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导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4 峡谷里的陵墓

中王国时期,古埃及的首都迁到尼罗河中游峡谷地带上埃及的底比斯(Thebes),地势狭窄,两侧悬崖峭壁。在这样的自然环境下,金字塔的艺术构思完全不适用了。

这时古埃及的结构技术又有了进步:可以用梁柱结构建造比较宽敞的内部空间,于是纪念性建筑物内部空间的艺术性表现得到了强化。

峡谷陵墓的新格局是:祭祀的厅堂成了陵墓建筑的主体,扩展为规模宏大的祀庙,造在高大陡峭的悬崖之前,按纵深系列布局,最后一进是凿在悬崖里的石窟,作为圣堂,只有少数人可以进入。存放木乃伊的墓室则开凿在更深的地方。在新的环境里,新的技术支撑下,峡谷陵墓采用了背倚绝壁、重叠广大台地的形式,呈现全新的开放式外观,更与壮丽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整个悬崖被巧妙地组织到陵墓的外部形象中来,它们起着在沙漠环境中金字塔曾起过的作用。

1.4.1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的特点:①内部空间的作用相较金字塔时期大大增强,与外部形象的作用势均力敌;②建筑群有严正的中轴线,对称构图的庄严性被充分认识到,雕像和建筑物、院落和大厅作纵深序列布置;③柱廊在陵墓的内部空间和外观形象上都起着重要的作用;④坪台上小小的金字塔是古王国传统的遗迹,与纵深发展的内部空间序列相矛盾,标志着过渡阶段旧传统与新形制、新构思之间的冲突(见图1-15)。(参见教材(上)P13)

图1-15 曼都赫特普墓遗址

【观点】 曼都赫特普三世墓的外部形象构思与金字塔异曲同工。陵墓背靠的山崖,高达100米,山顶轮廓平平,整个山崖的形体也具有相当明确的几何性。陵墓多处、多层次的柱廊,同山崖发生着强烈的光影和虚实的对比,使它仿佛成了陵墓的一部分,或者说陵墓仿佛成了山崖的一部分,大大增强了陵墓雄伟的力量。为了加强这种对比效果,柱廊采用两跨进深,柱子采用方形,光影变化更加明确肯定。与金字塔一样,峡谷陵墓仍然是把自然的神性赋予皇权的纪念碑,只不过是把沙漠换成了巉岩,把空旷中的耸立姿态换成了狭窄中的背倚姿态(见图1-15)。(参见教材(上)P14)

1.4.2 哈特什帕苏墓

紧挨着曼都赫特普三世墓的北边建造了女皇哈特什帕苏墓,它的布局和艺术构思同曼都赫特普三世墓基本一致,但规模更大,正面更开阔,同悬崖的结合更紧密,轴线也更长,并且增加了一层前沿有柱廊的坪台,整体效果比曼都赫特普墓更加壮丽(见图1-16)。

图1-16 哈特什帕苏墓

它的一个重要进展就是彻底淘汰了坪台上的金字塔。它的建筑师珊缪(Senmut)说,金字塔“已经过时”。抛弃这个传统的遗迹,陵墓的轴线纵深布局就统一多了,新的艺术构思也因此完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