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经济学视阈下的职教园区
一、产业集群理论
(一)产业集群理论分析
产业集群理论(industry cluster theory)是20世纪20年代出现的一种西方经济学理论,其含义是:在一个特定的地理区域范围内,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企业、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行业、协会等,经过资源集聚形成一定的市场竞争力,构建成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中心,使企业共享区域内部的硬、软件资源,降低信息传播成本和流通费用,形成区域集群效应、规模效益和区域竞争力。亚当·斯密(Adam Smith)认为,企业集群产生的“分工协作”效应具有单个企业甚至整个市场都无法具备的效率优势。马歇尔(Alfred Marshall)认为,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付出成本和其他生产成本,信息的传播和共享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分散经营的企业。韦伯(Alfred Weber)认为,企业集群在一定地理区域能给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或节省其生产投入成本。佩鲁(Perrour)认为,产业集聚形成增长极,增长极的推动作用使整个区域经济得到发展。依萨德(Isard)认为,一定区域集聚经济现象是生产和劳动高度分工的表现。
(二)集群效应与教育园区的资源整合
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是职业教育集约化发展的重要模式之一,这种优质教育资源向一定区域集聚形成的“多校一地”集群发展态势,最终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开放办学、效益最大化的目标。教育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是否具有优势,究竟能给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带来哪些利益,这些都是研究的重点。
1.集群有利于职教园区实现规模经济效应
职业教育园区要实现规模经济效应,不是依靠职教园区内单个学校规模的扩大,而是依靠园区内所有学校及政府、企业、社会等联合起来,组成紧密的生产网络。
(1)职教资源集聚产生吸引效应。
职业教育园区最初由于政策因素、偶然机会、自然资源禀赋及其他方面的原因,使得其资源在某地理区域集聚并形成一定的优势。在规模效应的作用下,各种教育资源持续向该地区集中,使这种集中优势得到进一步强化,从而使职教园区资源优势获得长足发展。同时,职业教育园区一旦建成并发挥作用,将会吸引与之有直接联系的物资、技术、人力资源和各种配套服务机构,继而推动整个园区产业发展,逐步形成“园区形成—资源吸引—园区扩张—加速资源吸引”循环累计过程。持续增强的资源吸引效应不断加大职业教育园区的资源获取优势,推动整个教育园区的发展。
(2)资源集聚减少园区交流费用。
教育资源集聚有利于降低职教园区内的交易费用。首先,空间集聚为交易费用减少创造了条件。学校在地理位置上的空间集聚发展,意味着职教园区内学校间距离缩短。园区管委会统一安排、调度职教园区的教学、后勤管理、师资建设、招生等工作,减少分散办学造成的费用流失。其次,集聚实现职教资源共享。职教园区可实现硬件教育资源和软件教育资源的共享,可降低每个学校重复建设造成的外生交易经费,提升教育资源利用率,节约成本,提高产学研的综合效应。再次,学校的空间集聚,有利于其将有限的资金使用到优势学科建设上去,使有关的职业教育信息,如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能够迅速扩散和传播,这种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机制将大大提高学校间交流的效率,降低交易费用。
(3)职教资源集聚产生模仿效应。
资源共享是职教园区建设的核心理念之一,职教园区内各中职学校经过接近和了解,相互之间的影响力增强,其中发展速度较慢、发展层次较低的学校会模仿、学习发展层次较高的学校,通过这种模仿效应实现优势互补。尤其是当一种先进的学习方法或者人才培养模式被引入职教园区时,模仿效应会使其向纵深发展,从而不断提高整个园区人才培养的质量。
2.集群有利于实现资源共享
职教资源集群发展,为实现职教园区硬件和软件教育资源共享创造了条件。教育资源共享不仅节约了学校的教育投资成本,有利于规模经济的实现,而且经过优势互补有利于提升整个园区内学校的竞争优势。在硬件教育资源方面,学校在园区管委会的统一调度下,通过共建、共享的方式,共享职教园区的实训基地、图书馆、运动场等资源,避免了硬件资源不足、共享不够充分等问题;在软件教育资源方面,学校之间分享校园管理经验和管理技能,有利于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管理效率,实现园区内教师资源、互选课程、互认学分等。综上所述,职教园区的集聚效应可总结为如下模型(见图3-7)。
图3-7 职教园区集聚效应模型
二、产业集群化背景下职教园区布局——以河南省为例
(一)河南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状况(截至2013年)
河南省通过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链条式发展,产业集群化的发展势头良好。
1.河南省产业集群化建设
(1)产业集聚区类型和层次。
根据河南省产业集聚区网的统计资料,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总共涉及67种行业,分别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铝加工、食品加工、仓储物流、印刷包装、新材料、现代商贸、农副产品加工、装备制造、物流商贸、新材料、服装加工、新型建材、农副食品加工、现代服务业、精细化工、煤化工、造纸、生物科技、家具制造、五金电子、机械电子制造、玩具制造、杨木精深加工、有色金属精深加工、有色金属、能源化工、玻璃钢、纺织加工、铝深加工、商贸物流、起重装备制造、防腐材料加工、汽车零部件生产、五金电子业、纺织服装加工业、食品加工业、航空物流、钢铁及深加工、机械装备制造、旅游商品、光电产业、电子电器、化工深加工产业、造纸及纸制品加工、光伏产业、废旧金属产业、金属镁精深加工、皮革皮具产业、电池行业、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电子工业、粮油储运与加工、硅电子产业、轻纺制造业、盐化工、锅炉产业、现代物流、生物化工、机电装备、发制品和金属矿产品加工。
2013年上半年,河南省全省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3351.52亿元,同比增长20.5%。其中,商丘市、濮阳市和周口市3个传统农区市集聚区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前三位,西华县、中原电气谷、太康县、虞城县、淮阳县、商城县、郑州航空港、郏县、濮阳市、鄢陵县10个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增速超过59%,位居全省前十位。2013年上半年,全省集聚区完成投资5460.88亿元,同比增长32.9%,高于全省投资增速9.4个百分点,占全省投资的比重首次突破50%,达到50.3%,对全省投资增长的贡献率为65.4%。全省完成投资超过40亿元的集聚区达到45个,比上年同期多27个。根据河南省发改委的统计,截至2013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整体上投资力度加大,主营业务收入大幅提高,产业集聚区水平明显提升。
(2)产业集聚区布局。
河南省18个市共有180个重点发展的产业集聚区(见表3-1),其中郑州市15个,开封市8个,平顶山10个,洛阳市17个,商丘市11个,安阳市9个,新乡市13个,许昌市8个,鹤壁市4个,焦作市9个,濮阳市8个,漯河市6个,三门峡市8个,周口市11个,驻马店市12个,南阳市14个,信阳市15个,济源市3个。到2012年底,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数,郑州和南阳达到了1000家以上,开封市等8个市的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在500到1000家之间,平顶山等7个市的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在200到500家之间,只有济源市的产业集聚区入驻企业在100家以下。2013年上半年,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郑州市、洛阳市和焦作市突破了1000亿元,主营业务收入平均增速,最高的周口达到了44%。2013年上半年,产业集聚区固定资产投资最高的南阳市达到了570.63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平均额,南阳市、焦作市和许昌市达到了40亿元以上,全省的产业集聚区投资建设力度普遍较高,固定资产投资平均额都在22亿元以上。
表3-1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布局统计
注:根据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
(3)主导产业布局。
如表3-2所示,河南省18个地市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主要包括装备制造、食品加工、医药、纺织、物流等。有研究者统计,河南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涉及机械制造、装备制造的有80余个,占产业聚居区总数的40%以上;涉及食品工业的将近70个,占35%以上;涉及化工产业的有30个左右,占15%以上;涉及汽车及零部件产业的有10个以上,占10%左右。
表3-2 河南省产业集聚区主导产业统计
注:根据调研获取的河南省发改委180个产业集聚区名单及其主导产业整理。
2.河南省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程度及布局趋势
(1)产业集群化的发展程度。
河南省产业集群化的载体包括专业园区、产业集聚区和城市新区(以下简称“三区”)。河南省为了加快产业集群化发展进程,对“三区”实施了考核晋升机制。“三区”考核指标包括企业营业收入、纳税收入、企业从业人员、固定资产投资、万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能耗降低率、环境保护、当年新增建成区面积和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比重。以三年为一周期进行考核,企业营业收入或企业从业人员、税收收入两项指标实现翻一番,所在地常住城镇人口增长50%以上。达到标准的专业园区可以晋升为产业集聚区,达到标准的产业集聚区可以晋升为城市新区,并享受相关政策待遇。截至2013年,河南省共有达标产业集聚区180个,城市新区15个。
