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园区建设模式与实证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三章 职教园区建设的理论基石

第一节 管理学视阈下的职教园区

系统理论认为,一切内部事物与外部事物共同组成一个大系统,每个事物都是大系统不可缺少的部分,每个事物与大系统之间是一种全息的关系;任何事物本身也是一个系统,其内部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系统理论要求研究事物应注意整体和部分相结合,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相结合,外部环境与系统要素相结合,以获得工作的高质量和高效率。王华峰.基于系统科学的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研究[D].天津:天津大学,2002.职教园区可共享的资源有很多种,这些可共享的资源构成了一个系统,利用系统论的观点来研究这些可共享资源,可以使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作为系统的社会作用在系统方法的视角中得到更清晰的把握。

职教园区建设的基本目的是为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种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为此,它首先要投入学生和各种软硬件资源,然后通过有效运转,向社会输出技能型和技术型人才。同时,它还要与其他社会系统(如经济系统、文化系统)进行信息交流,受它们的制约并为它们服务。

一、职教园区的界面障碍

任何一种理论的研究都基于实践并终将作用于实践。我们对职教园区本质及本质属性的探讨,同样也是为了能够服务实践而进行的。职教园区作为职业教育资源空间集聚的一种办学模式,对职业教育的发展和区域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职教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问题,这就需要借助理论来指导、分析、解决。基于职教园区的本质及本质属性,我们从界面的视阈出发,探究职教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学校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存在的困境和障碍。

(一)职教园区界面障碍

“界面”(interface)这一概念源于自然科学,本意主要是描述各种仪器、设备各部分之间的接口关系,通过科学技术哲学的研究进入人文学科,后经企业管理的研究、应用和推广逐渐为社会科学的研究者了解和接受,界面理论在职业教育研究领域尚属比较新的研究领域。章琰.大学技术转移的界面移动及模式选择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2004.在社会科学领域,界面主要是指组织内各部门之间为完成某一任务或解决某一问题而在物资、信息、资金等方面发生的作用关系。对职教园区这一系统而言,界面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作用:积极的作用是界面的隔离可以使职教园区内各组织利益主体系统与环境分开,避免环境中各因素对职教园区系统的干扰,使彼此有一定的自治性和独立性,起到了缓冲和保护作用;消极的作用是界面的隔离使职教园区的主体在信息交流、资源共享、协同发展过程中产生诸多渗透性问题,如信息、文化、性质等的界面障碍会妨碍职教园区功能的发挥。可见,界面是职教园区系统中主体之间及主体与环境之间能量、物质、信息的一个无形的转换介质,它具有选择、过滤、筛选的作用。张永胜,李杰义.企业产品创新界面障碍的产生和消除[J].现代管理科学,2011(6):113-114.在职教园区中最为典型的是职业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在资源共享中存在的界面障碍,分析其界面障碍产生的原因,对推进职教园区主体之间及主体与环境之间功能的有效发挥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界面障碍的产生原因来分析,职教园区的界面障碍主要有信息黏滞和主体差异两类,这两类也是职教园区在资源共享、协同创新中最重要的障碍。

1.信息黏滞引起的界面障碍

来自不同信源的信息对于有不同分辨能力和不同目标取向的主体而言,存在信息或资源不对等的情况,示范性职业学校与普通职业学校不论是在硬件资源还是软件资源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资源的不对等是引起资源共享界面障碍的基本原因。不同的职业学校和部门之间追求目标的不同是界面障碍产生的重要原因,在职教园区资源共享过程中,各种不同的信息在整个职教园区系统内流动,尤其是随着职教园区系统一体化趋势的加强,职教园区涉及的信息也越来越庞杂。各职业学校和部门之间将产生和涉及大量信息,而问题解决所需要的信息则分布在不同的学校和部门之间,由于不同的职业学校对自身领域的信息占有充足,而对其他协同组织的领域知之较少,这就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信息在传输中的黏滞,可能导致信息传输通道受阻,使主体间信息产生界面障碍。

2.主体差异引起的界面障碍

主体间性质的不同是界面产生的基础,主体间性质的差异和各自内部特殊的矛盾在发展作用关系时将不可避免地产生界面障碍。以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界面障碍为例,学校是公益性事业单位,而企业则是营利性的,主体之间的性质存在本质区别。当职教园区一项总体任务被分解到不同的职业学校之后,这一任务会因不同的职业学校或部门而有不同的要求,如在完成时间、操作模式、角色地位等方面存在差异,这就使得各个职业学校局限在自己的任务和职责范围内而忽略了与其他职业学校或部门的协同与配合,甚至有时会出现矛盾和冲突,导致工作界面的隔离,阻碍组织目标的实现。职教园区作为一个教育园区,其管理涉及文化因素很多,尤其是在个性化文化大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职业学校间的文化冲突已成为职教园区资源整合、共享时界面协调问题的重要来源,处理文化冲突也成为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管理中一项日益重要的任务。

