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珠快书漫谈
联珠快书,清代中期形成于北京。它源于清代满族文学子弟书,创始于八旗子弟,曾被清廷列为凯歌之词,在宫廷八角鼓艺术范围之中,嗣后发展为北京的地方主要曲种,在晚清曾出现过轰动京城的盛况,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影响,继而延传到我国其他各地。历经近二百年的传承演唱,2006年联珠快书被列为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联珠快书之形成
联珠快书,始于清道咸年间,兴于同光时代,渊源于子弟书。
清代中期,八旗子弟用作消闲解闷,创作出的一种短篇鼓词,称之为清音子弟书。据清震钧《天咫偶闻》所载:“旧日鼓词,有所谓子弟书者,始创于八旗子弟,其词雅驯,其声和缓。有东城调、西城调之分。西韵尤缓而低,一韵纡萦良久。”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也记载:“子弟书音调沉穆,词亦高雅。”子弟书因“词亦高雅”受到社会各阶层的喜爱,自清乾隆至光绪朝历百余年在京城盛传不衰。早年间北京的蒸货铺都代售或租赁子弟书的刻本和抄本,子弟书也曾流传到天津、东北等地。
子弟书因“词亦高雅”,而在鼓词之中占有优越的地位。缪东霖《陪京杂述》讲:“说书人有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子弟书之价值,不在其歌曲音节,而在其文章词句。写情、写景、述事,极真善美之致,其意境之妙妇孺易晓,故《天咫偶闻》说:“内城士夫,多擅场,而瞽人其次也。然瞽人擅此者,如王心远、赵德璧之属,声价极昂。”此外还有石玉昆、王庆文、郭栋、高显臣等子弟书演唱名家。他们在演唱实践中各施所长,形成了唱腔各异的不同风格,如“南城调”、“北城调”、“西城板”、“石韵书”、“硬书”和“快书”等。
清嘉道年间,以高显臣为代表的“快书”,是以节奏明快、清脆高昂,宛如高山流水滔滔不断,从头至尾一气呵成而区别于缓缓而低,一韵纡萦良久的新腔,它是以弋阳腔之“滚唱”发展演变而成的。明王骥德《曲律》云“弋阳、太平之滚唱而谓之‘流水板’”,故沿用其名,称之为“流水板”,又叫“快书”。在子弟书“郭栋”里就有这样的句子:“郭栋不似高显臣的快书真讲力气。”当时人们把流水板快书,又叫作“高显臣”。他自弹三弦演唱《隋唐》等故事,唱一段后再把唱段情节讲述一遍,使听众清晰明了,深受人们欢迎。京城八旗子弟喜其唱腔淋漓畅快,纷纷学唱,叫作“唱高显臣”。
咸同年间,清宗室奎松斋先生,在流水板的基础上进行了改革,借鉴了当时流行的“串铃”、“数唱”等杂牌子曲及评书、戏曲等说唱表演艺术,参考了宋元诸宫调的演唱形式、明清八股文的文体结构,创作出节奏爽朗,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情节简练,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首尾上下一气贯通的一个崭新的曲种,即所谓“累累如贯珠者”曲律,又因其最后一个曲牌叫“联珠调”,故称为“联珠快书”。
联珠快书的曲词结构
全段联珠快书由“诗篇”、“书注头”、“春云板”、“流水板”、“诗白”、“话白”和“联珠调”七个段落所组成。
词句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或十字句,每句曲词前边可加三字头,句中可加衬字或衬句,如“叠字句”、“四字攒句”等,曲词的句数不限。快书的音韵辙口是用北京音系“十三辙”,分别为:“江阳”、“人辰”、“姑苏”、“发花”、“怀来”、“由求”、“言前”、“中东”、“梭波”、“灰堆”、“乜斜”、“一七”和“遥条”。全段快书只能用一个辙口,一辙到底,不能出现花辙或翘辙。
