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版前言
中国到底有没有前途?在不同层面上回答这个问题,答案大不相同。
从宏观来看,30多年来,中国的国家实力和国民财富都有了惊人的增长,国际地位也大有提升,相对于其他所有大国而言,中国国势的上升是最快最猛的。这样一个客观事实意味着中国这些年肯定做对了某些至关重要的事情。
但是,在微观层面上,作为普通中国人,生活中的各种困境把我们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房价太高,工作难找,环境恶化,竞争太激烈……各种不尽如人意的事情在身边时有发生。这样的中国难道也有前途?
于是,我们身处这样一种悖论之中:看整体国势,中国好像很有前途;看自己身边,中国却又好像问题很大。
我这本书,就是要为读者解答上述悖论。办法就是打通宏观和微观,打通政治和经济,把中国人的生存环境放在全球市场体系的背景中去解释。
写这本书,是为了告诉我的读者,为什么做一个21世纪的中国人,是艰辛却又令人骄傲的。
写这本书,是为了向世人揭示中国道路背后的辛酸曲折、惊人智慧与光明前途。
写这本书,是为了让中国的中上阶层家庭意识到,把你们的儿女用一纸绿卡变成外国人,将是一种不明智的、自我淘汰的做法。
说清楚中国为什么有前途,我只需要向读者指出一些基本事实和历史轨迹。这些事实包括:世界历史演进的趋势、当代中国体制的特质以及中国已经具备的巨大潜能。
首先,500年来全人类命运的主题,就是全球市场体系一步步吞没并整合体系外围的人口和地域,这一主题需要借助某几个霸权国家的商业或者武力扩张来实现。500年来的国际权势变迁,显示出一个清晰的演进逻辑:创新和扩散之间的辩证法。一个小国通过创新,包括生产方式、社会组织模式和战争手段等各类创新,可以获得击败大帝国的神奇力量,迅速崛起为主导全球市场体系的新贵。但是当他们的新知识、新观念、新模式扩散到邻国或者友邦时,模仿者和原创者在同一个技术层次上竞争,于是规模重新变得重要。正因为这种创新和扩散之间的辩证关系,我们看到最初是葡萄牙、荷兰等百万人口级别的商业帝国突然崛起,然后天命转移到了他们的邻居:千万人口级的英、法、德身上,然后又转移到后者的亲戚身上:亿人口级的美国和苏联。创新与扩散导致的权势转移轨迹仍在继续,并且由于信息时代知识扩散的加速,10亿人口级的国家将更快地登上历史舞台。21、22世纪谁将主导全球市场体系?中国虽然不是这个天命的唯一候选人,却是最有潜力的竞争者。
其次,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是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物种,在性质上大不同于此前的所有类型。进入大众政治时代以来,人类社会发展出两大类现代体制模式:一类是英、法、美等国的自由民主体制;另一类是德、意等国的全能主义体制。两类体制各擅胜场,前者利于动员国民从事财富创造,后者擅长动员国民力量。1949年以来的中国,前30年学苏联,后30年学美国;未来中国的政治经济体制,将是上述两大类体制的杂交品种,是一个把全能主义的动员功能与自由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整合在一起的新物种。新物种的诞生过程是痛苦的,因为两类基因之间需要磨合。我们今天讨论得很多的治理问题,比如腐败现象,就是两类基因在体内共存却又暂未充分共融的产物。我们作为普通中国人,在享受两种体制的优势的同时,又要忍受两种体制的弊端,也是源于中国体制基因中的双重性。但是必须牢记:这是新生命降世所伴随的阵痛。
最后,中国的经济成就已经具备了巨大的战略潜能,引而未发,意在高远。通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和坚忍持久的积累,中国已经具备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实力。但是到目前为止,我们暂时还不太擅长利用这种实力来追求其国际抱负。如果要用故事人物来形容今天的中国,窃以为非金庸小说中的那位段誉莫属:由于北冥神功的作用他获得了惊人内力,却因为六脉神剑缺乏临敌发力的技巧而险象环生;其峥嵘虽然只是偶然一露,就已经让对手胆战心惊。按照我的估算,中国的四万多亿外汇储备和巨额出口盈余,基本上是通过“北冥神功”式的招商引资政策与强制结汇制度实现的,而反过来这些金融资源又可以成为重要的对外政策杠杆。但是目前阶段,由于国内体制仍未完全理顺,所以经脉不通,发力不畅。我的这本书,核心内容就是讨论中国该如何打通经脉,发力制敌。
如果读者只对国家经济手段的战略运用感兴趣,可以直接阅读本书各章的后半部分,因为那里探讨了各类“招数”;如果愿意了解这些“招数”背后的理论依据,不妨重点阅读第1章、第2章和第12章;如果想更全面地了解中国对外经济关系,那么通读全书也无妨;如果想对本书内容做出反馈,欢迎访问个人博客:http://blog.sina.com.cn/didongsheng,或者发送电子邮件至:didongsheng@ruc.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