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提高爱的质量——致那些精疲力尽的妈妈们
当个妈妈可真累。
我见过不少妈妈,都处在一种身心俱疲的状态中。
我的办公室里有一张大沙发,可以让来访的妈妈们舒服地窝在里面。但是常常是一两杯茶之后,她们就会扫一眼手机,说:“呀,孩子该下课了,我得赶紧去接他了。”然后急急忙忙地离开。
看着真让人心疼。
更让人心疼的是那些会在我办公室逗留很久的妈妈们。因为通常是她们在孩子的教育上遇到了更大的麻烦,需要长时间的沟通才能找到解决方案。
所有的妈妈,都心甘情愿地为了孩子倾尽所有:爱、时间、精力、金钱……可是即使倾尽所有,得到的并不一定是想要的结果。
陪孩子五六年,学完钢琴练冰球,最后却被数学题打败了
小贤除了上班时间都在陪孩子。小的时候陪孩子玩,大一点就陪孩子上各种课外班。
她相信,能够和孩子一起成长的妈妈才是好妈妈。
孩子学钢琴,她拿着小本儿在旁边记,回家后照着记录督促孩子练琴;孩子打冰球,她除了在冰场边上写训练日记、拍照,每个月还会定期拜会教练,讨论孩子下一步的训练计划。就这么陪了孩子五六年,小贤已经把自己训练成了优秀的钢琴助教和冰球助理教练。
三年级,孩子开始学奥数。一学期不到,小贤就败下阵来。不论是上课讲的内容还是下课的习题,都已经超出了她可以辅导的范围。
小贤知道自己总有一天跟不上孩子成长的步伐,可没想到这一天竟然都没撑到孩子小学毕业。
一起成长绝不等于全科陪练,即使再全能的妈妈,也没有这个超能力。
小贤想要陪着孩子一起成长的出发点并没有错,错在她陪伴的方式——把自己逼成了一个失败的全科教练。
越来越多的父母和小贤一样,已经开始意识到,或者说在现实情况下不得不意识到:孩子成长到一定阶段后知识和心智都会超越父母,父母已经没有办法再像孩子小时候那样知道他们所有问题的答案,父母甚至都不知道在哪儿可以找到答案。
孩子有孩子成长的路径,父母有父母成长的方向。父母不是孩子的同学,不需要陪着孩子去学同样的知识。父母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通过观察、引导、改进孩子的行为模式进而反观自我,获得更多的是心智的成长。与此同时,孩子获得的是父母在侧的支持和鼓励,而不是监督和调教。
只有给陪伴注入新的意义,父母才不会在陪伴的路上败下阵来。
辞职回家做全职妈妈,读初三的孩子说“妈妈,你怎么像个老妈子,烦死了”
小静辞职前,已经是管理20人团队的部门经理。孩子生下来时,家里的老人年龄太大帮不上忙,她又舍不得把孩子交给保姆。于是小静辞了职,做起了全职妈妈。
一个孩子加一个家,能有多大工作量?
7×24小时,全年无休。说实话,这可比部门经理的工作量大多了。
小静真的是个很有奉献精神的妈妈,这样的日子竟然一过就是十五年,比当部门经理的时候还兢兢业业。家里的生活被安排得井井有条,老公的职位越升越高,孩子也一路从本市最好的小学升到最好的中学。
只可惜,老公和孩子跟她的话越来越少,忙着中考的儿子终于有一天不耐烦地跟她吼:“你能不能别唠叨了,跟个老妈子一样,成天没别的事儿,就会看着我,烦死了!”
