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战胜恐惧:打开心灵的“枷锁”
美国著名推销员弗兰克说:“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想要战胜恐惧,想要练就一颗“强心脏”,就要在生命中注入勇气,因为勇气能够帮助我们斩除绊住腿脚的荆棘。
寻找让心中产生恐惧的“怪物”
吴馨是一名初中生,对她来说,最害怕就是上课回答数学问题了,因为她对很多数学知识都不理解,自然一些数学题也解答不出来,所以每次上数学课时,她总是担心老师会让她站起来回答问题。可是怕什么来什么,在一次数学课上,老师点名让吴馨到黑板前去做一道数学题。
此时的吴馨内心非常紧张,大脑一片空白,她看着黑板上的习题,虽然字她都认识,但却不知道什么意思,更别说解题的思路了。可是,她又不能违背老师的意思,直接告诉老师“这道题我不会做”。好面子的吴馨只好硬着头皮紧张地走到黑板前,此时,她多么希望有同学能告诉她如何做。
当吴馨在黑板前站了几分钟时,她感觉好像过了好几年,由于太过紧张,手心上冒出汗来,脸也涨得通红。老师见她一直没有抬笔要写,便只好对吴馨说:“你回到座位上去吧,下次上课要注意听讲了,这道题目其实并不难。”吴馨看到老师失望的眼神,心里感到很惭愧。
此后,虽然每次在上数学课前,吴馨都会告诉自己要好好听课,以便能够准确地回答出老师的提问,但一上课,当老师在台上讲课时,她想要认真听讲,内心似乎就有一个“怪物”跑出来,妨碍她专心听课,导致她总会想:如果与老师的眼神接触,老师让我回答问题,自己答不出怎么办?这样老师会不会再次对自己失望?想到这里,她就会不由自主地紧张、害怕起来,从而无法专心听课。
其实,对于学生来说,对上课回答问题、考试有所恐惧似乎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可事实上,故事中的情况并不正常。对于吴馨来说,起初只是对回答问题感到害怕,可随着恐惧的加剧,导致她一上数学课就备受煎熬。其实,她心中所谓的“怪物”就是因为恐惧的加剧,而让她超级害怕上数学课。这已经超出一般意义上的害怕和紧张了,是一种病态的不良心理。
什么是恐惧呢?为什么我们总会感到恐惧,被恐惧所折磨呢?所谓的恐惧心理,是指在真实或是想象的危险中而深刻感受到的一种强烈而又压抑的情感状态。其主要表现有:神经高度紧张、注意力无法集中、内心非常害怕、大脑变成空白、无法正确判断或控制自己的行为举止等。
在日常生活中,似乎每个人都会怀有畏惧之心。比如,有的人害怕雷电,有的人害怕天黑,有的人怕生病,有的人怕吃药打针等。一般来说,人们之所以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往往与过去的心理感受和亲身体验有关。俗话说:“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如果人们在过去受过某种刺激,在大脑中就会形成一个兴奋点,当再次遇到同样的情景时,以往的经验就会被唤醒,从而产生恐惧感。
比如,小林小时候曾有一次在家睡着了,妈妈担心吵醒她,就没有抱着她一起下楼,而是将她独自一人留在家中。当小林醒来发现天已经黑了,而妈妈却不在家中,于是一直哭喊着叫妈妈。后来,妈妈回来后,小林依然大哭不止。之后,即使小林长大了,她也不愿天黑一个人在家,她对天黑产生了强烈的恐惧感,只要天黑独自在家,她就会想到小时候的那段经历。
另外,恐惧心理还与人的性格有关。有专家表示,如果一个人从小就比较害羞、胆小,在其长大后往往会比较内向、孤独、不善交际,这类人往往容易产生恐惧感。
所以,恐惧就像是人的天敌,当我们面对恐惧时会产生紧张、慌乱、担心等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会让我们变得裹足不前,最终战战兢兢地等待失败的到来。
不过,恐惧既是人们的天敌,也是人们的保护者,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对待恐惧。有专家表示,有些恐惧是与生俱来的,它对我们具有某种保护的作用。从来没有从高处跌落的孩子就不怕高吗?答案是否定的。
