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山 活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终南私塾

这里是孩子们的世外桃源,他们时而在课堂里正襟危坐,时而随意自然,或追逐嬉戏、或念经打坐、或射箭、采草药。

教育的目的是找到方向

教育要回归信仰,一件事情,当你认为值得用生命去实现的话就是信仰,没有信仰,教育没有前途。

私塾藏身于莽莽秦岭的深处,天高云淡,寓意深远。

这里是孩子们的世外桃源,他们时而在课堂里正襟危坐,时而随意自然,或追逐嬉戏、或念经打坐、或射箭、采草药。

这个创办六年称为“终南山书院”的小私塾,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不止于让一群群孩子获得了应有的快乐,还警醒、启迪了看似蓬勃却背离初心的中国教育,振聋发聩。

(一)几个问题警醒中国教育

关于我国的大学教育,北京大学的钱理群教授也说过这样的话,我们培养了很多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很多高学历的野蛮人。这些人高智商、世俗、精明、老到、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尤其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会比一般的贪官污吏的危害性更大,但是很可惜,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大批地培养这样的“有毒的罂粟花”。

中等个头的白梓霖是私塾的创办者,他气质平和、严谨,处事利落、得体,言语精准,往往能拨开现象迷雾,一语中的。

这家位于海拔1000多米深处的深山私塾,是利用废弃的山中小学改造而成的,放眼望去周围全是翠色。

2008年白梓霖的女儿出生,他认识到当前很多孩子在教育方面的问题,对现行的体制教育产生了诸多质疑。他一直在思索女儿将来的教育之路该怎么走。在女儿三个月的时候,他去了湖南、武汉、安徽等地的国学教育机构,拜访了最早读经教育的前辈,考察学习了传统文化教育,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策略,自己办学的念头日益坚定。白梓霖曾经在广告传媒行业工作,生意做得很成功,与妻子侯洁过着富足的城市生活。但是,物质上的享受对他们来说已经毫无吸引力,喜欢传统文化的夫妇两人更愿意安住在大山里,做一件对孩子对生命更有意义的事情。

2010年,白梓霖在终南深山里找到了这所闲置十年之久的学校旧址,这里空余几所教舍,无水无电,院子一片荒芜。最初,白梓霖放下了自己在城市的生意,带着自己的外甥和朋友的孩子进山了,总共三个孩子,三年后,爱人侯老师也进山了。

2012年始,在书院学习的孩子越来越多,达到十余个,年龄在四五岁到十六七岁之间。因为孩子每天的吃喝都需要开销,所以书院不可能做到完全地公益,收到家长主动缴纳的一定费用,保持收支平衡。

采访中,白梓霖在肯定中国现行体制教育的主流教育意义外,指出几个误区:

1.中国教育的问题是迷失了方向,深层次的原因是缺乏信仰。

教育的实质和目的是找到方向,没有方向不如不教育。

教育要回归信仰,没有信仰,教育就没有前途。

现行的体制教育,只是灌输知识,家长和孩子都很迷茫,家长是失职的,不知道要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孩子也不知道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无论学校、家长、社会,在教育问题上都现实而功利,很少有人从生命的深度和角度来看一个孩子。家长期盼孩子考上最好的小学、最好的中学、最好的大学,填报志愿时也是迷茫的,孩子的一生要靠这张志愿来决定了。走上社会,所学非所用,大学、研究生都浪费了,浪费社会的资源和孩子的生命,即使找到好的工作,没有方向和信仰,也解决不了灵魂深处的空虚和恐惧——这是教育应该解决的。

人的生存是第一层面,生活是第二层面,包括精神层面的愉悦,第三层面是灵性层面,是人对终极目标的探究。信仰影响人对自然宇宙的看法,对社会人生的态度,对生命存在价值和意义的反思,如果缺失,我们培养的人才不自信也不信人。

现行的体制教育不能全部否定。私塾教育、国外教育,是途径之路,关键是方向,解决了方向问题,其他只是渠道问题。有的人坐飞机,有的人坐高铁,有的人开汽车,根据每个人的情况选择途径。归根结底,要解决教育的信仰,即方向,这个问题解决其他问题就都解决了。

