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地北中泰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我经历的氯碱技改工程
——张志城

1993年至1995年,新疆烧碱厂进行了一次规模较大的技术改造工程,这次技改工程在新疆烧碱厂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说它有重要的地位,最根本的是这次技改工程采用了当时国内外氯碱生产最新的工艺技术和装置,并且增加了最大的氯产品聚氯乙烯,结束了新疆不能生产聚氯乙烯树脂的历史。虽然在工程完工以后,由于国内氯碱产品市场发生了较大变化,加之建设资金从中国工商银行全额贷款,企业还贷付息的负担非常重,造成了连年的亏损,但是就氯碱技改工程本身来说,它在企业之后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是不能低估的。我作为时任烧碱厂厂长、氯碱技改工程的副总指挥,从技改项目的决策到项目建设过程一直参与其中,今天回忆起来仍使人难忘。

技术改造工程上还是不上

1963年新疆烧碱厂建成投产后,经过七十年代的调整,八十年代的改革,在曲折和坎坷中缓慢发展。到1990年的时候,新疆烧碱厂当年生产烧碱7000多吨、合成盐酸12000余吨、液氯2400吨,烧碱产量仅占全国当年总产量335万吨的0.006%,产量排位列全行业末尾,成为生产规模全国最小、技术落后的小企业,是同行业中的小弟弟。

为什么新疆氯碱产业发展速度缓慢,三十多年了生产规模仍不足万吨?有体制、机制各方面的因素,也有生产经营环境、外部条件等方面的限制。其中,工艺技术层面上的制约,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氯碱生产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生产过程必须保持氯碱平衡,产出的氯气必须有耗氯产品把氯气“吃”掉,不能有任何泄漏。新疆烧碱厂的烧碱产量上不去,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氯气消耗不掉,整体规模也就被全国其他氯碱企业远远抛在了后面。

改革开放以后,国民经济高速发展,对氯碱产品的需求日益旺盛。且不说经济发达的沿海东部地区,就是在新疆区域,对烧碱和氯产品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当时的统计资料显示,1990年包括新疆烧碱厂在内的几家氯碱企业实际生产烧碱1.4万吨左右,而当年新疆对烧碱的需求为3.4万吨,缺口很大,需从内地调入或国外进口。而主要氯产品聚氯乙烯树脂新疆还不能生产,每年所需全部要从其他省区调进。

如果能进行一次较大规模的技术改造,使新疆烧碱厂能够多生产烧碱,同时增加聚氯乙烯树脂等氯产品的生产,那么,就可以基本满足新疆对烧碱和聚氯乙烯树脂的需求,也能对新疆的冶金、轻工、纺织、石油、新型建材等工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又能大量减少原盐、煤炭等原字号资源的输出,还能够相应缓解新疆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既有很好的经济效益,也有良好的社会效益。

对企业来讲,通过这次技术改造的实施,可以采用当时更先进的技术,来改造新疆烧碱厂的老系统、老装置,从而提高产品质量,改善生产环境,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企业开始有了决定自己前途命运的责任和权利,企业的生产和发展始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大事,但是当时的思路还是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认为新疆的地理位置偏远,产品运不出去,新疆的化工产品只能供应新疆,和内地氯碱厂没有办法竞争。为此,我们那些年也研制开发了一些新产品,如农药、亚磷酸二正丁酯、硬化油、氯化石蜡、胱氨酸等,但是都因市场容量太小,需求不稳定等原因被迫停产。在八十年代,新疆烧碱厂的生产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烧碱的产量从年产2千多吨扩大到8千吨左右,但在全国同行业中仍然是倒数第一、二名。

1984年,新疆烧碱厂在连续多年的亏损之后,终于扭亏为盈,但因生产规模太小,经济效益有限,在同行业中仍然无法和大厂比较和竞争。在八十年代末和九十年代初,我们一直在考虑企业的发展方向,怎样才能有效地摆脱新疆化工只能为新疆服务的旧框框的束缚,能上一个大的氯产品,来推动烧碱的增产和发展,这个产品就是聚氯乙烯。当时新疆还没有一个聚氯乙烯的生产厂,聚氯乙烯又是一个很有发展前途的产品,新疆也有得天独厚的原材料和能源方面的优势,我们完全可以克服地理位置的劣势放到全国大市场中去竞争。这样我们就提出了年产2万吨烧碱、1万吨聚氯乙烯树脂的氯碱技改工程项目。

当时厂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持反对意见的人认为我们是一个只有2千多万元固定资产的小厂,要上一个投资2亿多元大项目,而且要银行全额贷款,风险实在太大。不上项目我们眼下还过得去,上项目就是去找死,还是稳妥一点的好。