(二)职教园区界面障碍原因

在对职教园区的本质及本质属性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基于界面管理的视角分析职教园区界面障碍的原因时,不难发现职业教育资源的优化与资源的共享,归根到底是主体之间的协同。主体之间可分为主体内部之间和主体外部之间两类,应用到职教园区就是职业学校之间和学校与企业之间。

1.学校之间

(1)动力不足。

由于传统、历史、地区、管理等多方面原因,我国各类职业学校在办学层次和实力上存在较大差异,职业教育水平参差不齐,优质职业教育资源的占有者很容易产生自我保护心理,不愿与其他学校共享,以产生人才培养的竞争,进而失去自身在长期发展中积累、形成的优势,这使得职业学校间资源共享的内动力不足。因此,这就需要政府部门协同各方建立有效的共享机制,各自形成自身发展的生态位置,培养职业学校资源共享的意识,增强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程度。目前职教园区中的院校共享资源的意识普遍不强,大多数职业学校原本并不相邻,在彼此间缺乏共享传统的基础上建立共享意识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职教园区内的部分职业学校是某些职业学校的新校区,有的新校区虽然与老校区有资源共享的经历,但新的空间环境赋予了新的资源共享条件和氛围,这些新条件和新氛围导致有些职业学校间的互补性不够强,甚至导致有些职业学校只注重加大自身资源投入而忽略资源共享。

(2)内容单一。

职业学校可共享资源的类型和层次的丰富性决定了职教园区资源共享内容和形式的丰富性。目前,职教园区资源共享虽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处于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硬件资源(运动场、教室等),软件资源(如职教师资、职教课程)的共享程度相对较低,使得其共享的层次较浅,共享的载体和内容较单一。这主要与职教资源的属性和边际成本有关。硬件资源具有公共产品属性,可重复使用,即使磨损也较易计算边际成本;而软件资源则具有俱乐部产品属性,一旦重复使用,就会涉及比较复杂的边际成本问题,实际中不易操作。张扬.职教园区资源共享机制建设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11.例如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将原来分散的8所院校的相关专业进行整合,整合后将这8所院校划分为相对独立的6个校区,园区内职业教育资源共享主要体现在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体育场等基础设施的共享上,课程、教师、讲座等资源共享则很少。在职教园区与周边企业资源共享方面,园区、企业资源共享也主要局限于场地和设备的共享,在信息、管理、技术方面的共享较少,园区和企业缺乏深入的互动和共享。

(3)效益不高。

职教园区资源共享的质量较差,主要反映在对共享课程的管理上。目前,位于职教园区的很多院校对课程资源的共享缺乏整体规划,对已开展的共享课程很少进行深入、系统的总结,对共享课程的环节几乎没有进行过梳理,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师生的评价等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管理体系,同时,在教学计划、学籍管理、培养目标等方面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此外,对共享课程学习效果的考核也存在不少的问题,较少关注学生创新能力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选课只求获得学分,能否学到技术已变得不重要。还有学生认为,外校的教师对自己没有约束力,导致学生缺课、逃课成为普遍现象。部分教师认为,听课的不是本校学生,他们能否学到知识与自己无关。同时,很多职教园区在对分散的职业学校进行统筹规划的过程中,将各类职业学校专业进行整合,实现组合优势,这也造成很多职业学校专业大量减少,无法共享资源,一些实训基地也成了各自的专属实训基地。

2.校企之间

(1)目标不一致。

目标是影响组织发展的关键因素,体现在组织理念、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行为及成员表现的方方面面,是一个组织获得发展的核心能量源。不同的组织会因自身特点拥有不同的组织目标,企业和职业学校也不例外。企业的目标是生产或服务,通过市场交易实现盈利,获得组织发展的物质保证。简单地说,企业是一种以营利为目的的社会组织;而职业学校的目标是通过提供教育服务,培养身心健康发展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是一种非营利的公益性组织。在社会主体之间经常会出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状况,职业学校和企业组织目标不同,两者要想实现合作,必然需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有可能实现。这也是校企合作作为一种育人理念和模式,虽已在职业教育中实践多年,但其深度发展一直是一个难题的原因。职教园区从资源共享着眼,从空间集聚入手,推动职业学校和工业园区融合,但是两者组织目标的相互矛盾,始终是校企合作难的症结所在。在有空间优势的前提下,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是推进职教园区校企合作的关键。