有心理学家为此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们将几个婴儿放在一张桌子上,并用透明的有机玻璃连接另一张桌子,以让他们从玻璃上爬过去。可是,这些婴儿并没有那么做。因为婴儿看到这些玻璃会产生一种想法:它是不安全的,会让他们掉下来。可见,婴儿天生就对高度有所恐惧。这种天生具备的恐惧心理会让我们躲避危险。那么,面对那些让我们产生紧张、慌乱等负面情绪的恐惧,应该如何做呢?对此,有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提高认知能力、扩大认知视野。我们之所以对某些事物产生恐惧的心理,是因为认知能力比较低,无法判断恐惧源。对此,专家建议,应该提高对事物的认知能力,扩大认知视野,掌握事物间的某些规律,做出正确的判断,从而提高预见力,对可能发生的各种事情做好思想准备,继而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比如,多读一些书籍,多参加一些有益身心的活动等。
二是锻炼自己的勇气,培养自己的坚强意志。比如,在平时多参加一些训练,置身于艰苦的环境下磨炼自己,激励自己不畏困难的勇气。这样即使自己陷入某种危险的情境中,也不会惊慌失措,并能够冷静地处理。
三是加强心理训练,提高心理素质。比如,可以参加一些模拟危险情境的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设置可能遇到的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这样不仅能够有效地战胜恐惧所带来的紧张不安的情绪,还能提高内心的平衡性,增强自信和勇气。
别用“怕死情结”吓自己
在某家电气工厂中,有一个工人从上班第一天就忐忑不安,因为他是在一个布满高压设备的工作台上工作的,这让他内心感到很不安,总是担心自己会不小心被高压电击而身亡。所以,每天他都会带着一份惶恐和不安的心情上班。
为了避免自己遭到高压电击,他采取了各种必要的安全措施以预防触电:不仅穿了防触电的衣服、戴了手套,就连头部都戴上防触电的保护设备。虽然做足了这些工作,可恐惧的阴影一直笼罩在他的心头,挥之不去。
“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有一天,他没有戴防触电手套,不小心触碰到了工作台上一根裸露的电线,随即倒地身亡了。可是,当验尸官前来检查他的尸体时竟然发现:他根本就没有遭到电击,因为当他触及电线的时候,并没有电流通过这根电线。可奇怪的是,他的身体却出现了触电者的一切症状:身体蜷缩起来,皮肤变成了紫红色。事实证明,他是被自己的恐惧吓死的。
人真的会被内心的恐惧活活吓死吗?确有其事。在美国某所大学,有几个大学生因为恶作剧而将朋友吓死:一天晚上,他们几个人用一个布袋子将一位朋友装进袋子中,然后将其抬到火车站附近一条废弃的铁道上,并将其横放在那里,而他们几个则在一旁看笑话。当火车站传来火车出站的声音时,被横放在废弃铁道上的男子开始挣扎起来,可他并不知道自己是躺在废弃的铁道上,其实火车只是从他身边的铁道经过。但随着火车越来越近,那几名大学生发现,在布袋中的朋友渐渐不再动弹,最后竟静止不动了。待火车过去后,他们几个人走到跟前去看朋友的状况,发现对方竟然已经死了。
当法医检查死者的尸体时发现,他的体表和内脏器官没有任何损坏的痕迹。是自杀还是他杀?这起案子一时成了无法判定的悬案。
在心理学上,曾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实验:印度的几位心理学家想要研究一下心理暗示的威力有多大,便从监狱中找到一个即将被处死的罪犯作为实验对象。他们事先与警察沟通好,让警察将罪犯带到一间房子里并告诉对方,现在所要采取的死刑执行方式是让他的血流干而死。然后他们将罪犯绑在床上,让其露出胳膊来,并将其视线遮挡住。
医生拿着手术刀对罪犯说:“我现在要割开你的动脉。”并让他看到那把明晃晃的刀,说完,就用刀在罪犯的动脉处轻轻划了一下,但只是划破了一点皮,并没有流多少血。此时,心理学家则在罪犯的身边放了一个盆子,用器皿将水一滴滴地滴到盆子中。在安静的房间中,只能听见“嘀嗒”的水滴声,而且心理学家还不时地说“已经200毫升了”“已经500毫升了”……
渐渐地,罪犯的脸色变得愈发苍白,似乎血真的快要流干似的。不久,罪犯的呼吸越来越弱,最后竟然死去了!