曲词的首段“诗篇”,一般由七言八句诗所组成,所以又叫“八句诗篇”。内容是概括全段快书的主题思想内容,为全段快书故事演唱的开篇。演唱时分为前两句和后六句两个小段落,前段两句的尾字都要押韵,分为上下句,上句的尾字用阴平声,下句尾字用阳平声。
例如,快书《将相和》的诗篇前两句(遥条辙):
刚柔相济运筹高,能让能争智量豪。
诗篇后六句,上句可以不押辙,尾字用仄声;下句押辙,尾字用平声。
快书《将相和》的诗篇后六句:
重臣自以国为本,不因狭小弃同僚。让他几分存奥妙,其中辗转待来朝。惊醒愚蒙归正道,协力同心保王朝。
例二,快书《截江夺斗》诗篇:
汉末刀兵起四方,分鼎英雄逞豪强。孟德雄心踞北魏,孙刘割据在长江。阿瞒奸心欺弱主,皇叔仗义取荆襄。益州别驾将图献,凤雏兴兵离汉阳。
快书首段“诗篇”的形式和“子弟书”首段的“诗篇”相同,可以说快书的首段“诗篇”形式是由“子弟书”延传而来的。例如子弟书《飞熊梦》诗篇:
渭水河边垂钓竿,高人逸欲在林泉。名齐日月千千载,墓表乾坤万万年。三略文章称圣世,六韬事业霸江山。文王卜得飞熊兆,天命周朝八百年。
二段“书注头”是用两句简明的曲词来介绍快书的故事内容,犹如目录一般。老演员过去在演唱时常说:“下面给您唱这书中的注头,代表书中的目录。”书注头的两句曲词尾字都要押辙,上句尾字用阴平声,下句尾字用阳平声,演唱时上句前加“表的是”三字头。
例如,快书《草船借箭》书注头(中东辙):
表的是,周瑜拜帅保江东,因嫉才能要谋害卧龙。
在书注头中,如果用两句不能介绍清楚故事内容时,可以在上下两句的中间,增加若干三字头或四字串。
例如,快书《截江夺斗》书注头(江阳辙):
表的是,玄德分兵去会刘璋,东吴主定巧计暗换荆州,张昭为谋,诈修国书,内藏假信,蒙瞒郡主,背母违命,一旦抛撇骨肉的情长。
现在台上演出快书,大多以书注头开始,诗篇被省略不唱了。
三段“春云板”演唱时称作“头落春云板”,是曲文故事的正式开始,述说故事的起因和时代背景等。春云板以两句曲词为一番儿,分上下句,在每一句曲词中间可加衬字或嵌句,全段春云板的句数不限,上句尾字可以不押辙,用仄声字;下句尾字押辙,用平声字。演唱起来,节奏略为缓慢。演员在唱前铺场时常说:“下面给您唱这段头落春云板。何为春云板?就是如春天的云彩,悠悠荡荡,荡荡悠悠。”例如快书《淤泥河》春云板:
都只为盖苏文定下一条牢笼计,把唐天子围困三江越虎城。番营人马三十万,战将千员也数不清。一个个盔明甲亮如潮水,密层层在四面八方扎下营。唐贞观看看阵内缺粮草,日夜忧愁盼救兵。思想起兴唐众将人人老,难胜飞刀盖总戎。昨朝军前曾打仗,阵亡了金刀赤马美髯公。架海金梁擎天柱,白袍画戟一英雄。我不表秦山报号把重围闯,说一回淤泥河边龙虎相逢。
一般说,春云板的基本句式是七字句或三字头十字句,句内可加衬字,但不能增加垛句,否则就不能叫春云板了。其实也不尽如此。例如,快书《秦琼观阵》春云板(片断):
李世民生于陕西兴隆寺,他就是平隋戡乱的唐太宗。小罗成家住淄川盘阳郡,二贤庄上义士单通。尉迟恭家住朔州善阳县,山东历城勇秦琼。到后来全国各地府县州城山南海北水旱英雄三十六友长大成丁都在那贾家楼上结盟友,马王庙满斗焚香他们血酒为朋。
四段“流水板”称作“二落流水板”,是表演故事之主要情节,并形成小的高潮。四句曲词为一番儿,每句中间多加衬字和嵌句,即四字垛句,全段句数不限。一、三句尾字可不押辙用仄声字,二、四句尾字押辙用平声字。演唱起来比春云板略快,犹如高山流水滔滔不断。例如,快书《截江夺斗》流水板:
