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深化改革
春秋时期的冶金技术是不成熟的,并且,很多诸侯国根本就没有多少金属,他们可能连锄头都不够用。
齐国当然也会面临做武器的金属不够的问题,不过管仲有的是办法。他规定:齐国所有的罪犯都可以通过缴纳武器来抵消处罚,小罪就缴些锄头啊镰刀什么的,罪大了你就要缴纳重武器了(那时的重武器也就是盔甲战车之类)。实在是犯了杀头罪的,你就直接拿钱吧,要什么我自己到别处去买。
就这样,齐国的士兵人人都可以拿着武器去作战了,所以,当他们遇到那些拿着木棍的农民时,战斗还没开始就已经赢了管仲就靠着这些强有力的规定硬生生的把齐国打造成了一支战斗力超高的军队。
管仲的改革为齐国打造出来了一支先进于其他诸侯一百年的军队,并且他的改革还不仅仅局限于行政和军队上。
管仲知道所有的事都是人做出来的,齐国可以改革,其他诸侯肯定也可以,所以要从根本上改变齐国,那就必须从人入手。
什么样的人占据着齐国的高管层,那齐国就会是个什么样子,齐桓公就不必说了,他的野心、他的见解绝对是管仲最有力的后盾。但是偌大一个齐国不是齐桓公一个人可以管得过来的,所以,他需要更多的人来和他一起管理。
但是,一直以来,一些尸位素餐的人占据着齐国的心脏位置,他们没有任何能力,他们没有任何见解,他们仅仅只是靠着父辈的血缘关系来代表齐国发出声音,在管仲看来,这样的人是齐国最大的敌人。
所以,管仲还要在齐国推出一种全新的任命制度:不管你血缘亲疏,只要你有才能,只要你有想法,只要你有报国之情,那么就可以通过乡长或者属大夫的引荐,朝廷再派人考察你,最后齐桓公直接面见你。只要你谋略够深,只要你勇猛过人,那么你就有机会站在高处为齐国效力。
齐国需要新鲜血液,而那些靠着父辈的人,要是不能为齐国真正的做点什么的,那就不好意思了。
对于人才的渴望,管仲也不仅仅局限于齐国国内,在他看来,只要是人才,不管你是哪里人,愿意为齐国效力的,都将大大的得到重用。
因为有需求,所以有市场,但是,齐国国内的人才市场已经满足不了管仲的胃口了。于是,他陆续派出了很多游士,周游诸侯列国。
这些人表面上有一个身份,或许是腰缠万贯的商人,或许是公子贵族。但是,他们真实的身为就只有一个:特务。
而这些特务的任务也只有一个:为管仲网罗天下人才。
管仲是很有想法的,所以,那时通常可以看到一个情景:一些人身着华丽,游历于各国之间,看似像往来的贾旅,实则一旦发现有高人隐士,立即聘请到齐国来。
管仲招揽人才,有齐国这样一个偌大的舞台,试问世间哪里还有人想做真正的隐士。那些人只不过是找不到合得来的人罢了,管仲给了他们一个希望,一个不把自己才能埋没的希望。
于是,一时之间,前往齐国的人才络绎不绝,这些人的到来让齐国在春秋群雄争霸的时代下牢牢占据了先机。
管仲在行政和用人上有都他的过人之处,他的改革让齐国焕然一新。不过,他绝不是靠着这个才名垂千古的。
管仲还有一项能力,一项可以让他把同时代的人都远远甩在身后的能力,那些被他甩在身后的人,甩出的距离不仅仅是一条街那么长,而是两千年的距离。
两千年的距离有多长,只有两千年后的人才知道。
有人说过:中国的历史就是一部战争史。这个观点不可否认,但是我们还是要保留自己的意见:中国的历史确实有很大一部分是战争史,但是战争史却不是中国历史的全部。
就像管仲,很多人只知道他活在史书上只是辅佐齐桓公的,而齐桓公用管仲的目的就是为了强国,强国的目的就是为了称霸,而称霸的过程必将少不了战争,所以管仲活在史书上也只不过是战争的一个元素。
这样的鬼逻辑也许不是错的,但是管仲确实有有别于其他那些只会玩政治和军事的人的地方,我们来看一下管仲到底还有什么特别的地方。