医学专家表示,恐惧往往会加速肾上腺素的分泌,比如,出现心率加速和心脏供血增加。可是,如果肾上腺素分泌过多或是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导致心脏因“过度劳累”而引起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所以,肾上腺素骤增会导致心律失常,从而致命。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恐惧是一种心理障碍。这是一种“怕死情结”,即自己吓自己。比如,有些人总是怕走夜路,晚上不敢出门,认为伸手不见五指的晚上很可怕。胆子大的人,即使再晚走在外面也不会感到害怕。
恐惧是我们面临的巨大心理挑战,我们总会被各种没来由的、荒谬的恐惧囚禁在无形的牢狱中,从而无法展现自我。其实,大多数情况下,恐惧是无法伤害我们的,只要克服来自内心的心理障碍,就能走出恐惧的阴影。
那么,如何才能克服恐惧的心理障碍呢?对此,有专家建议,不妨通过自我调适训练来克服恐惧情绪,主要步骤有:
首先,将引起恐惧的内容或是场面写在卡片上。写的过程中,越详细、越具体越好,最好是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进行排列,即最不恐惧的内容放在前面,而最让我们感到恐惧的则放在后面,将其写在不同的卡片上,依次放好。
其次,做松弛训练的动作。主要做法是:选择一个比较舒服的位置坐好,然后进行有规律的深呼吸,以让全身得到放松。等到身体进入松弛的状态后,拿出准备好的卡片想象上面的情景,越详细、越逼真越好。
再次,深呼吸,再次放松。如果在想象的过程中感到紧张不安,就不要再让自己想下去,而是要停下来,进行深呼吸,以让自己再度处于放松的状态。在完全放松之后,再重新想象刚刚失败的情景。如果再次发生不安、害怕,就重新停下来放松。如此反复,直到卡片上的内容不再让自己感到不安为止。然后按照同样的方法来想象下一张卡片的内容,但每开始下一张卡片的想象时,都要以上一张卡片的内容不再引起紧张不安为前提,否则,不要进入下一个阶段。
最后,重新训练。当想象的场面和细节不再让自己感到紧张或害怕时,便可以重新按照由轻到重的顺序进行训练。直至自己不再紧张不安、恐惧为止。
另外,当自己感到恐惧的时候,还可以运用潜意识,让自己去想一些愉快的事情,以将注意力集中于美好的事情上,从而让自己沉浸在美好的想象中。这会让我们更有自信,心情会更加平和。
社交恐惧:自己就是一座孤岛
程怡在上学期间,英语成绩一向不错,每次考试都是班里的前几名。于是,在上大学的时候,她主修的是英语专业,每次考试都考得非常棒。可让老师和同学感到纳闷的是,程怡的口语考试却不过关。
在一次口语课中,当外教与程怡对话的时候,她却满脸通红,不敢直视老师的眼睛,而且回答得结结巴巴。起初,大家以为她可能有些紧张。可是在每次口语课中,程怡都是这样,而且一次比一次严重,最后,她竟然一句话也说不上来,只是满脸通红地站在那里。
在英语口语考试中,她也是如此。明明她对答案了如指掌,却怎么也说不出来,无所适从地待在原地,眼睛看着自己的脚。很多同学看到这种情景,都替她着急。
其实,程怡在人际交往中也经常会有这样的表现,除了家人外,她不愿与任何人交往,即使是同宿舍的人,她也只说一些必要的话。比如,借用一下你的某件东西等。除此之外,她再也没有什么话与同学讲。当宿舍几个人围坐在一起,聊各种八卦,邀请程怡加入时,她就会心生排斥感。
后来,程怡花了七八年的时间才将大学的课程勉强修完。毕业之后,她虽然找了一份英语教师的工作,但只做一段时间就辞职了,因为她无法与学生进行正常的交流。最终,二十多岁的程怡只好“回家”了。
诗人约翰·唐曾说:“没有别人,你即是一座孤岛。”社交,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活动,如果不与任何人交往,如同让自己置身于一座孤岛上。可是,在现如今的社会,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女性往往会在人际交往中感到惶惶不安,并会出现脸红、出汗、说话结巴、手足无措等情况。心理学家将这种现象称为社交恐惧症。
社交恐惧症又被称为社交焦虑症,属于焦虑症的一种,是一种在任何公开场合中与人交往都会产生强烈的恐惧和担心的心理障碍。一般来说,这种心理障碍常常发生于青少年或是成人早期。当患者在社交场合与人接触时,就会表现出过于担心、紧张、害怕等,有的患者到商场购物、参加聚会等都会感到困难。
通常而言,社交恐惧症患者的具体表现有:他们不管置身于任何地方,都担心自己会成为他人注意的焦点,害怕被他人关注;总是忧虑自己会做出一些丢脸的事情,所以非常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有时候会紧张得手发抖,以至于连字都无法写出来等。
那么,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原因有哪些呢?对此,有专家总结出以下几点原因:
一是生理原因。有专家研究发现,社交恐惧症之所以会产生是因为人体内的“5-羟色胺”的化学物质失调引起的。它主要是负责向大脑神经细胞传递信息的,这种物质过多或是过少,都会导致人们产生恐惧的心理。
二是心理原因。一般来说,社交恐惧症患者往往自尊心较强,总是担心被他人拒绝,或是对自己的外貌比较没信心。
