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本书的思路及研究方法
本书希望以小泉八云的文学作品为中心,对其思想与创作状况做一集中的整体性的研究。这种思路主要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是对以往研究的一种突破。能够在一本专著之中,较为全面地集中探讨小泉八云思想与创作的专著,国内尚没有先例,即便在日本研究界也并不多见。
当然,这并不是说,前人写得不够好。相反,若非他们筚路蓝缕的探索,根本就不会有本书的出现。只是,由于研究思路和研究角度的不同,看似已被精耕细作的小泉八云研究领域,其实还有许多值得深挖的地方。就笔者的感受来说,有两方面问题较大:其一是在广度上,对于小泉八云思想及创作方面的诸多题材缺少关注;其二是在深度上,还欠缺对其创作的本体论式的细致探索。
其实小泉八云研究这种现状的出现,是有脉络可循的。因为在学界乃至小泉八云研究界内部,对于小泉八云的文学价值和文学地位其实是有一点轻视的。小泉八云是一个游走于异质文化边缘的“怪人”,他的传奇经历,特别的思想,都突出了他的特异性。但也因此,人们往往过度关注其文化身份及其意义,而忽视了小泉八云之所以是小泉八云,前提在于,他在他所在的那个时代,曾经用其出色的文学才能,赢得了大量读者的关注。
说实话,即便是笔者自己,也曾在内心深处将小泉八云归入三流作家的行列。因为小泉八云并不以思想深刻见长,文学创作又以游记和怪谈最为出色,然而游记近乎于说明文,而怪谈又往往是改编之作,这些都很难用常见的文学批评方式进行操作,也许永远也无法像讨论海明威、鲁迅那样进行“深刻的”探讨。而改变我这种看法的,是在读了《希达》和《尤玛》之后。尽管小泉八云只有这两篇传统意义上的中篇创作,但它们的质量,尤其是《尤玛》,在笔者看来,不输于任何出自同时代名家之手的作品。这两篇湮没在文学海洋中的作品证明了小泉八云的写作功力,只是由于特别的性格和命运的安排,小泉八云将自己的写作功力运用在了他更加钟爱的文学形式上。这当然是一些较难“操作”的形式,但决不能因此贬低甚至否认小泉八云的文学价值。
只可惜,能够认识到这一点的研究者并不多。所以此前的小泉八云研究专著,往往停留在介绍和点评的层面上,或是集中于考证、资料搜集。当然,在日本比较文学兴起后,有不少由比较视角入手研究小泉八云的成果质量还是很高的。但也因为这视角的缘故,研究者更多关注的是小泉八云的日本观和日本描述,文学的“外部研究”多,而“内部研究”就比较少。值得注意的一个细节是,小泉八云并不是一开始就受到日本人关注的,在他生前和逝世之后,一直不温不火,直到得到官方授勋、作品进入小学课本才慢慢受到大众关注,而在日本走上战争轨道之后,小泉八云与一切西方文化一起归入沉寂,直到战后慢慢苏醒,而在20世纪90年代,以其来日百年纪念为契机,终于成为研究的热点。可以说,小泉八云一方面使世界认识日本,另一方面又成为现代日本人认识自己的参照。日本学者对他的关注和研究,难免会与近代化过程中日本民族的自我认同捆绑在一起,总是摆脱不了自我与他者之间的二元对立的纠缠。实际上,在小泉八云研究已经较为深入和全面的今天,对小泉八云的思想创作进行集中的深层次的探讨,不但有其可能性,更具备了深刻的必要性。
本书设计这样的思路还有一个基点,即小泉八云思想与创作的统一性。小泉八云并不是一个以思想深刻见长的作家,他的思想表述大多是渗透在文学创作之中的,有时很难明确地区分开来,研究其思想或创作的最好方法是做一整体关照。所以本书所谓的思想与创作,并非指割裂的两个部分,也不太涉及与文学作品完全无关的部分。
有了这样的思路,但操作方法却是个大麻烦。当回归小泉八云思想与创作的本体研究的时候,笔者才发现,前人对于许多领域的忽略不是没有原因的。就小泉八云的思想来说,最为鲜明的,也最易出彩的,无疑是小泉八云的日本观,关于这一点,无论是前人还是笔者自己的研究,都已经做过足够的探讨。然而对于小泉八云其他方面的思想,尤其是对于普遍社会问题的观念,因其纷乱不成体系,就很少有研究者涉及。所以最终,笔者还是选取了小泉八云思想创作的几个方面对其加以讨论。
第一章“童年经历与思想形成——小泉八云的精神分析”探讨的是小泉八云的童年经历与其个性、思想及创作的关系。这一章主要是从精神分析视角对小泉八云思想及创作的整体审视。本章借鉴了弗洛伊德式的精神分析法,但与弗洛伊德关注性欲及力比多的做法不同,本书主要关注家庭与小泉八云的关系。