2013年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目标要求迅速壮大特色产业集群规模,形成100个主营业务超过100亿元的特色产业集群,争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3亿元,完善产业集聚区的基础设施并提高产业集群的节约集约发展能力。2013年前三季度,集聚区高技术和高成长性产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41.6%和21.6%,占集聚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2%和63.4%,分别比上年同期提高1.4个和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1064.49亿元,同比增长21%,其中超百亿元集聚区达到79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3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228.84亿元,同比增长27%,与此同时,规模以上工业万元产值能耗0.2725吨标准煤,同比下降15%。从总体上看,河南省产业集群化发展呈现出持续提升的良好态势。
(2)产业集群化的布局趋势。
为了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积极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产业集群。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使河南省产业集聚群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也预示着河南省产业集群化的布局趋势。中原经济区建设在空间布局上按照“核心带动、轴带发展、节点提升、对接周边”的原则,形成了放射状、网络化空间开发格局。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城市是郑州市和开封市,节点城市是洛阳市、安阳市、商丘市、南阳市和焦作市,京广、陇海各条交通要道是轴。中原经济区建设要求稳定河南省建设粮食生产的核心区,打造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和现代化农业基地,要求河南省依托中心城市和县城,促进二、三产业高度集聚,建设沿陇海产业带、京广产业带,形成以产兴城、依城促产的协调发展新格局。河南省产业集群化的布局将会以郑州市、开封市为核心,连接洛阳市、安阳市、商丘市、南阳市和焦作市等节点,沿京广、陇海交通要道布局,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建设工业产业集聚区,促进三大产业协同发展。
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包括河南省18个市,每个市按照其自身特点发展特色产业。郑州市发展综合产业,具体包括食品工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汽车产业和服装产业;洛阳市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资源勘探业;安阳市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焦作市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和铝电产业;鹤壁市大力发展煤化工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电子信息产业;新乡市大力发展家电与家电配件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生物与电子技术产业;濮阳市大力发展石油工业,积极引进石油化工、装饰材料和陶瓷制品等产业;商丘市努力壮大农产品产业化率,积极提高食品工业产业化率;驻马店市大力发展养殖业与规模化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养殖业、深加工产业;信阳市努力发展旅游产业、饲料加工与养殖业并加大农业产品商品化率;许昌市大力发展电力电子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积极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平顶山市加快电力产业和化工产业的发展;漯河市大力发展食品饮料产业,加快养殖基地建设;济源市努力壮大钢铁产业、旅游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布局;周口市大力加强农业现代化率,加快养殖产业发展;南阳市积极促进玉石文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和新材料产业。
3.河南省产业集群化的人力资源支撑
为了加快产业集聚区的科学发展,河南省不断加大人才政策的支持力度,扩大产业集聚区干部人事管理权限。河南省政府主导推动产业集聚区、职业学校和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共同建设、共同培养,对产业集聚区员工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并加强各地职业技能培训能力的建设。河南省有关部门鼓励各地引进高层次人才,对产业集聚区引进的高层次和紧缺人才由所在地政府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岗位津贴等各方面的优惠政策。省、市各主管部门也不断完善自身功能,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平台,为集聚区产业集群化提供更好的人力资源服务。
(1)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河南省围绕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制定了优惠政策,以加快培养、引进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积极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市场化和职业化,提高产业集聚区的管理水平。河南省将集聚区各类人才的培养纳入继续教育和职业培训计划,支持开展面向集聚区高层次管理人才的培训,支持企业培训中心、就业训练中心、职业技术学院和技工教育集团发挥自身优势,培育高水平技术工人,同时加大博士后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新建10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和40个博士后研发基地。河南省还不断制定优惠政策,发布产业集聚区的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各地市也积极组织产业集聚区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国家专业技术人员高级研修班。对于产业集聚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各省辖市在创业启动资金、工作场所、住宅公寓、风险投资和商业担保等方面给予专项政策支持,同时鼓励各地采取组织专家组巡回服务指导、选调优秀后备干部和专业人才挂职等方式,提高集聚区人才素质和管理水平。
(2)技术技能人才培训。
河南省根据产业集聚区的用工需求,定期公布急需、紧缺职工(工种)人才的情况,通过各地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向产业集聚区企业职工提供职业技能培训。河南省产业集聚区所涉及的行业中,纺织服装业、机械制造业、食品工业、电子工业、冶金业和化工业六大行业的用工需求增长最快,在提升产业集群化的过程中,河南省着重围绕这六大行业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和定岗培训工作。一方面,河南省政府主导实施“百校千企”定向合作计划,推动100所职业学校、技工学校与产业集聚区1000家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创新职业技能培训模式,并探索形成稳定高效的人力资源培养使用机制。另一方面,河南省不断加强各地职业技能培训能力的建设。其主要措施包括两点:一是面向180个产业集聚区,创建10个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5个民办学校短期培训示范基地和5个示范性公共训练基地,对培训人员达到一定规模、解决产业集聚区用工问题贡献突出的单位,给予一定财政资金奖励;二是支持10个技工教育集团和10个职业教育集团分别与产业集聚区龙头企业强强联合,建设20个产业发展急需、年培养规模2万人以上的教育培训集团。
(3)搭建人力资源公共服务平台。
河南省通过提升人力资源的公共服务能力,不断完善产业集群的人才支持机制。河南省积极建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基层服务平台,推动各地设立就业服务窗口,开展代理招聘、用工推荐、人力资源培训等业务;建设产业集聚区就业信息网络,加强对产业集聚区人力资源需求的日常动态监测,促进产业集聚区内人力资源的供需衔接;引导和支持各市(县、区)将各类培训资源进行统一整合,集中“雨露计划”“阳光工程”及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等各类培训补贴资金,针对产业集聚区产业发展用工需求,开展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以上措施,河南省不断健全产业集聚区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了全省统一高效的用工信息服务平台,定期进行产业集聚区人才需求预测,调整完善职业教育、学科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同时不断推动各市(县、区)建立健全市(县、区)、乡、村三级联动就业服务工作机制,科学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二)河南省职教园区布局的状况与问题
河南省地方政府统筹职业教育的发展,由市级政府负责整合区域的教育资源,优化学校、专业的布局。职教园区是河南省地方政府优化职教资源整合的一个载体,园区的规划围绕“在哪里建”和“选取哪些入驻主体”这两大问题展开,具体包括园区在城市的分布,园区内部的规划,选取入驻的主体、院校的类型和层次,专业的设置几个方面,而这些因素可以归纳为地域布局、层次布局和专业布局。所以,职教园区布局的状况与问题可以从地域、层次和专业这三个维度进行分析。
河南省职教园区的建设理念就是满足产业的发展需求,而要实现产教之间的无缝对接难度很大,难免会陷入“需求至上”的误区,即过分强调产业的需求而忽视了职业教育的规律。河南省职教园区都是政府主导型园区,园区建设是地方政府的工作任务,多地在建设职教园区时一味强调园区的规模,迁建的院校只是在园区内集聚,并未实现集约、共享发展,因而其园区建设可能会沦为“政绩工程”。
1.职教园区地域布局的现状
(1)基本情况。
1)园区规划建设已覆盖17个地(市)。