(2)职能不相同。

不同目标需要运行不同的组织结构来实现,组织结构直接影响组织职能的实现。企业的职能是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他的功能都是衍生的结果,如科技创新、管理变革、文化打造等;而职业学校的职能则是技艺授受,通过技艺授受实现育人的目标,而诸如文化传承、公共服务、输出人才等则是由技艺授受派生出来的。企业和职业学校做的事情不同,想要消除两者之间的界面障碍存在很多困难,企业不能为了培养需要的人才而放弃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学校也不可能为了追求利益而放弃培养人才。虽然在实践中有一些大型企业办学校,一些职业学校办企业的例子,但这只是总体中很少的一部分,不可能成为趋势,也很难全面推广。更多的还是企业与学校各司其职,履行社会分工中组织所获得的特殊职能。职教园区一般都选址在工业园区或企业集聚地邻近,借助一些政策法规的激励或约束(如企业提供学生实习机会可获得税收减免等),促进职业学校和企业在职能方面的对接,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融合。

(3)文化不相通。

文化是群体或组织等在长期的活动过程中形成的被大多数成员认同的价值观念。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形成的,被组织成员认为有效而共享且共同遵循的基本信念和认知;而校园文化是以师生为主体,以课外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企业文化的核心是品质、效益等,学校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品格等,同时由于两者主体存在较大的年龄差异,成员心理成熟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更拉大了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在现实中,许多职业学校为了让其学生符合企业的需要,不断把企业文化引入学校教学中来,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一种文化的存在依赖于一定的载体,单纯地将企业文化引入学校,在很多时候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化最容易被引进学校,但也最难生根发芽。职业学校缺乏企业的真实情境,职教园区力图依靠地缘优势来消除两者之间的差异,虽有一定的成效,但是道路仍然艰难,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中介来实现两者之间文化的融合,也只有形成一种双方共同认可的文化,才能实现校企合作的深度发展。

二、职教园区的界面剖析

从职教园区发展中存在的界面障碍出发分析其产生的主要原因,针对职教园区中校校之间和校企之间存在界面障碍,运用界面管理的视阈进行深入的理论剖析。从发展的眼光来看,事物属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一旦新的本质属性取代了旧的本质属性,也就意味着事物发生了质的改变,新事物取代了旧事物。周明星.职业教育基本理论纲要[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86.那么,基于界面理论是由职教园区的本质决定的,即职业教育资源或相关要素在地理区位上的集聚这一本质决定了职教园区的本质属性,主要体现在区位的边缘性、领域的跨界性和功能的生态性三个方面。

(一)区位的边缘性

地理空间是职教园区存在的先决条件,通过考察我国150余个职教园区的地理区位,不难发现职教园区一般是规划在中心城市或开发区的边缘。1942年贝切尔(Beecher)提出边缘效应(Edge Effect),即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生物群落交界的地方,会出现生物种类丰富、种群密度变化大、活跃程度及生产力水平相对较高的复杂结构。1985年,我国学者王如松和马世骏经研究认为在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性质的生态系统交接处,一些生态因子或系统属性的差异,在相互作用后会引起系统某些组分及其行为的较大变化。系统通常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组分构成,各组分之间按照一定的规格和严格的流程有序地结合起来,其中组分内部的关系比组分之间的关系更为密切,性质更为类同。如一所学校可以分成学生、教师、教室等组分。边缘效应在其形成的不同阶段,其物种关系存在较大差异,形成初期多是激烈的竞争关系,之后关系缓和,最后和谐共生,达到一种动态稳定的顶级状态。边缘效应普遍地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及人类生态系统中。吴鼎福,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195-196.职教园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即处在城市的边缘,是城市转向农村、工业转向农业、人工转向自然的一个过渡地带,充分体现了职教园区区位的边缘性。

1.景观过渡

景观是指在一定空间尺度内,由不同系统类型所组成的具有重复格局的异质性地理单元。杨持.生态学[M].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07-308.在边缘效应作用下,资源组成丰富,生境构成多样,区位优势凸显,过渡区域特殊的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的不断耦合、延展,促发该区域蕴含生态的质与量均高于地域中心地带。职教园区景观是一种人工景观,主要包括教室、图书馆、实训基地等教育基本建筑,食堂、寝室、商店、银行等生活基础设施,以及街道、广场、绿化等公共生活空间,等等。职教园区景观在一定时间范围内不仅是界定空间的边界,还是连接相邻空间的纽带,这也构成了过渡地带融合相邻异质空间的特殊属性。从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以城市中心为轴心向外扩散,依次是市区、郊区、乡村等,体现出人工景观向半人工景观及自然景观过渡的特征。职教园区作为政府统筹规划的产物,需要较多的土地资源,通常选址在城市向乡村过渡的郊区。职教园区景观连接的,一面是以稠密建筑、网状街道、住宅小区、人造公园等为典型的城市景观,一面是以村庄、农田、河流、山丘、森林等为典型的半人工景观、自然景观。由此可见,职教园区景观是一种由工业转向农业、由城市转向农村、由人工转向自然逐步变化的过渡景观。职教园区所处地带景观的过渡由自然属性(地质、地貌、气候等)和社会属性(权属、用地性质、活动方式等)交互作用、协同共生而产生各地域组分单独功能叠加无法实现的生态关联增殖效益,是相邻地域共有属性赋予的结果。李金旺,邢忠.论城市中的绿色边缘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28-32.

