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概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设计之美

设计伴随着人类的出现而出现,自从人类打造了第一件生产工具起,人类的设计历史就开始了。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各种各样的需要,只有尽可能地满足人的需要、符合美的规律的设计才能体现设计之美。

在手工业时代,设计以手工方式进行。在手工业时代最具代表性的产品中,如青铜器、金银器、瓷器、织锦、明式家具,我们都可以看到明显的手工时代的特征,那是威武的、华丽的、清淡的、淳朴的美感,即工艺之美,它是手工技艺美的呈现。

18世纪工业革命之后,大工业、机器化、标准化的生产改变了人类传统的造物方式,增加了产品的数量,也改变了设计的形态和质量。新的设计手段产生了诸如摄影、摄像、电子技术等具有现代和科技特征的产品,创造了新的表现形式,例如电视、手机、高速铁路等。这些都最终影响和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并由此产生出现代条件下的机器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审美标准和审美感受的新的美学,即设计之美。

“造物,实则是人造之物,也就是以各种物质材料,改变其形,偏重其利,制成的器物”。可见,小到手工艺品,大到机械产品,从原始的石器到现代的航天飞船,都可以囊括在“造物”的范畴里。人在造物活动中不但要考虑到形式因素,还要考虑到精神方面的因素,从而满足实用功能之外的精神层面的需求——提升生活质量和文化品位。下面具体阐述设计的功能之美、材料之美和技术之美。

一、功能之美

产品的功能是设计所具备的基本特征。产品的功能美是指设计产品的功能具有合乎规律性与目的性相统一的美。合规律性是指人类运用客观规律对客观物质材料进行加工、改造的过程和结果,体现出人对真的认识价值和实践价值。合目的性是指艺术设计产品符合人的“内在尺度”要求,即产品的结构、材料技术和功利性要符合大多数人的使用要求,体现出善的价值。功能即使用价值,是产品之所以作为有用物品而存在的最根本的属性,没有功能的设计产品是废品,有用性即功能性是第一位的。使用价值满足人生存的需要,合乎人的目的性,因而使人感觉到满足和喜悦,进而体现到一种功能之美。在产品设计与生产中,功能与美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产品设计的一种本质性存在。

德国工业设计师将产品的功能分为三个方面:技术功能,产品物理、化学方面的技术要求;经济功能,产品的成本和效能;与人相关的功能,产品使用的舒适性、视觉上的愉悦性和美感。

产品设计的功能美是设计活动极为重要的基础价值,是设计最基本的审美要素,可以分化为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功能美的适用性。适用性要求合理性。合理是指合乎客观规律所取得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指合乎审美情趣而得到的主体性的和谐。这是设计师尊重和符合客观规律的结果,是成功的艺术设计必然遵循的自然法则。要使设计合理,必须做到合理选材、因材施技、机构合理。如手机作为新时代的通信工具,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对于手机的功能有了更多的要求,比如针对老年人设计的手机、专门为女性设计的手机以及专门为孩子设计的手机,这些都体现了产品的适用性原则(图1-7)。二是功能美的经济性,产品设计一般要求用最简洁的设计语言或操作技术达到最佳的设计成果。在产品设计的同时要考虑产品设计的经济价值以及所需的经济费用,包括材料费、生产成本、产品价格以及运输、储藏、展示等费用。三是功能美的人文性,这一点可以理解为设计产品要体现人文信息和文化内涵。设计师贾斯珀(Jasper Hou)设计的时钟,结合了中国古典的隔窗元素打造出了一款简洁现代风格的钟。时钟采用镂空的窗格,窗格的分割符合黄金比例,时钟有三个经典颜色黑、白和米色,结合红色的指针,产生一种特殊的美感,时尚而简约、经久却不衰。第四点是功能美的精神愉悦性。这是指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引起消费者愉快的精神体验的价值。其中两种美可以使人精神愉悦,即物质的自然美和人类创造的美。

图1-7 日本TU-KAS通信集团设计的老年人专用手机

设计产品与艺术作品的功能具有差别:设计产品和艺术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产品适应于人们的实际生活需要,因而其价值符合于人的目的,具有符合目的的功能性。艺术作品是按照人在精神上的美的需要创造的,因其本身价值而受到尊重。设计产品由于其功能性而被使用,从而具有了“有用性”这种符合目的性的价值。因此,功能美实际上可以理解为一种符合人的需求目的的价值。