职教园区数量分布均衡。河南省目前有18个市,即17个地级市、1个省辖市。地级市包括:郑州市(省会)、开封市、洛阳市、平顶山市、安阳市、鹤壁市、新乡市、焦作市、濮阳市、许昌市、漯河市、三门峡市、南阳市、商丘市、信阳市、周口市和驻马店市,省辖市是济源市。2008年河南省为了进一步加快职业教育发展,决定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职教攻坚以来,各市开始积极规划建设职教园区。截至2013年,河南省18个市已有17个规划了职教园区,并已开工建设(见表3-3),其中平顶山市职教园区尚处于规划征地阶段。河南省除了商丘市尚未规划职教园区,郑州市形成了东西2个市级职教园区外,其余16个市各规划了1个职教园区。总体来说,河南省职教园区在地域分布上十分均衡。
表3-3 河南省职教园区开工时间
注:根据各市的政府网站、职教园区内各学校网站及各新闻网站综合整理、统计得出。
职教园区多分布在新区。河南省近年来十分重视城市新区的规划建设,其城市新区的规划也更注重功能分区和产业集聚。河南省在规划职业教育的过程中,已经把职教园区的建设纳入整个城市规划的版图中,职教园区的布局充分考虑了城市的功能分区。一方面,职教园区作为职业教育资源整合的有效方式,是职业教育产业集聚的产物;另一方面,职教园区整合吸纳多所职业学校,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城市新区能满足园区的规划用地。所以,河南省18个职教园区中有14个都布局在区域城市的新区(见表3-4)。
表3-4 河南省职教园区布局
注:根据各市政府网站、职教园区内各学校网站及各新闻网站综合整理统计得出。
2)职教园区建设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集群。
职教园区作为产业集聚区规划建设的一部分,其建设积极对接区域产业集群。河南省各市近年来的城市规划特别是新城区规划非常重视产城融合的动态理念;新城区的空间布局一般采取项目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资源集约利用、功能集合构建的集约化发展方式。新城区按主导产业的分布规划产业集聚区,产业集聚区内再按照用地性质分为不同的功能区。产业集聚区一般包含居住用地、行政办公用地、商业金融用地、文化娱乐用地、体育用地、医疗卫生用地、教育科研用地及配套服务设施用地等。
河南省18个职教园区中有6个就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作为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区建设发展起来的。新乡职教园区是新乡产业集聚区内小店工业园区的一部分,是在工业园区发展的过程中从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角度下布局建设的。洛阳职教园区是洛新产业功能区的一部分。洛新产业集聚区分为产业功能区、居住功能区、工业区、物流仓储区和配套设施区,职教园区就布局在产业功能区。平顶山市职业教育园区是平顶山新区产业集聚区的一个组团,而产业集聚区内分为产业研发组团、教育培训组团、东侧生产组团、西侧生活服务组团等,职教园区是教育培训组团的一部分。三门峡产业集聚区是陕县产业集聚区的重要部分,而陕县产业集聚区分为东西两组团,西区为现代服务组团,东区为生产组团,职教园区布局在服务组团。焦作市职业教育园区是焦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一个分区,而焦作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分为工业区、行政商贸区、教育科研区、高效农业园区、市政设施区、居住区和仓储区七个功能分区,职教园区布局在教育科研区。河南省发展较成熟的郑州市职业教育园区也是郑州市白沙产业集聚区的一部分。郑州市白沙园区重点建设白沙组团、绿博组团及官渡工业区,其中,白沙组团充分利用紧邻郑东新区CBD的区位优势,布局职业教育、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产业。
河南省发展职业教育,实施职教攻坚,是为了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助推中原经济区建设,所以各市在规划建设职教园区的过程中都坚持职业教育的发展按照产业的格局布局,积极优化整个地区的职教资源,进行院校和专业的整合,使职教园区为邻近的产业集聚区提供紧缺的技术和人才支撑。周口市在建设职教园区的过程中将原隶属于各部门、各行业主办的职业学校全部归市教育局管理,同时撤并、整合了一批规模小、条件差的职业学校,把整合好的职业学校纳入职教园区统一管理,同时新建一批新的职业学校,不断提高园区内院校的办学水平,为周口新区产业集聚区提供人才和培训服务,并向老城区辐射。鹤壁市职业教育园区规划目标是建设“一本三专”,即引进1所本科院校,整合鹤壁市现有职教资源,建设3所专科院校。同时,园区内学校逐步形成“一校一特色、一校一品牌”的办学格局,走校企合作、产教研融合的道路,不断提升园区服务产业发展的能力。郑州宜居职教园区在规划之初就计划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为依托建设新校区,陆续引入该校老校区以制造业为主的专业,园区建设紧密结合地方实际发展围绕第二产业进行布局。园区还计划引进一些大规模企业,不断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使学校和企业达到共赢。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缺乏对产业集群的科学论证。
我国决定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以来,各省都在积极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河南省有18个市,其中17个已建设职教园区,多数职教园区建设的初衷都是为了整合职教资源,完成职教攻坚的目标(见表3-5)。职教园区在布局方面陷入“需求至上”的瓶颈,没有站在区域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角度进行建设,没有按照区域整体的产业集群化水平进行布局,所以出现职教园区区域布局的“平均”现象。
表3-5 河南省职教园区建设初衷统计
注:根据各市实施职教攻坚计划相关文件整理。
2)园区对产业集群的辐射较小。
职教园区作为区域发展职业教育的抓手之一,应该站在区域战略统筹的角度,按照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布局。河南省18个职教园区中有14个布局在城市的新区,临近的产业集聚区较少(见表3-6),距离职教园区较近的产业集聚区多数都只有1个,只有很少数的职教园区临近的产业集聚区有2个或3个。另外,河南省18个职教园区中有6个是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作为产业集聚区的功能区之一建设发展起来的,所以职教园区的辐射面积往往只覆盖其所在的产业集聚区,对其他产业集聚区的贡献较小。
表3-6 河南省职教园区临近产业集聚区统计
注:根据2013年河南省统计年鉴整理。
3)园区空间布局有待优化。
在河南省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下,一方面,职教园区建设可以整合当地整体的职教资源,改善职业教育小、散、弱的窘境,推动职业教育集群化、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职教园区建设有利于职业学校与企业对接,有利于推动职业学校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方式的改进。河南省各地在规划职教园区时已非常重视园区的资源整合功能,也大力推进了“百校千企”等“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但在职教园区规划时,对各职业学校的布局不够合理。调研发现,河南省的职教园区存在地理分界不明显、园区内院校分布规律性不强、职业学校间距离较远、各职业学校自设围墙等不合理现象。现以河南省5个示范性职教园区中的2个为例进行分析。
郑州职教园区 郑州职教园区规划面积954.5万平方米,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新校区为主,计划引入13所职业学校,现已开学的有8所(如图3-8所示)。职教园区主校区和8所学校总体上分成三部分:河南省委党校、郑州市幼儿师范学校、河南师范大学新联学院和河南省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总体呈“一”字形排列在郑开大道以北,相邻两所院校平均距离0.5公里左右;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河南理工大学万方科技学院、河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中原文化艺术学院则与郑开大道并列呈“一”字形向北排列,相邻两所院校平均相距1公里左右;郑州旅游职业学院新校区分布在刘集镇,距离另外两部分3公里左右。相邻的院校各自都有围墙,而且每所院校都拥有自己较为完善的食堂、图书馆等公共设施。鉴于以上原因,职教园区各院校间距离较远和院校各自“五脏俱全”,园区的资源共享功能较弱,可能会沦为职业学校的集聚地。
图3-8 郑州职教园区已入驻院校分布情况
周口职教园区 周口职教园区规划133.3万平方米,计划引入3~10所职业学校,现已入驻的院校有4所。如图3-9所示,周口卫生职业学校和周口科技职业学院相隔较近,相距1公里左右,周口联营学校和周口科技职业学院则距离其他3所学校都较远,园区内部空间结构比较零散,大约8公里左右。鉴于园区内4所学校相隔较远,院校间资源共享较为困难。同时,园区内职业学校布局规律性不强,这也会影响当地农民工寻找培训的意愿和过程,增加其接受教育的成本,影响其积极性。
图3-9 周口职教园区已入驻院校分布情况
2.职教园区层次布局的现状
职教园区的规划面积、开工时间、入驻院校的数量和级别等都会影响其整体层次,河南省各地根据区域发展实际园区的各因素都有所不同,所以各地职教园区的层次、布局也不尽相同。
(1)基本情况。
1)职教园区层次布局多样化。
各地职教园区建设层次不同 河南省各地实际发展情况不尽相同,所以各地职教园区的开工建设时间、规划面积和建设发展目标也各不相同(见表3-7)。河南省18个职教园区中建设最早的新乡职教园区2006年就开工。随后,河南省于2009年开工建设6个职教园区,2010年3个,2011年3个,2012年4个,建设最晚的平顶山职教园区目前仍处在规划征地阶段。开工时间不同,各职教园区的建设发展层次也不相同。根据各地的规划,职教园区的建设面积有很大差别,最大的郑州宜居职教城占地3042万平方米,占其所在的上街区整体面积一半以上,而最小的济源职教园区只有48万平方米。各地的经济发展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不同,其职教园区发展目标也不同。郑州宜居职教城与其他17个职教园区的发展目标最为不同,着力打造一个生态优美,宜居、宜教、宜企、宜游的职教园区。总体来说,园区的发展目标可以分为这样几类:建设示范职教园区,整合职教资源,提供人才支撑,资源共享等。实际上,同类的发展目标包含的具体含义也可能不同。所以,河南省职教园区无论是在数量、面积,还是在发展目标上,其发展的层次布局都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表3-7 职教园区层次布局统计表
注:统计数据截至2015年。
