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学论稿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道家經典

道家經典的情況與佛家經典有所不同。敦煌是以佛教爲基礎的,不過,六朝以後尤其是隋以後,道教興起,凡有佛教的地方大致上也有道教。佛、道兩教,在中國歷史上始終站在對立面。宋代以前,佛教勢力大,道家雖然進行鬭争,但是,鬭不過佛教。宋代以後,稍稍好點,道教力量稍許大一點,不過,道家的“理”不够深,大概懂歷史、懂哲學的讀書人對道教不太重視,所以,道教始終在民間比較低級的一些地方流行。這現象在敦煌也看得出來。

道家常以老子做幌子,實際上,道教與老子《道德經》是兩回事。雖然道教尊崇《道德經》爲主要經典,不過它本身對《道德經》没有甚麽發展和發揮,相反,佛教小乘宗的許多經義爲道教所吸收,甚至被拿來抵制佛教,實際上,是敵不過的。

所以,《道德經》和其他道家經典要分開講。《道德經》的情況很簡單,内容却很複雜,讀書人愛稱“老莊”。在敦煌遺書中,《道德經》的卷子很多,但是,《莊子》的卷子很少,《南華經》只發現過一卷,並且很不完全。讀書人稱“老莊”是有道理的。老子《道德經》與《莊子》,内容、基本觀點一致,理論方法的發展也大致相同。這裏衹把《道德經》的情況總的講一講,大致有幾點。

第一點,敦煌《道德經》主要是河上公註本。後漢以來,《道德經》流傳着兩種註本:一是王弼註本,講《道德經》的理論,讀書人看的;一是河上公註本,道士看的。河上公註本往往把道教許多東西,例如《洞玄經》這一類,放在《道德經》後面。因此,打開卷子一看,就曉得是道士用的《道德經》,讀書人是不大看的。這是河上公註本的最大要點,不過,它控制了敦煌。王弼註本有没有呢?有,有一卷二卷,但是,殘破得很。

第二點,《道德經》卷子的紙非常講究,在敦煌卷子裏是第一等紙。唐代書寫的紙大體有兩種(當然不能説衹有兩種)。一種是做過的,相當於杭州過去叫熟宣的那種紙,自然做法不同,尺幅大概是四尺宣對開後再四裁,四裁後再去點邊那樣大。做時,把一盞燈放在架子下面,架子上面鋪紙,紙上塗蠟,一烤紙就變黄了,有點透明了,所以,叫硬黄紙。這是唐代寫字紙中較爲高級的紙,佛教經典没有用硬黄紙寫的。另一種叫楮白紙,質地疏鬆,而硬黄紙很硬健,直到現在,得到敦煌卷子,還能從紙的響聲上區别開來。所有《道德經》卷子全用硬黄紙寫的。這個看縮微膠卷就没有辦法了,所以,有許多事情一定要看到原始材料纔能了解。《道德經》卷子不僅紙講究,字也講究,校勘也講究,往往最後還要録一個郭先公(就是郭璞,道家稱郭先公)的序,接着録個《太上隱訣》(也是個小書),最後是寫經人名字。《道德經》除了河上公註本外,諸家本子還有四五種,但是,爲數很少,還是以河上公本做基礎的。

第三點,《史記》曾説《道德經》五千言,説寫了五千言,他就出關了。後人,特别是道家就將這個話引申出來,一定要把《道德經》扣在五千言上。實際上,卷子中最多的有五千三百字,少的有五千一百幾十個字,最少的有四千九百九十九字。爲了湊合五千言,其辦法很可笑,他們把語助詞、介詞、之、乎、者、也、於是、然而等統統删掉,今天讀它,語氣簡直不行。讀書人讀慣傳統書,讀起來讀不下去,莫名其妙,聲調不順,意義也講不通。既然是四千九百九十九字,有人就開玩笑,説爲甚麽不加一字以湊足五千言呵?回答是不好加,因爲這個字一加,全部都要加的,那就加到五千三百字了。所以,敦煌《道德經》卷子,假如發現它是四千九百九十九字,幾乎就可以肯定是河上公註本,王弼註本不會這樣。通過以上三點,我們可以弄清河上公註本和王弼註本的區别。

