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孩子困在青春期:亲子关系心理咨询实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 “两面父母”容易制造分裂孩子

导语:忽视、打骂、不欣赏会使孩子失去自我认同感,形成“习惯性自卑”心理,这使夏心怡形成了“假性抑郁”。夏心怡的父母竭尽全力为她创造好的学习和物质条件,在这方面,他们是“好父母”;但他们不懂得关注夏心怡的喜、怒、哀、乐,对她的内心呼唤缺乏回应,动不动就打骂她,在这方面,他们又是“坏父母”。“两面父母”把夏心怡的内心置于冰火两重天的境地:她对爸妈既有不满和怨恨,又有愧疚、感激和爱,这些复杂的情绪压抑在心里,让夏心怡的青春期过得无比灰暗和沉重。

“爱笑”女孩得了“抑郁症”

初春的一个周末,一位家长给我打电话,非常焦急地说:“我女儿非要闹着给她找心理咨询师,说心里憋闷得难受,活着没意思,不想再去上学了,原来的那个活泼开朗的女儿忽然间变得非常爱哭、忧郁和不自信了……”听了这位母亲冗长的叙述,我同意给她女儿做一次面询。

下午3点,那位打电话的女士带着女儿如约而至。女孩圆圆的脸庞,长着齐耳的短发,打扮得干净利落。一见面就非常礼貌地向我问好,而且未语先笑,露出两个小酒窝和洁白的牙齿。我们相视一笑,便感到彼此投缘。我征求女孩的意见,她愿意让妈妈先离开,和我单独聊聊。

我们的谈话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或许是女孩求助心切,或许是我们的匹配度较高,她一开始就非常信任地向我敞开了心扉。

她叫夏心怡,今年17岁,是一所重点高中的高二学生。从初三开始,父母就托关系把她送到离家五十多公里的重点中学。当时她才14岁,忽然间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举目无亲,感觉眼前一片茫然。她很想家,却不敢对爸妈说,因为她怕爸妈不高兴,更怕爸妈瞧不起她,说她没出息。她在学校度日如年,吃不好睡不好,整天没精打采的。上课经常走神,下课做作业的速度也很慢。然而,她所在的班是宏志班,都是优中选优的学生。在这样强手如林的班级里,她的学习成绩自然不会靠前。第一次摸底考试,她就排到了班上倒数第七名。不论她如何努力,成绩就是上不去,这让她感到自惭形秽,慢慢丧失了学习信心。

更让她烦恼的是人际关系问题。尤其是上高二以来,她感觉与宿舍的其他五位同学越来越难以相处了。她看到别的室友之间都亲亲热热地嬉闹交谈,而自己却像一只孤雁,没有人关注,没有人理睬,只能独自黯然伤神。她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因此就想办法去讨好室友,为她们打饭、洗衣服、打扫卫生、买零食……可是室友们似乎根本不以为然,并没有人看到她的好。相反,如果哪天她没有打扫宿舍的卫生,还会有人指责她。她感到自己被孤立了,很委屈,却不敢表达真实的情感和内心的需求,内心苦闷,经常躲在被窝里偷偷哭泣。想到开学又要面对这一切,她便充满恐惧,失眠焦虑,郁郁寡欢。然而,她不敢对父母倾诉内心的苦衷,只说不愿再去上学了。

童年创伤让她给自己“差评”

经过耐心倾听和细致观察,我感觉夏心怡存在严重的自卑、自责、自愧心理,自我评价很低,内心焦虑不安。每次她说到伤心处时非常想哭,却又强装出一副笑脸来,这种欲哭又笑的表情让我深切感受到她内心强烈的冲突和纠结复杂的情绪。我由此判断,她现在表现出的适应性差、学习成绩上不去、人际关系不良等问题,都只是表象,真正的根源在于她存在错误的自我认知,是一种自卑心理在作怪。

我让夏心怡说出自己的五个优点,她却一个也说不出来。相反,她一个劲地说自己情商低,不会与人打交道;她说自己很笨,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成绩还是倒数;她说自己长得不好看,没有人喜欢她,也没有人看得起她。其实,她是一个非常美丽可爱的女孩,敏感细腻,知情达理,语言表达能力也很强。她之所以有如此低的自我评价,可能是家庭教育出了问题,或许是小时候受到严苛的教育,不被父母欣赏,缺乏鼓励和赞美,因此发展成为一个自卑的人。