夫人车至沙头镇,弃岸登舟要过江。猛听得背后有人声大喝,原来是赵子龙勒马手持枪。这将军巡哨方回得此信,星飞电转至长江。尊夫人某来饯行休要走,惊动了周善断喝逞豪强。汝是何人敢拦挡,吩咐开船快过江。众军卒各亮刀枪齐排列,又搭着风顺水急船是忙。子龙说某来拜禀一席话,周善他狂妄不睬意洋洋。赵子龙镫中跌足无主意,只得纵辔抖丝缰。沿岸赶至十余里,在那边厢远远望见江滩之内波浪之中水面之上,临近之时方才知晓,斜缆一只小渔航。赵子龙欣喜大叫船拢岸,二渔人荡桨摇橹拨动船只,来至近前急搭扶手,迎请将军子龙弃马手持枪。上船吩咐急前进,二渔人努力拨桨加倍追赶,这船如飞其快如云其忙似闪其急如电水声如吼,赵子龙说,追!这不就吓坏东吴的那些大小的儿郎。
五段“诗白”是用一首诗或词来提示故事进入高潮之开始,吟诵时要有气魄和声势。例如,快书《闹天宫》诗白(七绝):
玉帝准本召悟空,猴王奉旨上天庭。职封弼马官衔小,因此一怒反天宫。
例二,快书《武松打虎》诗白(七绝):
英雄一怒气凌云,不管吉凶奔山林。景阳冈上留古迹,谁不称扬打虎人。
例三,快书《两狼山》诗白(扑灯蛾):
叹北辽,思南宋,各地疆土把刀兵动。血流成河骨堆山,多少英雄把无常送。
杨家将,忠心正,扶保宋室把乾坤定。血溅沙滩染征袍,千古英名传颂。
例四,快书《汜水关》诗白(西江月):
汜水关前聚会,群雄各抖神威。齐心努力灭董贼,奸相数家反对。
孟德献刀无畏,不料倒惹是非。奸要除奸贼灭贼,民意怎肯违背。
六段“话白”,是用白话的形式来演述故事情节,句式长短不定,内容是上接“流水板”,下接“联珠调”,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话白有它独特的艺术表演形式,内中有不同身份人物的对话,有体现故事人物内心思想活动的独白,有讲述故事情节的叙事朗诵等等。话白虽然是只说不唱,但是它有节奏、有韵味、有表情、有身段,是与其他曲种或戏曲之中的念白不尽相同的,演唱时称作“道话白”。例一,快书《蜈蚣岭》话白:
苍头说罢,气得武松圆睁虎目,倒立双眉:这等恶道俺不杀你,誓不为人!转身形对苍头言道:“啊!老丈,我有意搭救你家小姐下山,不知你意下如何?”老苍头跪爬半步,口尊师父:“若能搭救我家小姐下山,就是小老儿粉身碎骨也难以答报。”武松说:“老丈,你看那山头之上火光一起,就去迎接你家小姐下山去吧。”武松说罢,转身就走。老苍头紧行几步,叫道:“师父,那山头火光如若不、不、不、不起呢?”武松说:“那你还不逃命去吧。”
例二,快书《武松打虎》话白:
话表武二郎,不听酒保之言,一气奔至山口,才看见本县的告示,心中暗想:此山果然有虎。本想回店住宿一宿,明日再走,无奈出店之时已然夸下海口,说下大话,若不进山,岂不被那酒保耻笑?唉!大丈夫处世,生而何欢,死而何惧!就凭我千钧膂力,短棍一条,慢说猛虎,就说这景阳冈是座刀山,俺武二也要闯上前去。
例三,快书《截江夺斗》话白:
话表常胜将军赵子龙催船前进,刻下小渔舟相隔夫人所坐的大船不远。只见那周善着忙,从后蹿出,手持利刃,大叫军卒放箭。众多吴军焉敢怠慢,一个个抽弓搭箭,认扣填弦,弓开弦响,乱箭齐发。真乃是森森冷气,阵阵凉风,直奔那赵云射去。子龙一见,忙挺手中战杆,使了个拨花枪式,真乃是枪法妙灵遮挡如神,挨着必折,碰着两段,拨打雕翎“啪啪啪”纷纷落水。刻下小渔舟相隔夫人所坐的大船也不过丈余,众多吴军慌忙一处,一个个抛弓弃箭,刀枪并举,乱刺乱砍,岂肯叫那虎将军上前。子龙一见,微微冷笑,忙将手中神枪“当啷啷”弃在渔舟之上,一斜腰,从肋下抽出青宝剑。真乃是光闪闪,冷森森,夺人二目。大叫:“吴军少要发威,看某剑到。”众多吴军哪敢向前,只得退后。正在这乱军之际,赵子龙纵身一跳,早登这吴船之上。
全段话白最末一句词中最后的两个字,在演唱时叫作“吟韵”。