“经济”这个词的含义是诞生于资本主义社会或者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可以追溯到欧洲中世纪时期,这个时期相距管仲大概也就是两千年的距离。
中国的春秋时期没有人知道经济是什么,所以也就没有人会玩经济,这个所有人都不知道的东西,管仲却玩的很溜。
野心勃勃的齐桓公早在设计自己霸业的时候,就有想过国家财政的这个问题,但是他能想到的和其他的普通君主想到的是没有两样的。
郑庄公被战争巨大的消耗拖的神行消瘦的情景还历历在目,齐桓公不想走郑庄公的老路,但是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无非就是增加赋税。
可是高额的赋税会大大的削弱国民的生产积极性,随着而来的便是国家生产力的急剧下降,生产力的下降代表着生产品的锐减,生产品的锐减代表着财政收入的锐减。如此恶性循环,最后的结果就是将整个国家变得死气沉沉毫无生气。
这是一个千古难题,在齐桓公之前困扰过无数的君主,现在齐桓公自己也没有解决的办法。不过齐桓公是幸运的,他可以去请教别人,当他把这个问题问到管仲的时候,管仲是一副信心满满的样子,随着而来的便是一种感动。
人生在世能有几个知己,最好的管仲碰到了最好的齐桓公,他们没有相遇在最年轻的时候,却相遇在了最好的时候。
管仲感动的是齐桓公能够为了自己的霸业考虑的这么仔细,他感动的是齐桓公在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第一个想到的是自己,这也许就是能够让人追随一生的君主吧。
当然,管仲也不负齐桓公的期待,他早在进行改革的时候就已经设计好了一套完全适用于齐国的经济方案。
想要让齐国富起来,首先就要从齐国的地理位置出发。
齐国位于中原诸国的东边,大概就是今天的山东半岛。这个位置有一个别人不会有的天然条件,那就是靠近大海。
形容一个人吃得好,一般都用大鱼大肉来说,那哪里的鱼最多呢,当然是海里了。
在春秋那会,社会的物质资源可不像二十一世纪这么充裕,一般能吃上海鱼的那可都是有头有脸的人,并且,在齐国能吃到海鱼的人已经是少数了,而中原人想吃海里的鱼,那就更难了,于是这个鱼就成了奢侈品似的。
当然,鱼虽然好,但他却不是海里最好的东西,鱼这个东西有钱就吃,没钱就不吃,反正不吃也没啥关系。那时的人可不会像二十一世纪的人一样因为拥有某件物质而自视高人一等,他们不会因为没有吃过鱼而自卑,所以鱼的需求并不是那么紧张。
鱼可以不吃,但是主食可不能少吧,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特色,所以每个地方的主食也是不一样的,但是有一样东西却是每个地方都必不可少的,那就是盐。
缺少盐影响的不仅仅是食物口感,还有人的健康,没有肉吃可以活下去,没有鱼吃也可以活下去,但是长期没有盐吃就很难活下去了,所以,盐就成了每个诸侯国的必需品。
盐从哪里来呢,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基本上都是从海水里晒出来的,所以,你来看看齐国的地理位置,知道什么叫优势了吧。
并且,比起中原诸国,齐国除了拥有天然的海岸线外还有一个更加优越的地方,那就是相比起中原诸国那些一马平川的平原地区,齐国这块地就显得山比较多了,而这些山可都是富含矿产资源的。
海岸线和矿山,这两个天然优势都被管仲看在了眼里,管仲是一个知道怎么利用天然优势的人,所以他要将齐国的所有矿业和盐业全部收归国有,把它们打造成垄断的国企。
管仲的这一措施对后世的影响是极其极深远的,后世的历朝历代,无论是以法家为治国思想的、以儒家为治国思想的、还是以道家为治国思想,盐业和矿业从来都是国企垄断营业(好像我们的共产主义社会曾经也是这个样子的)。
随着齐国把盐业和矿业的垄断,管仲慢慢的就找到一条吸引各国商人的办法。
