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我,看我,快看我!
父母们对于本书中提到的教育观点普遍持有怎样的态度呢?事实上,通过仔细观察,我们可以看出,忽视孩子的某些行为问题的做法似乎很难被主流儿童教育理念所接受——如今,过度教育的理念就像一种传染病。
我在这里无意指责那些提倡过度教育的父母。老实说,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很多父母身上,多多少少都存在着过度教育的问题——我们从来都不会忽视我们的孩子。我自己之前也曾无微不至地关心着孩子们的一切——从他们的作业到课外活动,直至他们进入理想的大学。
我现在似乎听到你们中的一些人在说:“我可不是这样的。”
好吧,这是因为大家在过度教育方面的程度不尽相同。看一看下面一些父母们经常听到孩子们说的话,问问自己是否也跟他们一样:
“妈妈,看我再潜一次水。”
“妈妈,你看到我用乐高积木搭的那辆超级棒的小汽车了吗?”
“爸爸,快看我在Xbox上触地得分的回放。”
“爸爸,看我爬这棵树。”
“看我,看我,快看我!”孩子们从不满足于自娱自乐。他们内心很渴望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关注,他们希望听到类似于“我的天哪!”这样的反应,并得到肯定的赞许。只要细心观察孩子们运动时的情景,你就会发现:孩子在足球比赛中一旦踢出了一个好球,他就会立刻转向父母,期望他们竖起的大拇指。
孩子们早期自我价值的判定往往由他们的父母所决定。到了中学,他们对于自我价值的判定则来自外界的评价,由大众喜好、在群体中的地位和声望所决定。因此,青少年总会在个人网页上贴出经过精心修饰的头像,以获得朋友们的认可。
孩子们迫切地需要得到父母的关注——而且会竭尽全力地去获取。他们有时可以轻而易举地获得父母的关注,有时却不能。因为有些父母可能因为别的孩子分散了注意力,有些父母可能正在工作或身体不适,或者正好需要一分钟的时间打个电话或发一封电子邮件……
在这些情况下,孩子们就会采用各种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他们会试探你、刺激你、哼哼唧唧地哭泣,直到最后撒泼打滚、大喊大叫。
这些寻求关注的试探性行为是从何时开始的呢,又是怎样开始的呢?
实际上,这些行为从婴儿时期就开始形成了。它们是孩子通过不断的学习得来的。
是的,换句话说,这些行为是家长培养出来的。
我们在带孩子时,不会让孩子独自观看类似于《爱因斯坦宝贝》这样的电视节目——哪怕只有半个小时。不,我们会一直陪伴着他们,跟他们坐在一起,教他们学习节目中的某些内容,或者只是为了确保他们的安全。现在的孩子们很少有以自我为导向的游戏,而在过去的几代人中,孩子们不需要一直学习——他们只是无目的地玩耍。但那些日子早已远去。
在过去,孩子们习惯于自娱自乐。他们自在地探索、玩耍。他们骑自行车去镇上,或者和朋友们一起去商店买口香糖。小的时候,我常常一个人在地下室待很长时间,用家用产品和洗涤剂创造出我的“艺术作品”。如果厌烦了,我就一个人到施瓦兹家的车道去冒险,或者玩别的游戏。到了上钢琴课的时间,我独自骑着自行车去一英里外的老师家上课——这真是太棒了!
但是,时代变了。
如今,家长需要不间断地监督和指导孩子,这并非他们自愿施加给自己的,而是来自社会的教育观念。比如一个现在非常流行的儿童玩具,名叫“费雪卓越宝宝的第一个益智模块”(注意“卓越”这个字眼)。这个玩具是一个装有各种形状和颜色模块的塑料桶,桶上带有相应形状和颜色的许多孔。玩具的说明书上这样写道:
你的宝宝将从中学习辨别不同的颜色和形状(圆形、星形、三角形等)。在使用之前,请先将它们按照形状和颜色进行分类。
这是一个给6个月大的孩子使用的玩具。为什么父母需要帮助孩子进行分类?为什么不能让宝宝自己玩儿呢?答案是:整个社会在告诉家长们,他们需要不断地关注自己的孩子。
当然,孩子们需要父母的关注,父母通常也都非常乐于关注他们的孩子。但我在这里要提醒大家的是,过多的关注很可能带来种种孩子的行为问题。它不一定能培养出良好的、守规矩的孩子。一旦孩子们开始无休止地期待着父母的关注,它就会变成毒品——你的孩子会越来越依赖它,就像吸毒者离不开毒品一样。尽管知道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比如被父母训斥或者惩罚等,孩子们仍然会不断地重复自己寻求关注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