职教园区内院校层次不同 河南省职教园区规划建设以来,积极整合职业学校入驻,根据园区的发展目标、规划的面积引进不同数量和层次的院校(见表3-8)。18个职教园区中,有14个在规划论证阶段确定了计划入驻的院校,其中郑州宜居职教城计划入驻院校最多,有20所。郑东新区职教园区计划入驻13所,现已入驻11所,是所有职教园区中已入驻院校数量最多的。河南省职教园区已入驻或有意向入驻的院校层次多元,主要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有些职教园区根据功能分区还入驻了民办高校、干部培训学校和高中。各地职教园区内院校的层次差异较大,有6个职教园区引入了本科院校,有14个职教园区引入了高职院校,有些职教园区只有中职及以下层次的院校,另外,也有同一园区引入多所本科或高职院校的,而且同一层次院校的办学水平和质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异。整体来说,河南省各地职教园区的层次存在明显差异。
表3-8 河南省职教园区入驻院校层次统计表(单位:所)
2)职教园区的层次在逐步提升。
职教园区不断引进高层次院校与企业 职教园区的建设是各地职教攻坚的品牌工程,并作为必须重视的项目被列入区域发展规划当中,所以有些地区在职教园区建设的论证阶段就要求选取办学层次高、发展水平好的院校,园区初具规模后又积极争取其他优势院校和企业,以实现合作办学,提高职教园区的层次。郑州宜居职教城是以郑州职业技术学院为龙头、根据地方实际发展进行布局的职教园区,园区在规划之初就要求围绕第二产业优中选优地选取龙头职业学校并创造条件使其尽早入驻。园区建成以后还将引进一些大规模的产业,加强校企间的合作,不断提升园区的办学层次。漯河职教园区总体规划时要求依托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引导鼓励发展势头良好、具备一定条件的学校入驻园区,实现职业学校集聚、集约发展。焦作职教园区在整合城区职教资源的同时积极制定政策吸引国内外各类院校、企业和社会资金到职教园区投资办学、合作办学,力求把园区逐步建成面向全省、服务全国的现代化职教园区。
职教园区不断提升园区内院校层次 河南省职教园区在职业学校入驻后通过整体管理和规划打造园区内职业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职业学校办学层次,不断优化园区内部布局。例如,濮阳职教园区的建设目标是用3年的时间迁建市卫生学校等5所学校,争取帮助其中1~2所升格为专科学校,再通过3~5年的努力整合园区内学校联合专升本,争取新建1~3所本科层次的高等院校,把园区打造成以高等教育为主体的教育园区。濮阳职教园区为入驻院校制定了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助推院校转型升级,不断提高院校的办学层次。济源职教园区组合分属的几所工业学校建设济源中专,整合人社局所属的技工学校和民办的机械高级技工学校申报组建济源技师学院,济源卫生学校依托园区内高职建立附属医院,园区内院校通过一系列的组合升级逐步提升了办学层次,也推动了职教园区的集约化、品牌化发展。鹤壁职教园区在其5所院校入驻的过程中采取了多渠道融资方式,5所学校4种办学体制,在职业学校发展的过程中推进创建院校特色和品牌,园区内每所学校都是对接产业发展的特色院校。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园区内院校层次有待优化。
园区内同一类型的院校层次单一 职教园区作为区域产业集群的重要人才支撑,肩负着培养各级、各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重任。有些地区在建设职教园区时,择优选取区域内发展较好的职业学校入驻职教园区,统一管理,统一发展,所以职教园区也是区域职教资源整合的有效体现。但职教园区内往往都是同一类型的院校,层次单一,整个职教园区只是不同学校的集聚地,甚至有些类型的学校在整个地区内只此一所(见表3-9)。院校层次单一会产生两种问题:一是职教园区内不同类型院校职教资源共享的可能性降低,特别是实训基地资源的共享;二是职教园区甚至整个地区职业学校层次单一,影响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使得受教育者没有晋升和继续深造的机会,从而使园区发展难以进入可持续发展的正轨。
表3-9 河南省职教园区入驻院校类型
职教园区内重点院校的比例较小 国家建设的1000所中职示范学校中,河南省有62所;国家建设的100所高职示范学校中,河南省有4所;国家建设的100所高职骨干院校中,河南省有3所;国家建设的500所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中,河南省有80所。如表3-10所示,河南省开工建设的18个职教园区内已入驻的职业学校中,国家级重点中职学校有9所,国家级重点技工学校有4所,省级重点中职学校有6所,省级重点技工学校有4所,省级示范技工学校有2所,省级示范高职有2所。在河南省职教园区已入驻院校中,没有国家级示范中职和高职院校,也没有国家级骨干高职院校,而所占比例较多的国家级重点中职也只占入驻院校总数的11%左右。
表3-10 河南省职教园区内重点院校数
续表
2)园区整体办学水平普遍较低。
从建设时间上来看 河南省在2009年决定实施职教攻坚后,职教园区才开始大规模发展起来,截至2013年,职教园区总体上建设时间只有1~4年。如表3-11所示,河南省18个职教园区中新乡职教园区已建设了7年,有6个职教园区建设了3年,有3个职教园区建设了3年,3个职教园区建设了2年,另外有4个职教园区刚刚建设了1年。河南省多数职教园区刚完成了一期工程的建设,入驻院校中教学楼、学生宿舍已基本建成,但图书馆、生活区、运动场等公共服务设施还在规划建设之中。
表3-11 2013年河南省职教园区建设周期
从入驻院校的层次来看 河南省开展职教攻坚以来,不断调整职业学校布局,优化职业教育资源整合。截至2012年,河南省共有中职学校785所、高职院校73所。如表3-12所示,河南省17个已开工建设的职教园区内已入驻的职业学校中,本科层次的学校有9所,高职院校有29所,中职学校有41所,技工学校有13所,其他培训机构及实训基地有9所。可以看出,河南省职教园区内已入驻的院校中,中职学校和技工学校的合计数量占职教园区学校总数的54%左右,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的总数占园区学校总数的37%左右,职教园区已入驻院校以中职层次的学校居多,园区层次总体偏低。
表3-12 河南省2012年职教园区入驻院校情况(单位:所)
3.职教园区专业布局的现状
职教园区的专业布局和园区内的入驻院校密不可分。近年来,河南省各地都在大力整合职教资源,根据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河南省一部分职教园区在院校入驻以前就对各院校的专业进行了整合,而有些园区则是直接将选取的院校整体迁入。
(1)基本情况。
1)园区内部不断优化专业布局。
园区选取不同类型的院校入驻 河南省开展职教攻坚以来,各地都在积极调整区域职业教育布局,整合地区职业教育资源,合并同类职业学校,淘汰弱势、无竞争力的职业学校,重点支持发展几所紧缺型的职业学校,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体系。职教园区是河南省各地优化职业教育布局的措施之一,在布局规划之初就注重科学选取合适的职业学校入驻园区,以实现资源共享、集约发展,建设中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培训结合的完整的职教园区结构。以河南省5个示范职教园区为例(见表3-13),园区内同一层次的学校类型都不相同,专业设置自然不同,同一类型的院校层次又不相同。职教园区通过科学地选取入驻院校,优化了园区的专业布局,完善了园区的职业教育结构。
表3-13 河南省职教园区专业布局统计
园区不断整合入驻院校的专业设置 河南省职教园区在院校入驻或确定入驻后不断优化各院校的专业设置,以打造园区内职业学校的特色专业。例如,鹤壁职教园区已入驻5所职业学校,园区推行“一校一品”,实现特色发展。在园区内院校特色和品牌建设方面,鹤壁汽车工程职业学院以汽车专业为主体,河南煤化职业技术学院以煤化专业为特色,鹤壁机电信息学校以电子信息技术、现代制造技术专业为特色,鹤壁高级家政学校及护士学校以家政服务和护理类专业群为特色。通过特色专业的打造,鹤壁职教园区成了省级示范职教园区。又如,郑州市郑东新区职教园区以郑州旅游职业学院为龙头,整合了郑州市艺术工程学校、郑州市经济贸易学校、郑州市信息技术学校、郑州市商贸管理学校和郑州市科技工业学校共5所学校的专业后,再安排这些院校按专业进驻园区,在每所学校拥有2~3个优势专业的基础上,依托郑州旅游职业学院设置“10系2院”,把职教园区建成产、学、研相结合,中高职教育相衔接,学历教育与短期培训互补的职教基地。此外,洛阳职教园区内,洛阳师范学院在园区中心区周边布局文、理、工、医、教等学科组团和体、音、美等专业,并利用结合现代和古典元素的建筑呈现专业设置,以彰显学校的学科专业特色。根据发展需要,洛阳师范学院增设了幼儿教育学院、软件学院、传媒学院、旅游学院、工学院、医学院和环境与建筑工程学院等,将学校本科专业增加到了70个。按照资源共享、集约发展的思路,园区将自身建设成为专业有市场、学校有特色的人才培养基地。
2)职教园区专业布局协同区域发展。
园区专业设置对接区域产业发展 《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要求“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铝精深加工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推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电池、光伏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河南省职教园区积极推进职业教育资源整合和专业的布局调整,兴办特色学校和专业,对接区域产业发展,为区域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产业提供急需的专业技能人才。以河南省5个示范职教园区为例,园区的专业设置与邻近产业集聚区的主导产业的要求比较吻合,而且职教园区的专业设置多涉及河南省正在重点培育和支撑发展的产业(见表3-14)。
表3-14 河南省职教园区专业、主导产业统计
园区专业布局协同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 河南省《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的决定》中要求职教攻坚按照产业布局整合教育资源,促进优胜劣汰,优化学校布局,调整专业结构,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例如,许昌市按照“围绕产业办职教、围绕产业育人才”的理念,打造了电子电器、计算机、旅游服务、数控技术、机械加工5个省级品牌专业,培育了陶瓷制作、电力、花卉3个市级重点专业,逐步建立了符合行业企业人力资源需求、与区域经济结构相适应的专业结构。许昌市职业教育园区协同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园区内的许昌电气职业学院围绕国家电气行业和中原电气谷建设对人才的需求,设置了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数控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经济管理等专业。再如,周口市是农业人口大市,工业基础薄弱,外出务工人员多。周口市在发展职业教育的同时十分注重农民工的职业培训,因此周口职教园区开设的专业多要求其同时适应市场和农民的需求,专业设置多涉及农民工技能培训,教育和鼓励农民在转移就业前学习和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推动农民工增收致富。职业园区作为政府统筹的职教工程之一,其专业布局应该服从整个区域的专业结构,与区域职业教育专业协同建设,才能促进具有区域特色的职教体系的建设。
