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到非洲不知道中国人已经走了多远
在离北京约两万里的非洲大陆,随处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听到中国人的声音。他们可能是游客,可能是生意人,可能是孔子学院的老师,也可能是维和部队或援非医疗队成员,更有可能是数量庞大的中资企业的员工。
有人把这群人戏称为“非漂”。而恰恰是他们,才是中国“走出去”和对非“真实亲诚”战略的践行者。也是他们,代表着13亿中国人走进了非洲,走向世界各个角落,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
在内罗毕举行的联合国第三届环境大会上,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6个获奖单位或个人中,有3个是中国环保从业者,新闻发布会几乎成了中国人的主场。无奈之下,环境署新闻司负责人只好点名让其余3位获奖者简短做了自我介绍。
在内罗毕一家因猴子经常出没而被叫作“猴子市场”的农贸集市里,当地不少商贩居然操着流利的汉语跟前来采购的中国人讨价还价。
在西非之角塞内加尔,“中国造”塞内加尔竞技摔跤场,也是非洲首座现代化摔跤场让塞体育部长马塔尔·巴发出感慨:“塞内加尔人民的摔跤梦、体育梦从此有了扎根土地。”
在莫桑比克首都马普托,和平方舟医院船7天诊疗服务接诊人次和单日门诊人次均创下历次“和谐使命”任务最高纪录,把和平方舟医院船变成了当地民众心中的“希望之船”。坦桑尼亚总统马古富力在登上和平方舟慰问送行时说:“医院船医护人员和官兵在短短一周里,为6400多名坦桑尼亚人提供无私帮助,提供免费治疗和药品食物,我非常感动。这是真正的兄弟情谊,我无法用言语表达感激之情。”
在南苏丹,在马里,在刚果(金),“中国蓝盔”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人,因为他们在完成联合国维和任务之余,无不尽己所能为当地民众排忧解难。在任务区,常有人主动向中国军人问候:“中国,好!”
“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是力量,这力量是铁,这力量是钢……”在中国私营制鞋厂华坚集团在埃塞俄比亚的工厂内,6000多人在非洲大地齐声唱起《团结就是力量》,这场面令人感到震撼。
华坚是中国企业参与非洲工业化的一个缩影。从东非到西非,再到南部非洲,中国的工业园及类似工业园的自贸区等发展模式,在非洲许多国家落地生根,不仅促进了当地工业化进程,同时也为大量非洲年轻人提供就业岗位。得益于工业园带动的工业化发展,埃塞俄比亚在2008年至2017年10年间,国内生产总值(GDP)基本保持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在非洲大陆创造了经济发展奇迹。
我们必须提到蒙内铁路。这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十大合作计划”的重要早期收获。这条完全采用中国标准的铁路,因“物美价廉”而受到当地人的喜爱。火车极大地便利了沿线居民出行,许多人坐到列车上像过节一样的感觉,喜气洋洋。
参加过通车仪式报道的一位当地摄像记者埃里克说:“我是在见证历史!我以后要告诉我的孙子,爷爷当年就在蒙内铁路开通的现场报道新闻!”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第29届非盟峰会上,联合国常务副秘书长阿明娜·穆罕默德在致辞时专门向非洲各国领导人谈到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称这是当今世界范围内最为宏大的基础设施建设倡议。她呼吁非洲国家把握好这一历史机遇,并以此带动非洲大陆的一体化进程。
国际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2017年发表研究报告说,中国在非洲的发展投入要比之前预估的大,涉及领域也很广阔,为非洲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报告说,中国企业给非洲带来了投资、管理经验以及创新活力,从而促进了非洲经济的发展。在贸易、投资、基础设施、融资和援助等方面,中国都是非洲的前五大合作伙伴。报告认为,“中国在非洲的这种参与程度没有哪个国家能与之匹敌”。
在非洲,中国参与的基础设施项目遍地开花,中国商品与服务也已走进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近年来非洲最重大的基建项目背后,几乎都有中国建设者的身影。
尼日利亚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表示,中国已经深度进入非洲,改变了非洲的基础设施面貌,带来了新的就业机会,随之而来的是新社区的出现,新市场和产业链的诞生。“非洲只有改善基础设施,才能实现农业和工业现代化,实现经济多元化,而这些离不开中国的参与。”
非洲经济研究联盟负责人莱马·森贝特认为,中非伙伴关系建立在互相尊重以及追求共同梦想之上,非洲国家在实现经济多元化、区域一体化以及政治体系建设方面,应该积极把目光转向中国。
几十年来,中非合作经历了由单一向多元化的转变。从官方主导到民间自发,从援助合作到互利共赢,从大宗商品到日常百货,中国在非洲的路越走越宽,中国在非洲的影响越来越大。
李亚东曾在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实习,卢朵宝在新华社非洲总分社工作两年有余。两位作者基于记者视角的细致观察,描绘了一个后发机遇中的非洲,以及中国企业在其中的角色。希望这本书能成为,引导更多中国企业走进非洲、扎根非洲、抓住非洲的后发机遇,与这片最具潜力的大陆一起腾飞。
2019年3月5日于内罗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