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瓶
花艺,盛行于明代中晚期的江南一带,当时世家大族的庭院之内、起居室、书房、客厅都被插在瓷器中的花所装饰。古人将插花的器皿称之为花之金或精舍。插花所选用的瓶器要和所选用的花相得益彰,相互搭配,两者达到完美的融合,才能将东方花艺的独特之美展现得淋漓尽致。
凡插贮花①,先须择瓶:春冬用铜,秋夏用磁②,因乎时也,堂厦宜大③,书室宜小,因乎地也,贵磁、铜,贱金、银,尚清雅也,忌有环,忌成对,象神祠也④,口欲小而足欲厚,取其安稳而不泄气也。
大都瓶宁瘦毋过壮⑤,宁小毋过大。极高者不可过一尺⑥,得六七寸,四五寸瓶插贮,佳;若太小,则养花又不能久。
铜器之可用插花者⑦,曰尊⑧,曰罍⑨,曰觚⑩,曰壶⑪。古人原用贮酒,今取以插花,极似合宜。
【注释】
①插贮:指的是鲜花的插制和存放。
②磁:通“瓷”这里指的是瓷器,也就是插花的瓶子。
③堂厦:指的是房屋的正厅、堂屋、古人常称作“华堂广厦”之语,通常形容建筑的精美和宽敞。在苏轼的《灵璧张氏园亭记》中曾有“华厦堂屋,有吴蜀之巧”的句子。
④神祠:祭拜神仙的祠堂。在古代,神祠文化比较盛行,各地都建有用来祭祀的庙宇、祠堂,世家大族都建有用于祭祀的家庙。
⑤大都:大多数、多半的意思。柳宗元《永州八记》中:“其大都如此,余无以穷其状。”毋(wú):不要,不可以。
⑥一尺:明清时的长度单位,木工上的一尺相当于今天的31.1厘米。
⑦铜器:指的是青铜器,始于商周时期,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古器,明代用它来插花,多是宋以后的仿制品。
⑧尊:今作“樽”。商周时代的青铜器,当时被作为酒杯或者是礼器,其形制为圈足,圆腹或方腹,长颈,敞口,口径较大。尊盛行于殷商至西周时期,春秋后期已较为少见。
⑨罍(léi):是先秦时期大型的盛酒器和礼器,在商周晚期和春秋中期十分盛行。《诗经·周南·卷耳》有这样的描述:“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宋代以后,有仿古青铜罍传世。
⑩觚(gū):中国古代的一种饮酒器,也是一种青铜器,也可以用作礼器,口部和底部呈喇叭状,细腰,高圈足。在商代和西周时期十分盛行,明代时期曾有大量的仿制青铜觚。
⑪壶:指青铜壶,商周时期青铜器,西周时多为盛酒器。
【译文】
想要插花,首先要选择插花的瓶器。春天和冬天大多选用铜制的花瓶;秋天和夏天则选用瓷制的花瓶,这是根据季节的变化而变化的。厅堂适合选择大一点的花瓶,而起居室和书房则适合选择小一点的花瓶,这是根据插花放置的地点进行选择。花瓶材质最好选择瓷器和铜器,忌讳选择金器和银器,前者更加朴素和清雅。选择的花瓶上忌讳有环耳,摆放的时候忌讳成对摆放,这就好像神庙的祭祀一样。瓶器的开口要小,瓶底要厚,这样才能放得安稳而不泄气。
在大多数情况下,花瓶形状的选择最好是细而瘦小的,不能太丰满和强壮,宁可选择小一点的也不要大的。花瓶的高度最好不要超过一尺,六七寸或者是四五寸的瓶器来插花是最好的。如果选择的花瓶太小的话,鲜花的存活时间是不会太长的。
可以用来插花的铜器,有尊、罍、觚、壶。古人用它们盛酒,而今人则用它们来插花,这是非常合适的。
古铜瓶钵①,入土年久,受土气深,以之养花,花色鲜明如枝头,开速而谢迟,或谢则就瓶结实②。若水秀传世古则尔③。陶器入土千年亦然。
古无磁瓶,皆以铜为之。至唐始尚窑器④,厥后有柴、汝、官、哥、定、龙泉、均州、章生、乌泥、宣、成等窑⑤,而品类多矣。尚古莫如铜器,窑则柴、汝最贵,而世绝无之。官、哥、宣、定,为当今第一珍品。而龙泉、均州、章生、乌泥、成化等瓶,亦以次见重矣⑥。
【注释】
①钵:指一种洗涤或盛物的陶制器具,形状像盆而较小,用来盛饭、菜、茶水等,常指僧人所用的食器。辛弃疾《水调歌头·题永丰杨少游提点一枝堂》:“一葛一裘经岁,一钵一瓶终日,老子旧家风。”
②结实:花谢后结出果实。杜甫《述古三首》:“竹花不结实,念子忍朝饥。”白居易《三月三十日作》中,有“黄鸟渐无声,朱樱新结实”之句。
③水秀:亦做“水锈”,青铜器长期沉在水中,表面结出的锈,被称为水锈。传世古:青铜器出炉后没有沉入水底或者埋入土中,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长期氧化就是让其表面结膜,叫做“传世古”。赵希鹄《洞天清禄集》:“传世古则不曾入水,惟流传人间,色紫褐而有朱砂班。”则尔,像这样、如此这般。《新唐书·隐逸列传》:“帝曰:‘治身则尔,治国若何?'”