当时我也认识到这是关系到全厂500多名风雨同舟20年的职工命运的大事,深感责任重大,必须要统一全厂职工的思想认识,群策群力,充分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事情才有可能办成、办好。为此专门召开了职工代表大会,讲形势、摆出路,会议整整开了两天,从小组讨论到大会交流,大家充分发表意见,最终统一了认识,认为企业不发展肯定是等死,只有在发展的风浪中拼搏才有可能到达光辉的彼岸,最后通过大会表决代表们一致同意氯碱技改工程上马,这一个决策过程的通过为工程的建设和投产打下了很好的群众基础。

采用哪种技术路线之争

在氯碱技改工程的最初设计方案中,烧碱的生产方法是选用当时国内普遍采用的隔膜法,但是在设计过程中,大多数人的意见是应该尽量采用新工艺、新技术,采用离子膜法工艺技术,这样项目建成后才有后劲、有竞争力。一份资料上说,1986年,盐锅峡化工厂从国外引进了中国第一套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并建成投产,结束了国内没有离子膜烧碱的历史。

1992年3月,新任新疆烧碱厂党委书记的宋爱荣在参加一次全国化工会议时,参观了盐锅峡化工厂的离子膜烧碱生产装置,回来后向领导班子做了介绍,并主张在技改工程中,采用先进的离子交换膜法取代隔膜法电解装置。厂领导不少人赞成宋爱荣的意见,于是就组织有关技术人员前往盐锅峡化工厂考察。考察组返回后向厂领导做了汇报,说到国内其他氯碱厂也在陆续引进世界各大公司的离子膜生产装置,而且装置国产化也取得了进展。并特别汇报说,全国化学工业“九五”期间,将重点抓好七大工程,离子膜烧碱工程是其中之一,化工部将把发展离子膜烧碱作为化学工业重大节能措施及调整烧碱产品结构的重点。考察组报告的情况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离子交换膜法将成为氯碱行业今后发展的方向和趋势,这是我们应该足够重视的,因为这也关系到新疆烧碱厂今后发展的方向。

厂领导和有关技术人员多次研究,从长远发展考虑决定:氯碱技术改造工程采用先进的离子膜法电解工艺,装置规模为年产2万吨离子膜烧碱,淘汰原有的金属阳极和石墨阳极隔膜电解装置。但是,要变更设计,要改变之前上报的技改方案中的工艺技术路线,就要将这一变更先向自治区化工局、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后向化工部逐级上报获准。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很快做出了《关于新疆烧碱厂氯碱技术改造工程重大设计变更的批复》,同意由金属阳极隔膜法改为离子膜法,同意自治区化工局对方案设计的审查意见,并同意方案设计。随后又下发了《关于新疆烧碱厂氯碱技改工程调整概算的批复》,同意将总概算由1.7亿元调整到2.3亿元。当时,化工部在化工全行业范围内开展“科技兴化”,大力支持老厂改造的过程中使用新技术、新设备,对新疆烧碱厂采用先进技术,改变工艺路线的请求,化工部也很快下发了《对新疆烧碱厂烧碱改变工艺路线的复函》,同意上离子膜烧碱装置。问题又来了,离子膜烧碱工艺路线和装置非常先进,但投资也很大,在原工艺路线的基础上,投资额有大量的增加,总造价要超过2亿元,那时候我们国家还不掌握离子膜电解装置的关键技术,国外的厂家就卡我们,要价非常高,主体装置离子膜电解槽大约需要外汇420万美元,还不包括辅助设备。

当时由于聚氯乙烯市场疲软,加之我国即将加入关贸总协定,国际市场聚氯乙烯价格有可能对国内市场产生冲击,同时由于这个项目总投资再次增加,经济效益可能会有所下降,由此引起还贷能力不足等。厂内不少职工对这个项目的疑虑和担心日益加重。认为,离子膜烧碱是和我们原来已经掌握的隔膜烧碱完全不同的生产方法,国内对这一生产技术还没有完全掌握,太冒进了。另外离子膜烧碱装置一次性投资太高,生产成本偏高,不能贪心求洋,否则是要吃亏的。本着对企业的前途负责,对全厂职工切身利益负责的态度,1993年3月16日至18日,召开了新疆烧碱厂第六届一次职代会,我和其他厂领导在会上如实向职工代表报告了项目的具体情况,把技改工程的有关问题原原本本地给大家讲透彻。离子膜法烧碱是国外八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一种全新的更新换代的烧碱生产方法,在国外也是起步不久,尚未普及,国内也只有少数几家企业引进或正在考虑引进这种全新的生产方法,并把离子膜法烧碱和隔膜法烧碱的优劣做了比较。第一,离子膜烧碱是高纯度碱,几乎在所有领域都能使用,应用范围广、销路好;第二,经离子膜电解槽电解后流出的烧碱浓度就可以达到30%以上,可直接使用;而隔膜烧碱的浓度只有10%,并且含有大量的盐分,必须经过蒸发浓缩后浓度达到30%以上,才能作为商品出售;第三,离子膜烧碱的电耗小于每吨2300千瓦时,隔膜碱的全部能耗(含蒸发)要达到3000千瓦时以上;第四,可以实现清洁文明生产,有毒有害物质不易泄露,也无有害污水排放,而隔膜法是难以做到的;第五,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低,劳动生产率可提高5~10倍。以上这些情况提请各位职工代表审议,让大家讨论这个项目到底是上还是不上、怎么上?