2.什么是信仰?教育就是唤醒,培养更多的有“士子”之心的人。

信仰就是真理的标准。

法律是解决俗世生活问题的,信仰是解决精神层面问题的。国家提出文化复兴就是使得信仰回归,解决信仰问题。如果孩子们对文化不了解、不认同,找不到信仰,今后社会都是“散沙”。

如今,一提信仰,大多人会想到宗教,是佛是道,这是狭隘的。一说国学,就想到是《弟子规》,其实《弟子规》只是秦朝儒士为了乡间教育编撰的浅显教材。万事万物都有一阴一阳,伏羲女娲,一人执规,一人执矩,才能平衡,世人皆知《弟子规》,应该有使其平衡的《弟子矩》。如今,一说传统文化,大多人就说孔子孟子,这也是狭隘的,真正的传统文化应该再向前追溯几千年,到伏羲女娲,河图洛书,黄帝、周公,这是中华民族的根基……

春秋后才分门派,先秦时期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时代,子学就是诸子百家之学。先秦时期,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想学说、学术流派纷纷登场,涌现出了如孔子、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孙子、墨子、惠施、公孙龙、韩非子等一大批思想家,形成了道家、儒家、墨家、法家、名家、兵家、阴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众多思想流派,其中最有影响的当数儒家、道家、墨家、兵家和法家。先秦哲学的探讨侧重于宇宙的构成问题和社会人生问题,这一时期好比是人类的幼年时期,对任何事情都感到好奇,都要问为什么。例如,宇宙是由什么构成的,人是怎样产生的,人在天地间居于什么位置,人活着有什么价值和意义等。

这些问题是人类永远追问探索的问题,可以说,先秦子学奠定了中国哲学发展的基础,掀起了中国哲学的第一次高潮,是中国哲学和中华民族精神的奠基之作。

孔子继承了周的礼乐文化,从孔子创立儒家学派,由创立之初的地域文化、一家之言上升为全国的指导思想,用了380多年。直到1911年清王朝灭亡,儒家思想占统治地位时间长达2000多年。另外一支研究天文、地理、术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这即自然科学。

“五四”时期,中国知识界出现了一股打倒“孔家店”,主张全盘西化的浪潮。同时,有一批强调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的知识分子,强调中国应在维护儒家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对儒学进行调整,以应对西方的挑战,这批人因此被称为“现代新儒家”。他们对于中国文化的执着,对儒家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为当前中国正在出现的“国学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什么可为,什么不可为?什么是有意义的事情?一件事情,当你认为值得用生命去实现的话,这就是信仰。教育的目的就是使信仰回归。

张载提出“为天地立心”,影响了多少代人。他是哲学家、易学家,也是教育家。大道至简,为天地立心就是读书人的大道,读书人了解了大道,才能担当,希望读书人都走在这个道上。教育就是唤醒,让大家做“士”,做顶梁之柱,做社会的掌灯者、领潮人,不是适应社会的人,随大流的人。

古人15岁能立“志”,“志”是士子之心,“士”是古时封建社会的中流砥柱,江山社稷,无论贫富,都有担当,考虑问题格局大,社稷、天下、黎民,甚至想的问题是未来好多年的大问题。传统社会对“士”的要求很高,“士”的志向担当和克己精神远远高于常人,“士子”要有不同常人的救世情怀,这种救世情怀在孔子那里被称为“仁”。他们以天下为己任,为了天下苍生不惜牺牲自己的一切。

现在的教育不提这些。我们的教育没有信仰,全民没有信仰,教育就没有前途。

秦朝有大量的“士”,传承下来,秦朝几百年不易。教育要教人有“志”,要有“士子”之心,不然社会都成为欲,欲壑难填,在社会中无用,如果社会上都培养出大量这样的孩子,会非常可怕。现在的家长在物质上追求多,在精神方面少,自己都没有志,眼光浅短,如何能让孩子有志,自顾不暇的大人,以成人之见来认识孩子,没有用赤子之心,扼杀了许多天才。