三是性格和家庭原因。有些社交恐惧症患者总是担心与他人交往时会暴露出自己的缺点,因此害怕与人交往,最终让他们回避社会。另外,由于从小心理受到压抑或是父母从来不教他们社交的技能,抑或是由于某种原因家庭搬迁比较频繁,也会让一些人害怕与人交往。
四是社会原因。有些社交恐惧症患者由于所处的环境比较复杂和恶劣,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常常受到挫折,从而导致他们害怕与人交往。
在了解社交恐惧症产生的原因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战胜内心的恐惧?如何克服社交恐惧症呢?对此,有专家给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正确地认识自己。在心理学上有一个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往往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导致自我知觉出现偏差,认为某种笼统的人格描述很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性格特点。比如,我们在网上做心理测试的时候,当看到那些笼统的结果与自己很相像时,就大呼“这测试真是太准了,我就是这样的人”。
一般来说,性格内向的人往往会陷入这种效应中,他们总是给自己贴上“内向”的标签,认为自己这种性格就应该是敏感、胆小、不擅长交际等,甚至有时候他们会完全地否定自己。对此,心理学家建议,要想战胜恐惧的心理,就需要正确地认识自己,正确地面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这样意识到缺点并不可怕,有时候它可能是一种独特的优势,从而才能让我们勇敢地迈出去,走到人群中,愿意与人交往。
二是不要以“习得性无助”为借口。有些人常常以“习得性无助”为借口来为自己的社交恐惧开脱。那么,什么是习得性无助呢?这是一种习惯性导致的无助感。有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的实验:他们将狗作为研究对象,将它关在一个铁笼子里,当蜂音器响起时,就会对狗电击,而狗被关在铁笼中根本无法逃脱被电击的厄运。几次电击之后,狗形成了条件反射,只要听到蜂音器响起,它就会立刻倒在地上呻吟并颤抖不已。即使后来没有了电击,只有蜂音器响,而且铁笼的门已经打开了,它也不会逃出去。
有些人正是如此,当与人交往受挫后便对自己的社交能力产生了质疑,最终患上社交恐惧症。所以,专家建议,想要克服社交恐惧症就要学会经常鼓励自己,并让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处于主导地位,才能让自己发挥得更好。
三是通过运动或是借助某件物品来消除内心的恐惧感。比如,当内心感到紧张、害怕时,不妨让自己两脚平稳站立,然后将脚后跟轻轻提起,坚持几秒后再放下,反复做30下,每天都坚持做两三次,便会消除内心的紧张不安;让自己进行深长而有节奏的呼吸,不仅能够缓解内心的紧张,还能建立自信。
另外,与他人交往的时候,如果内心感到紧张不安,不妨在手里拿一些物品,比如一个自己比较喜欢的小玩偶或是小手帕等。这样不仅能消除内心的紧张,还能让自己找到一种安全感。
幽闭恐惧:缺失的安全感如何找回
最近,韩蕾刚刚进入一家大公司。在这家公司中,韩蕾觉得一切都不错,唯一让她感到不解的是,她的一位同事贺慧似乎有些“怪”,因为每次上下班韩蕾从来没有在电梯中遇到过她,后来才听大家说她喜欢走楼梯。这更让韩蕾感到惊讶:公司可是在30层呢,下楼还好一些,但要从一层爬到30层确实不容易。
有一次,贺慧可能有急事要外出。在电梯门口来回踱了几分钟之后,她不停地看着手表,最终万般无奈之下走进了电梯。当时,韩蕾也正好在电梯中。韩蕾发现,贺慧进入电梯没多久,便感到有些无助,而且呼吸似乎也有些困难,只见她焦虑地望着电梯显示屏上的数字,似乎非常急切。
此时,韩蕾立刻上前对贺慧说:“你没事吧?要不要我帮忙?”贺慧没有看韩蕾,只是冲她轻轻地摆了摆手。可韩蕾发现她的脸色变得更加苍白,而且腿似乎也有些无力,向下弯着。于是,韩蕾急忙说:“你试着深呼吸几下,来,你和我一起做。”说完,她便带着贺慧一起深呼吸。几次深呼吸之后,贺慧似乎稍微有些好转,但她还是感到很不适。
好在这时电梯门开了,虽然还没有到一层,但贺慧还是快步走了出去,韩蕾也跟着出去,搀着她的胳膊,担心她会晕倒。待贺慧在电梯外待了几分钟之后,才渐渐有所好转。事后,韩蕾从贺慧那里得知,她只要在狭窄的空间中就会感到紧张不安,虽然她明知道自己的这份恐惧有些过分,而且没有必要,但她无法控制,所以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她是不愿坐电梯的。
其实,像贺慧这种情况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幽闭空间恐惧症,是一种对封闭空间产生恐惧心理的障碍。比如,在电梯、飞机、车厢中等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对于幽闭空间恐惧症患者来说,虽然他们明知道自己的这种恐惧是不合理的、没有必要的,但却无法控制这种情况,内心非常痛苦,从而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有心理学家表示,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虽然有时候“恐惧”对我们来说是一件好事,能够让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幸免于难,但如果失去了对恐惧的控制或是过分夸大某些事情的危险性,就会让恐惧变成麻烦和负担,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工作。