2.城乡二元

地理区位影响经济布局,地理因素在产业结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起着基础的调配作用。职教园区区位的边缘性决定了其周边的经济环境,加之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特殊性,园区在经济地域上处在敏感地带,其生产生活方式及工业生产氛围的外溢影响乡村社会的发展,这对城乡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的发展都起着媒介作用,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空间结构外溢。职教园区的空间逻辑与城市空间逻辑一致,是城市空间向乡村空间扩张的结果,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其内部空间作为一种“准城市”的空间形态,其推动周边乡村城市化的作用越来越显著。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城市空间结构凭借畅通的交通体系和优势的基础设施将各种产业要素高度集成在一起,且在快速流通作用下使各要素之间形成依附,而职教园区空间建构采用相同模式,谋求职业教育资源在一定空间内的集聚,形成比较优势,进而带动、引导、促进农村空间结构的功能调整,以适应发展。

(2)城乡双向选择。职教园区在城市和乡村二元经济结构之间进行动态的双向选择:一方面,职教园区中的多数师生、合作企业、制度理念等源于城市;另一方面,职教园区中的后勤服务人员、物质资源等源于乡村,城市与农村在职教园区的发展方面彼此依存,相辅相成。由此可见,职教园区不是城市在乡村空间中的机械复制,而是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双向选择的空间产物。职教园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如同桥梁一样起到架构和连接作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协同作用而产生的城乡融合的特殊空间。文晋.浅析城市边缘农业产业园区的空间本质[J].室内设计,2011(1):55-58.

3.文化联动

文化联动是指若干种相关联的文化中,一种文化变化或发展时,其他的文化也跟着运动或变化的过程。职教园区一般位于城市与农村对接的边缘区域,是城市系统、工业系统、农业系统、学校系统交错重叠的区域,不同的系统产生不同的文化,诸如城市文化、工业文化、农业文化、学校文化等。职教园区作为一种经济产物,一边联系着广大的城市聚居地,一边联系着工业园区和乡村,是城乡系统间文化传递的重要门户、基地、平台,具体表现为以下两点。

(1)职教园区文化的共存。职教园区及周边区域中多种文化并存,体现为城市的制度文化、学校的学术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等的共存。城市制度文化主要指人们在城市区域内共同创造的行为方式、组织结构和道德规范等的集合陈传锋,秦启文.城市化进程对居民社会行为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4(2):325-328.;学校学术文化主要是由全体师生在教育实践过程中为着理性和智慧而求真,为着信仰和关怀而求善,为着感性和激情而求美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农村乡土文化主要指建立在农村社会生产方式基础上的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文化传统、历史渊源的一种基层文化形式。文化的多样性为文化的交流和共生创造了前提条件。

(2)职教园区文化的共生。文化的共生以文化间的竞争和渗透为典型方式,通过长时间的竞争,优势文化会逐步居于主导地位,并对其他文化进行优势渗透,但在渗透过程中多种文化会发生融合、相互作用而共同发展。职教园区为城市文化向农业文化的渗透提供了路径,体现在工业建筑、城市街道等空间景观与农田水渠、池塘河流等空间错落交叠,工业文化与农业文化交互发生,进而随着人员间的不断交流,使得多种文化特性在空间上的融通与共生。

(二)领域的跨界性

职教园区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发展模式,具备跨界属性,这一属性成为职教园区的本质属性,体现了职教园区建设的内涵与特征。统筹是跨越不同领域的过程,职教园区的规划建设是政府统筹职能部门、职业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的结果。为提高职教资源的使用效率,发挥资源集聚的协同优势,职教园区跨越职业与教育之界,弥合企业与学校之域,对接工作与学习之缝,通过园区建设实现职业引领与教育教学的融洽,通过校企合作促成现代企业与现代教育融合,通过工学结合推动工作规律与学习规律融通,借此实现职教园区功能和作用的发挥。下面从三个层面来探讨职教园区在领域方面的跨界性。

1.职教之困

作为职业教育集约办学的重要模式,职教园区职在地理区位上集聚职教资源或相关要素,扭转之前职业教育资源分散、使用效率低、整体办学条件差等诸多问题。职教园区这一教育实体,可有效地整合资源、改善基础设施、拓展职教外延,为职业教育理顺发展之路,构架直通之桥积累实践经验。这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园区整合职业教育资源。职教园区通常是将区域内多数中等职业学校和少数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学校合并、组织重组、专业调整等方式优化区域学校结构,淘汰冗繁人员,减少专业重复。例如,长沙职业教育基地将原来的8所职业学校合并成6所,将有限的职业教育资源重新整合,实现集聚效应,最终实现有限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最优化,有效地避免了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

