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先劉少府新畫山水障歌〔一〕
堂上不合生楓樹,怪底江山起烟霧〔二〕?聞君掃卻赤縣圖,乘興遣畫滄洲趣〔三〕。畫師亦無數,好手不可遇〔四〕。對此融心神,知君重毫素〔五〕。豈但祁岳與鄭虔,筆迹遠過楊契丹〔六〕。得非玄圃裂,無乃瀟湘翻〔七〕?悄然坐我天姥下〔八〕,耳邊已似聞清猿。反思前夜風雨急,乃是蒲城鬼神入〔九〕。元氣淋漓障猶濕,真宰上訴天應泣〔一〇〕。野亭春還雜花遠,漁翁暝踏孤舟立〔一一〕。滄浪水深青溟闊,欹岸側島秋毫末〔一二〕。不見湘妃鼓瑟時,至今斑竹臨江活〔一三〕。劉侯天機精,愛畫入骨髓〔一四〕。自有兩兒郎,揮灑亦莫比〔一五〕。大兒聰明到,能添老樹巔崖裏〔一六〕。小兒心孔開,貌得山僧及童子〔一七〕。若耶溪,雲門寺〔一八〕,吾獨胡爲在泥滓,青鞋布襪從此始〔一九〕。
〔一〕此詩《文苑英華》本下注:“奉先尉劉單宅作。”可見劉少府即劉單。唐人每稱縣尉爲少府,蓋沿漢代稱謂。奉先:今陝西省蒲城縣,唐時屬同州。山水障:畫山水的屏障。天寶十三載秋,杜甫因長安米貴,送家屬至奉先縣寄居。此詩即作於是時。詩中贊揚劉單繪畫藝術,並流露歸隱之想。
〔二〕不合:不應。楓樹生於山野間,非堂上物,故云“不合”。底:因何,爲何。楊萬里《立春日舟前細雨》:“急風陣陣吹白塵,着入怪底濕衣巾。”楓樹和江山烟霧均屏上畫景,詩極寫其形象逼真。
〔三〕掃卻:畫完。掃:提筆揮灑。赤縣圖:即奉先縣圖。唐、宋時京城的屬縣有赤有畿。《元和郡縣志》:“關内道京兆府奉先縣,次赤。”錢謙益云:“劉爲奉先尉,寫其邑之山水,故曰赤縣圖。”滄州趣:指山水畫。謝朓詩:“復協滄州趣。”
〔四〕畫師兩句:贊劉單畫藝罕見。
〔五〕融心神:畫師將心神融入毫素。毫素:毛筆和素絹。顔延之《五君詠·向常侍》:“深心託豪素。”“豪”與“毫”字同。或解爲此畫能使觀者心神融入畫幅,可徵畫家用筆之精心。亦可通。
〔六〕祁岳:杜甫同時畫家。李嗣真《畫録》、朱景玄《唐朝名畫録》均載其名,但不詳其事迹。岑參《送祁樂歸河東》詩:“有時忽乘興,畫出江上峰。牀頭蒼梧雲,簾下天台松。忽如高堂上,颯颯生清風。……”可能就是祁岳,“樂”“岳”同音致訛。鄭虔:見前《醉時歌》注。楊契丹:隋代畫家。張彦遠《歷代名畫記》卷八:“隋:楊契丹,官至上儀同,僧悰云:六法備該,甚有骨氣,山東體製,允屬伊人,品在閻立本下。”
〔七〕得非:反詰語,“得非”與“無乃”互文,兩詞同義。韓愈《南山詩》:“得非施斧斤,無乃假詛咒?”杜甫《收京三首》之一,一本作“得非群盜起,難作九重居?”玄圃:又作“縣圃”,傳説中崑崙山的頂巔,神仙所居。《淮南子·墬形訓》:“崑崙之丘,或上倍之,是謂涼風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謂懸圃,登之乃靈。”裂,形容畫中之山似從玄圃分裂而成。瀟、湘:二水名,都在今湖南省境内。《山海經·中山經》:“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灃、沅之風,交瀟湘之淵。”翻,形容畫中的水如瀟、湘二水的波浪翻騰。