由此可见,设计进入人的生活其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综合的,不仅仅有实用功能,还有设计对人的其他功能、对环境的功能、对社会的功能,是实用的、审美的、教育的等综合的功能。

二、材料之美

材料出自于拉丁语“物质”,指设计师在创造过程中用来体现设计作品的物质载体。设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使得材料对于设计目的的合理应用,即使恰当材料在产品上发挥出最适当的效果。

各种材料都有着各自独特的品格和特性,是直接关系设计想法能否很好体现的物质载体,在设计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考工记》中有“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的记载,这充分体现了材料在设计中的重要性。设计中应用的材料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体,诚如世界是由物质所构成的一样,一切人工制品设计都是由一定的材料所组成的。材料是人类造物活动的基础,作为宇宙大千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材料的物质性使其能适用于结构、器件、用具、机器、建筑等产品设计。

材料通过设计赋予其真正的附加价值,设计也只有通过材料才能得以实现。设计不断对材料提出新的要求。各种新材料的出现和应用,产生了各种不同的设计风格和特点,每一次材料的革新都给人类文明和设计文化带来质的飞跃。

与此同时,产品、建筑物、视觉传达等的美感与构成它的材质、结构密切相关。许多时候,设计的变化往往与新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是同步的,不同的材料会赋予产品等设计以不同的质感和不同的美感。许多新材料的出现总是鼓励设计师进行新形式的探索。美学家鲍桑葵认为:“有些艺术的差别就是由于适用的陶土、玻璃、木头、金属和石头等材料自然而然产生的,并且还对想象和设计产生了影响。”如木材的朴实、花岗岩的坚硬、钢铁的温度、塑料的柔韧等,充分说明了材料与设计之间的密切关联。因此,因材施艺是设计活动的必行之路。材料有着自身的品格和特性,它是直接关系设计能否体现的物质载体。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往往决定了不同的造物品类和与之相适应的技术属性。例如利用石材能制造石器、建筑房屋、制造桥梁、进行雕刻;而利用泥土则可制作泥塑、泥玩,经过必要的加工、埏烧而成为陶瓷器。

日本美学家柳宗悦认为:“材料是其天籁,其中凝缩了许多人工智慧难以预料的神秘。”在手工艺时代,工匠用手接触材料,用技艺去制造,用心灵去感悟,探究材料的质感、性能、特征,按照其材质性能制作出相应的工艺作品。不同的材料需要不同的工艺手段,各种材料在表现上各有特点,直接关系到人造物的功能与审美。不同的器物,在材料选择、表现手法、加工技术,以及制作工艺上都各有其特点,通过因材施技,达到视觉美感的传递。材料之美所体现出来的是视觉的、触觉的、嗅觉的等,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形成了人与物之间密切的关系(图1-8)。

图1-8 柳宗理设计的坐具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材料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更加重要。新的技术、新的产品要得以实现,材料是关键因素。各种材料的物质特点使之能够适用于不同的设计产品。材料的不同性质和特征决定了不同的造物品类和相应的技术属性。比如日常生活中保护发动机的底板用塑料螺丝,就是用以确保碰撞时发动机不会脱落。

材料与人的关系除了它所具有的实用功能属性,即强度、硬度、韧性等材质属性之外,还在感知属性上,即视觉、触觉、味觉、嗅觉、听觉等方面与人发生着密切的联系,从而形成生理的和审美的重要因素。因此,材料自身的组合与搭配、材料质地的表现、不同物质材料与人文环境的联系等,是现代设计更为关注的内容。

材料的肌理所呈现出来的质感,是材料带给人的美的感觉和印象,是材料经过视觉处理之后使人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材质由光和色呈现出其表面特征,这些特征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带给使用者审美体验和感受,从而成为设计的形式因素。比如北欧风格的家具设计,利用木材这种易于加工的、具有优美肌理和温暖感觉的材质,带给人清新雅致的感觉和亲和力,所以说“把材料特性发挥到最大限度是任何完美设计的第一原理。只有运用适当的技巧处理适当的材料,才能解决人类的需要,获得纯真和美的效果”。

三、技术之美

何为技术?简而言之,技术是改造环境以实现某种特定目标的特定方法。技术美学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主要用于工业生产中,又被称为“工业美学”“生产美学”或“劳动美学”,后来扩大到建筑、商业、农业、外贸、服务和运输业等领域。20世纪50年代,捷克设计师佩特尔·图奇内提出“技术美学”这一名称,随后被学界广泛使用。技术美是技术美学的最高范畴,它是技术活动和产品所表现的审美价值,是一种综合性的美。