3.教育的方向不应是统一的标准化的方向,应因材施教。

现行的体制教育解决了一个普遍教育问题,解决了大部分孩子的教育,一些贫困孩子也通过教育走出来,但客观地讲湮没了孩子有特色的禀赋。所有的家长和孩子都随众随大流,大家做什么什么就是主流,但是每个孩子是鲜活的,有特色的,每个孩子不一样,道路为何要一样呢?为什么螺丝钉不能当?

古时的教育因材施教,经过蒙学就会知道孩子是不是学习这块料,有的当子路,有的当屠夫贩夫,有的学医学工,有的习武当兵,人生定位各得其所,人心安宁,社会和谐,不会纠结别人发财升官。

教育就是让人各居其位,各得其乐,各安其分,各守其命,如今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上北大,谁当建筑工人都是可耻的事情,不知定位,盲目上位。有一天,我在街头看见一群大学生在街头发简报,很可悲,不是看不起这份工作,而是因为这个工作没有服务社会,也没有得到个人的尊严。我是孩子家长的话宁可让他去刷盘子,体验劳动的艰辛,哪怕每天赚很少的钱。

承认先天的慧性,教育的功能是真正提升每个人的能量级,而不是一味抹杀。

4.教育从来不平等,教育首先要承认先天差异。

现在的教育必须承认有先天。这个很重要。

按照西方的教育理念,孩子是一张白纸,站在同一起跑线,孩子怎么能一样呢?

事实上每个人生下不一样,有先天,有后天,生之前有一段不一样,所以有差异,有的学而知之,有的学而不知,有的不学而知。真正的教育必须因势利导,保有孩子的先天慧性,孩子先天的东西只要开发出来,智慧才会源源不断。所谓的平等是佛陀说的,教育要承受不平等。有的材料可做塔基,有的可做塔腰,各自承担不同的社会职责,你处在哪个能量级是由你的能量决定的,不同的能量体,所谓教育就是提升人的能力层级,当人的能量越高,影响人越多,有的人能影响千万人,有的人能量低到一个人也搞不定,自己一生都弄不明白,纠结,迷茫。

教育就是唤醒本性和慧性。孩子先天的无为状态,与天地相通,能表现出其未来的方向,我们现在许多孩子却被诸多条条框框桎梏。

什么样的东西能提升孩子的能量级呢?除过先天,加上后天的环境、教育,天人合一,能量和智慧则源源不断,取之不尽,与天沟通,上观天文,与地沟通,下瞰地理,中通人事,古时这样的人层出不穷,现在少。

5.东西方差异大,教育不能照搬。

东西方差别来自于思维方式,思维方式的差异来自于生理和饮食。中国人的教育问题必然由自己解决,和别国的情况不一样。

西方讲推理,环环推进,逻辑思维强,中国人讲全息思维、天际思维。西方是否定之否定,西方人纠结——“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所以不停地否定,常常陷入矛盾。中国人讲究尊师重道,师出名门,学派渊源,讲师门,讲师承,这样的传承才使传统文化得以忠实地传承。如今的教育貌似全盘西化,其实得不到其皮毛,却失掉自己的根基,根基是中华民族的信仰与道德体系。

有的家长把孩子送到国外,有的孩子为了上重点学校与父母分开在两地,有的父母为孩子教育分居两个城市,其实造成了事实上的单亲家庭,孩子成长缺的不只是知识。

……

(二)打坐、诵经、射箭、采草药山上的学堂像天堂

山上的教育讲究阴阳平衡,一规一矩,一动一静,动则练功习武,静则打坐站桩。课程分人文、自然,人文如读经,自然有数学、天文、地理。

“初衷仅仅是想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让孩子快乐地玩耍、生活和学习……”2010年初创办的“终南山书院”,校训是:博学、笃志、格物、明德,打坐、吃素、针灸、诵经、射箭、采草药等是私塾学子们的日常课程。

