位老清洁工,每天都轻松怡然、热情饱满地工作,带给身边的人正能量,当有人问她,为什么一份清洁工的工作,她能做得如此热情时,她说:“我的工作和总统的差不多,他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在对应的位置上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
是啊,无论社会地位如何,一国领导人,或是一个普通底层人员,都要能找准自己的位置。而正确认识这一定位,不但是一种人生姿态,也是一种处世的境界。
秃头悖论:即使身处顺境,也要心怀忧惧
秃头悖论是指头上掉一根头发,很正常;再掉一根,也不用担心;还掉一根,仍旧不必忧虑……长此以往,一根根头发掉下去,最后,头顶就会变得光秃秃的。哲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秃头悖论”。
从表面上看,第一根头发的脱落,似乎是无足轻重的变化。当这种趋势仅仅停留在量变的程度上时,是很难引起人们的重视的。当它达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外界才会注意到,而这时再去处理可能已经晚了。原因是一旦量变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质变就必然要出现!这个理论提醒我们,即使身处顺境,也要心怀忧惧。尤其是当权者或管理者,必须要具备忧患意识。
美国黄石公园养了一群鹿。人们为了保护这群鹿,捕杀了当地几乎所有的狼和山狮。原本,人们想,鹿没了天敌,就该生活得很好了。的确,开始的时候,鹿群数量的确增长了。可是,没几年,鹿群数量开始减少。原来,没有了食肉动物的追逐,鹿儿们不再拼命奔跑,变得怠惰下来,于是体质下降,常常得病而死。
而且,由于没有了天敌,鹿的数量猛增,导致食物不足。长此下去,也许这群鹿会死亡殆尽。人们为了拯救鹿群,只好又将狼等猛兽请了回来。结果,有了天敌的威胁,黄石公园的鹿群数量又开始稳定增加。
黄石公园的鹿事件生动无比地揭示了秃头悖论的意义。这就提醒我们,倘若人有忧患意识,就会在内心产生危机感,进而使人爆发惊人的胆量。而这也是勇气的重要来源之一。忧患意识引起的危机感迫使我们做出改变,从而让人爆发出最大的潜力,达到无所畏惧的地步。在现代社会,竞争日益激烈,无论从事何种职业,人都要有点忧患意识,因为忧患意识引起的适当的危机感会让我们不满足现状,不会不思进取,勇于开拓和冒险。这对于个人和企业都同样重要。
作为世界软饮料行业的龙头,百事可乐公司每年都有数百亿的营业额,以及数十亿的纯利润。但是,公司的管理者们在展望公司的未来发展前景时,却看到汽水业将趋于不景气,竞争也会更加激烈,进而产生深刻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让他们意识到,只有让自己的员工们相信公司在时刻面临危机,才能使公司避免被市场打败。
鉴于此,时任公司总裁韦瑟鲁普决定在公司制造一种危机感。他找到公司的销售部经理,重新设定了一项工作方法,大大提升了从前的任务量,要求员工的销售额比上年增长15%。他还向员工们强调,这是经过客观、细致的市场调查后做出的调整——因为市场调查表明,不能达到这个增长率,公司就将面临巨大的危机。
结果,这种人为制造出来的危机感转化为公司员工的奋斗动力,从而让公司始终处于一种紧张有序的竞争状态中。可以说,百事公司之所以能欣欣向荣,是因为这种员工们人人都拥有的危机感,也可以称之为忧患意识。
除了百事可乐,那些世界著名的大企业也纷纷调整策略,以应对越来越激烈的挑战。相应地,各大企业的高层并非一味地沉醉于自己的优势地位,而是重视推行“危机式”生产管理——这种管理方式使企业的员工们明白危机的确存在,因而保证了公司的高效率和高效益,进而保证了其竞争力。
例如,美国技术公司针对全球电信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开始在公司上层推行“末日管理”计划,任用敢于大胆推行改革的高级管理人员,而免去倾向于循序渐进地改革的高管职务。
同时,公司还在员工中广泛宣传忽视产品质量、成本上升的危害,从而让全体员工知道,如果技术公司不把产品质量、生产成本以及用户时刻放在突出的位置,公司的末日就会来临。而在这样的末日管理下,美国技术公司得以在全球电信业中保持遥遥领先的地位。
由此可见,忧患意识有多么重要,这正是秃头悖论给我们的警示。任何企业或个人,倘若想让自己在未来的行业竞争中保持先人一步的地位,必须时时心怀忧患意识,从而不断警醒自己、提升自己,进而成就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