(2)园区改善职教基础设施。受学校规模和有限投入的影响,很多职业学校都没有大型的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且教学建筑面积紧张,这些问题长期存在而无法有效解决。基于此,政府借助职教园区建设的契机,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完善教学楼、图书馆、游泳馆、体育馆等基础设施,为职业学校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3)园区拓展职业教育外延。园区在资源整合、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加强,是对职业教育内涵基础的巩固,不仅如此,职教园区还积极拓展职业教育的外延,将分散的职业学校聚于园区,与工业园区、农业园区相连接,改变了传统职业教育囿于学校的状况。

2.校企之沟

职教园区作为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不同的利益主体(主要涉及政府部门、职业学校、企业行业、开发商、失地农民等)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有些利益诉求是相互冲突或矛盾的。其中,职业学校和企业是核心利益相关者,两者能否实现有效合作,需要解决两者的异质性问题,即职业学校的非营利性和企业的营利性。解决这一问题需要综合考虑多方利益,从地理、经济、政策等方面出发,协调双方跨越利益之鸿沟,实现协调之共赢。职教园区在解决校企合作问题方面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个层次。

(1)空间渗透。职教园区一般邻近工业园区、科技园区、农业生态园区等园区,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之间展开合作提供了机会,创造了条件。在地理区位上很多职教园区与企业相互交错,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彼此影响,这也一改传统的职业学校处在社区的状况。

(2)地缘协同。职教园区的地缘协同是指由于地理区位的临近性,两所或多所具有不同资源的职业学校与企业协同一致地完成技能人才培养和人才输出与输入的过程。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协同发展是一种地理生态的结果。

(3)校企合作。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由于市场的作用,职业学校和企业被隔开或较少集聚,校企合作首先要克服的就是空间障碍,而一经职教园区的建设,空间障碍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为跨越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沟壑架起了桥梁。

3.工学之坎

从理论到实践,从学校到工作,从见习到生产,是职业教育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必然环节,校企合作的根本在于促成工学结合、理实一体。职教园区通过空间渗透、地缘协同等途径发挥其促成校企合作的优势,这为解决职业学校工学结合的难题提供了载体、平台。工学结合效能的发挥不是纯粹的、简单的、机械的学习与工作的交替,而是一个依赖一定的工作环境、遵循技能教育的基本规律,循序渐进、交互作用、多方影响的育人过程。统观职教园区,它以职业环境为依托,以顶岗实习为过渡,最后以工学结合为目标,具体表现为以下三点。

(1)职业熏陶。职教园区周边企业、厂矿、商铺等的工作环境,在职业学校学生生活中有意无意或是直接间接地影响着学生对职业的认识、态度和看法,职教园区特殊的区位可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使工作环境成为职业学校的教学资源,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教育。

(2)顶岗实习。从现有研究成果和实地调研的情况来看,绝大多数情况是学生需要跨越较大的空间范围到企业实习,典型的情形是欠发达地区的职校学生到发达或企业集中的地区实习,其间产生了交通费用、带队教师、住宿、安全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和质量。职教园区则避免了这些问题,通过让学生就近实习,使其在生活上无须适应,遇到问题能够及时向专业教师请教,因而顶岗实习效果良好。

(3)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一般是在特定时间内集中进行实习,前后内容不连贯,理论实践相脱节,效果难以保证,而职教园区可以为此搭建平台,扫除障碍,使学生工作与学习交替,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结合,在保证实际操作训练的同时提升学生的理论水平。

(三)功能的生态性

职教园区作为一个系统,其功能由系统结构决定。从生态系统的观点出发,职教园区是在一定边界范围内,职业学校与环境之间及职业学校主体之间相互关联、彼此耦合,通过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执行一定功能并朝着特定目标运动发展的有机整体。职教园区生态功能研究是指从生态学的原理和观点出发,研究和阐述职教园区的生态功能,通过揭示职教园区生态的内在过程及其外在的生态作用,分析其生态过程的机理,研究职教园区生态过程对周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职教园区内部教育者培养、管理者培育、服务者培训的三大功能从不同角度进行运转,实现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流畅,实现价值流、知识流、能力流的富集,从而在整体上产生巨大的生态功能和效应。职教园区生态系统有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三大功能,其中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信息传递在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中起到调节作用,能量流动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而能量和信息依附于一定的物质之上,推动或调节物质运动,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1.物质循环

