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咨询的自我成长在小我,佛道的自我成长在大我
先说小我,小我就是心理学的自我。心理学关于自我的基本含义,就是个体对自身存在状态的认知,也就是说,是自己能够意识到的、感知到的自己身心状态的一些现象,比如说自我意象、自我评价、自我认知等等。
心理学的各家大都把这个自我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主动去认识的部分,另一部分是被认识到的部分。按照詹姆斯的话说,分成经验自我和纯粹自我;按照罗杰斯的话说,就是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按照米德的话说就是客我和主我。心理学中自我的这两个部分都在意识之中,合起来就是对自己存在状态的认知,也就是自我。
心理学的自我和人格非常像。学过普通心理学的都知道,它开始是讲知、情、意,后面讲个性心理特征,也就是人格。人格就是个体知情意的不同组合,有什么样的深度,有什么样的广度,有什么样的相互关系。这些差别也就是每个人的人格。我认为所谓自我,就是人格的主观化,或者说就是主观化的人格。
各家各派的心理学,始终都把人格作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可以说,心理学最终要回答的,就是如何描述和如何完善人格。人格包括主观和客观两部分。这个人怎么样,外人看他怎样,他自己觉得他怎样,两者差别很大。自我是个人自己感觉和认识的人格,是人格的主观化或主观化的人格,也就是自己对自己的存在状态的认知。这大体就是心理学自我的含义,在这个讲座里,就把它当作小我。
小我是和大我来对照的。大我是佛道修炼要到达的那个境界。实际上,用大我这个词并不精确。为什么呢?因为佛道修炼达到的是无我状态,这个状态本身并没有人格特征,所以要说它是“我”,其实并不合适。但如果要说它是无我,小我和无我就没办法做比较。为了做比较,我就把这个无我状态称作大我。这么称呼也不全错。因为无我的范围,无论如何也比有边界的小我要广阔的多,所以它确实要比小我要大。在这个含义上,说它是大我,并没有什么不对。
这里有个关键问题:这个大我没有人格特征,所以它和小我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按佛家的观点,这个大我全人类总共只有一个,任何人修到大我,境界都一样,它没有人格特征。按佛家修四禅八定修到九次第定,或者按道家修到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的空无境界,所有人都是一样的。
传统文化的修炼和心理学的自我成长方向不一样,传统文化是往无我的方向,心理学是朝小我完善的方向。现代心理学的自我成长是想办法把小我弄得很完善,但是传统修炼是把小我弄没了,这两个方向可以说截然相反。不接触传统文化的修炼过程,没有自己实修的切实体验,很难理解怎么会把小我弄没了。
记得在2003年,我去德国做心理学访问学者的时候,在图宾根大学和德国教授们探讨自我问题,我讲的和今天讲的大体一致。我认为心理学修的是一个完善的自我,心理学的自我成长也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们传统文化修炼的不是这个自我,是修到无我的状态。
于是一位德国教授半开玩笑地问我:这小我要是没了,那我老婆怎么办?我的房子怎么办?我的车子怎么办?虽然是半开玩笑,但是我觉得他的担忧是真的。从心理学角度,无我或大我不太容易理解,而且实际上它也没有什么可以被理解的,因为大我里没有具体的内容。大我的问题需要反复讨论。我这里想说明的,是心理学个人体验的小我的自我成长,和佛道修炼的大我或者无我的自我成长,是本质上不相同的两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