这些商人没日没夜的往返于齐国与中原各国之间,他们把齐国的海盐源源不断的输入到中原内陆。
久而久之这些来往于齐国的商人所贩运的也就不仅仅是齐国的海盐了,凡是所有能让他们获利的东西,都将从齐国这里走向四面八方,而四面八方的物产也源源不断的流入齐国。
这些来往的商贩为齐国营造了一个繁荣的市场,这个繁荣的市场大大的刺激了齐国的生产,而齐国的生产给齐国公室则带来了源源不断的财富。
但是,对于管仲来讲他要的不仅仅是国富而已,他还要力强。
看着这些商人各个春风得意赚得钵满盘满,于是,管仲又想到了一条可以广开财源的路。
要问起黑社会他们信仰的是谁时,我相信大部分人都是知道的,关羽以他的义气冲天赢得了古往今来那些“道上”混的人的尊重,所以他们理所当然的把关羽当做了祖师爷(虽然关羽本人表示对这种现象进行强烈的谴责)。
但是,要问起在中国谁受到了红灯行业的香火供奉时,大部分人应该是不知道的,因为他就是我们现在的主人公管仲。
谁会想到一个搞政治搞国家建设的人会成为红灯业的祖师爷呢,但是事实却并没有冤枉他,这还要从他另开的一条财路说起。
繁华的齐都临淄城每天都要迎来无数的商旅,每天也要送走无数的商旅,这些来往的商旅为齐国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做出了牺牲。他们背井离乡来到齐国,付出的是与家人分别的痛苦,所以他们也是寂寞的。
管仲看出来了这一点,所以,当人们还沉浸在临淄的盛世繁华中时,管仲又悄悄的做出了一些改变---在临淄城沿街的两旁竖起了一座座新盖的楼房。
当然,这些新的楼房并不是专门给齐国的达官贵人或者来往齐国的要员住的,当然,他们要在里面住也行,那就要消费了,因为在这些新楼房里面住的都是一些盛世粉黛。
每到了夜晚时,所有的商旅都停下了步伐,常年在外的他们只有风和雨陪伴着,在这里他们却可以找到一丝丝的温暖,每到晚上,整条街都是灯火通明的。
管仲在齐国大肆的开办红灯区,为齐国的财政收入
打开了一个新的缺口,他抛开一切世俗的眼光,为的就是心中的一个信仰,要让齐国强大,强大到令人震撼,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管仲为齐国量身定制的经济体系日渐完善,各国的商旅往来于齐国和中原各诸侯之间,繁华的商业贸易推动着古老的齐国在新的时代面前继续前进。在这些往来于齐国的商旅身上,管仲看到了完成齐国经济强国的最后一块拼图。
商人们游走于各国之间贩卖商品,他们大多采用的是以物换物的方式,用一个地区饱和的商品到另一个地区去换他们饱和的商品,因为在另一个地区饱和的商品在本地区却是稀缺品。
比如卫国某商人在卫国有十头牛,而牛在卫国几乎每家都有,所以卫国人不会花太多价值的东西去换一头牛,但是,这个商人只要把这十头牛赶到齐国去,齐国人由于牛少的缘故,他们就会拿在齐国随时都可以买到的盐去跟卫国的商人换他的牛。
卫国商人的十头牛他可以全部换成盐,然后他再拉着这批盐回到卫国去,他告诉卫国人可以用牛来换盐,当他把所有的盐都换出去后他就会发现现在自己竟然有三十头牛了,然后他就可以再用这三十头牛去换取其他的商品。
卫国人把他们多余的牛换成了自己紧缺但是齐国人多余的盐,而牛对于齐国人来讲又是紧缺的,于是由于商人在中间的走动,齐国人有了他们需要的牛,卫国人有了他们需要的盐,生活和谐美满。
但是生活虽然美满了,问题也来了,生意既然这么好做,那为什么不人人都去干用牛换盐的勾当呢?
其中还是有它的原因的,先不说十头牛不是每个人都有的,就算你有十头牛,你的全部身家都在这上面,那么你要怎么把这十头牛赶到齐国去呢,你和你的牛在路上吃什么呢?万一遇到强盗怎么办呢,万一遇到野兽又怎么办呢,万一牛得了病死了怎么办?
还有就算你到了齐国去换到了盐,你又要怎么把盐运回卫国呢?路上的开支和安全问题怎么解决?