(2)存在的主要问题
1)整体搬迁的院校专业布局需要优化。
在工业转型升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下,河南省提出要加快调整职业教育专业结构,建设职教园区的同时优化各入驻院校的专业设置,以促进职业教育的集聚、集约发展,从而更好地为产业集群化服务。在职教园区建设过程中,有些园区把选取的职业学校整体搬迁进职教园区,并未对各入驻院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优化,因而出现了部分院校专业同构的现象。以三门峡职教园区为例,三门峡市在陕县张湾乡政府所在地以南建设了职业教育园区,先期将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三门峡市技工学校、三门峡市财经学校、三门峡市卫生学校、三门峡市体育运动学校5所学校整体迁入,并将各校现有校区进行置换。三门峡市希望通过职教园区这一平台建设,整合职教资源,做大职教规模,优化提升职教层次和水平。三门峡职教园区整体搬迁的5所学校中有4所都是中等专业学校,其中三门峡中等专业学校、三门峡市技工学校、三门峡市财经学校这3所学校出现专业设置重复的现象,重复的专业有计算机应用、电子商务、动画制作、数控技术、机电、焊工等,如表3-15所示。所以,对于院校整体搬迁入驻的园区来说,还需要优化各院校的专业层次及结构,使各院校的专业具有特色又自成体系,使园区实现共享、集约发展。
表3-15 三门峡职教园区已入驻院校专业设置
注:根据各职业学校官方网站资料整理。
2)对接产业集群的特色专业设置缺乏。
“十二五”期间,河南省处在工业化中期加速发展阶段,经济发展依托产业集聚区和骨干企业,加快承接产业链式转移,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在此期间,河南省决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汽车零部件、食品、铝精深加工等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推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绿色电池、光伏等一批新兴产业集群,积极承接服装、家电、制鞋、陶瓷、家具、玩具、五金等劳动密集型产业集群式转移。在此背景下,河南省职教园区专业设置应该对接区域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在整理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本研究发现河南省职教园区专业设置与区域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吻合度不高。下面以河南省5个示范性职教园区的专业设置为例进行分析,详见表3-16。这些职教园区涉及的专业为已入驻院校的主要专业,重点发展的产业为河南省“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郑州市的特色产业集群最多,但职教园区主要专业中,只有汽车工程类专业对应汽车零部件产业,财税类专业对接金融业;周口职教园区中,服装类专业对接制鞋业,但园区专业设置没有设计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开封职教园区中,旅游类专业对接旅游业,但汽车类专业设置不够;鹤壁职教园区中,陶瓷产业和有色金属业都没有相应的专业设置;南阳职教园区中,农业类专业涉及生物技术产业,但盐化工产业却没有相应的专业设置。
表3-16 河南省职教园区专业、产业分析
注:根据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相关材料整理。
(三)河南省产业集群化背景下职教园区布局优化的对策
河南省鼓励有条件的地方集中力量建设职教园区,新建的职教园区要与当地的产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吸引重点企业入驻,促进校企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逐步形成区域性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所以,河南省各地建设职教园区需要分析可行的条件,利用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落实职教园区产教合作等优秀的办学理念,真正实现园区的集约、共享发展。
1.依据产业集群布局优化园区地域布局
(1)科学开展园区建设可行性论证。
建设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目标。河南省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探索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过程中,把职教园区作为整合区域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的抓手之一,在各地兴起了建设职教园区的热潮。自2009年以来,河南省为了推进经济的转型升级,开始大力建设产业集聚区,培育产业集群。职教园区的健康发展必须适应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河南省职教园区建设应对接河南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统筹布局。河南省地区发展差距较大,各地产业集群化发展的水平也不同,而职教园区建设是一个费时费力的大工程,各地应该充分论证产业集群化趋势下建设职教园区的可行性,在必要的地区科学建设职教园区,发挥其集聚、集约的功能。
职教园区的可行性论证要建立在对地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程度和职业教育发展情况统筹把握的基础上。职教园区建设的可行性论证应包括三点:①必要性分析;②可行性条件分析;③社会效益分析。其中可行性分析包括职教园区的建设规模与方案分析、园区建设的资金估算与融资体系分析、园区选址与总体规划分析和园区项目管理与实施分析。只有在必要和可行的情况下建设职教园区,才能让职教园区成为各地优化职业结构的有效措施。只有对园区建设进行科学的规划和管理,才能让职教园区成为各类职教资源集约、共享发展的基地。
(2)职教园区建设立足本地辐射周边。
河南省职教园区是各地整合职业教育资源、优化职业教育结构的重要成果,也是河南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完成职教攻坚目标的必要任务之一。职教园区承担着为当地产业发展提供教育和培训的责任,因此必须提高自身的辐射能力,以带动区域职业教育整体发展。河南省产业集群化发展趋势下,各地都有数个产业集聚区,每个产业集聚区都有一个或几个重点发展的主导产业。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增强职教园区的辐射能力:①引进有特色的职业学校,如地区的主导产业要求重点发展旅游业,当地的职教园区可以选取合适的旅游职业学校入驻,一方面可以培养产业需要的人才,另一方面也可以扩大园区的吸引力;②政策倾斜支持职教园区重点专业建设,河南省职教园区属于政府主导型职教园区,在建设重点发展专业时可以向职教园区倾斜,以点带面,带动园区整体发展水平;③打造园区品牌,从职教园区的选址、规划、融资模式、办学模式、专业设置、空间布局模式等各个方面打造特色职教园区,扩大职教园区的影响力;④完善园区的交通设施和基础服务设施,为企业入驻、合作办学奠定基础,便利的交通也会增强园区的吸引力,吸引外地人定居新区、投资新区,为园区发展提供更好的平台。
(3)创新园区空间布局模式。
职教园区是职教资源集约、共享发展的载体,园区的空间布局影响集约效果的发挥和共享效果的实现。现有研究认为,我国职教园区比较有效的空间布局模式总体可以分为三种。①集中布局:园区内功能分区明显,一般分为教学模块、生活模块,实训模块和公共模块,各模块间比邻分布,地理上分布紧凑;②圈层布局:园区以共享区为核心,各个圈层分别布局教学区、生活区等各个分区;③相邻带状布局;园区内的生活区、教学区、实训区和共享区空间上相邻呈带状,各区之间距离较短。以上三种方式都有利于职教园区实现集约和共享功能。例如,河南省三门峡职教园区采用簇状核心式双轴线布局模式,园区核心地区集中布局公共设施和绿地(公共设施包括公共教学区和后勤服务区),呈南北走向,各学校的生活区、教学区和预留区均直面中心区,围绕中心区形成簇状布局。三门峡职教园区的空间布局不但能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资源集聚共享,还能构建开放、交融的空间环境,达到单独办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河南省的职教园区多数还处于建设雏形阶段,园区的共享区特别是商业设施和娱乐设施等十分匮乏,再加上各院校“五脏俱全”,虽然只拥有基本的运转设施,但各院校间建有围墙,互不往来。针对这一情况,河南省职教园区的空间布局模式急需优化,地方政府在规划调整职教园区时可以在借鉴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创新园区的空间布局模式,建设具有河南特色的职教园区空间模式。河南省职教园区后期建设应根据自身定位和自身特有的区位条件,在引入新的院校时及时调整其与已入驻院校的空间关系,不断完善园区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尽快实现整个园区的资源交流与共享。
2.依据产业集群化水平优化园区层次布局
(1)合理配置入驻院校的层次结构。
河南省有18个市级职教园区,园区入驻学校主要有本科院校、高职院校、中职学校、技工学校和培训学校五大类。当前,河南省职教园区办学层次存在以下问题。
1)同类型的院校层次比较单一,例如旅游类的学校只有中职层次的学校或者只有高职层次的院校,同类型学校的集聚效应没有得到实现,而不同类型的职业学校对实训基地、图书馆等公共设施的需求不同,各职业学校间很难实现共享。同时,院校层次单一会加大园区的建设成本,降低职教资源的共享率。
2)园区内重点院校的比例小,有些园区引入的十几所学校中,重点院校只有一两所,且只是市级重点或者省级重点。职教园区重点院校少,一方面会降低园区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招生将会比较困难,园区也难以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会导致校企合作难以进行,企业以营利为目的,更看重人才的质量,多数企业更希望和重点高校或者重点职业学校合作,若园区内院校的层次较低,会降低企业与之合作的意愿。
针对河南省职教园区层次布局存在的问题,地区政府在建设职教园区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在产业集群化的趋势下,应积极探索产业集群与职教园区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②支持职业学校在园区内集聚,科学选取入驻院校,优化同类院校专业设置,在实现不同层次院校间资源共享的同时,完善专业培养体系;③加强重点院校的建设,一方面选取重点院校入驻职教园区,另一方面建设园区内已入驻院校,推进其办学水平和层次的提高,培育重点院校,从而带动整个园区积极发展。
(2)提高园区办学水平。