還有一點要加以説明,唐代重視《道德經》,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唐家自稱老子後代,唐家也姓李。雖然没有把道教定爲國教,但是,定成國家祖宗,家法裏面的頭子。敦煌《道德經》卷子,隋代以前寫本極少,大概衹有一二個,絶大多數是唐代寫本,這説明政治上同國家發生關係極大。《道德經》寫卷總數不多,我幾乎全部抄回來了,約二十卷。從年代看,唐明皇以後不大有人寫,所以,《道德經》在敦煌流傳的年代很短,不過一百年光景,也許還不到一百年。道士們所搞的道教東西,到底比較淺薄,《道德經》,道士也不大懂,尊崇它是爲了國家功令的關係,皇帝祖宗嘛,要恭敬一點,寫一點。但是,歷史不長,要是政治力量没有了,衰退了,也就不管了。所以,《道德經》卷子主要是初唐、中唐和盛唐三個時期的東西。

其餘道教經典的内容怎麽樣呢?總起來説,大概是把《道德經》、《莊子》以及神仙家、方士們的話雜糅在一起,就成了道家經典,甚至還有許多印度小乘宗的方法在裏邊。印度小乘宗的思想很奇怪的,道教也有許多奇奇怪怪的東西。小乘宗醫學很好,還有許多講衛生的,道家也就有。現在道士搞的很多東西,有的很可笑,大概就來源於印度小乘宗。道教經典的内容大抵如此。

敦煌道教經典的卷子幾乎全被伯希和拿走了,北京圖書館幾乎没有,倫敦收藏的很少。大量的,約六七十件都在巴黎,不能不説伯希和是有學問的。他懂得道教在宗教史上的地位,原先,歐洲知道的人很少,有的雖然知道,但是也没有見過。所以,伯希和看到,很驚訝,全部拿走了。帝國主義搞侵略很可惡,但不要小看他們,他們裏面有人才。斯坦因拿不走,大谷光瑞也拿不走,就因爲學問基礎没有伯希和好。伯希和拿的東西都精得很,他拿走的還有許多外國文字的殘卷,講地理、講歷史的,他也拿走不少。可見帝國主義搞侵略需要人才,因此,我們也要培養人才,再不培養,敦煌的東西就保不住。

宋太宗時候開雕,刻了一部《道藏》,把唐代所有道家經典都收齊了。但是,把敦煌經卷細細考察,發現還有若干爲《道藏》所没有的,我稱它爲道教佚經,約有十幾種。

道教在中國歷史上,没有人注意,讀書人没有哪個人注意的。譬如張道陵,在江西龍虎山,是道教很了不得的人物。可是跑到龍虎山去找他的歷史看,一點也不曉得。道家的歷史,在敦煌經卷裏,倒發現了一些。因此,這份材料很可貴,研究中國宗教史,非有不可。我在《敦煌——偉大的文化寶藏》一書中,講得很詳細,可以參考。

此外,道、佛、儒三家,唐代以前鬬争得多。在唐代,已經有人反對道家的“三代人”:張角、張道陵和張魯。道家經典中經常發現這方面的材料,可惜太少,無法進行分析。只覺得有人在反對,但是,説不上是哪裏來的,也不曉得是誰做的,無法推測。有人估計是和尚做的,這也是可能的,道家有反對佛教的東西,佛教也會有反對道家的東西。道家反對佛教的東西,莫過於《老子化胡經》。道家的寺觀裏有三清殿,所謂老子一氣化三清:中間是老子,左邊是釋迦牟尼,右邊是孔子。唐代已經有反對道家的東西,這種材料在敦煌卷子裏發現了,是很可貴的。不過國内還没有人充分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