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艺术·设计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时装艺术发展历程的三个阶段

“时装艺术”经历了三个阶段发展而成,分别是“可穿的艺术”(Art to Wear,or Wearable Art)、“不可穿的艺术”(Unwearable Art)、“时装艺术”(Fashion Art)。

1.起源阶段——可穿的艺术

在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的艺术运动中,艺术家们举办了“可穿的艺术”展览。这场展览中对艺术形式的要求是:让艺术能穿在身上。这是一场非传统概念、独一无二的服装创作,而这些非商业的、非实用的服装的诞生,催生出一种新的艺术形式。

在“年轻风暴”带来的以反传统为特色的反体制思潮中,包括了反工业社会带来的公害现象。他们否定工业社会,抛弃工业化批量生产出来的成衣,提倡尊重手工艺,欣赏手工制作的独一无二的服装,认为这样的服装饱含着创作者的感情,是有“灵魂”的。在这样的思潮背景下引发了“可穿的艺术”运动(Wearable Art Movement或Art wear Movement)。其代表人物有莎伦·赫奇斯(Sharron Hedges)、珍妮特·利普金(Janet Lipkin)、让·威廉姆斯·卡西塞多(Jean Williams Cacicedo)、蒂娜·纳普(Dina Knapp)。

关于“可穿的艺术”的著作有:《穿着艺术:时尚与反时尚艺术》(Artwear:Fashion and Anti-Fashion)、《可穿的艺术》(Art to Wear,or Wearable Art)、《和服灵感:美国的艺术与可穿的艺术》(The Kimono Inspiration:Art and Art-to-Wear in America)(图1-4)。

图1-4 Kimono、Art To Wear、Artwear“可穿的艺术”相关著作

“可穿的艺术”展览中,有蒂娜·纳普(Dina Knap)钟爱的日本和服表现形式(图1-5),她认为和服宽大平整的表面为绘画和图案装饰提供了便利,同时,在不穿着的时候也可挂于墙上欣赏,她让这种典型的具有东方民族色彩的服装持续出现在各种展览上;有珍妮特·利普金(Janet Lipkin)钟爱的手工编织的服装(图1-6);有莎伦·赫奇斯(Sharron Hedges)尝试各种编织花样的手工编织和服(图1-7)。他们认为“可穿的艺术”是女红的传承,是雕塑艺术。

图1-5 《和服历史》(History Kimono)

蒂娜·纳普(Dina Knapp) 创作于1982年 选自:Artwear

素材:

印花棉布、印刷纸

图1-6 《非洲面具》(African Mask)

珍妮特·利普金 美国(Janet Lipkin) 创作于1970年 选自:Artwear

素材:

手工编织羊毛线、木头

图1-7 《背心》(Vest)

莎伦·赫奇斯 美国(Sharron Hedges) 创作于1971年 选自:Artwear

素材:

手工编织羊毛线

2.发展阶段——不可穿的艺术

继“可穿的艺术”运动之后,20世纪末的一些日本的艺术家开始新的思索,尝试“不可穿的艺术”。“不可穿的艺术”将“时装艺术”转变成为更具可塑性的创作(图1-8、图1-9)。艺术家们所创作的艺术作品只是具有服装的造型,不是为了实现服装的穿着目的,而是创作了一件艺术品,供人们欣赏与享受。由此,从“可穿的艺术”之中诞生了“不可穿的艺术”。“不可穿的艺术”的实验者们探索了物品与人体之间的关系。

这一阶段的时装与艺术运动结合得更紧密了,时装艺术有了更广阔的创作平台,艺术家在艺术的前题下创作的作品,在人的穿衣方式上有了多方面的尝试,这些创作方式是前卫的,具有先锋性、实验性的探索。

图1-8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图1-9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

3.成熟阶段——时装艺术

从20世纪到21世纪的现代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都在努力寻找新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创作,他们的艺术创作开始摆脱对于单纯的装饰工艺、传统技艺以及常规的昂贵材质的依赖,而是从不同的领域和视角来表达自我的创作主张,于是超现实主义、立体主义、抽象表现主义以及现代主义等具有鲜明创作风格的艺术流派应运而生,同时艺术家和设计师也开始在穿戴艺术中探索独特性和创新性,此时的时装艺术开始模糊了“可穿”与“不可穿”的形式问题,而是逐渐成为了一种更为独立、概念和体系的艺术创作形式。

“可穿的艺术”与“不可穿的艺术”发展的成熟阶段形成了现在的“时装艺术”。时装艺术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它的特征是要么保留或者采用衣服的形态;要么是作品与人的身体发生关系(作品尺度同人体比例的一致性)。

服装艺术涵盖了“可穿的艺术”、“不可穿的艺术”两个发展阶段的艺术形式,不管是否可以穿着于人体上,只要是以服装形态作为表现的艺术创作都是“时装艺术”的范畴。或许因为创作者所选用的特殊材料和艺术造型的需要,而让作品失去服装的穿着性,如金属、纸张、塑料、木材等,但是它一定是合乎人体的部分特征和尺寸的要求。这个时期的时装艺术呈现出自由的精神,艺术家经过理性思考,在作品中表达其情感态度、生活主张,成为反馈社会心态的形式。如图1-10所示为三宅一生2011年展于东京的时装装置作品。

图1-10 A-POC Making

三宅一生(Issey Miyake) 日本 创作于2011年

再如法国有“时尚顽童”之称的让·保罗·戈蒂尔(Jean-Paul Gautier),在卡地亚艺术基金会(Fondation Cartier)的邀请下,将时装与面包相结合,创作出“面包服饰”(法文为:Pain Couture)系列作品(图1-11)。

图1-11 《面包服饰》(Pain Couture) 让·保罗·戈蒂尔(Jean-Paul Gautier) 法国

在2000年英国秋冬时装周上,通过模特儿的演示,胡塞因·卡拉扬(Hussein Chalayan)像变魔术一般,把舞台上陈列的家具变成了服装(图1-12)。这一主题为《后记》(After words)的系列作品令人瞠目结舌的巧思妙想,在人们脑海里记忆犹新,他也因此获得当年英国的年度设计师大奖。

图1-12 《后记》(After words)系列 胡赛因·卡拉扬(Hussein Chalayan) 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