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如心道长
修行时,心是道场,云游时,天地是道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始修行之路的。
悬崖上的“如心石洞”
和其他71峪相比,大峪的特点是满山谷、满河道的卧牛巨石,满眼突兀,形势险恶。
峪呈南北走向,山大沟深,进山来左右两边巨大的花岗岩峻峭壁立,高扦云霄,大有华山之势。远看又像绽放的花朵。
中间有大峪河蜿蜒流出,呈绿松石样的颜色,河道多白石,小者如瓜,大者如屋,形态各异,如水牛悠闲横卧河边者有,如巨龟笨拙爬行者有,若鱼脊露于水面者有。从各个谷里流出的小水汇入大峪河后开始湍急,潭瀑相连,越走气势越壮,及至峪口,终于冲破束缚,一泄而出。峪口处建有水库,大肚能容,水光粼粼。
住在深山里的人,除了偶尔下山买生活必需品之外,大都极少下山。这一天下午2点,我们拎着给如心道长拿的菜油、锅盔,从莲花洞山口登山,摄影师祥子有事不能陪同,就画了一张路线图用手机发了过来。
如心道长是河南信阳人,全真龙门二十四代玄裔弟子,法脉诚字辈。住山七年,在悬崖上古隐士的一个石洞里,不食人间烟火,与世隔绝,四季单衣,不畏寒暑,是目前丹道亲身实践之先行者。道长功力高深,学贯三教,乃当代道门后起之秀。
因两天前秦岭下了今年第一场大雪,沿途的阴沟里也是白雪皑皑,人迹罕见,登山路上只碰见一对中年驴友下山,看见我们此时上山,好心提醒我们深山中6点就黑透了,建议中途即返。
大峪东邻库峪,西接白道峪,简易公路已经深入板庙子以南约10公里的采矿点。古时候,这里是湖北、陕南进入长安城的要道,铁索桥、古道、栈道仍依稀可见。
进山半个小时后,经过一庙,在路的右侧,房屋俨然。这时,看见我手上的锅盔,一只大黄狗直冲过来,我掰了一块给它,它几口吃完又跟上来,锲而不舍,一路跟随。
往上蜿蜒而行,经过了一处平地,有房屋数间,曰五大老母殿。
又走了半个小时,到达无生老母庙,此庙紧靠一座大石峰,院子一角立着个功德碑,大概是屡次修葺寺庙时附近的居士捐献的名字和明细,屋檐下摆着整齐的劈柴,门却锁着。
坐在院子的石凳上,看对面的石峰,云山雾罩,白云万卷,松风如琴。同行的南山书僮指着对面一个酷似人头的石峰说,此峰人称“人头山”或“人头峰”。大峪的隐士集中在两个地方:一处就在人头山下的石洞群中,有宣音的金刚茅蓬、王道姑的道庵等;一处是西翠华,汇集了终南草堂、物学院、元音禅寺、朝阳洞。进山隐居修行者一般都把修行之所安置在荒凉偏僻的山坳中或崖壁上,即便离山口最近的茅蓬,也需沿崎岖陡峭的山路爬一小时以上,稍远一点的要两个小时,甚至更长。大峪里的茅蓬大多是天然石洞,外边的墙壁则是土木建造或砖木结构,有的是用石头依靠山体岩壁垒砌,有的还装了太阳能,通上了电。
无生老母庙紧靠石峰。按照祥子的示意图,我们应该在无生老母庙的房后攀缘石峰的,但是我们在屋后转来转去也没有找到上茅蓬的路。老远听见吟唱的声音,在峡谷中传得很远,就向有声音的方向继续攀爬了40分钟,远远看见一个严整的小院落,周围用石头砌起来,围了一圈,严丝合缝,大门紧锁。细看大门上却写着“莲花寺”,字迹斑驳,先前听到的声音来自院中音响。发现这不是我们要去的如心道长的石洞,我们又继续向上走了半个小时,人人皆疲惫不堪,汗水打湿棉衣,回首看,山下四野莽莽,看不见来时的路。金黄色细碎落叶覆满山路,且有山羚羊和麋鹿的足印,高大的树盖遮挡得林中一片黑暗。这时候听到狗叫声,距离不远,大家互相鼓励着继续向上爬。终于看见两片菜地和一根木桩上拴着的两只不大的狗。一位60多岁的老妪走出来,欢迎我们进洞中看莲花,每人收费5元。原来我们来到的是“莲花洞”,莲花洞深约8米,有钟乳石形状酷似倒置之莲花,花基直径约1米,整体高度约一人高,单只花瓣长近1米,洞高有3米上下,置身洞内,犹如身居一口大钟之下,莲花就好像是大钟内悬着的特大钟槌。洞里有微弱的电灯,我们惊奇近2000米的山上竟然有电,出来看到了用来发电的太阳能板。老太太说她在此守护28年。我们给她付了钱,留下了锅盔,打探到去如心道长石洞的路就在刚才我们经过的寺庙背后,还得往下返回。
