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厢记》论证·增订本(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术史文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篇章选析

第三本第二折

《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通常称之为《妆台窥简》或《闹简》。

剧作描写书生张珙和相国家小姐崔莺莺在普救寺相遇,一见钟情,由于封建礼教的束缚,两人虽然互相倾慕,但却无法接近。在孙飞虎兵围普救寺要掠莺莺为妻的紧要关头,崔老夫人亲口许诺凡是有能退兵解围的便将莺莺与他为妻。张生得到结义弟兄白马将军的帮助解了兵围。老夫人出于家世门第和财产权势的考虑,将亲口许下的婚事反悔。老夫人赖婚以后,张生忧郁成疾,莺莺遣红娘去看望张生,张生便写一封书简托红娘转递给莺莺。这折戏就是描写莺莺见张生书简后的表现和心理。

这折戏由红娘主唱,但是莺莺却是主角,莺莺的表情和心理有的是直接表露,有的则是通过红娘的视觉间接表现的。这样,不仅可以使莺莺的动作神态得到细腻的刻画,而且也可以使红娘的态度得到直接的充分的表现,又可以使戏剧洋溢着浓郁的喜剧气氛。

这一折戏从场次上,可以划分为前后两场。

前一场,从开场到红娘第一次下场,写莺莺的闹简。这是本折戏的正场,人物只有莺莺和红娘二人,地点是在莺莺闺房里,时间是早晨。

本折开始是个开场。由莺莺、红娘先后上场,交待了上一折的情节,起前后衔接的过渡作用,引出本折的剧情。

〔粉蝶儿〕一曲,随着红娘的行踪,从室外到室内,写莺莺闺房的优雅环境。〔醉春风〕一曲,从红娘进入闺房后的目中所见,由静态到动态写莺莺的神态和心理。“钗軃玉斜横,髻偏云乱挽。日高犹自不明眸”,描绘了一幅莺莺晓睡图。从莺莺的日高早睡以及“半晌抬身,几回搔耳,一声长叹”的动态神情,不难看出她由于老夫人赖婚所造成的苦恼烦闷的心理。这两支曲子,“秾艳婉丽,委曲如画”(1),“是晓闺之绝艳者”(2)

本来红娘是奉莺莺之命去探问张生的病情,可是当红娘归来后,莺莺却一言不问,机灵的红娘定然会感到蹊跷。在红娘面前莺莺曾多次作假。《赖婚》一折,老夫人后堂请客让红娘叫她来作陪,她推托“身子有些不停当,去不得”,但一听说是请张生,便马上改口:“若请张生,扶病也索走一遭。”《听琴》以后,张生卧病,莺莺命红娘去探望,红娘说她:“你想张……”,她故意装作不懂,问:“张甚么?”根据以往的经验,红娘如果把简帖直接给她,怕她“有许多假处”,所以便把简帖儿放在妆盒上,进行试探。这个细节,充分表现了红娘的机智聪明,同时也增加了戏剧的喜剧气氛。

〔普天乐〕一曲写莺莺见信后的神态表情。莺莺早起本待梳妆,见信儿后则仓促地“乱挽起云鬟。将简帖儿拈,把妆盒儿按,开拆封皮孜孜看”。急于看信而不事梳妆,可见她急不可待的心理。莺莺见信后看了一遍又一遍,“颠来倒去不害心烦”,内心是高兴的。但是,她怕私相传递情书被人所知,有辱她相国家小姐的身份,所以刹那间脸色一变,对红娘大发脾气。“厌的早扢皱了黛眉,……忽的波低垂了粉颈,氲的呵改变了朱颜”。这一瞬间连续三个动作,次第分明地展示了莺莺曲折的心理变化:“皱眉,将欲决撒也,垂颈又踌躇也,变朱颜则决撒矣。”莺莺装腔作势采取先发制人的办法,来掩盖事实真相:“小贱人,这东西那里来的?我是相国的小姐,谁敢将这简帖儿来戏弄我,我几曾惯看这等东西?告过夫人,打下你个小贱人下截来。”可是,这一切都瞒不过红娘这个鬼精灵,于是她来个将计就计,以假对假,要“将这简帖儿去夫人行出首去来”,终于迫使莺莺不得不承认“我逗你耍来”。剧情发展曲折跌宕,格调由紧张而转为轻松,具有强烈的喜剧性。这是《闹简》一折情节发展的第一次起伏,也是莺莺第一次作假。