我们的话题自然过渡到夏心怡的成长经历上来。她说,她的母亲只有初中文化,是个全职家庭主妇;父亲中专文化,经营着一家小超市,经济收入可观,因此,她家的物质条件比较富足。6岁之前,她一直很快乐,无忧无虑。从小学开始,她的噩梦就来了。不是因为考试成绩不好挨打挨骂,就是因为和小朋友一起玩时间长了受惩罚。妈妈的打骂是家常便饭,爸爸有时也打她。

她清楚地记得,在8岁那年秋天,一天下午放学,因为在学校打扫卫生回家晚了,而且在上书法课时碰倒了墨水瓶,把自己的白色上衣弄脏了,回家之后,她被妈妈当街打骂。妈妈用非常狠毒的话骂她,不让她回家。从那时起,她就认为自己是个令人讨厌的人,妈妈不喜欢她。她几次想离家出走,但都不忍让爸妈伤心而强忍悲痛。在她心目中,爸妈挣钱很辛苦,满足她所有的物质需要,只是爸妈不理解她,更不知道怎么爱她。所以她极力在父母面前证明自己,尽可能做到乖巧懂事,而且从来不在父母面前流泪。

当夏心怡讲到自己在8岁时被妈妈当街打骂、不让她回家的情景时,我看到她的眼泪快要掉下来了,但是她极力地压抑着自己,表现一副故作轻松、毫不在乎的表情和语气。我对她说:“我感觉到你很伤心,如果你感觉难过就痛快地哭吧,我陪着你!”我这样轻声地对她“催眠”,她的眼泪终于不可抑制地奔涌出来。她急忙用手捂着脸,耸着肩,不停地抽泣。过了一小会儿,她平静下来,又面带笑容地和我交谈。

我问她:“为什么不允许自己尽情地释放一下压抑的情绪呢?为什么总是在想哭时反而面带笑容呢?”她说:“我想给别人更多的温暖,我更想让爸妈开心,我不想因为自己的不开心影响爸妈的心情。在爸爸妈妈眼里,我是个挨了打骂也能够很快调整自己,仍然笑对人生的没心没肺的孩子!”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夏心怡的心事越来越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她12岁时又有了弟弟,父母把所有的关注、关心和关爱都给了弟弟,她变得更加失落了。弟弟一岁多时,父母为了有更多精力照顾弟弟,也为了锻炼她的独立生活能力,强行把她转到市里的重点中学寄宿就读,从此她一个月才能回家一次。她感觉自己被父母抛弃了!她在学校日夜想家,总想给家里打电话,可每次打电话父母都劝她坚持,再后来父母就批评她太娇气,质问她那么多的同龄孩子都是寄宿,为啥别人能适应她就不能适应?再后来,她给父母打电话,父母三言两话就把她打发了,只是不断地给她的卡里汇生活费。

上高中以来,她的心情从来就没有舒坦过。尤其是上高二以来,学习成绩的落后、同宿舍女生的矛盾、青春期自我认知的困扰等压力叠加,引发了她童年的创伤和内心的痛苦。她感觉自己像一条闷在鱼缸里的鱼,闷得快透不过气来了。

请倾听孩子内心的声音

青春如诗可歌,夏心怡应该有清澈的双眸、明媚的笑脸和源自内心的快乐,而不应该被“抑郁”所困惑。我决定尽快帮助她解开心结,走出生命低谷。

首先,帮她去掉“抑郁症”的标签。夏心怡看见我的第一句话就说自己得了抑郁症,还列举了很多症状。我通过综合分析,让她确信自己并没有患抑郁症。确认抑郁症是需要较严格的症状和时间指标的,不能随便给自己贴标签。我通过帮助她梳理原生家庭的影响,让她明白错误的自我认知和自卑的源头。夏心怡听完之后,感到如释重负。