河南省响应国家政策,积极构建现代职教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地方依托优质教育资源建设职教园区,实现职业学校的集聚发展,打造职业教育的品牌。河南省职教园区建设的范围广、规模大,但由于建设时间较短、优质职教资源有限等情况客观存在,园区办学水平普遍较低,职教园区的品牌尚未塑造成功。职教园区需要为河南省产业集群化提供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同时,也需要为产业集聚区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所以提高职教园区办学水平,夯实职教园区的办学质量迫在眉睫。河南省职教园区建设已经有了科学理论的指导,接下来要提高园区的办学水平,只需落实已有的园区发展模式,保障园区发展目标按质按量完成。河南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要求创新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完善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职业学校办学机制,鼓励校企融合、引厂进校的产教合作模式。这些模式依然适用于职教园区办学,因此,地方政府在建设职教园区时可以引厂进园,让园区内院校与企业实现近距离合作,共享资源,开展订单培养等。园区也可以与园外企业合作,让学生到企业实习,企业员工到学校培训。例如,鹤壁市围绕“十大产业、三大战略支撑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园区内建设了一批企业化管理、投入主体多元化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并按照“产教一体,校企一体”的模式,实施“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把职教园区建成资源共享、多校育人的示范区,以及产学结合的服务区。地区政府在发展职教园区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园区的指导和监督,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考核园区发展目标的实现程度,并根据区域实际和产业发展的要求及时创新园区办学模式。
3.对接产业转型升级调整职教园区专业布局
近年来我国经济迎来了新一轮产业转型升级和科技创新的大潮,区域产业竞争更加激烈。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其农业产业化经营已由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河南省工业产业层次低,产业结构性矛盾突出,面对日益增强的能源资源与环境约束,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在这种情势下,河南省要求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园区集聚,加快培育特色产业集群,以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在河南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趋势下,全省各地职教园区专业设置应紧跟产业转型升级的具体要求,不断优化园区院校专业设置,建设发展产业集群化急需的专业。
(1)优化入园院校的专业结构。
河南省有18个产业集聚区,在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同类型集聚区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职教园区对接产业集聚区,园区的专业结构也应不断调整,以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河南省产业发展重点包括:①发展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具体指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轻工、建材等六大产业;②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具体指化工、有色、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③积极培育先导产业,具体指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先导产业;④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具体指制造业服务化与服务外包业、现代物流业与电子商务、工业设计与研发服务、信息服务与软件业。
河南省是农业大省,为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其农业发展借鉴了工业集聚区的发展模式。2013年,河南省规划建设了139个农业产业集群,并要求各级政府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管理者和员工的培训纳入产业集聚区人才培训体系当中。河南省139个农业产业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以下地区:信阳市16个,周口市13个,驻马店11个,郑州市11个,南阳市10个。河南省职教园区专业设置还应根据当地农业发展水平和农业产业集群的发展特色进行科学调整,加强涉农专业人才的培养,及时优化涉农专业的结构。
(2)建设产业集群优势与特色专业。
为了推动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河南省围绕企业技术改造实施了主导产业提升工程,鼓励引导迁建、改建、扩建的技术改造企业按产业性质和产品特点向相关示范基地集中,支持引导产业集聚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主导产业发展壮大,支持示范基地内龙头企业及配套企业协同改造,推动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河南省产业集群发展重点要抓好七大领域和产业集群发展,包括:电子信息、家电、食品、纺织服装、家具、铝及有色金属深加工、新型建材。因此,河南省职教园区专业设置应对接重点发展的产业集群及领域,开设与重点产业集群及领域紧缺人才相关的专业,提高已开设的相关专业的培养质量。在省级和国家支持资金优先支持相关产业集群技术改造的背景下,优化园区专业设置结构,提高园区人才培养质量。另外,河南省农业产业集群建设时间尚短,正处在发展的上升期,需要大量的涉农专业人才,职教园区专业设置应积极开展相关专业需求调研分析,为河南省农业转型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
4.构建园区就业与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为了发挥自身人力资源的优势,承接产业转型升级,河南省实施了全民技能振兴工程,实现向人力资源强省的转变。河南省建设职教园区就是为了整合职教资源,更好地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从而为产业集聚、集群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在河南省产业集群化趋势下,一方面,职教园区应该建设人才资源展示平台,在提高园区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吸引企业前来投资办学,进行校企合作;另一方面,各地政府应该对产业集聚区开展人才资源需求预测,公布集聚区所需人才岗位需求、职业要求等,并不断完善集聚区就业信息平台,为职教园区人才培养提供指导和参考。
(1)完善产业集聚区就业信息平台。
为了加快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河南省实施了急需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要求各部门根据行业、产业发展的需要开展技能人才现状调研和需求预测,构建起企业、行业(协会)、人力资源中介服务与政府部门间畅通、快捷的技能人才供需信息网络。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发展需要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产业集聚区建设也应建设就业信息网络,加强对集聚区人力资源需求的预测,并公布集聚区人才需求的日常动态(包括人才需求类型、岗位要求、层次数量等)。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处在不断发展壮大的阶段,产业调整频繁,对人才的结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所以要不断完善集聚区的就业信息平台,为职教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
(2)构建园区人力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河南省开展全民技能振兴工程,鼓励各地开展高技能人才评选活动,要求逐步提高生产一线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和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高素质劳动者和有效技能型人才对社会发展的贡献。河南省职教园区可以开展园区职业技能大赛,评选优秀技能型人才,并给予先进技术技能型人才一定的奖励和政策优惠,拓展人才展示平台;通过电视、网络等传播平台扩大职教园区的宣传,推介园区人才培养成果;不断完善职教园区及各院校的官方网站建设,明确展示各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方向、培养周期及规模等。
三、新制度经济学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创新是在一定的原驱力推动下,在现有制度环境基础上,通过一定的组织形式,借力一定手段,达到增进收入的制度安排过程。原驱力既有内部驱力,也有外部驱力。内部驱力主要来自个人、社团和政府都试图在这个过程中减少实施成本和摩擦成本,从而在宏观上谋取经济投入的最大收益,微观上则可以约束主体行为,对不同主体的行动空间及其责权进行边界框定,缓解社会利益冲突。外部驱力包括:外界出现了以前不曾有过的新条件,使风险情况变化,交易成本下降,或者新的生产技术被采用,出现了利益机会;现有制度发明了新的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方式,使制度创新有获取潜在利益的机会;政治、法律、社会经济环境等发生了变化,为某一个集团创造了获取利润的新机会,或者是重新分配现有利润的机会。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使原有的制度均衡被打破,出现新的利益分配格局,从而驱使制度变更或革新。总体来看,制度创新的原驱力在于预期净收益超过预期成本。