无生老母庙背依一面浑然一体的巨大石峰,这时候听见悬崖顶部有坎坎伐柴之声,就站在院子朝悬崖顶大呼如心师父。上边有人应答,却找不见人。那人问:你们这么晚了来干什么?知道我们走错路,对方说你们上来吧。
去悬崖顶端几近无路,石壁杂树和荆棘虚实不辨,所谓的路就是三寸宽能容脚的石坎,鸟兽难行。我们前拉后拽,手脚并用,屡次滑倒,摸索前行。上到悬崖一较平坦处,见一山洞,门口有10余平方米的空地,是做饭的地方,紧靠着悬崖。有五六位年轻道人在忙着蒸馍,柴火噼啪作响,山中天气湿寒,他们皆是赤膊单衣。群山就在他们的面前和脚下。
年轻道士进石洞通报,言行恭敬,得到允可,我们始入洞穴。因为因缘,平时有人敲门,弟子是先要征得师父首肯才去开门的,而道长修炼时是很少让陌生人进院子打扰的。此时,如心道长正赤膊坐在洞里看一本《黄帝内经》,能看出他精神很好,身体强健。石洞里有一个土炕,中间剩下几平方米的空间,这就是平时如心道长为弟子讲法或喝茶的地方。其他空间摆满了各种古典名著和经书。
道长依次问了我们姓名,开始泡茶,茶是绿茶,却有异香。道长说,这里的水好,是最好的山泉水。洞顶悬挂一瓶水生花卉,长势蓬勃,里边有金鱼游弋,道长说他喜欢感受所有蓬勃的生命。此外,头顶岩壁上还悬挂着大大小小的塑料袋,里面有苹果、干果、饼干等食品。这些都是如心道长的信徒和居士们从各地赶来拜访时带上山的,茅蓬里对食物的需求有着严格地把控,所以这些大多没有来得及吃,被搁置悬挂起来,道长戏称这里是终南山里的“小卖部”。
“住山不是消极地逃避,而是积极、主动地精进,学有所成后守护大道,允执厥中,扶正抑邪,让道回归天下,日后更好地服务社会和天下。住山是入门渐进的过程,通过隔绝俗物,断开声色困扰,脱俗后人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好好钻研丹经,明白道理,磨炼心性。住山是因为看见自己的不足,自己没有功力抵御红尘世间的种种诱惑,又怎么敢大隐于市呢?”
道长说:“修行时,心是道场,云游时,天地是道场,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在这样的前提下开始修行之路的。佛教讲究打七,是七天;道教讲团九,是九天。就是在七天有变化的基础上再巩固一下,能够把效果保持住。”
每位住山者,每天面对群山和森林,第一件事情就是要为自己的生活与衣食做打算。年轻的修行者都向往着住山,在他们的印象中,住山是一件非常风雅、富有禅意的事情,手不把锄头,口不食烟火,终日徜徉在青山绿水之中。另外,目前的寺观几乎都分布在大城镇里,许多年轻修行者不出山、不舂米、不担水、不劈柴,在寺观里住久了,衣食住行样样不用担心,难免养成一些懒散的习气。许多初到山里住的年轻修行者,担水劈柴、生火煨炕、做饭洗衣、种地修补全不会。
如心道长在此久修行,对弟子们要求严格,提倡苦修和磨砺,每晚讲经到凌晨3—5点才睡觉,早晨7点起床练太极、站桩。他常说艰苦的地方才能够磨砺年轻人的意志和精神。道长与常住的三四位弟子在此已经修行了七年,弟子们进山前大都是高校毕业的高才生,也有从部队复员的特种兵。他们的日常生活以修习传统文化经典、道家功法和练武为主。