〔八〕悄然:形容深山寂無人聲。坐我,猶“置我身於”。天姥:山名,在今浙江省新昌縣東五十里。杜甫《壯游》有“歸帆拂天姥”之句。
〔九〕反思兩句:意爲回想前夜蒲城(即奉先)急風驟雨,當是鬼神入此山水所致。亦形容畫上形象逼真,可欺鬼神。
〔一〇〕元氣:大自然的真氣。淋漓:沾濕貌。真宰:天神。兩句意爲此畫筆墨元氣淋漓,奪天地造化之妙,感動天神,上訴天帝,天也爲之雨泣。暗用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之意。
〔一一〕野亭句:言畫中的野亭仿佛坐落在春歸時鮮花夾雜的遠處。漁翁句:言畫中漁翁仿佛夜間立在孤舟之上。
〔一二〕滄浪:水名,即漢水。在今湖北省境内。《水經·沔水注》:“縣(武當縣)西北四十里,漢水中有洲,名滄浪洲。”青溟:大海。滄浪在楚,與大海遠隔千里。句意謂畫家能收千里於尺幅。欹:歪斜不正。側:傾斜。欹岸側島一本作“欹峰側岸”。秋毫末:鳥獸至秋更毛,細而末鋭,稱秋毫。秋毫的末端更細微,故用以喻極細微之物。《孟子·梁惠王上》:“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言此畫大則收攝滄浪、青溟,小則畢具欹岸側島的細微。
〔一三〕不見:猶云“豈不見”。湘妃:舜的二妃,堯的二女娥皇、女英,傳説是湘水之神,叫湘靈。《楚辭·遠游》:“使湘靈鼓瑟兮。”斑竹:《博物志》卷九:“舜崩,二妃啼,以涕揮竹,竹盡斑。”活:猶云生動。此復以神話傳説形容畫幅之栩栩如生。
〔一四〕劉侯:即劉單。天機精:天性聰明。入骨髓:愛繪事入迷。
〔一五〕兩兒郎:劉單的兩個兒子。揮灑:揮筆灑墨,指繪畫。
〔一六〕聰明到:猶云聰明所到之處。
〔一七〕心孔:心竅。貌(mò):描繪。杜甫《丹青引贈曹將軍霸》:“先帝御馬玉花驄,畫工如山貌不同。”又:“即今漂泊干戈際,屢貌尋常行路人。”又其《韋諷録事宅觀曹將軍畫馬圖歌》:“曾貌先帝照夜白,龍池十日飛霹靂。”《新唐書·楊貴妃傳》:“命工貌妃於别殿。”貌都音“莫”,作動詞。楊倞注《荀子·禮論篇》“ 而不功”,曰:“‘’讀爲‘邈’,像也,今畫物爲。”“ ”古“貌”字,“邈”同“莫”。唐人叫摹寫、描繪爲貌,是杜甫所用爲唐人的俗語。
〔一八〕若耶溪、雲門寺:《大清一統志》:“浙江紹興府:若耶溪在會稽縣南二十里若耶山下,北流入鏡湖。……雲門寺在會稽縣雲門山。”兩處都以風景秀麗著稱。《水經·漸江水注》:“(若耶)溪水上承嶕峴、麻溪,溪之下孤潭周數畝,甚清深。……麻潭下注若耶,溪水至清,照衆山倒影,窺之如畫。”又:“又有玉笥、竹林、雲門、天柱精舍,並疏山創基,架林裁宇,割澗延流,盡泉石之好。”
〔一九〕泥滓:泥濁,喻當時混濁的社會。《史記·屈原列傳》:“皭然泥而不滓者也。”青鞋布襪:隱士所服。意爲我何必還要留在混濁的社會裏?從此將開始歸隱於若耶溪、雲門寺等山水佳勝之處。結句以畫上山水能引動歸隱之想,愈證此圖畫之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