④窑器:指名窑出产的瓷器,多为传世珍品。南宋《百宝总珍集》称瓷器为窑,从南宋开始,某类瓷器多称作某窑、某窑器。张应文的《清秘藏》中,有《论窑器》一节。今天所说窑器指的是古瓷器。
⑤厥(jué)后:其后,此后。唐玄宗李隆基《端午》诗:“忠贞如不替,贻厥后昆芳。”柴:柴窑,记载创建于五代后周显德初年,本是后周世宗帝柴荣的御窑,因此在宋代时被称为柴窑。柴窑制精色异,其釉色集古代青瓷釉色之大成,被列为诸窑之冠。清兰浦、郑廷桂在《景德镇陶录》一书中也说柴窑瓷:“滋润细媚,有细纹,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汝:汝窑,宋代名窑,五大名窑之一,始于北宋晚期,因窑址在汝州境内(今河南省汝州市、宝丰县一带),故名为汝窑,以烧制青瓷闻名,有天青、豆青、粉青诸品,位列五大名窑之首,陶瓷史上有“汝窑为魁”之说。汝瓷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工艺之一,中国北宋时期主要代表瓷器。汝瓷造型古朴大方,以名贵玛瑙为釉,色泽独特,有“玛瑙为釉古相传”的赞誉。随光变幻,观其釉色,犹如“雨过天晴云破处”,“千峰碧波翠色来”之美妙;土质细润,其釉厚而声如磬,明亮而不刺目。瓷器表面呈蝉翼纹细小开片,有“梨皮、蟹爪、芝麻花”之特点,被世人称为“似玉、非玉、而胜玉”。宋、元、明、清以来,宫廷汝瓷用器,内库所藏,视若珍宝、能够和商彝周鼎并提。官:官窑,广义是指朝廷开设的窑场,狭义是北宋大观、政和年间,官府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开设的瓷窑场,和临安(今杭州)由宫廷设窑烧制的青瓷,故又有“旧官”和“新官”之分,前者为北宋官窑,后者为南宋官窑。哥:哥窑,宋代名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稀世珍品,明代文献中记载的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该窑瓷器存世极少,且窑址不详,是瓷器历史汇总的悬案。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刊刻的《七修类稿续稿》称“哥窑与龙泉窑皆出处州龙泉县”,此记载只作为哥窑窑址的假说之一。定:定窑,宋代名窑,汉族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中国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它是继唐代的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一大瓷窑体系。窑址在今保定市曲阳县涧滋村及东西燕村一带,宋代属定州,故名。定窑原为民窑,北宋中后期开始烧造宫廷用瓷。创烧于唐,极盛于北宋及金,终结于元代,以产白瓷著称,兼烧黑釉、酱釉和釉瓷,文献中分别称其为“黑定”“紫定”和“绿定”。龙泉:龙泉窑,宋代名窑之一,因其主要产区在浙江龙泉市而得名。龙泉窑开创于三国时,结束于清代,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龙泉窑以烧制青瓷而闻名,釉色苍翠,北宋时多粉青色,南宋时呈葱青色。