技术美学是现代美学体系中较新的理论门类,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为技术性,即在美学的范畴中融入理性的、现实性的技术;另一方面为美学性,即在体现技术的同时注重美学的渗透和表达。技术美学概念的提出将传统的美学范畴扩展到实际运用和操作之中,它不是对“技术”“美学”等概念的表面理解,而是在于将其扩展到所属的大的范畴,对现实和美学体系进行整体的理解和运用。因此,我们应充分理解这一概念对这两大领域的影响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在艺术领域特别是设计领域对技术性的要求也在与日俱增。一方面,单纯的艺术作品往往仅限于对极少数人群在艺术欣赏领域的满足,而不能更广泛地为广大的使用者服务;另一方面,设计作品不能仅仅单纯具备美感,更重要的是要有实用价值和实际功能。由此产生的技术美学不仅在美观性上应具备纯艺术门类的美术法则,而且在具体的使用功能上应强调其实际价值。技术美学涵盖了技术和功能两方面的内容,是美学原理在物质生产领域和生活领域的具体化,它表现出高度的综合性,不仅涉及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而且还涉及文化学、符号学以及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包含了工业美学、劳动美学、商品美学、设计美学、建筑美学等诸多内容。技术美学是纯艺术发展到一定时期的必然结果,艺术作品不再单单是为社会上层服务,而是要为众多的使用者服务。

技术美作为美学的一个分支,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应用性。技术美是与功能相伴而生的一种审美形态。日本美学家竹内敏雄指出,人通过技术创造了产品的形式,功能作为符合目的性的价值存在于产品的形式中。功能通过形式来表现出来(即通过具体的为人所感知的形象、形态表现出来),形式和它所蕴含的功能是造成产品内容和形式相统一的美(技术美)。在技术创造形式和功能的时候,技术的美感即将产生。创造出优良功能和优美形式的技术,将其二者有机统一就是美的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改变物质的生产方式和人的生存方式的同时,也改变了人的审美意识,使人们认识到了包含在技术中的美——独具价值的美。技术美介于自然美和艺术美之间。从整体性上看,技术包括手工技术和现代工业技术。手工技术带有生产者个人的情感、精神、体验等因素,在工艺产品的生产和制造中表现出艺术的性质。大工业的机器生产更多的是工业技术的体现,较少表现人的精神情趣,因而手工艺产品的技术美的体现就更加明确。技术在造物过程中是作为过程和手段而存在的,它只有在产品上才能够反映,它的美感也只能在产品上表现出来,即通过材料、形式和功能三方面表现出来。技术美表现在对材料的运用和加工技术,选择合适的材料,加工出符合材料特性的形式,从而达到所需要的功能。因而,人通过技术加工唤醒了在材料中的自然美感和功能价值,把这种美感和价值从潜在的形态转变为显性的形态。技术美不但造出了物的形态,还创造出色彩、肌理等各种感官要素,形成了产品的外在形式。技术美的存在形式与一般意义上美的存在形式(形态、结构等)有所不同,技术美是一种过程的美,是一种综合的美,是在制造产品形式和创造产品结构功能过程中产生的一种隐性的、综合的美感。它作用于产品的其他审美、功能、形式、环境等因素,形成一个整体的结构,综合地交织在一起,获得一种创造性的、综合的、浑然一体的美感价值。

小结

实用性的功能价值是设计和造物需考虑的第一要素。它与人的生命同在,是人生命的保障手段和形式。这也是设计与造物的必然性,是人求生的必然性反映。因此,它从本质上说是理性的。实用功能的建构赋予造物以适宜性、适用性,因而具有一定的守恒性。与此相对,造物之形式和所谓的美则以超越理性结构的方式实现人对最佳生存方式的追求,展现生命力之希望,并抒张情感,体现出时尚性、情感性和易变性的特点。

继现代主义功能至上的设计哲学之后,出现的是关注于情感关怀的设计哲学——情感设计。使用者在获得了产品的实用功能后,也会有更多的要求。诚如马克·第亚尼所说,我们正在从一个产品讲究形式(审美)和功能(实用)的文化(设计)转向一个非物质的、多元再现的文化。

课堂实训

从日常生活中了解设计的需要,尊重设计对象,关注他们真正需要的设计是什么,逐渐触及到设计本质。

本章习题

1.人文尺度在设计中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说明。

2.设计之美可以分几种?请通过例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