其次,帮她建立积极正向的思维模式。我通过运用认知疗法,让她明白:现在自己面临的人际关系不良问题,并不是自己不可爱,也不是别人故意疏远她,而是自己存在错误认知和糟糕化、片面化、夸大化等错误的思维模式。只有增强自信,改变自我认知和评价,学会运用积极思维看待身边的人和事,才能有新的转机。为了帮助她树立积极的思维方式,我建议她以后每天写三条肯定自己的事件,训练其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

再次,帮她区分父母的正反面,清除曾经的伤害,获得爱的滋养。在谈及家庭时,夏心怡几次都想放声大哭,但最终还是把泪水生生地吞咽到肚子里了。因为她说,她爸妈除了在情绪不好时打她骂她,在情绪好的时候对她非常好。特别是妈妈心情好时,对她的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但是妈妈没有受到过更多的教育,整天在家里做家务、带孩子,几乎与时代脱节,根本不了解她的心理需要。妈妈也不会调整自己的心理,有时候和爸爸吵架,就会把自己的坏情绪转嫁给她。她感觉妈妈很可怜,并不恨妈妈。爸爸每天在外面奔波忙碌,挣钱养家,应酬频繁,有时喝醉回家也会找碴儿。爸爸让全家人享受到了体面的生活,因此,她感觉爸爸也不容易。有时候看到爸爸喝得烂醉,她很心疼,只盼自己早点长大,能够替爸爸分忧解愁。因此,在夏心怡的心中,爸妈都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她时常经受着分裂的心理困扰,内心压抑着复杂情感:对父母的怨恨、愧疚、感激和爱。

为了帮助夏心怡整合这些心理冲突,我用两把椅子,一把代表“好妈妈”,另一把代表“坏妈妈”。我首先鼓励她对“坏妈妈”表达怨恨,尽情地哭诉,充分地宣泄;接下来,再让她对“好妈妈”表达愧疚、感激和爱。最后,让她大胆地对“妈妈”表达出内心的需求。同样,也让她对“好爸爸”和“坏爸爸”充分表达内心情感,说出真实需求。让我吃惊的是,她的唯一需要竟只是想让爸妈耐心倾听自己的心声,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因为她觉得自己与爸妈就像两个世界的人,根本无话可说。

最后,重新建立亲子链接。我把夏心怡的心声转告给她的爸妈,她的爸妈也非常吃惊,他们都认为自己是爱孩子的,已经尽已所能满足孩子了,没想到孩子还会出问题,还会有这么多的不满。原来,他们所给予的并不是孩子需要的。

经过两次咨询,夏心怡又去上学了。她妈妈开始关注女儿的内心世界,看到女儿愿意与自己聊天、谈心事,她十分欣喜。她开始参加心理沙龙,学习亲子沟通技巧,重新与女儿建立了亲密的心理链接。她每天晚上都会和女儿通话,倾听女儿的心事,感受她的喜怒哀乐,和女儿共同面对成长中的问题。她深有感触地说:“唉,现在才明白,我原来爱孩子的方式很多都是错误的。会爱才是真爱,不会爱是虐待啊!真爱是需要学习的,我必须和女儿一起成长。”

春暖花开时节,我在微信里看到夏心怡发来的照片,是她和宿舍同学的合影,她笑面嫣然,我能够感受到她从内心流露出的快乐和满足。我相信,只要她的人际关系改善了,提高学习成绩也指日可待。因为她感受到了爱,找到了自信,便拥有了改善一切、创造美好的力量源泉。

咨询手记:为什么有那么多伤心的父母和痛苦的孩子?父母认为自己足够重视孩子,已经把所有的好东西都给了孩子,但是孩子却并不领情,还是感觉到备受忽视,亲子关系因此受到极大伤害。原因在于有的父母不懂得爱的教育,他们太自以为是,不会尊重孩子,给予的并不是孩子需要的。

当父母们骂孩子是“白眼狼”时,孩子们也在承受着来自亲情的伤害。有的会把对父母的不满、愤怒和怨恨转化成对世界的攻击,如男孩子打架、斗殴、抽烟、喝酒等;有的则把这种负面情绪转化为自我攻击,如自残、自杀、抑郁等。夏心怡的自我压抑、自我否定也是一种自我攻击和自我能量的消耗。因此,一些父母在教育孩子上还处于“无明”状态,从“无明”父母到“智慧型”父母,还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