每当孩子入校,白梓霖都会给每个孩子起一个字,以德字开头,是告诉孩子做人“德”为先。来得最早的是德贤和德一,他们是后来孩子们的大师兄。

同学们说,城市里游泳都挤在一个游泳池,山里游泳在清澈的河水里,水里还有鱼;城市的夜景是华丽的霓虹灯,山里的夜景是明月和漫天的星辰;城市的花园一直围到墙边,山里的花园一直延伸至天际;城市里的人听歌曲,山里的人听虫鸣鸟叫和其他动物的声音;城里人整天拥挤在水泥建筑里,与电话、电脑等为伴,山里人整天与青山绿水、山花小鸟为伴。

清晨5点半,随着起床的铃声,孩子们相继起床洗漱。

6点进禅堂,孩子们自觉地坐上自己的禅椅,跟随白梓霖打坐。孩子们双腿盘起、端身正坐后,用小褥子盖好腿,山中夜晚清凉。他们每天早晚两次打坐,不但对身体好,而且能很好地训练一个孩子的“静定”功夫,孩子小小年纪就不会浮躁。

7点的铃声响起后,孩子们结束打坐,开始动功锻炼,他们在院子里活蹦乱跳地相互嬉戏。

诵读经典是必不可少的。锻炼结束,继而走进教室诵读《道德经》等经典,为了给孩子们增加诵经的轻松度和节奏感,侯老师往往会坐在校园中间一手拍动手鼓,一手抚书与孩子一起诵读,孩子们排成队沿着校园四周边走边诵。校长白梓霖秉持因材施教的理念,课堂上,有的背诵的是“蒙学”,有的背诵的是“经学”,有的背诵的是“医学”。不一而足,完全看孩子的喜好。

一日两餐,朝九晚五,全是素食,合乎养生之道。开饭时孩子自己拿着碗碟去餐厅打饭,早饭是营养粥,这是用炒至焦黄的小薏米和江米打粉熬制成的健脾养胃养元粥,是《本草纲目》里的方子。几个小菜,都是野菜,馒头和锅盔馍是真正的麦色,吃着很香,原生态无污染。

早餐后又是一个小时的诵经课,背诵的多为《黄帝内经》。然后开始中医实践课。中医课学习的是针灸经络,结合背中医经典,老师经常给他们相互找穴位,试着做一些保健针灸。实践出真知,学中医理论还要上山认百草。在采草药时,山坡上是孩子们最开心的去处。

“秦岭无闲草,你看那些长得奇异的必是草药。”说着,学生德正拨开一丛杂草,一簇嫩绿色映入眼帘,德正说:“这是野百合,入药可清热解毒,利湿消积。”

这里的孩子都文武双全。结束了上午的文化课,下午开始实践课,上课就选择在室外,白老师便带着孩子们出发到山坳间的一处草甸子上练五步拳和站桩,草甸是一处平地,开满紫色野花,颇有“射雕英雄”的感觉。

有一个小时的午休时间,然后继续诵经,结束后是书法课。书法练气,画线、描摹、临帖、背帖、创作,小书法家个个气静如兰。

下午4点到5点是劳作课。每天的捡柴火、放羊、种菜、采摘和浇灌都在劳作课上完成。课程安排的耕读内容,强调劳作,培养孩子对大自然的感情,比如体验菜从种到收,让孩子体验一个完整的过程,知晓一米一粟,得来不易。付出有回报这是天地之间的定数,当今教育往往教育小孩总是去索取,甚至去攫取,书院却让孩子们与天地相接通,天地沟通,培养其感恩之心。比如有的小孩去工地上锻炼回来学习异常刻苦,知道为什么要接受教育,就立下志气,有志去学,状态不一样。

下午5点半,晚餐前老师和同学都要坐下餐前诵经感恩。感恩诗是白老师亲自写的:

求学终南山,当念父母难。

粒粒盘中餐,声声圣人唤。

在城市里习惯了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书院里不管何时吃饭,孩子们总是吃得干干净净,碗底不会遗剩,即便是掉在桌子上的米粒也会夹起来吃掉。

在白梓霖看来,让孩子诵经和接触土地,一动一静;一边是用手做,一边是用心看;一个是理论,一个是实际。

(三)自然,是最美的课堂受苦受累是对孩子最好的磨砺

为什么把教育选择在山上?