这是每一个商人都会遇到的问题,很多人会因为这个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家破人亡。
当然,要想完全规避这种风险是不可能的,不过管仲可以把这种风险降到理论上的最低可能。
商人们由于携带大量的物资在路上行走,他们的开支往往是巨大的,并且还容易成为强盗的目标,所以这也就成了很多商人忌惮的地方。那么怎么去消灭这些大量的物资带来的开支和隐患,让商人在路上行走如同普通的旅客一样,管仲为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
把这些大量的物资换成极小量的货币,商人们就可以携带着小量的货币到目的地换取任何的商品。
当货币建立起了信用度后,它就可以在齐国换取任何商品的,商人们就会逐渐开始依赖货币。
久而久之,那些携带货币的商人不仅在齐国使用货币,他们到齐国以外的地区也会开始使用这些货币了。
因为全天下的商人都知道,只要拿着这些货币就可以到齐国换取任何商品,所以他们敢于用自己的商品在任何地方换取别人的货币。
于是,一个以货币为交换介质的经济模式就形成。
法定货币得到民众的认可拥有极高的信用度,这是经济体系成熟的体现,而制造货币的机构名正言顺的就成了体系的监管者。
我们都知道,在一个稳定的和谐社会里,生产力是会持续提高的,而在生产力持续提高的前提下,通货膨胀也就会随着而来了。
生产力的提高体现在社会的总体物质增加,而通货膨胀的到来则体现在社会的总体货币增加。
物质的增加我们可以理解,那是劳动的产物,那货币的增加是从何而来的呢?
毫无疑问,是制造出来的。
增加的物质属于为此劳动的人,而制造出来的货币则属于货币制造者。它如同原本一样存在的货币,可以购买任何物质。
在一个成熟的经济体系内,拥有货币的制造权,也就代表着拥有调动天下所有资源和人力的权力。
这属于齐国的。
管仲铸造的钱币利用这些商旅被带到了中原的各个角落,使齐国的钱币成为了当时各国间主要的流通支付货币,这就好像今天的美元一样。
当足够的货币能够支付中原诸国所有的流通商品时,那也就意味着齐国可以左右整个中原的经济形势,这便是管仲设计这套经济体系的初衷。
现实就如管仲所设想的一样,齐国不管是从国力还是从经济上都已经在诸侯之间形成了非凡的影响力。
从经济建设上来讲齐国已经领先于其他诸侯十几个世纪了,但是在春秋那个年代,真正的国力是由军队实力决定的,真正的经济实力是由农业实力决定的,管仲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还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到齐国的农业改革上。
自商王室以来,上到王室下到公侯实行的都是井田赋税制。在井田赋税制度下,王室和各诸侯国的财政收入都不太理想,在管仲一百年前的周宣王姬静就看到了这个井田制的弊端。
姬静做出过改革的方案,但是由于传统势力的阻拦,姬静的改革方案随着姬静的去世也被掩入黄土。
一百年后有一个人把姬静的改革方案从黄土里抛出来了,这个人就是管仲。
管仲应该是仔细研究过姬静的方案的,所以他确信这将是一个最适合当今的赋税法案。
要改革赋税法案,管仲首先要做的就是成为第一个打破传统的人,于是他在齐国承认了土地的私有化。
不管你是农民也好地主也罢,只要是属于你自己的土地,你自己种也好,租给别人也好,买给别人也好,齐国公室是不会再管你这些了。
在管仲看来,改革法案不需要太复杂的程序,只需要简单的把这些告诉拥有土地的人就行了,这对于那些底层的劳动人民来讲无疑是鼓舞人心的。
随着管仲在齐国的赋税改革,齐国百姓的劳动积极性被大大的调起来了,对于齐国来讲,百姓的劳动力增强就是国力增强的基础。(没有明白管仲赋税改革方案的,请回到第一章去看一下周宣王姬静的操作)
随着赋税法的改革,管仲对齐国的整顿也算告一段落了,经过这几年的努力,齐国从各方面都领先于其他诸侯了。
不过这在管仲看来还是远远不够的,他知道若想发挥出人和物的最大力量,那就应该需要适当的进行休整。所以这时管仲又提出了一个全新的主张:不在农忙时征召劳役,农民百姓不可以随意乱砍乱伐,渔民不可以一年四季捕捞,要让自然环境和人一样得要修养。
在管仲这种领先于当时世界的理念下,齐国的物资条件和人力精神都得到了全面的改善,这为齐国的日后称霸打下了坚固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