小静向老公求助,老公只冷冰冰地扔过来一句:“这还不都是你惯的。”
小静以为自己对家庭的奉献和牺牲会换来家人的尊重和感恩,到这个时候才意识到那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的想象而已。
小静曾经是个优秀的管理者,虽然回归家庭,但本质上还是在以部门经理的工作逻辑对待家庭问题。她的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细节和流程上,而不是在和家庭成员的关系建设上,所以才会出现“事都理得顺,但无法赢得人心”的情况。不论是孩子还是老公,都认为小静理所应当承担这些:事情做得好是理所应当,做不好也是小静一个人的问题,和他们没什么关系。
想要摆脱这种困境,小静就需要把自己从执行者、管理者提升到一个领导者的角色,把孩子和老公变成自己的队友和追随者,让一家人望向同一个方向,为了同一个愿景而共同努力。
花了300万移民,陪着女儿去美国读书,最后丈夫说我们还是离婚吧
叶子结婚的时候,大家都羡慕她找了一个好丈夫。她的丈夫除了一表人才,家底也非常丰厚。
结婚没两年生下千金,叶子一心要给女儿最好的教育。孩子刚上幼儿园,叶子就开始找人办美国移民,孩子上小学前刚好办完,随后就买了美国学区房。孩子在国内读完幼儿园直接进了美国一流的私立小学。
这么小的孩子,叶子当然得去国外陪着。移民花了不少钱,丈夫没法跟着去,还得留在国内继续给孩子挣学费。于是叶子一家就变成了“大雁家庭”——一到假期,一家三口就飞来飞去,或者干脆找个中间地去度假。不出两年,全家人都飞成了航空公司的VIP。
叶子计划着,等孩子念到九年级,能上寄宿学校了,自己就可以放心回国陪丈夫了。女儿很争气,如愿拿到排名前三的寄宿中学录取通知书。叶子回国想给丈夫个惊喜,谁知丈夫早已经在北京有了第二个家,他的儿子都已经六岁了。第二个家的女主人倒是很随和,对孩子和家庭的要求都不高,说儿子在哪上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一家人要在一起。
叶子不能接受现在这种状况,那就只能离婚了。叶子拿了一笔可观的抚养费,回美国继续陪女儿读书。女儿拿到康奈尔大学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天,她打电话给我,哭着说现在她不知道接下来还有什么可做的了。
一个漂亮的开头,却没有得到一个完美的结局,叶子以为自己必须得在孩子和老公之间做个选择,其实一开始她就搞错了命题。
经营家庭是一加一大于二的过程,并不是老公孩子二选一的单选题。先有了两个人的爱,才有了家,才有了爱的结晶和生命的延续。当爱情慢慢转化成亲情,不代表我们的另一半就变成了隐形人。在家庭面前,最大的从来都是整个家,而不是其中的任何一个个体。不论是事关父母还是孩子,都不能是一人决定、一票否决、只为一人。关于家庭的任何决策,也不应该是“我以为”“我想要”“我觉得”,而是“我们同意”。可惜,叶子一直到家庭破裂,都没想明白这个道理。
小贤、小静和叶子,是我这么多年见过的非常典型的好妈妈。她们为了孩子、为了家庭愿意倾尽所有牺牲自我,但在这个过程中,她们对自己感到失望,觉得自己本来可以做得更好一点,再好一点。
这也是典型的好妈妈的困局:如何真正做到和孩子一起成长,如何让自己在家庭中的贡献更有意义,如何教育出优秀孩子的同时还能保持家庭的和美……这个社会给好妈妈的挑战还真多。
三位妈妈的问题出在哪里?在我看来,她们对妈妈这个角色,做了降级处理。
一个好妈妈,必须是家庭CEO。这个CEO里的E,既代表着首席执行官里的“Executive”,也代表着教育“Education”。所以一个好妈妈,既是家庭的首席执行官,也是家庭的首席教育官。
而小贤、小静和叶子把自己定位成陪练、监工、后勤主管、项目经理,甚至是独狼。在思维和行动上都自我降级的妈妈,难以得到孩子、家人和自我的认可。
妈妈们如何摆脱困局?
如何找到自己在家庭中的正确位置?
如何解决家庭教育的终极问题?
这是我每一次和前来求助的妈妈们探讨的主要内容,也是这本书的宗旨。
妈妈们,请和我一起,开启你前往家庭CEO的旅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