白梓霖说:“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跟大自然接触时间足够的孩子,心态会更平和、更容易与人相处。”

终日奔走在钢筋水泥的城市中,当孩子们真正面对生长植物的泥土,第一反应是“很脏”,面对飞蛾爬虫,大叫“快把它赶走”,没了好奇之心,其实这都是自然缺失的一个表现。没有经过大自然熏陶的孩子,感知都会受到影响。由于与大自然割裂,很多孩子不知道自来水是从哪里来的,以为拧开水龙头就有水;有些蔬菜只在餐桌上知道,到了田地里就对不上号了。通过有趣的教学方式,书院让孩子直接到自然界去观察、探索,激发他们对自然界的探究欲望,培养孩子喜欢动植物、亲近大自然、关心周围生活环境。

白梓霖说:“孩子的天性都是好的,七情六欲对孩子的影响非常大,刺激诱惑甚至牢牢控制着孩子。环境对孩子教育非常重要,深山相对来说,是一块净土,与红尘隔绝,远离欲望之都,诱惑之魔,适合潜心修学。”

“教育是持续地提供能量!因为这里接近自然,可以获得能量,这也是许多人住山的目的。”

对于终南山上越来越多的居山的人,白梓霖说:“居山的人有的是风花雪月,有的是保留传统之薪火。”

他说:“云南大理是个好地方,终南山也是好地方。大理是阳,气息是打开的,终南属阴,是收敛,是涵养。有一个美国年轻人,常年在大理,倡导环保和农耕审美,住着帐篷,还造了一个环保厕所,帐篷常常被风吹走……”

如今,家长给孩子创造最好的条件,害怕孩子吃苦、受委屈,在家里宠着,给老师送礼,避免孩子受批评、受苦、打骂;中小学校操场面积普遍不达标,学校减少学生的户外活动和体育课的机会,砍掉春游等有风险的户外活动避免风险和责任。对此,白梓霖说,家长不明白教育的真谛,让孩子享福,却不知磨砺就是教育。这样蜜罐中成长的孩子顺顺当当,成人后没有承受能力,没有担当,也注定平平庸庸。

对于孩子嬉戏打架,白梓霖也是纵容的态度,他认为这是一种极好的锻炼与教育,可以让孩子具备勇、智、仁。孩子会在打架的过程中找到平衡,自己解决自己的处境,并且有了勇气。

来私塾的一个小孩子很有绘画天赋,家长攀比之心让孩子参加各种培训班。白梓霖说,孩子有画画的天赋今后职业不一定是画画,画画只是他接通天地、表达自我的一个途径。他建议家长不要强制孩子学习素描,否则会关闭了孩子的天赋。

(四)私塾教育是对现行教育的探索和补充

私塾教育里没有数学物理等理工学科,在孩子成长中会造成缺失吗?

白梓霖说:“不会的。因为我们每天学习的《黄帝内经》里很多都涉及数学,况且术业有专攻,书院以培养中医为主,三年学经略,三年学经方,三年参与师承班,学医之路漫长而深入。在书院的学习生活虽然是一条非主流的道路,却最大可能地给予了孩子们最大的发展空间和本性保留。”

私塾培养的孩子如何和社会对接呢?