七段“联珠调”称为“三落联珠调”,也叫“联珠串词”,是全段快书中最主要部分。故事达到了最高峰,为全段快书精华之所在。曲词分为上下句,句数不限,句子中间加有大量的衬字和嵌句,俗称“三字头,四字串”,以及“叠字句”和“排字句”,如“咕噜噜”、“哗啦啦”、“啪啪啪”或“唰唰唰”等。曲词上句可以不押辙,用仄声字;下句尾字押辙,用平声字。演唱时要一气呵成,其中没有间歇之处,讲究吐字清晰、干净利落,不丢气、不吃字,干板垛字、硬砍实凿,有如万弩齐发之势,亦累累如贯珠,比作珍珠落玉盘,连声不断。
例如,快书《蜈蚣岭》联珠调(片断):
美英雄绕过岭前抬头看见影影绰绰恍恍惚惚有一座庙,武松迈步至庙前。瞧了瞧四外无人多清静,听了听在庙中吵吵嚷嚷乱乱哄哄猜拳行令推杯换盏喜笑言。武松听罢心好恼,无名火气往上翻。连忙迈步把台阶上,单手攒劲叩打门环啪啪啪不住响连天。叫了多时无人语,美英雄倒退两步单足攒劲冲定山门借动山音咯吱一声,泥皮踢碎扦锁崩开门分左右,美英雄闯进山门至殿前。众多凶徒齐声喊,惊动了图财害命恶贯满盈蜈蚣道人王飞天。他仓啷啷手拉一条泥金大棍朝外闯,正遇武松在面前。美英雄举起戒刀冷气森森寒光闪闪搂头盖顶朝下剁,王飞天手捂天灵抡开大棍将刀拦。这老道手持大棍朝下打,美英雄一摆戒刀施展武艺,一前一后一左一右一上一下人借刀力刀借人威唰唰唰寒光一片似刀山。老道一见难抵挡,无奈何改换门路使了个猫蹿狗闪兔滚鹰翻夜行之术横遮竖挡把腰拦。心暗想敌他不过三十六招走为上走走走,垫步拧腰往外蹿。美英雄赶上前去忙拦住,使了那夺命三刀,刀刺刀砍刀扫刀挑刀扎刀剁,老道一见心胆寒。往后倒退两三步,不由得将身一拱将腰一弯将脖一缩将头一低嗖啪道冠削在大殿前。
例如,快书《秦琼观阵》联珠调(片断);
这秦爷单人独骑闯进阵,在戊土中央收走龙。他把那手中的双锏遮住了面,留神仔细看分明。但则见,一字二龙三才四门五方六合七星八卦九宫十面处处埋伏绝户阵,俱都是阴阳八卦颠倒五行影影绰绰渺渺茫茫恍恍惚惚难看清。又则见,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八方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天地日月雷泽山风混元颠倒多厉害,果然是金盔金甲银盔银甲铜盔铜甲铁盔铁甲万字盔甲扣金钉。一个个穿红挂绿着紫披蓝,红的红似血白的白似雪黑的黑似铁黄的黄似月青的青似蟹,手持定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抓镋棍槊棒拐子流星,一个个威凛凛貌堂堂隋将隋兵各逞英雄。
联珠快书的演唱形式
早年快书的演唱,是以自弹自唱的形式,其中曲词的段落多少也不固定,如《古城会》四落、《长坂坡》四落、《血带诏》五落、《淤泥河》最长达十三落等。经过奎松斋先生改革以后,为了适合表演,把自弹自唱改成由一人演唱,由另一人用三弦伴奏,并把曲词的段落统一成为三落,即头落“春云板”、二落“流水板”、三落“联珠调”。
在当前舞台上常见的快书,是由一人演唱,而另一人用三弦伴奏。传统快书演唱者身着长衫,只用折扇、手帕和醒木三种简单道具,演唱曲词中各个人物,唱做念打、虚拟动作、变换位置、传神领空。
另一种演唱形式,是由一人用三弦伴奏,而另由三位演员来演唱,称作“拆唱快书”。演员分别演唱曲中人物,如拆唱快书《草船借箭》,一人饰周瑜,一人饰鲁肃,另一人饰孔明,不用化装,三种简单道具不变,唯曲中人物均有固定位置,周瑜居中,左边鲁肃,右边孔明。在演唱中气口要摆得匀,茬口要接得紧,不冒不坠,不丢不顶,唱做表情配合默契,细细入微,丝丝入扣。由于拆唱快书只有三名演员,如果某段快书曲中人物超出三人,就分别由演员来兼饰,如快书《截江夺斗》曲中人物较多,在拆唱时由一人饰孙夫人,一人饰赵子龙,另一人饰周善和张飞,二渔人则由饰孙夫人和饰周善的演员兼任。