经过集思广益、多方论证,绝大部分人还是觉得要上,而且要上离子膜烧碱装置,氯碱技改项目争取到手来之不易,面对市场经济的现实,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发展机遇,在做好现有生产经营工作的同时,积极稳妥地把氯碱技改项目搞上去,并做好各项配套工作,使氯碱技改项目发挥较好的经济效益。通过这次职工代表大会的召开,统一了全厂广大职工的思想认识,也坚定了厂领导班子搞好技改的信心。

项目完工后出现的新问题

经过建设单位和烧碱厂的两年努力,1995年9月底,氯碱技改工程完工了。但是聚氯乙烯树脂装置开车后一周,氯乙烯合成的最关键设备——6台转换器先后都发生渗漏,试车被迫停止进行。这是聚氯乙烯装置试车阶段最严重的一次设备质量事故。这6台转换器是国内规模大、实力强的锦西化工机械厂生产制作的,锦西化工机械厂在接到我们的告急电报后,立即组织了精兵强将,由质检处长亲自带队前来抢修,抢修耗时半个多月,再度开车后转换器很快又出现了渗漏,抢修以失败告终。他们提出要将转换器全部运回锦西进行大返工,需要耗时4个月左右,这对我们的试车工作是一个致命的打击,我们无法接受这个现实,全厂职工心急如焚。经过充分考虑,为了争取时间,我们决定组织力量自己抢修。为了保障抢修和施工的质量,我们从外厂请了一位有检修经验的老师傅言传身教,又从全厂抽调了最优秀的焊工,一台转换器由一名焊工负责焊接,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检修人员的荣誉感和责任心。因为一台转换器有1700条焊缝,每条焊缝只要有一点缺陷就会造成检修失败,这是检修成败的关键。

另外我们还规定,凡是一次检修成功的就给予较高的物质奖励(相当于两个月的工资),这就保证了检修的一次成功率。这次转换器检修,我们还克服了没有正规的设备机具以及严冬室外焊接的种种困难,既有拼命的精神,又有科学的态度和周全的措施,在全厂职工的关心和支持下,只用了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部检修工作,并一次试车成功,没有一台渗漏。据事后统计,这6台转换器的使用寿命都超过了3年,检修水平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确实不易!这种敢于拼搏、勇挑重担的精神是难能可贵的。转换器的检修成功,虽然耗掉了我们不少宝贵的时间,但氯碱技改工程还是完成了。装置投产后,工程建设指挥部召开了全厂职工大会,时任国家经贸委主任王忠禹、自治区常务副主席张云川和自治区的很多部门的领导都参加了大会。王忠禹在大会上做了重要讲话,特别强调要我们开好管好这套生产装置,做到安全、长期稳定运行,节能降耗,取得最好的经济效益。

离子膜烧碱和聚氯乙烯都属于技术密集型的生产装置,对于我们来讲又是全新的生产工艺,要开好管好这两套生产装置,没有精湛的技术和很高的管理水平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提前储备和培养技术管理人才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我们除了及时录用大中专毕业生和招聘其他技术人才外,在九十年代初我们还在学校和社会上招收了140名素质比较高的高中学生,把他们送到自治区化工技校委托培训,培训结束后,又送到内地氯碱生产厂接受数月的上岗培训,这批职工后来在工程建设和生产运行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并陆续成为基层骨干,为以后企业更大的发展储备了充足的技术力量。

1999年,我年龄到点,离开了工作岗位。这些年来,我从子女和同事那里听到企业改制成立股份公司,并且成功上市,中泰化学发展很快、很大,现在成为一个规模更大的产业集团,我感到非常振奋,也很欣慰,祝愿中泰公司有更美好的未来。

作者:张志城,曾任新疆烧碱厂生产技术科副科长、副厂长、厂长,新疆氯碱厂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