物质是教育活动的基础。物质循环(material cycle)是指各种有机物质经过分解者分解生成可被生产者利用的形式,归还环境并被重复利用的过程。职教园区的物质循环是指职教园区基本物质要素通过职教园区系统主体不断转化的循环过程。职教园区的物质主要包括基础设施(诸如教室、实训基地、图书馆、游泳馆等)、师资团队(诸如各类教师、管理者等)、课程资源(教材、网络课程、图书等)等部分,其中可循环的基本物质要素主要包括教室、图书、实训基地、教师资源等几类。物质循环归根到底是一个开发、传递、转化、储存并伴随耗散的过程,职教园区内的各类物质亦如是。以园区内的实训基地为例,职业学校往往通过资金投入,建设职业教育需要的实训基地(具有教育功能的一种物质形态),通过实训教师的教学,使学生通过反复的观察、学习、练习,将实训基地的物质价值转化为师生的职业技能,教师凭借提升的能力增强教学效果,学生凭借所掌握的技能进行产品生产,从而产生社会价值(见图3-1)。职教园区内合理安排、科学训练可以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这些基本物质,解决分散经营不经济的问题,实现职教园区建设的初衷。

图3-1 职教园区物质循环方式

2.能量流动

能量是教育活动的动力。职教园区能量流动是指职业教育主体将获得的经费、知识、技术技能等通过职业教育生态系统向各消耗体传递、扩散、耗散的过程,主要包括价值流、知能流。职教园区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来自教育经费的投入和科学知识的生产。这些能源以无形或以一定数量的形式,在职教园区系统各主体之间不停地流动转移,使得该系统的各种功能得以正常运行,是职教园区系统人才培养的基本保证。职教园区经费的流动是开展职业教育活动的动力,是创建、发展职教园区物质条件的保证,目前我国职教园区经费主要来自政府、社会和个人投入。行政管理人员和职业学校的教职员工工资的领取,学生的学费、生活费、奖/助学金,各种设备亦需要增加和更换,归根到底都表现为货币形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职业教育经费。职业教育经费的投入是一种人力资源开发的过程,它将有形的教育资源转化为无形的人力资源,是一种可持续的资源储蓄,也是潜在能力的开发,这些无形的资源最后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进一步转化为有形或无形的社会资源。科学知识或技术技能的流动需要一定的教育经费来实现,诸如学校购买教材、图书等,以及聘用教师或企业师傅。知识流、技能流通过教学手段实现不同主体之间知识技能的生产、交流、传播、扩散,推动社会知能流的畅通进而促进社会发展。概言之,在职教园区系统中,由于学生的升学、转学、升级、留级,教职员工的调出调入,学校之间、校企之间的互访互学,以及职业教育科研成果的交流推广等,使得资金和文化科学知识在学校与学校之间产生流动。

3.信息传递

信息是教育活动的关键。职教园区的信息传递是指职业教育主体通过声音、文字、图像或者动作相互沟通消息,传递职业知识、技术技能、人文素养的过程。职教园区系统是开放系统,除了不断地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交换外,还有一个信息流,频繁地进行着信息传递。信息传递起着把系统中各个组成部分连成一个整体的作用,并维持着系统的动态平衡,使系统处于有序状态,并不断提高其功能状态的水平。职教园区内职业教育工作者进行的各类职业教育活动,实际上是产生、发送、接收信息并对各种信息做出反应的过程。归纳起来,职教园区内信息传递主要有正式和非正式两种。正式的信息传递主要是管理中上下级传递,教学中师生互动传递,合作中校企之间信息传递,这些过程多是可控的、方向明确的、效果可评估的。而非正式的信息传递因为隐蔽、不公开、效果不可控,可能给系统信息传递的确定性造成很大影响,因而不能忽视那种自发性的、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非正式信息传递的作用。不仅学生群体中出现的恶性事件与非正式信息传递有关,即便是教师群体之间的隔阂也与非正式信息传递不无关系。因为在非正式信息传递过程中,人们所传递(或吸收)的是诸如与某种人的兴趣相同、爱好相投,而系统又难以选择控制的信息。这种传递,在职教园区职业学校的组织系统中是客观存在的,对此必须有所了解和掌握。

三、职教园区的界面跨越

通过对职教园区进行界面剖析可以认识到,园区各系统之间客观存在的界面在一定程度上给资源共享造成了困难,我们无法通过消除界面来消除界面所带来的共享障碍,但可以通过改变界面特性来消除共享障碍,或者通过移动界面位置来实现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中的界面跨越,进而改变界面特性,职教园区在区域位置上学校与学校、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临近,会渗透主体间界面的文化、信息等资源,它实际上反映着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关系的紧密程度。通过各职业学校和部门交流沟通、共同发展可以增强界面的渗透性,使职教园区系统的要素与关系、主体与环境实现良性互动,信息流动通畅,部门职能协调,从而克服界面障碍,实现职教资源共享。章琰.组织间技术转移的界面分析[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49-53.使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学校与学校之间界面的渗透程度进一步增强,各种要素在职教园区中相互碰撞、交流、融合;通过改变资源共享的界面特性,实现对职教资源共享界面的跨越。界面移动是克服职教园区资源共享中界面障碍的另一个重要途径,也是研究重点探讨的内容。