从轻度幽闭空间恐惧症的患者来看,可能是由于个人的安全感缺失,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过于压抑,从而造成巨大的心理冲击。有专家表示,逼仄的空间、局限的视野都会无形中让人产生愤怒、紧张不安等情绪。当这些不良情绪不小心被激活后,就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
比如,小孙是做电话销售工作的,每天都在一个逼仄又拥挤的工位上打电话,而且还要承受销售业绩的压力。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一两年后,小孙只要身处幽闭的空间中就会心生紧张、恐慌之感,他的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稍有不顺就会发怒。
那么,如何才能找回缺失的安全感呢?如何才能走出幽闭恐惧的阴影呢?如何才能克服幽闭空间恐惧症呢?对此,有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多做一些放松训练。比如,可以通过调整自己的呼吸,让身体的局部肌肉逐步得到放松。当肌肉慢慢放松后,我们就能通过调控自己的肌肉紧张程度来对抗可能出现的空间恐惧。
二是走进大自然。现如今,很多人都习惯在休息时躺在家中看电视、玩手机、玩游戏等,或是在商场、超市购物打发无聊的时间。对此,专家建议,在周末或是节假日,我们应当尽量远离城市生活,让自己走进大自然中。可以去周边的郊外或是小镇上住上两天,一来放松一下自己紧张的情绪,二来也给自己的心灵放个假。
三是加强体育锻炼。对于很多幽闭恐惧患者来说,由于长时间生活在狭小的空间中,他们的生活变得异常沉闷,从而导致情绪受到影响,也会有损身体健康。对此,专家建议,应该通过体育锻炼来调整自己的生活节奏,以加速血液循环,从而有效地缓解紧张不安等情绪。
四是药物治疗。如果患有幽闭空间恐惧症比较严重的,就需要根据医生的建议采用药物治疗,以此消除患者的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淡化恐惧。常用的药物有阿普唑仑、硝基安定等。
异性恐惧:我是不是太不“纯洁”了
田静今年20岁了,是一个漂亮而又文静的女孩。在父母的眼中,她是一个听话、懂事的孩子,对父母的话言听计从,从来不做叛逆的事情;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她的成绩一向优异,而且以高分考入了一所重点大学。现如今,田静在大学的成绩依然非常好,除了上课以外,她就会一个人到图书馆看书。她的时间几乎都用在学习上,这让父母和老师都对田静赞许有加。殊不知,田静的内心一直处于痛苦之中。
原来,田静非常害怕与男生交往,所以到现在她一直都没有谈恋爱。只要有男生提出与她交往的请求时,她都会立刻拒绝。其实,她的内心是非常希望自己能与男生接近的,可一旦对方接近她,她就会产生紧张不安、焦虑的情绪。
最近,田静倾慕的一位学长向她表白了,这本来是一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可是,当学长向田静表白时,田静紧张得脸都涨红了,额头上冒出细细的汗,而且目光不敢与学长接触,本来内心有些话想要说,却因为紧张不安而说不出一句话来。她就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
学长以为田静只是害羞,还没有等她答应自己,就将准备好的表白信和花放在田静的手里。当田静的手与学长的手碰了一下后,田静似乎像被什么东西咬了一下似的,立刻甩掉学长递来的表白信和鲜花,并且害怕得后退了好几步。这让学长有些灰心丧气,他以为田静很讨厌自己,只好捡起地上的表白信和花,神情落寞地离开了。
此时的田静感到很痛苦,她不知道自己到底怎么了,明明内心有与男生接近的强烈愿望,可一旦有男生靠近自己或是盯着自己,她就感到异常紧张、害怕……
其实,像田静这种情况是患了异性恐惧症。对于异性恐惧症患者来说,在他们的潜意识中,一方面希望能与异性接触;另一方面却会因此而产生严重的焦虑、不安等情绪。所以,他们在异性面前往往会感到很害怕,不敢与异性的目光相接触,也不敢与异性交谈;即使与对方交谈,也会面红耳赤、结结巴巴;一旦看到异性朝自己走过来,就会感到紧张不安,而且流汗不止。
一般来说,异性恐惧症大多出现在14~17岁的女孩身上。在这个年龄段,她们正处于上学或是升学的紧张时期。当内心出现有关性的妄想时,就会让她们觉得自己很不“纯洁”,从而让她们感到害怕,担心自己的这种妄想会影响学习和考试,所以会极度地压抑和克制自己成熟的性本能,从而背负着沉重的精神枷锁。这种冲突会消耗她们的精神能量,最终导致她们对异性产生恐惧。正如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所言:“女孩在悔恨与羞耻中转变成女人,过度的性压抑就是异性恐惧症之源。”