(一)职教园区是职业教育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包括制度诱导性变迁和强制性变迁两种形式。诱导性制度变迁是自下而上的创新过程,由个人或一群人在响应获利机会时自发倡导、组织和实行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则相反,是自上而下的创新过程,是国家在追求产出最大化目标下,通过政策法令实施来完成的。强制性制度变迁又分为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和没有需求的强制性制度变迁。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先有制度的需求,然后决策者根据实际,适时、主动地推进制度变迁,以满足制度的需求,解决制度的缺口,也就是说,国家在使用强制力时有很大的规模经济,并且可以在制度变迁中降低组织成本和实施成本。职教园区是以职业学校为办学主体,在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社会等多种力量的参与下,让若干所职业学校和科研机构在某一地域集聚并达成一定规模,形成以资源共享、能力互补和产学研一体化为主要目标的整合群集。职教园区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制度创新,是需求回应性强制性制度变迁,其基本逻辑是:我国的职业学校办学普遍存在着基本建设重复、专业设置雷同、贷款包袱沉重等问题,加之优质教育资源比较短缺,使得有限的教育资源运行效率低下,资源浪费严重。面对这一现实,政府要求职业教育要转向集约化发展,走“质量第一、效率优先、规模适度”的发展路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2005年)提出:“推动公办职业学校与企业合作办学,形成前校后厂(场)、校企合一的办学实体。推动公办职业学校资源整合和重组,走规模化、集团化、连锁化办学的路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加强省级政府教育统筹,促进省域内职业教育协调发展和资源共享。”我国的职教园区、职教集团等职业教育集约化形式多为政府主导型。
(二)职教园区的新制度经济学价值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不同的制度提供不同的激励结构,从而产生不同的经济绩效,于是,产生相对较高的经济绩效能力是一种制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力。职教园区是提高职业教育经济绩效的有效模式,其根本价值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集聚效应,实现规模经济
在经济活动中,无论是生产性经济活动还是经营性经济活动,只要在区域上达到比较明显的集中,呈现出一种地理性集聚的经济状态,就能降低经济成本,产生范围经济。职教园区以集约、高效为价值取向,以资源整合、软硬条件共享为目标,几所或十几所职业学校集聚在一起,有形的地理集中,优化组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职教组织形态,克服了单个学校或企业在追求规模效益和扩张过程中的结构刚性,促进了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其他组织及个人之间教育元素的相互渗透,实现了职教资源的重组和优势互补,内在地促使职业教育经济活动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范围经济。职教园区建设,在管理体制上,是对传统的“一元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投资体制”的变革,承担了政府从“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政府”而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职能,如合作办学权、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等,实现了职业教育体制从分散到集中、从一元到多元的转变。在管理方式上,职教园区是职业教育、职业学校从粗放型管理转向集约型管理的有效载体,是转变职业教育增长方式的有效模式,是推进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重点的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路径选择。
2.降低办学成本,提高办学效益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交易费用是人们为完成交易必须支付的成本费用,如发现交易伙伴的成本、了解交易价格的成本、讨价还价的成本、订立交易契约的成本、履行契约的成本、监督契约执行和制裁违法行为的成本等。新制度经济学家科斯在提出交易费用时,证实企业在自由价格机制交易中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这种交易的费用,把原来的一部分外部交易转化为企业内部的非交易行为。
职业学校办学的交易费用包括: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成本,即合理配置职业教育中的人、财、物等有形资源造成的资源合理流动的费用;职业教育中的人员组织、监督与管理成本,即管理学生、教师、教育行政人员、教辅人员等与教育有密切关系的人的费用;职业教育的信息成本,即获取与教育相关的信息如学生的学习成绩、实践操作能力、升学状况、就业分配等方面信息的费用;职业教育活动之间、职业教育组织之间,以及职业教育组织和其他组织之间的社会协调成本,如职业教育活动的搭配,职业学校之间衔接、合作,学校与家庭联系、与政府或社会其他机构配合等方面的费用;职业教育制度的运行与维护成本,即规范和约束职业学校教职工或内部组织的行为而制定的,维护和监督实施各种计划、目标、任务、规章制度和法规所耗费的资源。
职教园区能有效降低教育中的交易费用,提高教育效益。首先,职教园区可以降低学校招生费用。在招生时,职教园区管委会会进行统一宣传,组织有关人员到各地开展招生工作,避免同一个地方、同一所学校重复派人招生,减少资源浪费。一段时间以来,学校为了降低开学后的学生流失率,往往安排预录学生对学校的办学条件进行实地考察。如果由管委会统一安排,学生一次性对各成员学校进行考察,也可大大降低招生整体费用。其次,职教园区可以降低人力资源成本费用。职教城管委会统一招聘教职员工,并在职教园区内人力资源共享,这能够节约各学校单独招聘教职员工的人力资源成本。再次,职教园区建设可以降低学校运转费用。由职教园区管委会统一制定规章制度、培养目标,制订教学计划,统一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的监控检查等,减少重复制定与维护成本。最后,职教园区还可以降低职业学校的协调费用。由职教园区管委会统一协调与政府、与上级主管部门的关系,与行政部门进行一次接触就能解决多个成员学校的共同问题,提高了办事效率。
(三)职教园区建设的新制度经济学策略
1.明确责任担当,推动协同创新
我国的职教园区主要是政府主导型,从一定程度上讲,职教园区的各利益相关者原初并没有内在的聚合动机,因此政府在制定职教园区建设规划、建立多元投资体制、提供公共服务、培育职教园区文化、推行职教园区品牌建设、规避办学风险、促进政校企协同创新等方面扮演着主导角色。
职业学校的招生就业能力、学科专业涵盖力、科技创新能力、协同管理能力等决定着职教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需要职教园区内学校协同整体发展。但同时,职教园区内的职业学校又是独立办学的法人单位,是独立核算的经济利益实体,如果忽略了学校各自的经济利益,就不能整体提高办学效益。因此,职教园区内职业学校应该明确共享理念,加强竞争与合作,实施错位发展,推进协同创新。
企业是用人单位,是职教园区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直接受益者,企业与市场的需求是职业学校改革与发展的外在动力。所以,企业要实行并实现职教园区对口的“订单教育”“半工半读”培养;要参与人才需求预测、人才目标规格与要求制定;要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协同开展专业规划与建设、制定专业标准、开展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开展教学质量监督与评价;还要提供实习实训基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提高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
2.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品牌效应
职教园区要想在市场经济背景下获得较大的发展,增强市场竞争力,从成立伊始,就要坚持特色发展,关注职业教育质量和职业学校品牌,促进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路径依赖,充分发挥品牌优势,提升品牌价值。
当然,坚持特色发展、形成品牌效应的前提条件是加强职教园区内涵建设,通过内涵建设,可以提升基础能力,提高对经济社会的服务能力。据此,职教园区对外需要共同使用营销系统,在宣传、推广方面采用团队式营销方式,减少交易成本,增强社会影响力。对内需要建立标准化的组织建制,加强组织建设,提高组织治理能力;健全培训体系,定期培训职教园区从业人员,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培育职教园区文化,发挥文化内聚力,提高文化软实力,提升职教园区核心竞争力和整体实力。
四、集聚经济理论
(一)集聚经济理论分析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是这样一种经济现象:产业的生产活动,或是贸易与商业的交易活动,或是其他与经济行为有关的生产性活动(劳动力集聚)和非生产性活动,在区域上达到比较明显的集中倾向,并呈现出一种地理性集聚的经济状态。阿尔弗雷德·韦伯认为:“集聚经济是一种优势,是一种生产的廉价或生产的市场化。”胡佛把集聚经济看成一种会产生内部规模收益递增、地方化收益和城市化收益的优势。依萨德认为,在地区上集聚经济表现为一种生产和劳动的高度分工。保罗·克鲁格曼认为,在集聚经济的概念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是外部的经济规模及收益的递增。
(二)获得集聚效益是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内在动力
各区域建设职教园区的主要目的是实现职教资源的共享,进而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但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把各种职教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那么,如何才能使职教资源的拥有主体把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呢?那就要使职教资源的拥有主体从资源集聚中得到利益。在利益的驱动下,职教资源的拥有主体就有可能把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那么,职教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能给各主体带来什么利益呢?