拆唱快书多以《草船借箭》、《截江夺斗》两段为主,其他快书也能拆,但不多见。早年每逢有较大的喜寿庆典、走局唱堂会,名家聚首大多以拆唱快书为底轴。演员都以资深的名家担任,讲究真材实料的玩意儿、硬砍实凿的功夫,人前比高低,台上见真章,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再一种演唱形式就是彩唱。在演唱时,曲中有的人物做简单的化装,在演唱中间加有垫词、垫话。如《胡迪骂阎》快书,由一个饰胡迪(不化装),另一人饰老道(化装),在脸上涂点大白,戴上胡子(胡子戴脑门上就是头发,戴在嘴上就是胡子),大褂领子往里一窝,手拿一把拂尘。全段快书中的曲词都由胡迪演唱,每段唱词中间,前后都有胡迪和老道的对白和老道的说教,此种形式已绝迹舞台多年了。
快书在演唱时,演唱者首先弹八角鼓唱一两段岔曲或腰节、琴腔、荡韵等小段,然后放下八角鼓再演唱快书,不论是独唱、拆唱或彩唱,都是这种过程。因联珠快书曾得到清廷帝后的赏识,被列为前清定鼎时凯歌之词,在宫廷八角鼓艺术范围之中,所以用此形式作为表现。
联珠快书的故事形式、内容和题材
快书的故事形式、内容要求主题明确突出,情节简练,曲词声韵和谐,描摹生动,简明干净,利刃斩麻,不拖泥带水。一段快书一般在十五分钟左右,炽热火爆,慷慨激昂,演唱英雄人物和他们爱国为民、惩恶扬善的事迹,以及金戈铁马疆场战争等故事。
根据快书的特定艺术形式,传统快书故事题材绝大多数是选材于讲史小说、戏曲故事和时事衍成等三个方面。
根据傅惜华《北京传统曲艺总录》、王毓真《快书集》、吴逢吉《红杏山村快书目录》、章学楷《快书总目提要》,以及《中国曲艺志·北京卷》和私家收藏未见著录的快书等,编目如下:
一、讲史小说类
《烽火戏诸侯》、《携琴访友》、《禅鱼寺》、《浣纱记》、《刺王僚》、《卧薪尝胆》、《完璧归赵》、《渑池会》、《将相和》(江阳辙)、《将相和》(遥条辙)、《荆轲刺秦》、《乌江恨》、《闹昆阳》、《群星列宿阵》、《斩华雄》(灰堆辙一)、《斩华雄》(灰堆辙二)、《虎牢关》(中东辙)、《虎牢关》(人辰辙)、《凤仪亭》、《战濮阳》、《白门楼》、《许田射鹿》、《血带诏》、《过五关》、《古城会》、《荐诸葛》、《三顾茅庐》、《徐母训子》、《长坂坡》(中东辙)、《长坂坡》(人辰辙)、《当阳桥》、《汉津口》、《舌战群儒》、《草船借箭》(中东辙一)、《草船借箭》(中东辙二)、《打黄盖》、《赤壁鏖兵》、《华容道》、《战长沙》(中东辙一)、《战长沙》(中东辙二)、《截江夺斗》、《百寿图》、《赵颜求寿》、《单刀会》、《水淹七军》、《定军山》、《八阵图》、《凤鸣关》、《失街亭》(中东辙一)、《失街亭》(中东辙二)、《空城计》(言前辙)、《空城计》(中东辙)、《斩马谡》(一七辙)、《斩马谡》(中东辙)、《哭祖庙》、《南阳关》、《秦琼观阵》、《周西坡》、《罗成托梦》、《淤泥河》、《箭射贞观》、《逼降表》、《箭对飞刀》、《摩天岭》、《闹地府》、《闹天宫》、《智盗紫金铃》、《托兆》、《两狼山》、《李陵碑》、《枪挑小梁王》、《镇潭州》、《擂鼓战金山》(中东辙)、《战金山》(江阳辙)、《胡迪骂阎》、《疯僧扫秦》、《九纹龙》、《鲁达除霸》、《野猪林》、《棒打洪教头》(由求辙)、《棒打洪教头》(遥条辙)、《杨志斗武》、《宝珠寺》、《武松打虎》、《狮子楼》、《都监府》、《血溅鸳鸯楼》、《醉打孔亮》、《白虎庄》、《清风寨》、《闹青州》、《收秦明》、《真假李逵》、《扈三娘》、《猎虎记》、《草诏敲牙》、《铜网阵》、《鸽异》、《连琐》。
二、戏曲故事
《阴魂阵》(江阳辙一)、《阴魂阵》(江阳辙二)、《阴魂阵》(姑苏辙)、《五雷阵》、《花木兰》、《目连救母》、《鸿雁捎书》、《狸猫换太子》、《遇皇后》、《蜈蚣岭》(言前辙)、《蜈蚣岭》(中东辙)、《刺汤勤》(江阳辙一)、《刺汤勤》(江阳辙二)、《宁武关》、《贞娥刺虎》(中东辙)、《贞娥刺虎》(人辰辙)、《请清兵》、《盗御马》、《连环套》。