均州:古代地名,金世宗时期,因阳翟(今禹州市)有钧台,所以后改称钧州。文中均州指钧州窑,简称钧窑。北宋官窑钧瓷规整对称,高雅大气,是北宋瓷艺最高工艺水平的体现。张应文撰的《清秘藏》中说:“钧州窑,红若胭脂者为最,青若葱翠色、紫若墨色者次之。色纯而底有一二数目字号者佳,其杂色者无足取,均之釉无论深浅浓淡皆混然一律,元瓷之釉浓处有时或起条文,浅处有时仍见水浪。”章生:指章窑。宋代龙泉有章姓兄弟制窑烧瓷,兄窑曰哥窑,弟窑曰章龙泉窑,简称章窑。明代陆深《春风堂随笔》:“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乌泥:乌泥窑,亦称“建安窑”,宋代名窑,窑址在今福建建阳县水吉镇,以烧黑釉瓷闻名于世。小碗最多,胎骨乌泥色,釉面多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称“兔毫盏”。也有烧成“鹧鸪斑”和“银星斑”的,别致美观。釉下毫纹,是利用酸性釉料所成的酸化痕迹作装饰,因建窑瓷皆仰烧,釉水下垂,成品口缘釉色浅。由于器壁斜度不同,流速快,成纤细毫纹,流速稍慢则粗,就成兔毫之状。有的器底,刻有“供御”和“进”(zhǎn)等字样,为贡瓷。宣:指宣德窑,明宣德年间景德镇官窑,是明代官窑最盛时期,以青花最有名。瓷胎洁白细腻,青花原料用南洋输入的“苏泥勃青”,应用这种青料施于釉内,烧成后色料深入釉里,清晰明丽,具有浑然庄重的艺术效果。瓷器造型多样,镂空器也很多。选料、制样、画器、题款和烧制,无一不精,所以明代瓷器以宣德窑为第一。成:指成化窑,明宪宗成化年间的景德镇官窑,以青花与斗彩最负盛名。成化青花采用国产的平等青,颜色蓝中微泛灰青,没有宣德青花的那种里斑,以色泽柔和,淡雅而著称。这时的彩瓷被推为明代八大时期之冠,淡描五彩精妙绝伦。主要器形有瓶、杯、罐、洗、碗、盘等。胎质纯洁,白釉如脂,彩色精良,笔法流利,造型优美,玲珑俊秀,胎体细润晶莹,彩料精选纯正,色调柔和宁静,绘画淡雅幽婉。胎质细腻纯净,胎体轻薄,修胎规整厚胎者美如玉,薄胎者玲珑透体在光线透视下,显现肉红色。露胎无釉的底足,呈黄褐色或暗褐色斑点,俗称“糊米底”,为成化窑独创。
⑥以次见重:依次被珍重,相当于“按珍贵程度排序”。以次,依次,按顺序排列;见重,看重。
【译文】
古铜瓶、铜钵埋进地下的年月久远,深深浸入土气,用来养花,花朵色泽鲜艳明媚,如同在枝头绽放,花开早而凋谢晚,有的花凋谢后,就顺势在瓶中结出果实。像水锈、传世古这类古铜器,都是这种状况。埋进土中长达千年的陶器,也是同样的情况。
古代的时候没有瓷瓶,都用铜瓶来插花。到了唐朝的时候才开始推崇用瓷器,从那以后,就有了柴窑、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龙泉窑、钧窑、章生窑、乌泥窑、宣德窑、成化窑等名窑,窑器的品种类别非常多。如果崇尚古雅的话,使用铜器最佳;如果是窑器的话,则柴窑、汝窑最珍贵,但是世间已然绝迹。官窑、哥窑、宣德窑、定窑的窑器,可以说是当今第一珍品,而龙泉窑、钧窑、章生窑、乌泥窑、成化窑等瓶器,其珍贵程度则如排列次序一样。
瓷器以各式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①,为书室中妙品;次则小蓍草瓶、纸槌瓶、圆素瓶、鹅颈壁瓶②,亦可供插花之用;余如暗花、茄袋、葫芦样、细口、匾肚、瘦足药坛等瓶③,俱不入清供。