1.资源集聚有利于实现规模效益
职教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和提高管理效益,进而实现职教资源的规模效益。
(1)有利于降低交易费用。
职教的交易费用主要包括:职业教育资源的配置费用;职业教育中人员的组织、监督和管理费用;职业教育发展的信息费用;职业教育活动之间、职业教育组织之间,以及职业教育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协调费用;职业教育制度的运行与维护费用,等等。而职教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有利于减少这些费用。
(2)可以提高管理效益。
在组织结构上,职教园区实现了从单个成员的“航空母舰式”结构向“联合舰队式”结构的演变。在管理方式上,职教园区有利于粗放型职教管理方式向集约型职教管理方式转变。集约型职教管理,就是以节俭、高效为价值取向,集合职教发展中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进行统一配置。建设职教园区,必然要整合职教师资、职教实训基地等软硬件资源,实行资源共享,必然要优化职教的各项功能、减少职教办学的操作环节,必然要提高职教的运作效率和服务品质,产生规模化效能。在管理体制上,职教园区的影响集中表现在对传统的“一元化的办学体制、条块分割的领导体制、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和单一的投资体制”的挑战与变革,职教园区承担政府从“全能政府”到“有限政府”分化出来的一部分职能与权力,如专业设置权、课程开发权、合作办学权等,实现职业教育体制从一元到多元、从分散到集中的转变。
2.资源集聚有利于获得正外部性
马歇尔认为,集聚在一起的有利益或功能联系的各种资源可以得到正的外部性。这种正外部性在职教园区资源共享方面表现如下。
(1)有利于职教信息的外溢。
职教园区是各种职教资源的集聚地,园区内各种职教资源之间会进行信息交流,这些信息交流有利于促进职教的发展。以教师资源为例,各职业学校集中在职教园区,意味着各职业学校的教师之间会发生各种接触。这种接触既有正式的,比如参加各种教师会议、各种学术活动等,也有非正式的,比如参加小型私人聚会等。在非正式的接触中,教师会进行各种信息的交流,而这种交流有助于大家相互了解新教学方法、新课题等与职教发展有关的信息。在职教园区集聚的职业学校越多,参与这种非正式活动的教师也越多,交换的信息就越多,教师拥有的信息越多,职业学校就越具有竞争力。
(2)有利于提高不可分资源的利用效率。
当各种职教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时,某些职教资源的利用率就会提高。以实训基地为例,某些实训基地的建设需要大量的资金,如果只有一所职业学校,则该职业学校必须承担其全部的建设费用。但是,当众多的职业学校集聚在职教园区时,这笔费用就可以由多所职业学校一起承担,每所职业学校所承担的费用也就相对有限,从而提高了资金的利用率。
(3)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充沛的劳动力。
当众多职教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时,职教园区每年就会培养大量的劳动力,而充裕的劳动力供给可以降低企业搜寻、培训和解雇劳动力的成本,这会吸引一大批企业集聚于职教园区周边。这样既使职业学校的学生找到了工作,也使企业获得了发展所需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还可以提高职业学校的知名度,更能够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从而形成多赢的局面。
3.资源集聚有利于实现多样性和互补性
当各类职教资源集聚在职教园区时,职教园区内专业的多样性和人才的多样性必然会高于职教资源相对分散的地区。专业的多样性会吸引大量学生在园区内选择职业学校就读,人才的多样性则会吸引大量企业集聚于此。而学生和企业数量的增加会进一步扩大职教园区的规模。当然,职教园区的规模也应与其资源承载量一致,无限扩大职教园区的规模反而会降低职教园区的效能。此外,当各类职教资源集聚在一起时,由于其互补性较强,会造就一大批优势专业,吸引一大批优秀教师,培养一大批优秀学生,孵化一大批优秀企业,从而进一步提升各职业学校和企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五、产权理论
(一)产权理论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关系,是规定人们相互行为关系的一种规则,也是社会的基础性规则。产权是一组权利束,包括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置权等。当市场中发生交易时,实质上是两束权利在进行交换,这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观点之一。激励、约束、外部性、内部化和资源配置是产权的基本功能,其中激励与外部性内部化是产权的最主要功能。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产权安排直接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社会的经济绩效最终取决于社会的产权安排对个人或组织行为所提供的激励及外部性利益内部化的效果。
(二)建构合理的产权制度是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有力保证
职教园区是由多个利益主体组成的,包括政府、职业学校、行业、企业、民间团体及个人等,每个主体都有各自的利益追求。对政府来说,其建设职教园区的目的在于利用各主体空间集聚的优势,发挥正外部效应,从而提高区域职教的办学质量与办学效益。它追求的是一种整体利益,更重视集聚的外部正效应而非各具体部门的内部利益。而对各职业学校、个人、企业、民间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来说,它们进入职教园区首先考虑的不是外部效益,而是内部利益。各职业学校进入职教园区的目标是扩大自身生存空间、扩大办学规模、降低办学成本、提高个体办学效益、增强自身竞争力;企业进入职教园区的目的是获得自身发展所需的人力支持和智力支持。它们在没有任何利益可图的情况下,往往不会考虑自身的资源能否被其他主体所利用,甚至会为了个体利益去消除外部效益。因此,在职教园区各主体利益诉求不同的情况下,可能存在个体利益与集体利益无法统一,外部利益无法内部化的状况,从而背离职教园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初衷。职教园区需要建立一种制度来激励各利益主体,使得外部利益内部化,从而促进资源流动,实现资源共享。
产权可以使外部性内部化,将外部利益转化为个体利益,激励个体,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科斯曾对此进行过分析,他认为,正外部性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可以让别的主体“无偿”得到的收益,而这在产权经济学家看来,是一个新的权利的产生过程,是产权主体在原有的产权范围内行使自己的产权时,产生新的权利——收益权的过程。从科斯的思路出发,一切外部性问题都可以归结为以外部性形式出现的新产权的设置或界定问题,只要这种新权利得到界定,就是对外部性设置了产权,而产权一旦被设置,正外部性就内部化了。简言之,他认为,解决外部性的途径是:只要界定了产权并且允许自由交易,那么市场就可以发挥作用,私人的谈判和交易会自然地修复正外部性所造成的问题。
从这一理论出发,实现职教园区资源共享问题的逻辑起点就在于构建职教园区的产权制度。职教园区内的各利益主体必然要进行“成本—收益”的计算,才能决定其是否与其他利益主体进行资源的交易、共享,以及多大程度上实现资源共享等,而产权制度的主要功能是实现外部性内部化的激励。建立产权制度的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将外部性内部化的过程,只有在职教园区建立合理的产权制度后,各利益主体的“成本—收益”计算才有了真正的意义,也只有在产权制度的保护下,个体所带来的外部收益才有可能通过激励内部化为个体收益,从而实现职教园区资源的最优配置,使得职教园区收益最大化,实现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与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