让人吃惊的是,这么冷的天气,如心道长却只穿一个背心,他的弟子们也一律单衣。他们说因为练功,活动量很大,自身发出的热量足够抵御低温,即便穿得少都不觉得冷。
道长说:“住山洞和住在茅蓬里、木屋里完全不同,不能一味地打坐,动生阳,静生阴,山里阴气重,应该动静结合。住在山洞里,因为节气引起地气周期收放,洞壁因此而出现颜色变化和气味的变化。特别是夏至后一个月内,四壁淌水,如果一味打坐会得风湿。”
道长自幼就有神仙信仰,开始因母亲病重,无药可医,才发愿修行,为母亲解脱病苦;后感悟生死大事,随即访求大道,参悟性命之学,十年前正式入道。取名无心、如心,时刻提醒自己,将有欲有求之人心扫除,既无人心,必见道心。如心合起来就是饶恕的恕字,饶恕就是宽容,有容乃大,慈悲顿显。
“我站在这悬崖上,远远也可以看见从山林里穿过去的驴友,看到在下边寺庙里祈福还愿的善人。住山就是为了寻找清净,如果连这地方也不清静了,我就离开了,去更高更险的地方。那么,这个石洞便是石洞,不叫茅蓬了。”道长说,这个古石洞以前就有,这里可以看山、听水、观云,也可以看人,看山、听水多了,心可以更加清净;看人多了,难免起波澜。
在群山里云游,穿着粗衣、布鞋,他们的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简单到极致。没有人会强调自己与众不同,那与他们修行的本心相违背。
道长环顾石洞说:我这里一直很简单,所有东西有一件就足够了,多一件就是浪费。我要求自己过清贫的生活,首先要有清贫之心。如果减少自己的拥有,减低生活成本,放下外缘,就可以有清贫之心,清贫之心即是:无欲、无求、无执着、无挂碍的清静之心。减少目前拥有,不是要我们将物品扔下山去,而是从此不再添置不需要的物品。
洞内的照明来自于一架小型的太阳能装置,遇到天气不好的雨季,储存的电最多能挨四五天。
天黑透了,道人热情地劝我们留下来过夜,石洞顶部再往上走,百米之内还有一个更小的石洞,有一排通铺可用,但是爬上去需爬上一个90度直梯。我们下决心下山,所以无所畏惧,见劝不住,道人给我们泡了一壶红糖姜茶喝了,进石洞拿了一个手电筒给我们。借着手电筒和手机的光亮,在悬崖仅能容下一脚的石径上试探着下山,边走边为安全出山发愁,用脚踩倒丛生的灌木,手脚并用,时不时哧溜滑倒。路两边是万丈深渊,水声、山风声,给这深邃的大山平添了几分阴森,下山者唯有一心一意,一步一念,少一念就会滚落悬崖。修道的路比此更凶险。
等下到寺庙的平地上,大家都长出一口气,因为终于过了下山途中最危险的地方,虽然此时下山才刚刚是个开始,走得快的话还需一个小时才能到达山口,但是毕竟是有路可寻的。
在进山第一座庙门口碰到的大黄狗,因为吃了我们拿上山的锅盔,一路跟上来,此时还静静地在悬崖下无生老母庙的院子等待,忠诚感人。我们可以理解为前世我们就欠它一顿饭食,现在,它又欠我们一个锅盔了。大家忽然醒悟,为什么如心道长要反复地说:“今天来了四人,为何只见三人?”这样看,黄狗也算其一罢。
有了黄狗开道,我们胆壮了许多,在莽莽深邃的大山中寻觅野路,步步踏稳,磕磕绊绊一个小时之后,终于看见了山下黄红色蕴的灯光,亲切万般,这时众人都是棉衣湿透,浑身酸痛。
回望大山,我在黑暗中想:当太阳再次从东边石峰上喷薄而出时,如心道长站在悬崖前的空地上,一边看日出,一边烧水,一个铁锅,一堆木柴,日子就这么简单地过。然后,他和众弟子站桩、打坐、晒太阳,听水声流过深谷的硿硿声……
车从谷中朝出开,夜却是那样地黏稠,车灯刚刚撕裂的夜幕,转眼就在身后合拢了。沿途虽有大小农家乐招牌,但山里人睡得早,一直到环山路竟不见一人。一出峪口,鸟瞰山下万千灯火,城市里的夜生活才真正开始……