“孩子与社会的接轨有两条途径,一是一边在山里学习国学一边参加自考,去年有两个孩子全都考上西北大学,另外一个途径就是学习中医,打下良好的基础后可以拜师,走传统中医‘师父带徒弟’的路子。”白梓霖说,“传统教育与现行教育相比,个人目标性很强,是对现行教育的探索和补充,也是对教育出路的尝试。”

社科院的学者资中筠曾经说过,在中国现在的问题当中,最严峻的问题就是教育。中国现在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传授的就是一种极端扼杀人的创造性、想象力的功利主义。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一旦进了幼儿园,用不了多久就被驯化,变得循规蹈矩,生机全无。在没有自我思考与自我辨识度的年纪,他们就早早被灌输同一种标准与价值评价体系,渐渐被迫成为标准件与拥有主流价值观的人。好不容易挤过独木桥,进入大学,接受的却是“抹杀个性”的大学教育。

据了解,目前乡村私塾也逐渐火热。全国类似的书院、学堂、私塾每个省都有,少则十几家,多则上百家,多为周末班,像终南山书院这样的全日制却不是很多。

白梓霖认为,现代私塾绝不是一味地复古,不是封闭而腐朽的“教育秀场”,而是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生活体验、追求自然本真、收获知识和技能的自然课堂。现代私塾也不是与现代教育水火不容,而是其有益补充和衔接。

知名教育专家许建国说:“私塾教育的出现,不要轻易地去肯定或者否定,它带有很强的学术性,孰是孰非尚无法下一个定论,也值得长时间去关注和研究。”

在体制教育的围墙里,孩子脱离自然,局限于围墙式的教室,只会限制孩子们心性的发展。而在私塾里,白梓霖把学生们视如己出,照料他们的生活,关注他们的心灵需求,陪伴他们成长。书院秉持璀璨辉煌的汉唐文明传下来的大气、仁义、尚礼、务实的生活教育,从起居坐立到洒扫进退,从养种庄稼到入厨烹庖,从贩肆阅人到行脚历世,万事无所不包,辅教无处不在。在生命教育的层面,充分考虑孩子的身心特质,瑜伽前调息身体,以禅修为正行,观止修定,辅以内家拳活络精神,如此通达身心合一之境。在山上学习生活多少有些清苦、寂寥,一般人是待不住的,能用心学习又能安住山上,孩子们都通过了考验,书院让孩子接触大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山河壮美,智者乐水,仁者乐山,在大美山水间培养出智仁勇三全的人。

采访过程中,白梓霖正在受邀配合电影《居山》的拍摄。这是一部以探讨现代教育为主题的电影,以终南山为背景,集国学、自然、修行、教育于一体,表达了人们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做的努力,对当下教育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与尊重,以及人们对修行的体悟和对自由的向往。镜头以一种冷静的思考与客观的态度对待当下的中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影片通过一个九岁小女孩佳加在城市接受的现代教育与终南山书院孩子们接受的传统国学教育的对比,分别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剖析并提供一些可行性的意见或建议。电影的拍摄周期横跨春夏秋冬,春夏秋冬又一春,生命的轮回,四季的流转,顺应大自然的节律,电影《居山》的生命就是在季节的交替中诞生的。

影片中加佳的父亲——一个事业有成的王总说:“我对教育的关注,更多的是源于女儿的诞生和成长,她的教育问题,一直深受家人的关注。围绕女儿的教育问题,家人也进行过不少讨论,但一般争论颇多,难有和谐统一的理念。人为什么要上学?学习应该以什么为目的?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好的教育应该培养出怎样的人?这些问题一直萦绕于我心头,经过自己这几年的亲身实践与思考,并与其他家长和热爱教育的人士交流,有了一些新的尝试与认知,电影《居山》便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电影中,白老师对国学教育的坚持引发了社会的思考。白老师说传统教育,国学教育,不仅是诵读经史子集,更要发大愿,要培育一颗士子之心。影片中从西方留学多年归来的年轻夫妇对中西文化、中西教育的比较进行了精彩而透彻的探讨。除此之外,影片也同时记录了一些在终南山修行、生活的相关的人们。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人类的福祉。王总对女儿教育的担心也是当下家长的忧虑。

我突然明白,人群中,充满希望的一种欲望正在悄悄地形成,而这种欲望与物质无关,却离心灵很近。

白梓霖对国学教育的坚持,也许会引起社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