古铜壶、龙泉、均州瓶,有极大高三二尺者,别无可用,冬日投以硫黄,斫大枝梅花插供亦得④。
【注释】
①古壶:指明代之前的壶形瓷器。明代的瓷壶,尤其是执壶,其器型和现代的茶壶类似,专门用来沏茶,不宜插花。胆瓶,因器型如悬胆而得名,直口,细长颈,为花器。胆瓶始于唐代,盛行于宋代,是陶瓷花器中的经典器型。胆瓶因其造型典雅优美,给人超凡脱俗的无限情趣,成为当时宋代朝野各界追捧之物。一枝瓶:可能是指一种开口小的花瓶,因瓶口小,插花少,所以称“一枝瓶”。在宋代,书斋、闺阁内放置一枝瓶广为流行,在诗文中经常可见。明代陈继儒的《妮古录》中有“余于项玄度家,见官窑人面杯、哥窑一枝瓶”,由此可以看出宋代哥窑出产此种器型。
②蓍(shī)草瓶:指琮式瓶,器型似新石器时期良渚文化的玉琮。玉琮一般呈筒状,内圆外方,在新石器时期是礼器。南宋时出现仿玉琮瓷器,以龙泉青釉或官窑釉罩于器身,置于书斋内用来插花。明代受道教文化的影响,瓶身多以八卦纹样装饰,有时用来放置占卜用的蓍草和竹签,因而琮式瓶也被称为“蓍草瓶”或“八卦瓶”。纸槌瓶:一种直颈花瓶,因形似制纸工具——槌而得名。纸槌瓶的原型可能脱胎于伊斯兰玻璃器,因宋代流行的各式纸槌瓶,大部分可在流行于9~12世纪间的玻璃制品中找到母型。圆素瓶:圆形素身花瓶。鹅颈壁瓶:一种曲颈的壁瓶。壁瓶,以挂于壁面而名,又称“轿瓶”,挂瓶后壁为平板形,大多有穿孔,以便将其挂在墙壁或车轿上,做装饰之用。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研究者认为此种器型为明万历时的创新器型。
③暗花:制瓷工艺术语,指在瓷器坯体上用较细的工具刻画花纹,上釉后形成清晰的暗花纹。明永乐时的甜白釉暗花瓷器颇负盛名。茄袋:一种精致的小包,俗称荷包,随身佩戴作饰件,可以放零钱或杂物用。明清时期流行佩戴茄袋,《宋史·舆服志六》载所获亡金国宝,内有丝袍、玉带、销金玉事、皮茄袋等法物。文中指的是器型为茄袋形的瓷器。葫芦样:指形似葫芦的瓶器,是瓷器的传统器型。明嘉靖时,因嘉靖皇帝好黄老之道,这种器型的瓶器颇为盛行。细口:指细口瓶,瓶颈长而细,为明代瓷器的流行样式。匾肚:指扁肚瓶,细长颈,扁圆腹,形如荸荠,故称“荸荠扁瓶”,为明清时流行的器型,如明代永宣盛世时期的绶带拖月瓶。瘦足药坛:指放置中药的药罐、药缸等。明代的药坛多用瓷器,如上海中医药博物馆馆藏的明代葫芦形黑釉特大药坛。瘦足,指瓷器的底足部较瘦,如梅瓶以瘦底而闻名。张谦德认为花器的理想造型应当是“口欲小而足欲厚”,这样才能放置平稳。
④斫(zhuó):用刀、斧等利器砍劈。杜牧有《斫竹》一诗,曰:“寺废竹色死,宦家宁尔留。霜根渐随斧,风玉尚敲秋。江南苦吟客,何处送悠悠。”
【译文】
瓷器如各式各样的古壶、胆瓶、尊、觚、一枝瓶,都是书房中绝妙的陈设之品;其次,像小蓍草瓶、纸槌瓶、圆素瓶、鹅颈壁瓶,也可以用来插花;其他如暗花、茄袋形、葫芦式瓶、细口瓶、扁肚瓶、底足瘦的药坛之类,都是不能作为清供之用的。
古铜壶、龙泉窑、钧窑的瓷瓶中,有器型极硕大的,它们高可达两三尺的,这样的瓶器是没有其他的用处的,冬天在瓶内投入硫黄,剪取大枝的梅花插在里面也是可以作为清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