第二次去拜访如心道长是赶在终南山深秋的雨季前,一是要送还如心道长的手电筒,另外一个是天气变寒之前给他补充一些红糖。
上山路上,一位穿迷彩服的年轻居士和一位出家师父背着两大包鼓鼓囊囊的东西,从后边超越我们,长着娃娃脸的年轻居士说他们也是给如心道长送东西去的,两人攀缘野径竟能大步流星,说话间已经超出我们好远,到了我们头顶。
途中还碰见劳瘁的马帮艰难地向山上搬运沙子,每匹马左右各一个竹筐,因为山路崎岖陡滑,呼哧呼哧喷着热气的马经常失蹄滑倒,一路马粪。路边几间泥屋台阶上几个妇女正在吃饭,打听得知这里要修建一个小庙,一砖一瓦、水泥沙子,每样都得从几十里的山外背上来。购买、搬运这些建筑材料很艰难,费用多来自好心居士的布施。
在石峰下就听到隐隐约约的箫声从悬崖顶传来,循着声音我们攀爬得倒不费劲。登顶后看见在石洞茅蓬的旁边有十几平方米的练功场,如心道长正坐在那里吹箫,声音沉郁却优美,周围的空气啵啵作响,似乎要将箫声传到更远……
练功场上有半人高的木桩,有练习臂力绳梯样的木质单杠,有多个用来举重练习的木锁,用致密厚重的青冈木圆木做成,最重的150斤,阴雨天会吸收水分,显得更重。众位弟子每天的站桩习武,都在这里完成。一根木头放在一个木桩上,弟子们排成队依次踢飞木头,以落地的距离看功力;下来是射箭,用粗麻袋制作了一个简易的靶子,每人三射。弟子们的每项训练,如心道长都会戴着沉重的钢环做示范和纠正。走桩时,如心道长坐在木桩之间吹箫,众弟子们在空中张开手臂,姿势飘逸,像大鸟一样要飞翔起来……
天气好的时候,道长还会经常带弟子们到周边爬山,让弟子们走悬崖峭壁或跳到某个紧挨着的石台上。当有弟子恐惧而不敢跳时,如心道长就会率先做示范,亲自跳下去。有弟子问:“师父,底下就是悬崖,你真的不怕死吗?”他说:怕。我比你们还怕死,但是我更想和你们一起活下去,一起更好地活下去。
“为什么生活中很多人做事都不会成功,因为欲望多,意志却薄弱,遇到困难或挑战,只记得发愁或退缩,忘却了自己的目标。”道长说,当代人有个误区,认为历史上的君王都是文弱的,其实,历史中的君王,个个都是文韬武略,能文能武的,黄帝、炎帝、尧、舜、禹、唐宗、宋祖,他们个个接受全面的帝王之教育,不学文难以服文臣,不精武难以统摄武官,他们居中守正,允执厥中,用道或佛的精神统治、平衡天下。学道者多如牛毛,成道者少如牛角。锻炼他们体力的极限,也要开启他们意志力、定力的极限。在日后的生活中,他们才能拥有非凡的意志力,不惧万难,有所作为。
锻炼结束后,众弟子站成一圈,纷纷向如心道长问询学习中的困惑。
弟子甲问道长如何解释“为学日进,为道日损”?
答:求真理正见谓之学,去人心贪欲是谓之损。
弟子乙问如何理解“和光同尘”?
答:和光大多解释为掩饰光芒,潜藏迹象;但我认为和光是人我同光,物我同光,光我同在。
弟子丙问什么是大小周天?
答:小周天是人自身内在自然合一,大周天则是人与天地的自然合一。
弟子丁问道长何为玄关?
答:在至虚静笃之后,万物并作之前。
弟子戊问道长打坐有哪些关键要领?如何理解胎息?
答:历代祖师都说,打坐有两大难关,一是散漫关,一是昏沉关。散漫就是杂念纷纭,无法清净;昏沉是坠入顽空,呼呼大睡。降服这两个魔头就算过关了。
炼丹最讲的就是风火二字,风就是呼吸,当呼吸深长细密,绵绵若存的时候,渐渐地鼻窍就关了,外呼吸停止后内呼吸就开启,那时候就用周身84000个毛孔去呼出吸入,这就是胎息。以灵灵不昧之心去观照大道本体,这便是修道的主题,从层次上讲,观是入手功夫,照才是觉悟超脱,我们道人住的地方叫什么?叫道观对吧?道观,观道,一切皆其中了!
