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策略复盘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2.“仪式感”加持品牌

有人评价秦亡,认为“秦之亡,亡于赵高,实亡于叔孙通一言”。这个叔孙通“博士”,大概算得上“择明主而事”的光辉典范。叔孙通的一言,为伟大的汉语留下一个成语:不足挂齿。

秦二世胡亥听说陈胜、吴广造反,召集大臣询问“计将安出”,这个叔孙通说:“皇帝陛下,谁敢造大秦帝国的反?不足挂齿!那都是没影的事,去查查谁在造谣,把造谣者抓起来法办!”胡亥听了很开心,重重赏赐了叔孙通。

出了皇宫,叔孙通知道说瞎话后果很严重,终究“纸里包不住火”,就三十六计——走为上策。此后,叔孙通一路择明主而事,比较有名的明主有项羽、刘邦。刘邦取得“革命”胜利后,一帮“开国元勋”在朝堂上不太严肃,喝点酒就耍酒疯,跟皇帝称兄道弟。叔孙通一看,这个可不行,回老家招了一批儒生,来制定朝堂礼仪。制定完毕,按照叔孙通“团队”的方案,正式实施,可把刘邦乐坏了,感叹道:“吾今日始知皇帝之贵!”

叔孙通“博士”,实际上深谙品牌塑造之道:用“仪式感”加持品牌。

品牌的价值,在于超越实用功能的精神感受,即品牌文化。文化这个概念很抽象,很宽泛,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都可以叫文化。作为品牌研究与实践者,我一度是“品牌故事论”的拥趸,致力于创作与传播品牌故事,比如,为中国软体家具领军品牌撰写了《软实力是如何炼成的》一书,成为家具行业品牌故事的经典之作。

品牌就是讲故事吗?讲故事是最佳的传播手段,但为什么讲故事、如何讲故事?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我认为,品牌文化与消费者之间的深层次沟通中,讲故事是初级阶段,终极目标是建立“仪式感”。

关于品牌,有很多不同的定义。我的定义,从营销角度来看,品牌就是关于消费的“拜物教”。每个宗教派别,都有自己的仪式规程,信众被“仪式感”带入特定情境,而获得心灵的归属感,建立起彼此之间牢固的关系。“拜物教”也是如此,消费者在特定的消费场景中,通过一定的仪式,来实现对品牌的归属感,以及人与品牌的深度沟通。

纪录片《寻味顺德》中,讲了一个只做“煲仔饭”的小店的故事。来这个店吃煲仔饭的人,如果不按照老板的仪式规程来吃,会受到“训斥”并得到老板的指点,必须按照他制定的顺序来吃才行。很多人会慕名来小店,接受老板的“训斥”,来吃一餐“真正的煲仔饭”,完成一次对煲仔饭的“朝圣”,并因此口碑相传。

品牌的支撑是文化,文化的支撑是“仪式感”,“仪式感”使文化变得可以触摸、可以感知,不再空洞与抽象。正是因为有“仪式感”,刘邦才感叹当皇帝太爽了,也正是这种“仪式感”,吃煲仔饭的顾客才乐见老板的“训斥”。

作为品牌管理者,应该考虑如何塑造品牌“仪式感”的问题,来一场“场景革命”,建立起消费者与品牌的宗教一般的关系,用“仪式感”加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