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周公 《周礼》
西汉初年,河间献王刘德从民间征集到了一批古书,其中有一部叫《周官》,也就是儒家的经典代表作《周礼》。但此后这本书一直被藏在秘府中,无人问津。直到西汉末年,刘向、刘歆父子在校对秘府中的文献时才发现了它。
在西汉年间已经出现的儒家经典,如《诗》《书》《春秋》等,史料中都有明确的记载,唯独《周礼》从未被提及。因此,此书的作者、成书年代等都成了谜。刘歆认为,此书出自周公之手,记录的是西周的典制。周公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成王年幼,便由周公辅政七年。其间,周公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礼乐制度,主要包含嫡长子的继承制和贵贱等级制,以及一系列严格的君臣、父子、兄弟、亲疏、尊卑、贵贱的礼仪制度,对后世影响极大。刘歆据此推测《周礼》是周公的作品是很有依据的,后世普遍接受了这种说法。但除此之外,还有春秋说、战国说、秦汉说、汉初说、王莽伪作说等六种说法,两千多年来,史学家们一直为此争议不断,难有定论。
《周礼》全书分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六篇(冬官篇已经失传),而天、地、春、夏、秋、冬即天地四方六合,也就是古人心目中的宇宙。其中,天官主管宫廷,地官主管民政,春官主管宗族,夏官主管军事,秋官主管刑罚,冬官主管营造,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六官中的每一官都统领六十个官职,全书共计三百六十个官职,形成了一个完善的官制体系,对后世影响深远。隋朝年间开始实行的“三省六部制”中的“六部”,便是仿照《周礼》中的“六官”设置的,唐朝又将六部定名为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共同构成了中央政府的主体官制,被此后的历朝历代沿用。
在阐述这种官制体系的同时,《周礼》还建立了一整套礼的体系,既包含祭祀、朝觐、封国、巡狩、丧葬等国家大典,又包含用鼎制度、乐悬制度、车骑制度、服饰制度、礼玉制度等具体规制,还包含各种礼器的等级、组合、形制、度数,名目繁多,内容丰富,为后世所借鉴,也为今人研究这方面的历史提供了丰富的史料。
除此之外,书中还包含了丰富的治国思想。天官篇将这些思想概括为“六典”“八法”“八则”“八柄”“八统”“九职”“九赋”“九式”“九贡”“九两”十大法则,其后各篇更进一步做出了阐释,既严谨又翔实。比如其中对官员、百姓采取的儒法兼融、德主刑辅的政策,就展现了当时执政者非常成熟的政治思想与管理技巧,值得此后的历朝借鉴。纵观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很多重大政治变革,如西汉的王莽改制、北宋的王安石变法等,都是从《周礼》中寻求的指导思想。时至今日,周礼中记录的很多治国思想依然毫不过时,不光能用于治国,还能用于企业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