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生态学视阈下的职教园区——基于教育生态理论视角

从生态视角看,宏观上,教育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布局呈同心环状结构。这是一个以自然环境为最外层、社会环境为第二层、规范环境为第三层、教育为核心的教育生态模式圈,其中各层级生态因子分别满足人的生物、社会以及精神需要(见图3-5)。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该系统具有开放性和有序性,其中的各种要素与环境中的因子相互作用,整体构成一个与环境进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信息传递的复杂系统。贺祖斌.中国高等教育系统的生态学分析[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微观上,教育则聚焦到学校,形成由学校领导决策层、管理执行层和服务保障层组成的引导保障群,由授课教师、行政教师和技术人员组成的传导开发群,由学生组成的继承开拓群。能量流、信息流、物质流在三个功能群之间互相传递,实时转化,与此同时,价值流、知识流、能力流也在富集递增(见图3-6)。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

图3-6 微观教育生态系统

图3-5 宏观教育生态模式

一、职教园区的生态要素

当前,教育生态系统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对于环境的适应很大程度上不能通过改变环境来解决,而是需要通过自身的变革来实现。从教育生态的视角看,职教园区就是一个职业教育主动寻求变革、适应外界环境、实质反映教育与环境共生关系的新产物。职业教育与经济、科技、人口等社会因子的共生关系通过职业学校与区域经济发展,特别是其中的特色产业园区(因为职业教育总是依托于区域发展的,而产业园区又总是根植于一定的区域发展而成长的)的共生关系得到实质性反映。熊惠平.论“三式”共生效应——高职教育“校区—园区”联动机制建设新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5):21-23.

教育生态要素是各种客观存在,是构成教育生态环境的必备条件,而职教园区这个系统包含的生态要素是具体的环境要素和抽象的社会要素,且这些要素在一定程度上或重叠,或交叉,成为复合要素。

(一)环境要素

环境要素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无机的要素,一类是有机的要素。无机环境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条件、温度、湿度等无生命体征的因子,决定了职教园区能否运转;而有机环境要素则涵盖了各种有生命体征的微生物、动植物及人类,决定了职教园区的运转质量。毫无疑问,园区内的学生、教育工作者、居民、工人、职员、管理者等都是这个系统内的有机因子,也是系统主体,各类问题也围绕主体展开。

(二)社会要素

社会要素包括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教育、法律、人口、医疗等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成分。这些社会因子之间彼此紧密联系,控制并引领园区的建设,同时受园区系统影响。这其中,政治、经济和文化是最为主要的三种社会生态因子。政治因子决定系统的前进或后退,经济因子促成了系统内人力、物力、财力的流动,文化因子营造了系统的观念和氛围,深刻影响着职业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的地位和形象,进而对职教园区生态系统的平衡性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三)复合要素

复合要素将部分环境要素和社会要素糅合在一起,使之成为园区系统中极其重要的组成要素。职业学校、车间厂房、企业楼群、居民生活设施等复合要素是园区内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空间载体,也是园区规划建设的意义、作用和效果的实体展示。重要的环境要素如何在社会要素中发挥作用,社会要素的精髓如何具体呈现,都需要复合要素作为载体来表现。

二、职教园区的生态特性

(一)系统循环性

生态系统的基本过程包括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生态系统内部的功能单位都是由这两个过程促成的。虽然两者的性质有差别,前者是往复的,物质能以各种形式重返生态系统,而后者是单向的,生态系统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得能量,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但是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生命的存活与成长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的传递和转化,而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开放而稳定,就是因为物质和能量的不断输入和熵的不断排出,通过持续“排掉无序”来维持“有序”。

职教园区的自然资源、各类建筑、仪器设备、工业产品、废物等是典型物质,在绿色环保主义的倡导下,正逐渐走上循环利用道路;生产生活能源、经费投资、引进人才、在读学生等是典型能量,在流运过程中其中一部分可以转化成物质,不过这些物质在维持系统正常运转时会耗散、消失,仍然需要外界补给。与生态领域的物质和能量关系类似,职教园区的物质和能量也常常结合在一起传输,给园区生态系统增添内在活力与动力。但不同的是,对于职教园区的规划建设而言,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基础,由物质流、能量流搭建出来的价值链的运行是实现手段。职教园区内有很多无形资产(如科学信息、高新技术等),对园区生态系统而言无疑起到增值作用,并且在循环流动中实现了园区的价值交换。价值链涵盖了初始物质与能量从引入到分配、生产、再循环的所有环节,园区生态系统通过职业教育与产业及价值传递,使园区内的学生、教师、工人、居民等有机个体都能获得利益。因此,物质、能量、信息、价值的通畅流动和循环是园区生态系统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多样共生性