实际上,类似的研究此前并非没有,但往往只是分析某个问题或是某部作品,而在笔者看来,小泉八云创伤性的童年经历对其影响是终身的、全面的、深入灵魂的。父亲对婚姻和家庭的背叛以及此后导致的亲子分离,深刻影响了他的个性、气质乃至人生道路,正如伊丽莎白·斯蒂文森所说,“他从未成功地驱魅过去”[29],在他的作品中也处处能够发现这种影响的印痕。他对于女性的异常关注、同情、崇拜,对于男性背叛的厌恶,对于幸福家庭的渴望,都在他的观点表述乃至故事情节的隐秘结构中有所体现。
第二章讨论的是“小泉八云的社会思想与杂谈创作”。小泉八云的社会思想表达基本体现在发表于报纸杂志的杂谈创作中,这部分创作由于其散乱和非文学性,极少受到其他研究者的关注。其实,小泉八云并不像许多人想象的那样是一个纯文学专业作家,文学创作在他一生中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一种业余状态。反倒是社会思想的表达,在许多年中都是他的职业需求。所以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表达思想的直接性上,这部分作品都是考察小泉八云思想与创作时不应忽视的重要素材。当然,我们可以说,小泉八云的社会思想比较肤浅、散乱、不成体系、自相矛盾,但这就是小泉八云的真实状态,而且是那个时代多数普通知识分子的状态。厘清这种状态,对于我们理解小泉八云,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这部分内容比较庞杂,考虑到本书的文学主题性,笔者在探讨这部分创作时,只选取了进化论、教育观、女性观等几个方面作为代表。
第三章是“小泉八云的宗教观与日本文化论”。本章探讨了小泉八云与基督教、与异教世界的关系。笔者认为,小泉八云的思想体系有两大支柱,其一是以进化论为主导的科学思想,其二是以向往异教之美为核心的宗教思想。由于特殊的童年和成长经历,小泉八云的宗教观念在当时的西方社会是相当另类的。他不相信上帝,不接受基督教礼仪和文化,但由于宗教教育的力量,他又受到基督教范式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在极度厌恶基督教的同时,是对基督教替代品的苦苦追求。种种迷信、佛教、神道都是他曾热衷的胜过基督教的救世良药。而这种宗教性的世界观,也帮助他用来解释日本社会、习俗、文化等与西方世界的种种差异。可以说,只有理解了小泉八云对基督教的厌恶,才能理解他对异教世界的向往,才能理解他对怪谈类作品的喜爱。只有探讨过他与日本的两大宗教——佛教和神道的关系之后,才能理解他的日本观及日本文化论。
第四章“小泉八云的文艺思想与文学批评”围绕小泉八云的文学评论展开。这部分著作以后人编纂的小泉八云在东京大学的文学讲义为主,还包括其文学散论和零星的文学思想表述。与社会思想和宗教思想的表述不同,小泉八云文学观念的表述是相对成体系的,尤其经过后人编纂之后更是如此。尽管这部分创作曾是小泉八云创作在中国传播的主体,但由于种种原因,它们受到研究者的关注却并不多。本书认为,小泉八云虽非专业批评家,但其文艺思想和文学批评有着较高的水平和鲜明的特色,而且作为一个曾经以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闻名的“批评家”,无论后人如何评价,但其价值和独特性却是不能否认的。而且如果不对这部分创作进行细致的梳理,就无法对小泉八云的思想和创作达到真正的理解。
第五章讨论的是“小泉八云的怪谈类创作”。这是小泉八云最具代表性的创作题材,也是研究界反复耕耘的一块“熟地”。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小泉八云对鬼怪妖灵的偏爱并不是赴日之后才开始的,早在他创作的初期,他就开始了这类故事的写作。所以本章将这类作品统称为“怪谈类作品”。在创作初期,小泉八云走的是哥特式小说的路子,他的作品有明显的模仿前人的痕迹,在艺术上也不算成熟。但随着创作经验的丰富,小泉八云逐渐找到了适合自己风格的怪谈类创作道路,并最终在赴日之后达到了高峰。笔者主要借鉴了主题学的一些方法,将小泉八云在美时期和赴日之后的怪谈类作品进行了全面梳理,以探讨这些表面纷繁的故事背后的共性以及深藏在情节底层的隐秘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