三、时事衍成
《炮打轮船》、《日俄交兵》。
新题材快书,如《宋恩珍》、《海燕凌空》、《百鸡宴》、《大闹河神庙》、《铁人王进喜》、《民女除寇》、《烈火红心》、《焦裕禄》、《青松岭》、《斥敌》、《歌唱天安门》、《十人桥》、《排哑炮》、《救飞车》、《柳下跖》、《红岩》、《欧阳海》、《霍元甲打擂》、《跃马扬鞭》、《陈岱山》等。
快书的“母子”(zɑ)《淤泥河》及其“十三落”
专攻联珠快书的演员,在初学时首先要学《淤泥河》作为启蒙的必读课,学会了《淤泥河》后再学别的快书就容易了,所以把《淤泥河》称为快书的“母子”。《淤泥河》快书是约一千二百多字的小段子,它比《截江夺斗》、《凤鸣关》等两千多字的快书大段子短得多,便于初学者学习和掌握。
快书《淤泥河》故事源于小说《薛仁贵征东》,描述唐王李世民在征途中亲率兵将出战,结果大败,被辽东元帅盖苏文紧紧追杀,李世民连人带马被陷淤泥河之中。《淤泥河》快书当为清光绪朝前之作品,是较早流传下来的段子。前辈快书名家如葛恒泉、德俊峰、曾振庭、赵俊亭等都常唱此段。谭凤元先生曾说:“我在念书的时候,就学会了唱联珠快书《淤泥河》,是步俊亭二大爷教给我的。《淤泥河》是联珠快书的‘母子’,学会了《淤泥河》,再学别的段子就容易了。”我自幼学唱八角鼓,蒙师德润田先生在教我唱快书《淤泥河》的时候曾说:“《淤泥河》是奎六爷编的,要好好学,这是快书的‘母子’,学瓷实了,别的快书就好学了。”德先生是名弦师,曾给奎松斋、德寿山、沈云成、荣剑尘等名家伴奏三弦。
《淤泥河》“十三落”是快书《淤泥河》的延续,是在快书《淤泥河》的后面又增加十落(段),曲词前后约四千余字,可称是最长的快书段子。有人说是当年高显臣演唱的曲词,后经子弟票友传习演唱而保留下来的。又说,唱快书得把“十三落”《淤泥河》学会了,还说“十三落”《淤泥河》是快书的“模子”。20世纪40年代初,我学唱快书、八角鼓于“胜国遗音”子弟票房,当时有多位快书名家、名票健在,如常雪樵(群英乐事八角鼓票房把儿头)、海汇川、白宝山、尤茂亭、德俊峰、葛恒泉、曾振庭、赵俊亭等前辈老先生。他们都唱快书《淤泥河》,可从未见过有哪位老先生唱过“十三落”(后十落),就是快书三大流派德俊峰、曾振庭、赵俊亭的快书册子里也只有快书《淤泥河》,而无后十落的曲词。
《淤泥河》“十三落”,曲词见于“百本张”、“别野堂”等书肆商贩出售的抄本,如“百本张”《杂牌子、岔曲、快书目录》,就著录有《淤泥河》九落三吊四、六落三吊二,《淤泥河》二回一吊二和《淤泥河》十三落等,“百本张”是从清道光末咸丰初至民国初在北京庙会上摆小地摊卖唱本的商贩,姓张,名讳不详,住北京西直门内大街路北马相胡同中间一个小胡同内。因为他所售的唱本封面中间,都有一个长方形刻有“百本张别还价”的戳记,所以人们都叫他“百本张”。传说,宛平县知县也曾给“百本张”编过唱本并由他去卖。“百本张”去世后,家人不承此业,把遗留下来的唱本都廉价出售了。
现将清抄本《淤泥河》十三落中摘录两落以示一斑(未作任何整理)。
五落:
说你、你、你,死在眼前还讲横,鸟翅环,跨(胯)下一把杀人斩将锋。一回手,走兽壶中拔出一支定扣缠弦,雕翎画杆、追魂夺命狼牙箭,急忙忙飞鱼袋内取雕弓。一抿朱红认扣填弦,轻舒元背(猿臂)慢扭狼腰,一停前拳把弓掖满,唰的一声放出来滴凹浅水龙。真(贞)观害怕即躲闪,只听得箭蹭肩头崩甲叶,忽听得身旁一阵起凉风。唐天子意乱心迷眼花头昏,手脚张狂后仰前合,紧抱鞍桥(鞒)不住的(地)晃,吸呼(惜乎)坠下马白龙。岸上的葛(盖)苏文大喊一声:朗、朗、朗罢(把)天振(震)破,割(咯)吱吱,把钢牙咬碎,暴跳如雷骂唐通。说你躲、躲、躲,我看你今朝往何处躲,你要死中求活,至好是投诚。
九落:
