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本书是《商业智能深入浅出》的姊妹版,数据架构、商业智能、数据治理和大数据技术是本书的核心。
为什么本书将数据架构和商业智能放在一起?本书为什么穿插着大数据和数据治理方面的内容?
传统的商业智能系统是围绕模型设计、数据采集、加工、联机分析和报表生成而设计的,目的是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领导者的决策能力。而数据架构关注的是数据的分布、流转和数据分类等内容,目的是通过对数据采集、加工、对外服务和数据模型的设计,提高数据处理和加工的效率,提升数据采集的灵活性。
如何建立一个灵活、松耦合、高性能的数据架构规划体系,是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必须重视的问题。经过多年的信息化实践,很多企业和金融机构已经逐渐认识到,系统应该具备多渠道数据采集能力、历史与趋势分析能力。数据架构规划在信息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过数据架构规划可以推动企业信息化的进程,保证企业通过使用数据,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降低成本和控制风险,促进企业经营战略的实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业务的快速发展,很多企业迫切需要改变运营模式,但是由于数据模型的不统一,数据分散,不能共享,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它们已经充分认识到数据是核心资产,正是这个原因IT人员需要了解数据架构方面的知识。数据架构是基础,而商业智能是在数据架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一种解决方案。它们是相辅相成、融汇贯通的,两者之间有相通的地方,又有不同的分析视角和重点。
随着数据采集范围的不断扩大,使得文档、视频等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逐渐成为很多企业主要的数据源。我们可以这样说,80%的数据可能都来自于非结构化数据。包括:图像、音频、微博、网帖、电子邮件等信息。特别是对于商业银行,坐拥大量非结构化数据却未能更好地创造业务价值。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大数据更是机遇,客户在不断地与银行交易和交互过程中,会创造出各种类型的数据,这也为商业银行实时或者准实时的数据分析提供了便利,可以对客户进行有针对性的营销,所以,大数据技术也是本书的核心内容之一,穿插在各个章节当中。另外,为了提升数据架构各个层次的管控及其协作能力,也需要相关人员理解数据治理方面的知识,所以本书也穿插着相关内容。
本书的亮点是什么?
本书试图利用公式般的架构推导过程,以企业总体规划为主线,先从企业战略、企业架构出发,逐步细化到业务战略、IT战略、业务架构和IT架构,再细化到应用架构、数据架构、技术架构和数据治理的过程,如下图所示。而商业智能可以看成是帮助用户对自身业务经营做出明智决策的解决方案之一,也可以看作是IT战略的一部分。企业IT架构的目的是为所有的解决方案提供IT支持。最后利用数据架构的方法论讲解关于商业智能的数据模型设计、数据的分布、流转等内容。
这种公式般的推导过程,会让读者真正理解架构的核心思想和方法论,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同时可以帮助读者将书中的架构思路和方法应用到具体的项目当中去。
阅读本书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
“乱花渐欲迷人眼”,我们不要拘泥于对具体概念的理解,而更应该看重对架构方法和思路的理解,例如,如何对某企业的数据架构现状进行分析,分析的方法和思路是什么;如何对该企业的目标数据架构进行规划,规划的重点和步骤是什么;……。
为什么写这本书?
与本书类似的书籍在国内图书类市场中基本上是一个空白,但是数据架构师的职位在IT企业中却越来越受到重视,出现了“喷井”式的局面,数据架构师的理论水平和项目经验也需要达到一定的高度,他们需要掌握数据架构、商业智能、大数据和数据治理方面的知识。
目前现状是商业智能图书不仅小众,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是一个珍稀品种。讲解商业智能架构方面知识的书籍更是少之又少,而本书除了讲解企业架构、业务架构、数据架构等方面的知识外,还讲解了商业智能领域的架构知识,更是从企业整体规划的角度去分析商业智能领域的应用,包括围绕商业智能的数据架构等内容。
本书的读者对象有哪些?
本书的读者定位为公司管理者、IT架构咨询顾问、数据架构师、系统分析师、商业智能架构师以及有志向涉足IT架构设计和咨询顾问工作的人们,希望大家都能从本书中获益。
本书编写历时整整一年,其间经历了喜悦、聒噪、痛苦和彷徨,心情是复杂的。如今,伴随着本书最终成稿,复杂的心情烟消云散,自己甚至还有一点成就感。在这里要感谢帮助我完成此书的所有人。
感谢公司的同事,他们以各种方式为本书的编写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感谢他们的技术支持和帮助。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我要感谢母亲(张丽华)、父亲(王贵林),他们倾注了父母无尽的爱,感谢他们对我的培养和无微不至的照顾,同时对于本书的出版给予了我不懈的支持,还要感谢岳父(丁一贤)、岳母(赵桂荣),书中同样凝聚了他们的心血和付出。感谢二叔(王玉奎),他的鼓励激发了我写作的热情。感谢辛苦的妻子(丁玲玲)和心爱的女儿(王预萱)。他们是我最大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他们的辛劳和付出,我很难想象能完成这本书的创作。
虽然本人在编著过程中尽了最大努力,但是由于本人的水平和时间有限,本书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敬请广大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