……
我发现每位弟子向道长请教问题后都躬身作揖,显得极为敬畏。
道长说:道教讲究供养天、地、日、月、君王、父母、老师。古人对师父是非常诚、非常敬的,非常感恩的,这个诚与敬,是发自内心的,尊师才能精进。过去师父如果不在了,那必须守墓三年,弟子如果不守墓,那会被世人看不起。
我们在山下时听说道长经常数日不吃,或一餐十来碗米饭下肚,就问这与辟谷有关吗?
道长答:是的,这也是住山修炼必备的功夫,但要说明的是这些是有方法和基础的,不是盲目的,一般人不要跟着模仿。辟谷的好处一是清理肉体内的垃圾,二是让心性安宁。人体内的病毒和细菌生存也要合适环境,也需要吸收营养物质才能活命,它们的食物来源是我们人的消化吸收提供的,实践证明,荤腥肉食中的动物蛋白是病毒细菌最佳的粮食,我们在辟谷过程中,实际上就是在和细菌病毒做饥饿争夺战,谁的意志力坚强持久,谁就是赢家,当我们断绝食物或只吃素食的时候,就可大大改善体内的环境,就像大街上没有垃圾就很少蚊蝇一样,当我们辟谷后,体内的病毒细菌就会因为失去了生存环境而死亡,那么我们体内的垃圾也就干净了。当我们脏腑清爽、气血条畅之后,我们的贪求、自私、愤懑之心也就少了,心也就静了。
“弟子们修道时间不长,心灵和肉体还存在着大量的糟粕,不吃油盐是让他们学会淡泊五味,吃松针柏树叶是转化肠胃对其他食物接纳的适应性。人的身体也是不可思议的,这时候上厕所,经常排出体外的却是留在身体里多年的杂物……”看见我们提上来的菜油,道长说:“我们住山是轻易不动烟火的,平日一餐,不做饭时就吃些山果、松籽,树叶、黄精等草药。”
夜幕像大鸟的羽翼一样悄悄遮蔽了石岩上所有的光线,洞外空地上烧水的灶火却显得明亮起来,在门的缝隙里一闪一闪的。据说火的讲究很多,梧桐树枝烧时火里有凤凰的影子,槐树树枝烧时幽邃如有鬼影,柳树烧时火苗则曲致婀娜,如有人舞蹈。
深夜里,长着娃娃脸的居士和那位出家师父和我们做伴打着手电下山。居士悄悄告诉我上山的秘诀:不要去想还有多远,把心空掉,不知不觉就到了。上山时本来就累,刻意求成,则身心疲惫。他还告诉我们夜路上碰见野猪的秘诀——绕过去走你的路,不要看野猪的眼睛。你不动它它一般不会主动伤你。据说,动物的分辨力很强,在山中行走,一个整天吃大鱼大肉的人可能会被动物袭击,因为他身上有腥臭,动物会辨别到。但是一个清修的人走在山林中动物不会伤害,因为动物也喜欢清修者的气息,它们会亲近你。
出家的小师父叫觉成,这次来是请教如心道长一些住山的知识。他家在南方,来终南山两年,以前只是想找一处安静的去处,住山以后接触到出家人,受到感化,剃度出家,拜狮子茅蓬本虚法师为师。最初时他自己搭了一个彩条布的帐篷,后来附近村民帮助他搭建了一个小茅蓬。刚来的时候没有收入,就跟着村民挖药,主要挖一种叫作猪苓的中药,形如土豆,黑似猪屎,有利尿治水肿之功效。此药颇神奇,无叶无枝,一般长在阴坡的某种特定的地方,只能凭借地势和风水来判断哪些地里可能有。觉成来终南山两年只回去过一次,和最疼爱他的爷爷过了个年就返回了。
下山来,一座石桥联通着两个世界,一边是山林,一边是红尘。站在石桥上,黑暗中的大峪河水势浩大,人从山林里下来通过此桥就进入万丈红尘中,这就像人从母体中出生。
觉成师父和那位居士拒绝了送他们到茅蓬的请求,执意要去附近的农家乐取寄存的摩托车,他们告别后很快地消失在大山深处的夜幕中。
我们启动汽车,缓缓开出峪口,看见大步流星地行走在路边的他们,车停下来,他们也停下来,我们再次告别。车灯一扫而过时,身穿灰袍的觉成,在深邃的大山的黑暗中向我们深深地鞠了一躬,那一瞬间像一幅图片一样印嵌在我的脑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