这真(贞)观闻听此话不怠慢,急中生巧喜气生,抬腿压下刀一口,龙腕圈回不消停。哗啷啷慌忙抽出龙泉剑,喀叉叉割下龙袍半服(幅)零,真(贞)观才要写降表,耳轮之中忽听背后马蹄之声,当啷啷一阵响銮铃。害怕的(得)真(贞)观回头看,倒把位遇难的王爷喜又惊。就仿佛从天降下一团雪,雅(亚)赛那玉器(砌)银迷粉妆成。面如古月岔多少,又则见他眉清目秀好似水明。三山得配,五官端正,天庭肥满,地阁丰盈,黑髯三绺生在颔下,威风凛凛,杀气腾腾,仪表非凡,精神耸耸,相貌堂堂品格清。雪塑金刚临凡界,玉砌太岁降天庭。但见他方天画戟擎手内,我朕有福国运兴。真乃是,天差良将答(搭)救孤家,活该苏文时衰运败,恶贯满盈。天差神将杀退贼兵,与朕肋(协)力,救出孤家收服此将。朝鲜要表,犹如那探囊取物,手到擒来,勿用费力反掌之功。暂不表河内真(贞)观忧中化喜,回头来再说那施展英勇,斗胜争强的白虎遇青龙。
联珠快书的“二阵”与“铁门坎”
快书中最难唱的是后部的一段话白、一段联珠调,它比前部的春云板、流水板唱起来要难。常言道“千斤话白四两唱”,道话白是非常吃功夫的,但最难的还得说是联珠调,演唱起来一字挨一字、一句紧一句,有忘词的工夫没有想词的工夫。联珠调是唱,要有旋律、有音韵。早年快书演员在演唱联珠调时,先向观众交代说:“下面给您唱这段联珠调,它又叫联珠串词。何谓联珠串词?气乃一趟线、字乃一串珠,犹如一串珍珠下面有一个玉盘,用剪子铰开下边的珠子扣,使珍珠一个一个掉在玉盘之中,叫作珍珠落玉盘铿锵有力,珠玉之声接连不断。”唱好联珠调必须精心刻苦去习研用功才能达到,否则就会唱得没滋没味,听起来像在案板上剁白菜。
联珠快书中的“二阵”,一是《阴魂阵》、一是《秦琼观阵》。快书《阴魂阵》是根据戏曲《黄伯央大摆阴魂阵》改编而成的,原取材于小说《七国春秋平话集》。故事内容是战国时期,燕国大将乐毅联合五国之师伐齐,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杀齐湣王和邹妃,捉拿齐国太子固存。孙膑为救齐国,率领弟子下山,乐毅不是孙膑对手,用反间计骗得师父黄伯央下山,对阵交锋中黄伯央败给了孙膑,一怒之下摆设了一座阴魂恶阵,将孙膑困在了阵中。
《阴魂阵》是一段神仙争斗的故事,在联珠调中列摆了二十八宿和诸多神将的名字,以及他们各自把守的方位,曲词大多是“贯口”式的句子,如:“里边厢又请那二十八宿九曜星君,朱雀玄武青龙白虎勾陈螣蛇丧门吊客气昂昂。”其中还有大量的三字句的垛句,如:“正东方甲乙木,奎木狼井木犴角木蛟斗木獬,太岁杨任手中持定七灵五火龙须扇。”又如:“又听得牛吼叫马咆哮鸡声唱犬汪汪。男男女女无数冤魂,哭哭啼啼口叫孙膑把命偿。”三字句垛句比四字句垛句难唱,要找好气口,每个字的吞吐收放、气息的运用、字与字之间的抑扬顿挫都得掌握好。二十八宿的名字也绕口不好背,如果在演出时一忘,准想不起来,就得栽在台上。
快书《秦琼观阵》,一名《锏对棒》,本事见小说《隋唐》。隋炀帝无道,天下群雄揭竿而起,程咬金、尤俊达劫皇杠,被靠山王杨林所擒,移交给登州府审理,捕快秦琼,字叔宝,私自放走二人,怒恼了杨林,摆下一座连环阵,要秦琼观阵比武。
《秦琼观阵》联珠调的句子里有的长达五十多个字,如:“又则见,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四面八方,乾坎艮震巽离坤兑休生伤杜景死惊开天地日月雷泽山风混元颠倒多厉害。”这么长的句子要一口气唱下来。还有一些“贯口”类似绕口令儿,如:“果然是金盔金甲银盔银甲铜盔铜甲铁盔铁甲万字盔连环甲,穿红挂绿着紫披蓝,红的红似血白的白似雪黑的黑似铁黄的黄似月青的青似蟹。”一字唱错,下边错一片。联珠调是唱,要有音调旋律,讲究身段动作和表情,都要与那明快准确的节奏、板式融合在一起,弄不好会形成顾了唱顾不了身段,顾了身段又顾不上板,气口不准、气息不匀、吐字不清嘴皮子拌蒜,所以快书演员都把”二阵”当作习练基本功的必修课。
