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節 結語
縱觀二百多年音變研究的歷史,我們發現人們對語音演變的探索是一直在不斷深化的,從“衰變論”到“目標論”;從規則音變到語言變異,都是人們對語音演變不斷探索所作出的結果。各種理論的提出都在前人的基礎上更深化,是“前修未密,後世轉精”地往前走。很難想像以語音爲基礎的音變研究如果没有十九世紀的歷史語言學音變研究的成果,如果没有類型學對音變研究的積累,會取得今天如此的成就。同時我們也要知道各個階段中提出的音變理論或許有各自的適應範圍,不見得是互不相容。比如規則音變對詞彙擴散,一個是横跨音變的起始到終端,另一個則是聚焦於音變的過程。而要全面瞭解音變,解釋音變的原因,則要求我們綜合各家理論,把音變激發、擴散的整個過程作通盤考慮。换句話説,由於音變的激發和擴散的機制是完全不同的,今後的音變研究應該既把兩者分開來研究,又要把兩者結合起來觀察。音變的激發應該從語音的發音生理、語音聲波傳送、人腦對語音的感知特點等方面來加以研究,這些都是受宇宙定律的制約,是人類語言共有的,所以是人類語言的共性。音變的擴散具有語言的特殊性,跟這種語言的結構、功能、也跟使用這種語言的人以及各種社會因素有關。激發提供音變最原始的素材。至於原始素材能不能創造出圖畫,創造出怎樣的圖畫,只能聯繫各語言的情況、使用這種語言的人及社會環境而定。語言自身因素引起的音變跟語言接觸引起的音變的性質、表現都是不一樣的,但是在音變的整個過程中,可能某種音變的激發是外來語言引起的,而激發以後的音變過程又可能是靠自身的語音條件決定的,换句話説,音變的因素可能是多樣的,只有各種條件具備,才能滋生某種音變。這就要求我們從多角度、多領域去考慮音變的原因,只有這樣才能回答温利奇等人在1968年那篇著名的文章裏提出的問題(Weinreich et al.1968):
Why do changes in a structural feature take place in a particular language at a given time,but not in other languages with the same feature,or in the same language at other tim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