对于异性恐惧症的患者来说,尤其是女生,她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被家长过分地保护,家长从来没有教给她们关于性的知识,而在情窦初开时,内心产生的性妄想会让她们害怕不已,极度压制这种想法,从而让她们患上精神疾病。有心理学家曾归纳出这样的“等式”:心理冲突+灵魂患病+躯体异常=神经病源。可以说,产生这种病源的根本是心理造成的,会导致机体失调和生理发生障碍,而心理上的干扰往往要比流行性疾病或是地震更加危险,它如同一种致命的邪恶驻留在人的身体里。
有专家分析,异性恐惧症其实是一种心理倒错,对于异性恐惧症患者来说,他们恐惧的往往不是外在的性对象,而是他们内心的性妄想。这种倒错首先从视线中表露出来,即害怕与异性发生目光接触。当与异性相处时,总是强迫自己产生一些奇怪的想法。比如,对方非常讨厌自己、对方完全不穿衣服等。
其实,异性间相互吸引是非常正常的人际关系。那么,为什么有些人会对异性感到害怕呢?如何才能克服异性恐惧呢?对此,有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家庭教育影响。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采取封闭式的教育方法,特别是女孩子,父母总是给她们灌输要洁身自爱的思想,而很少给她们正面的指导和启发,所以她们有关性的知识和认识往往很片面,也对此感到困惑。有些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积累,这种困惑自然地得到消除,可有些人却因为困惑得不到消除,从而将这种问题长期地积累下来,导致其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从而患上异性恐惧症。对此,专家建议,父母应该科学而合理地引导和教育孩子,以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际交往理念。
比如,上文的田静从小就被父母过分地保护起来,并经常告诉她要懂得洁身自爱,不要与男生打交道。所以,田静从小到大几乎都不与男生交往,从而造成只要是男生靠近她,她就感到紧张不安。
二是多与异性接触。一般来说,如果与异性接触的机会比较少,那么,接触经验就非常少,面对异性往往会感到不知所措,而越不知所措,就越感到害怕、不安。对此,专家建议,如果是接触异性的机会太少造成的,需要增加与异性接触的机会,而不能一味地逃避,这样只能形成恶性循环。
三是妥善处理与异性交往时曾受过的挫折。有的人在与异性交往时可能被嘲笑过、冷落过,再次见到异性时就会感到有些难堪。而这种难堪久而久之会形成反感,最后发展成为紧张不安。对此,专家建议,不要因为与异性交往受到一点挫折就否定了自己与异性交往的能力,更不要因为挫折就不再与异性交往,而是要在与异性交往前,就将这些嘲笑、冷落预计在内,而且要相信自己一定会遇到彼此喜欢的异性,对方也一定会包容自己的一切。
比如,小婕在上学时曾被男生嘲笑和奚落“太像个男生,是一个十足的假小子”。可小婕并没有感到难堪和尴尬,她认为每个人有自己的风格,有的女生喜欢将自己打扮成公主,有的女生则喜欢打扮成男孩子的样子。所以,小婕还是勇敢地与男生交往。后来,有些男生很喜欢小婕真实而率直的个性,而且还有人当众向她表白。
恐婚族:为什么要被一纸婚书捆绑住
钱鑫与晓娟已经谈了三四年的恋爱,按理说,他们应该走入婚姻的殿堂了,可是晓娟却不这么认为,她认为谈恋爱挺好的,也非常轻松,不用顾虑那么多事情,何必非要用一纸婚书将两个人捆绑在一起呢?而且结婚太麻烦了,不仅要提前准备各种事情,还要两家坐在一起商量来商量去。所以,每次钱鑫提出结婚的事情时,晓娟就不愿与他谈论。
最近,钱鑫的父母催得比较紧,这让钱鑫不得不再次将结婚的事情向晓娟提出来。晓娟一听,立刻反感地问:“为什么非要结婚呢?我们现在相处得不好吗?”钱鑫回答道:“虽然我们现在相处得不错,但毕竟我们的年龄也大了,到了结婚的年龄了。何况最近家里人也比较着急,我们还是早点结婚吧。”
晓娟听了有些生气:“结婚是我们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家里一催,你就着急呢?我都说了多少遍我不想结了,你怎么不听我的呢?”钱鑫不甘示弱地争辩道:“谈恋爱最终不就是为了结婚吗?哪有谈一辈子恋爱的。”晓娟更加生气地说道:“反正我就是不想结,如果你想结,你找其他人结吧。”听了这话,钱鑫也很生气,不再与晓娟争论。
后来,钱鑫再提起结婚的事情时,晓娟便会沉默以对,采取“冷处理”的态度,这让钱鑫很无奈,而且不管钱鑫如何劝说,晓娟都死活不同意。
著名作家钱钟书先生曾在《围城》中说过这么一句话:“婚姻是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去,城里的人想出来。”可以说,每个人对于婚姻都有不同的理解:有的人认为婚姻是两个人相爱相守的最终承诺;有的人认为,一纸婚书虽然看似单薄,却能让爱情得以升华;也有的人认为,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是将两个人捆绑在一起的枷锁。正是由于每个人对婚姻的理解不同,对于婚姻的看法也有所不同,所以有的人心怀憧憬,希望与心爱的人走入婚姻殿堂,而有的人却对婚姻心存恐惧,甚至成了“恐婚一族”。