(一)职教园区之“核”:引导共生理念

“共生”一词源于生物学,本意是指两种不同生物之间所形成的紧密互利关系,一方为另一方提供生存的帮助,同时也获得对方的帮助。牛翠娟,等.基础生态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146.共生在生物学中更多的是对生物之间一种特定行为的描述,若是上升到抽象的层面,共生可以视为一种理念,这一理念可以为不同组织认可而引导其做出共生的行为。孙中山先生透过国事和政治现象得出结论:物质力量小、精神力量大,革命成功精神能力居其九,物质能力仅得其一。日本政府总结明治维新时代经济飞速发展的经验时,认为有三个要素十分重要:第一是精神,第二是法规,第三是资本。这三个要素的比重为:精神占50%,法规占40%,资本占10%。刘光明.企业文化史[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0.可见精神、理念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同样,如果共生理念能被职教园区各相关主体认可,并成为其存在、发展所秉持的理念,就可以极大地推动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各种活动的开展。虽然职业学校之间的交流存在诸多困难,校企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多难题,但是这些问题并不是没有连接点,这些问题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最重要的纽带是学生。学校之间有专业、品牌、师资等诸多差异,但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目标则是一致的;校企之间在目标、职能、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异,但是职业学校培养输出的人最终会流向企业,学生作为彼此的连接点,使双方的合作成为可能。在此,共生理念可以成为它们一种共同的价值取向。

共生理念的形成不可能是无缘无故的,而是建立在一系列具体措施之上的。共生理念的形成大致需要经历四个阶段,即共建阶段、共享阶段、共赢阶段、共荣阶段(见图3-2)。

图3-2 职教园区共生理念的形成阶段

(1)共建阶段。职教园区的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也需要职业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公共基础设施可以增加学校和企业之间合作的机会,进而在具体的建设中相互磨合,形成默契,达成共识。这就需要转变目前建设过程中政府全部负责的局面,逐步实现政府主导、校企参与投资共建的模式。

(2)共享阶段。职教园区建设的初衷就是要实现资源共享,但这并不仅仅局限在职业学校之间,还包括企业和社区居民,以及体育场馆、图书馆、一些实训设备等公共资源的共享。不少公共设施在职业学校共享的同时,也可以让企业员工参与使用,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公共资源的利用效率。

(3)共赢阶段。职业学校和企业及社区的共同参与,可以逐步实现人员的流动和交流,促使其在共享中协作,在协作中共赢,形成学校学习企业、企业学习学校的局面,使职教园区成为一个共同体。

(4)共荣阶段。只有当职教园区诸多主体都能获得发展的时候,才能实现共同繁荣。职业学校学生质量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工作效率,提升企业效益;而企业发展后,可以有更多的实力参与职教园区的建设,加深校企合作,最后形成一荣俱荣、一损皆损的局面。这样职业学校之间和校企之间才能更加团结,共同抵御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

(二)职教园区之“神”:打造文化生态

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和推动下,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与互联网必将成为影响新型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周洪宇,鲍成中.第三次工业革命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J].教育研究,2013(10):4-9,43.人类将进入生态和谐、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新社会。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化生态是关照生命哲学、生命活动最高形式的精神活动,因为从根本上分析精神文化才能表现文化的生命特征,才能使生命有意义,使人成为可能。斯普兰格曾说,只有生命才需要用文化去陶冶和唤醒。薛晓阳.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新视野[J].教育研究,2003(3):26-31.可见,文化无处可寻但又无处不在,它无影无踪却又与物同在。职教园区作为文化的承载体,必然会体现一种文化。它与一般意义上的学校文化有联系也有区别,如何使不同职业学校的文化共存,并在共存的前提下不断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文化,且这种文化与周边的企业文化、社区文化相一致、不矛盾、不冲突,这需要一种智慧,更需要一个过程。故而,职教园区在进行规划、建设、发展过程中需要对文化建设进行设计和引导,以形成一种代表多个主体的有特色的文化。反观现实,我们在建设职教园区的过程中,却更多地关注规划多少土地、投资多少资金、入驻多少学校,这些固然重要,但是对文化生态的思考和关注也绝不能忽视。若是人在物在而无文化存在,那么职教园区建设的目的和意义将大大折损,导致人们对职教园区建设的质疑和否定。