莺莺第一次作假以后,紧接着又第二次作假。她在问清张生的病情以后,张生的痛苦引起她深深的同情和共鸣,并且要主动约张生花园相会。但是她声色不露,随机应变。一方面怕红娘口不稳把张生写信之事泄露给老夫人,继续稳住红娘:“红娘,不看你面时,我将与老夫人看,看他有何面目见夫人?虽然我家亏他,只是兄妹之情,焉有外事。红娘,早是你口稳哩;若别人知呵,甚么模样。”另一方面又借机假装写信告诫张生,“着他下次休是这般”。并嘱咐红娘教训他:“小姐看望先生,相待兄妹之礼如此,非有他意。再一遭儿是这般呵,必告夫人知道。”甚至威胁红娘:“和你个小贱人都有话说。”莺莺假戏真做,话说得冠冕堂皇、一本正经。莺莺这些戏主要是做给红娘看的,是对红娘的试探和防范。红娘是莺莺的随身丫环,对莺莺负有“行监坐守”的使命。赖婚以前,曾多次钳制莺莺的行动,对崔张的爱情起阻碍的作用,引起莺莺的不满。赖婚以后,红娘的态度已经转变,并为张生出谋划策,但是莺莺并不了解。莺莺对红娘的防范,实际上是对老夫人的戒备,反映了她与老夫人的深刻矛盾。莺莺是相国家的小姐,受着封建道德的教养和封建礼教的束缚,她的行动不能不有所顾忌和防备。莺莺的作假,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一个处在热恋中的名门闺秀深沉精细的性格,淋漓尽致地刻画了她“对人前巧语花言,没人处便想张生,背地里愁眉泪眼”的复杂心理活动和丰富的内心世界。

最后,莺莺掷书下场。莺莺掷书蒙蔽了红娘,也瞒过了观众,给戏剧情节的发展留下了伏线。

后一场,从张生上场至结尾,写红娘传书和张生读简。人物有张生和红娘,地点在张生书斋。

红娘第二次上场的唱词,与前一场末尾下场前的唱词连成一气,直接抒写红娘的态度。与莺莺对红娘的责备相反,红娘对莺莺的“使性子”,“不肯搜自己狂为,只待要觅别人破绽”,虽然有所不满,但是她的心肠是火热的。为了他们“夫妻无危难”,自己要“好意儿传书递简”,“做了一个缝了口的撮合山”。莺莺的误会更加突现了红娘的侠义性格。

红娘一腔热忱,不仅遭到莺莺的误解,而且又遭到张生的埋怨。红娘在遭到张生埋怨的情况下,以危言辞绝张生:“从今后,相会少,见面难。……你也赸,我也赸;请先生休讪,早寻个酒阑人散。”实际上,这也是对张生的戏谑。但是张生却信以为真,以至悲痛欲绝,无计可施,向红娘苦苦哀求。这一方面反映了张生的软弱性,另一方面也表明张生的忠厚老实,说明他对爱情是赤诚的。剧情发展到这里,奇峰突起,大有山穷水尽之势。诚如金圣叹所说:“读之如立千丈冈,临不测溪。”作者“行文如张劲弩,务尽其势,至于几几欲绝,然后方肯纵而舍之”。当红娘把莺莺的回书交给张生自看时,情节发展又峰回岭转,绝处逢生,别开奇境。剧情发展波澜起伏,抑扬跌宕,饶有兴味。张生拆开书信后,真相大白。莺莺给张生的信根本不是什么绝交书,而是暗约张生幽会的情诗。红娘和张生被莺莺的“假意儿”蒙蔽,至此才恍然大悟。剧情发展由悲转喜。张生与红娘的对白,一问一答,节奏明快,性格鲜明,红娘惊疑之语、张生惊喜之情,跃然纸上,为戏剧增添了欢快喜悦的气氛。

红娘下场后,这折戏实际上已经结束。张生一人在场,只不过是个“吊场”。大段的独白,把张生急切的心理和不可抑制的痴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由此可见,《西厢记》的说白和曲辞一样,在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人物心理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那种认为“《西厢》曲美而白不称”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闹简》一折,通过红娘先后两次传书,写莺莺两次作假。莺莺的“假意儿”都是在红娘面前做出的,是做给红娘看的。她与红娘的关系是很微妙的。她既要让红娘传书递简,又要对红娘进行试探和提防。她对红娘的提防,实际上是对老夫人的防范。这是她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一种策略,也是争取爱情自由婚姻自主的手段。既反映了以老夫人为代表的封建势力给莺莺精神上和心理上所造成的无形压力,也表现了莺莺作为一个贵族少女在叛逆道路上的曲折历程和复杂心理,更加真实生动地揭示了莺莺机智、深沉的性格。与此同时,在被误解的情况下,也表现了红娘见义勇为的侠义的精神。本折戏,以富有典型性的细节,通过人与人微妙复杂的关系,对人物的性格和心理作了细致入微的刻画,既描写了莺莺,又表现了红娘,收到了一箭双雕的艺术效果。

在艺术构思上,以假作真,真中有假,半假半真,亦假亦真。莺莺的作假,既瞒过了剧中人物红娘、张生,也瞒过了读者和观众,使情节在山重水复、悲喜交错中,险象迭生,引人入胜。一旦真相大白,剧中便充满了欢快的情调,读者和观众也会发出舒心的笑声,作品富有浓厚的喜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