恋爱、结婚本来是人生的喜事,可像晓娟那样面临结婚的人却总是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和顾虑,甚至在婚期来临前会产生想要临阵脱逃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逃避的心理在作祟,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为结婚恐惧症,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现代社会心理疾病。其主要表现是:易焦虑、烦躁、冷淡、沉默寡言等,这往往会对个人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很大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有些人对结婚产生恐惧呢?有专家分析总结了以下几个原因:
一是父母失败的婚姻。如果孩子在小时候经常目睹父母吵架,就会对与异性在一起生活产生恐惧感。更为严重的是,有的孩子长大后会与异性完全隔绝,因为他们从父母那里只看到了吵架,却从来没有学习过如何与异性交往。另外,家庭暴力的影响也尤为严重。如果父亲经常用家庭暴力对待母亲,女孩长大后便无法与男性正常交往。
二是不愿承担责任。现如今,很多年轻人都是独生子女,总是习惯于接受他人的关怀和照顾,却不懂得如何照顾他人和承担责任。当婚姻临近时,他们发现需要自己承担的责任越来越多、越来越重,比如,需要还房贷、车贷,需要赡养老人等,这会让他们感到很害怕、紧张。另外,在结婚前,总听其他人讲一些有关婚姻的负面事情,更让他们心生恐惧之感。
比如,上文的晓娟之所以对婚姻产生恐惧,就是因为钱鑫每次与她谈论结婚的事情时总是会提及以后买房还房贷的事情,这让晓娟感到压力很大,就认为还是谈恋爱比较好,不用考虑这么多事情。
三是孩子问题。孩子问题有时候会成为结婚过程中不可调和的一种矛盾。夫妻一方非常希望有一个孩子,而另一方却不愿生小孩,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两个人经常会为此吵架,甚至最终以离婚收场。现如今,很多女性都会围绕孩子的问题不断逼问丈夫,导致家庭矛盾越来越大。比如,“生孩子难产时是保大人还是保孩子”“如果保大人,我以后不能生怎么办”等。
四是媒体与社会的负面宣传。如今,很多媒体经常对婚姻问题进行过多的剖析,将婚姻的阴暗面“暴露”出来,比如,夫妻婚内因种种问题而争房产、婚内出轨等。另外,社会舆论也对婚姻进行负面的宣传。一些准备结婚的人在看到或听到这些消息后会产生一种无形的压力和恐惧感,总是对婚姻抱着各种担心和恐惧。
在了解婚姻恐惧症产生的原因后,我们就可以寻找相应的解决方法了。对此,有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用笔写出自己的担心和恐惧。专家建议,当自己感到担心、恐惧的时候,不妨用笔将这些想法写出来,看看自己到底是担心和恐惧哪些事情:是婚后没有了自由,还是担心未来经济压力比较大。其实,当我们将自己的顾虑写下来之后会发现,有些担心往往是多余的。
二是开诚布公地与身边的人及时沟通。如果发现自己的担心和顾虑确实存在,不妨找个时间与身边的人好好沟通一下。如果担心两个人的感情问题,可以与结婚对象开诚布公地谈一谈,这总比一个人畏缩不前要好得多;如果担心婚后不知如何处理与对方家庭成员的关系,则可以多花一些时间了解他们,尝试与他们相处、沟通,从而缓解自己对未知生活的恐惧;如果担心自己婚后的生活,不妨向身边结过婚的朋友或是自己的父母请教经验,以让自己做好心理准备,不再为此担心、害怕。
三是接受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如果对婚姻的恐惧较为严重,不妨接受专业心理咨询师的指导,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做一些放松训练,以培养积极的心态和情绪,最终消除负面的情绪。
勇气和自信:练就一颗“强心脏”
有一个小男孩非常害怕家养的动物,但这些动物并不是体积庞大的马或是驴等,而是体积中等的鹅。也不知为什么,他只要看到鹅就会吓得全身发抖,看着它们伸着脖子朝自己走来,他就担心它们是来啄自己的。
有一次,他去叔叔家里玩耍,正玩得开心的时候,一只大白鹅突然朝他跑了过来。他顿时吓得哭了起来,边哭边逃跑。之后,他就对鹅心存阴影。
一次,他再次到叔叔家玩耍。这次到叔叔家之后,他千叮咛万嘱咐叔叔,一定要将家里的鹅看好了,别让它们跑出来了。可是,叔叔有很多事情要忙,后来就把这件事忘记了。
当他正玩得开心时,上次那只大白鹅再次“逃”了出来,朝着小男孩飞奔过来。这次,他依然撒腿就跑。可是,就在他逃走时却发现叔叔挡住了他的去路,手里拿着一个笤帚,严肃地对他说:“难道你想一直被鹅追赶着吗?难道你要一辈子都害怕它吗?如果你想不再惧怕它,就要勇敢地战胜它!你要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到。”说着,将手中的笤帚递给了小男孩。
小男孩犹豫地接过笤帚,望着叔叔,又望着即将冲到眼前的大白鹅。于是,他转过身,举起笤帚冲着大白鹅吼叫一声,并冲向它。大白鹅见此状,立刻掉头逃跑了。本来小男孩内心还有些怯懦,看到这样的情景,他立刻有了勇气,奋力追赶大白鹅。最后,他还用笤帚打了一下那只鹅,鹅顿时吓得落荒而逃。此时,他感到很满足和开心:原来自己一直惧怕的动物,这么不堪一击啊。
之后,他再也不怕鹅了,而且那只鹅再见到他都会躲得远远的。他非常感谢叔叔,可叔叔却告诉他:“这是因为你的勇气,和我没有任何关系。”从此,小男孩明白了一个道理:越是自己害怕的事物,越要勇敢地面对。只要自己有决心、有勇气面对,就一定能将恐惧打败。
