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传统的中国绘画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记录了中华民族每一个历史时代的面貌,反映和凝聚了我们民族的审美意识和传统思想。她以东方艺术特色立于世界艺林,汇为全世界人文宝库的财富。我们当代人得以继承享用这样一笔珍贵的文化遗产是有幸并足以引为自豪的。面对这样一笔巨大的财富,把其中优秀的部分继承下来“古为今用”并加以弘扬光大,这同时也是当代人的责任。继承什么,怎样弘扬传统绘画遗产,这是一个不容选择的命题。回答这个命题的艺术实践是具体的,其意义是现实和延伸的。在具体的绘画艺术实践中,我们不必就这个题目为个别的绘画教条所规范楷模,每一个画家都有自己对传统的认识和理解,都有着自己的感情并各取所需。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的理论和愿望都体现在当代人所创造的绘画艺术之中。
中国绘画有其发展的过程和依存的条件,有其不断成熟完善和自律的范畴,明显地区别于其他画种。她以线为主,骨法用笔,重审美程式造型;对物象固有色彩主观理想的表现;客观世界和主观心理合成的“高远、深远、平远”“散点透视”的营构方式;“师造化”“以形写神,神形兼备”的现实主义艺术理想;工笔、写意的审美分野;绘画与文学联姻,诗书画印一体对意境的再造;直写“胸中逸气”的文人笔墨;各持标准的门户宗派,多民族的艺术风范与意趣;以及几千年占统治地位的封建士大夫思想文化的大背景,等等。从而构成了传统中国画的形式和内容特征。一个具有数千年文明传统的民族所发展和创造的文化,在创造新时代的绘画艺术中,不可能割断自己的血脉,摒弃曾经千锤百炼、人民喜闻乐见的美的形式和传统精神,这些特质都有待我们今天继续研究和借鉴。“数典忘祖”“抱残守缺”或“陈陈相因”都不益于繁荣绘画艺术和建设改革开放时代的新文明。
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了解,是继承和弘扬优秀文化遗产的前提。热爱和了解传统绘画艺术的人民大众是传统绘画艺术生生不息的土壤。在中国绘画发展的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今天这样拥有众多的画家和爱好者。大家以自己热爱的传统绘画陶冶情怀,讴歌时代,创造美以装点我们多姿多彩的生活。为此服务并做出努力是出版工作者的责任。就传统中国绘画的研习方法而言,历代无论院体或民间,师授或是私淑,都十分重视临摹。即便是今天,积极地去临摹习仿古代优秀作品,仍不失为由表及里了解和掌握中国画技法特质、体悟中国画精神品格的有效方法之一,通俗的范本也因此仍然显得重要。我们将继承弘扬民族文化的社会命题落在出版社工作实处,继《荣宝斋画谱·现代部分》百余册出版之后,现又开始编辑出版《荣宝斋画谱·古代部分》大型普及类丛书。
丛书以中国古代绘画史为基本线索,围绕传统绘画的内容题材和形式体裁两方面分别立册;以编辑典型画家的风格化作品和名作为主,注重技法特征、艺术格调和范本效果;从宏观把握丛书整体体例结构并丰富其内容;对当代人喜闻乐见的画家、题材和具有审美生命力的形式体裁增加立册数量;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画家、美术理论家撰文做必要的导读;按范本宗旨酌情附相应的文字内容,以缩小读者与范本的距离。有关古代作品的传绪断代、真伪优劣,这是编辑这部丛书难免遇到的突出的学术问题,我们基于范本目的,一般沿用著录成说。在此谨就丛书的编辑工作简要说明,并衷心希望继续得到广大读者的关心和帮助。我们希望为更多的人创造条件去了解传统中国绘画艺术,使《荣宝斋画谱·古代部分》再能成为滋养民族绘画艺术的土壤,为光大传统精神,创造人民需要且具有时代美感的中国画起到她的作用。
荣宝斋出版社一九九五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