许多物种组成一个生态系统,生态系统中的许多功能过程也是由这些物种完成的,而物种多样化可以分散内外界引发的风险,增强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学家达尔文曾指出,有多样的物种才能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群落生产力才能达到最大化。当然,每一个物种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们各自的生存都受彼此之间复杂而多样的关系影响,而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物种间的相互关系。一个物种可以获得的关系有三种:有益、有害和中性,对双方都有利的种间关系可以称为互惠共生。尚玉昌.普通生态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具有互惠共生关系的物种友好互助,在共同的活动中借用彼此的优势来获取各自的利益,有时甚至“相依为命”,以此来保持种群平衡。

除了各种各样的自然生物之外,多所院校和多家企业无疑是职教园区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的最直观体现。为了尽量提高园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样,入驻园区的院校应该包含高职高专院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培训学校等,同时企业也应覆盖多个行业领域,最大限度地达到社会资源的丰富。职教园区的不同要素时常需要通过彼此的合作、互助、共享来达到共生状态,这也是园区系统规划建设的核心理念与灵魂。职教园区通过空间上的集聚降低了运营成本,提高了管理效益,为系统内容要素达到共生状态提供了前提条件。园区的职业学校、企业、政府、中介机构、环境等子系统构成共生单元,是共生关系的基础;教育教学设施、后勤服务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硬件和教育教学环境、政策环境、机制环境等软件构成共生环境,是共生关系的外部条件;各成员单位分配利益形式和组织结构的共生模式,是共生关系的关键。当各成员单位对称互惠,组织园区一体化的时候,园区整体就达到最为理想的共生状态。“对称性的互惠共生是共生系统进化的一致方向”乔琦,夏训峰,姚扬.生态工业园区规划理论与方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6.,由此,成员单位不仅通过园区的资源、品牌、信息等全方位协同作用实现了自身的发展目标,还推动园区整体向更高层次发展,使之成为共存、共享、共赢的和谐统一的生态系统。

(三)动态平衡性

自然生态一直处在运动变化中,并依据三个法则演替:①生态演替是有一定次序的群落改变过程,这种改变有一定方向,因而可以预测;②生态演替是生物群落改变物理环境造成的,即生态演替是生物本身活动的结果,周围的生态环境只起到一定的影响;③生态演替最终将建立一个稳定的生物群落。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8.然而,这种稳定并不是原封不动的,它将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中,保持着动态平衡。这种稳态会被外界或内部的生态失衡打破,在渐进演化中又会逐渐达到一个新的有序状态,在此过程中,群落的功能也在不断地完善和加强,进而演变成更强大的生态网络系统。

同理,职教园区的发展变化也须遵循自然、社会、经济等发展规律,针对性地规划硬环境和软环境将更有利于保持自身竞争优势,增强园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持续性。职教园区生态系统演替的目标不在于结构或成分的增长,而是在于功能的完善,关键不是容纳的实体数量或质量,而是对社会的服务功效。职教园区在萌芽期,需要一个公平的、能够使资源自由流动的氛围;在拓展期,需要充分协调内外要素,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在成熟期,则要巩固优势,加大增值能量的投入,使园区维持高水平协调发展。随着物质、能量、知识、价值积累与人为的规划把控,园区系统得以质变和发展。这种发展是“一种渐进的有序的系统发育和功能完善过程”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所以规划建设职教园区时有必要预留出发展空间并加以设计。

职教园区生态系统既有自然生态系统,又有社会生态系统,还有教育生态系统,其内部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如果采用一元思维、单一的因果矛盾推理或者机械论很难把园区规划问题看得透彻,应该站在教育生态的视角,运用整体的、系统的、动态的世界观彭福扬,邱跃华.生态化理念与高等教育生态化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11(4):14-18.将园区系统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从动态的、联系的角度研究园区规划问题。生态学的基本精神是系统、平衡、联系,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这是教育生态视角的基石,也是本研究的核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