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艾森豪威尔,他曾做过美国总统,是美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当上总统的五星上将。虽然出身贫寒,可历经苦难的他却走到了人生的顶点。他用自己的经历和事实告诉我们:“要想以后不害怕,那就战胜它!”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我们总会被各种恐惧困扰着,并被恐惧打倒。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被恐惧打败的,而是被自己打败的。只要克服内心的恐惧,鼓起勇气去面对,并与其抗争,就必然能够战胜恐惧。
美国著名推销员弗兰克说:“如果你是懦夫,那你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如果你是勇士,那你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所以,想要战胜恐惧,想要练就一颗“强心脏”,就要在生命中注入勇气,因为勇气能够帮助我们斩除绊住腿脚的荆棘。
比如,对于刚开始学习游泳的人来说,对水往往心存畏惧之感。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勇气,进入水池中,与水亲密接触,恐惧感也会渐渐有所缓解。与水熟悉之后,反复地练习,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其实,勇气是可以通过后天经历锻炼出来的。英国著名作家萧伯纳在年轻的时候因为胆小而不敢见人,当被人邀请去家中做客时,他总是会在门前徘徊良久,却不敢上前去敲门。可后来,他却因为幽默的演讲而闻名于世,靠的正是后来的勇气训练。那么,如何在自己的生命中注入勇气呢?如何练就一颗“强大的心脏”呢?对此,有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积极面对任何恐惧。不管我们恐惧什么,都不要一味地躲藏和逃避,因为逃避并不是办法,只有积极地面对,才有可能接受和熟悉并克服恐惧,最终才能战胜它。比如,艾森豪威尔在小时候因为对鹅心生恐惧,所以每次看到它就会吓得飞快地逃跑,可后来他勇敢地面对它时,才发现对方竟然如此不堪一击。
二是对自己做出客观的评价。只有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肯定自己的才能,并用积极的态度来看待自己的缺点,才能摆脱自我束缚。
三是积极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有专家表示,多参加集体活动往往可以帮助我们克服恐惧的心理,也能让我们更加勇敢地面对困境。
除了勇气能够练就一颗“强大的心脏”,让我们战胜恐惧外,自信也会让我们无所畏惧。在自信的支持下,我们能够直面恐惧,变得无所畏惧。正如富兰克林·罗斯福所言:“实现目标的唯一障碍就是今天的怀疑,让我们以积极的自信心坚定地向前迈进。”
有一天,拿破仑去树林中打猎,突然听到不远处传来呼救的声音,他急忙循着声音找了过去,发现有人落在水中。眼看那人即将被水淹没,于是,拿破仑立刻拿起猎枪指着那人喊道:“你赶紧爬上来,要不我就开枪打死你。”那人听了竟然奋力地游到岸边,最终上了岸。
那人死里逃生后,气愤地质问拿破仑:“你为什么说要开枪杀我?”拿破仑却微笑道:“如果我不这样说,你就不会拼命游向河边,那样你肯定就会被淹死。因为我也不会游泳,只能采用这个方法。”
落水的那个人由于对死亡的恐惧而让他差点丧命,而他得救的方法也是因为对死亡心生恐惧。当人面对死亡的威胁时,完全有能力进行自救,就是依靠潜能自信,拿破仑正是运用这一点而让落水者死里逃生。
所谓的潜能自信就是指当人陷入险境时,会爆发出一种自信的潜能。很多人在面对恐惧时,往往会被恐惧所摧毁,所以,我们不要在恐惧面前迷失自己,而是要始终保持自信,这样才能走向成功。正如心理学家丹尼斯·威特利所说:“多数成功者相信自己的价值,健康的自信是通往巨大成就和幸福的大门,或许这比其他的品质显得更重要。”那么,如何才能建立自信来战胜恐惧呢?对此,有专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是学会肯定自己。有位诗人曾这样赞美自己的朋友:“尽管你的天空不是最亮最大,但它是属于你自己的;你也许不是最优秀的,但却是很独特的。”所以,我们要学会肯定自己,才会越来越有自信。
比如,可以在纸上写出自己的三个优点和缺点。当做某件事时,多想想自己的优点以及自己曾经做成功的某些事情,就能有效地提升自信。这就是所谓的自信蔓延效应,会让我们变得更加有自信。
二是给自己树立恰当的目标。如果目标定得太低,很容易实现的话,往往无法增强自己的自信;但如果目标定得太高则无法实现,会让我们丧失自信。所以,我们应该为自己树立合理而恰当的目标,让自己用力跳起来时刚好能碰到,才能不断地提升自信,战胜恐惧。
三是运用自我暗示,强化正面心理,避免负面强化。比如,当我们遇到困难和产生恐惧时,在心里不断地对自己说“我一定可以的”“我肯定能做到”之类的话,就会强化自己的积极心理,从而不断地提升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