职教园区文化不同于一般所说的校园文化,由于其建设历史比较短,文化积淀较少,在建设过程中要注意生成和培育职教园区理念。“这是一个由整体到部分、由价值到内容、由静到动的生成过程。”叶澜.“新基础教育”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88.职教园区打造文化生态需要经历如下三重境界(见图7-3)。

第一重境界是求同存异。职教园区的学校多是从老校区迁入的,从一个原有的生境转移到另一种生境,在一定程度上会使职业学校的文化受到损害,文化的恢复和重建需要一定的时间,这就要求教园区共同体不要过多地干涉不同职业学校的文化建设,最佳的方式是适度引导,尊重不同学校的差异,在文化恢复和建设的过程中因为有不同学校的差异。才会有文化的碰撞,才能在碰撞中产生火花形成新的独具一格的文化品格。

第二重境界是和而不同。不同职业学校文化之间因为共通,容易共存,而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文化则存在较大差异。职业学校不能因企业文化的强势而丧失自身的独立性,使得学校文化成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或其亚文化,那必将使职业学校失去育人文化的根基。职业学校和企业的文化要有交融,更要有独立。

第三重境界是和谐生态。在开放格局中,学校发展主体的智慧有望被不断激发,为学校文化生态提供多样化的思想资源和行动策略。与此同时,调整学校文化理念、重组学校组织结构、更新学校与企业运行机制等方式,也有利于促成发展主体之间既有合作又有竞争的局面,从而有序地激发和利用每个个体的创造活力,达到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和谐状态。范国睿.共生与和谐:生态学视野下的学校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219.

图3-3 职教园区的文化生态

(三)职教园区之“形”:建构协同机制

机制是指事物或现象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行方式,即机制是由两个或多个要素构成一个整体,且这些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稳定关系的制度。孙绵涛,教育管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285.对于职教园区来说,其协同机制的主体是职业学校和企业,其内在的稳定关系是院校培养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而职教园区主体之间的协同主要发生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由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是一种实现资源共享,力争互利共赢的开放互动的关系。王汝志.基于“校企协同”的高职市场营销专业建设路径[J].职业技术教育,2013(11):21.

1.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协同

百年大计,教师为本。职业学校的发展离不开优秀教师队伍的支持,职教园区的建设有助于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之间的协同。采取“教师下企业,师傅进课堂”的策略,可以让学校专业教师和企业师傅互换角色,而利用职教园区这一公共平台,建立专业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向流动的机制,可以打造专兼结合的师资团队。一方面,职业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参加企业技术攻关、产品生产和企业管理等,可以借此了解专业领域内的市场动态及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等,继而把这些新信息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聘请企业师傅到职业学校做兼职教师,承担职业学校在实训方面的教学任务,能够充分发挥其实践经验丰富、技术水平精湛的特长,借此弥补专业教师在这些方面的差距和不足。此外,还可采取职业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结对子的机制,增加彼此之间相互交流切磋的机会,在实践中共同指导培养学生,实现师资协同,创造良好效益。

2.学生实习与员工培训协同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员工是企业的主体,没有学生,便无所谓学校,没有员工,企业也便无从发展。职业学校学生能力的发展离不开真实的生产环境,高技能人才的培养更是如此,没有真实的实训环境,仅停留在模拟层面的教学难以真正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所以,职业学校学生的培养离开了企业或工厂具体真实的产品生产环境,其技能的养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就需要职业学校学生到企业顶岗实训。对员工进行培训,提升员工岗位能力,拓展员工综合素质,增加企业人力资本,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的竞争,谁拥有高素质的员工谁就有可能立于市场的不败之地。职业学校与企业开展职前培训、在职培训等的合作,发挥职业学校在培训师资、实训基地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企业在员工培训方面的不足。企业充分利用这一平台,有利于获得有效的社会支持,促进企业人才的培养,推动中小企业健康持续发展。

3.实训基地与生产车间协同

教学是人才培养最基本的手段,教师和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主体之间关系的形成需要一定的载体,而在职业学校实训基地,这一载体则是教学场所。为完善实践教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校通过与企业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将企业生产等相关资源引入职业学校,借助真实的岗位环境,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创设生产情境。这样,利用人才培养的“点”,将产教、校企、工学连成“线”,“三线”合力构成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面”,在不断优化人才培养过程中纵向推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充分发挥职业学校实训基地与企业生产车间各自优势,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这不仅可以使实训基地在仪器设备、生产技术等方面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同时也大幅降低了学生实习实训原材料消耗的成本,创造了经济效益。张志强.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4):66.总的来说,这种校企之间界面跨越协同机制(见图3-4)可以更好地加强双方沟通,减少磨合消耗,创造效益。

图3-4 职教园区校企之间界面跨越协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