《蜈蚣岭》被称为快书中的”铁门坎”。
《蜈蚣岭》又叫《削道冠》,内容是描述打虎英雄武松行侠仗义,惩恶扬善,在蜈蚣岭上救民女除恶道的故事。这段快书是根据京剧《蜈蚣岭》改编而成的,其中的故事情节、剧中人物都没有什么变化,只是把原来的一出演唱四十余分钟的大戏,压缩成为一段不足十五分钟的快书来演唱。但它不同于由戏曲改编的其他曲艺唱段,而是在演唱中既突出说唱艺术的特色,又饱含着戏曲艺术的意象。它是前辈古人把戏曲艺术融入快书之中的大胆尝试,也是取得成功的突出代表。所以快书《蜈蚣岭》被列为快书演员的基础唱段。
《蜈蚣岭》故事中的武松、苍头(老家院)和王飞天等主要人物,在京剧中分别由武生、老生及武净三个行当扮演,而在快书中只能归于一人去塑造各个不同身份人物的艺术形象。既要体现出武松的扶危济困、惩恶扬善的侠气英风,老家院的淳朴善良、诚心为主的忠仆形象,又要揭露出王飞天欺压百姓、抢夺民女、做尽坏事的丑恶嘴脸。演唱快书《蜈蚣岭》,在唱做念打中,要有短打武生的潇洒利落、老生的做派表情及武二花脸的身段架式。如恶道王飞天游春下山打抢民女的嚣张气焰、武松和苍头的韵白对话、武松与王飞天打斗中的招式动作、山头起火后苍头疾抢上山去迎接小姐的踉跄脚步等,都是要勤学苦练才能完成的。要把它和大段曲词、音乐唱腔、板式节奏融合得浑然一体,达到完美的艺术效果,是需要狠下功夫的。所以把快书《蜈蚣岭》比作不是轻易就能迈过去的“铁门坎”。
联珠快书传承、发展中的代表人物
联珠快书自形成以来到20世纪中期,一直盛传于北京的曲苑之中,当时北京的八角鼓演员(包括天津等地),职业和非职业者都喜唱联珠快书,在其他鼓曲演员中也多有兼唱快书者。几代演员为了快书艺术的健全、完美、传承和发展,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他们在演唱中不断地充实提高、改革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艺术风格,得到了社会上各界听众的肯定和爱戴。
奎松斋先生(约生活于清道光至民初),清宗室,北京人,现代联珠快书的创始者。他为人淳朴善良、诚实正直,学识渊博,精吹弹拉唱,喜京剧和昆曲,尤以八角鼓技艺精湛,被北京子弟八角鼓界奉为典范,京人尊称为“奎六爷”。清光绪初年,应恭亲王奕之子贝勒载澂之邀,在府邸中组成“赏心悦目”子弟八角鼓票房,鼓柳彩完备,阵容齐整,外约应局,人称“全堂八角鼓之京城第一大票房”。载澂任把儿头,奎松斋任执事把儿头和教师。奎先生演唱的联珠快书在京城更为轰动一时,喜唱快书的八旗子弟大多就学于先生之门下。
奎松斋先生所创作的快书,故事性强、情节简练、人物性格鲜明突出,演唱起来节奏爽快、曲调优美、声感动人。他主张以“语言要有神态,形象要有气质,写意传神,点到为止”的艺术表现手法演唱快书。流传至今而脍炙人口的快书名段,如《截江夺斗》、《草船借箭》、《托兆》、《碰碑》等,都是奎先生的代表作品。鼓王刘宝全在回忆奎先生时说:“有一年我们一起在庆丰祭神,他唱快书《群英会》择用京剧的身段做派,描摹鲁肃的神气好极了。”所以大家都称他为“活鲁肃”。
听德俊峰、赵俊亭先生说过,快书名家广恩甫正当年轻气壮之时,他原唱京剧武生,后改唱快书,身高马大,自编自演,如《恶虎村》、《钢网阵》、《连环套》等,配合武生之身段,唱起来炽热火爆,而心中有些不服奎六爷。在一次堂会上,奎松斋应邀与广恩甫等拆唱快书《草船借箭》,广恩甫说就会唱鲁肃,另一位演员说就会唱孔明,把周瑜留给了奎松斋。这段借箭快书,周瑜不是主要角色,演唱中除“春云板”外,“流水板”、“联珠调”等主要唱段中,周瑜只有两三句词,“活鲁肃”亦无用武之地了。孰料在“春云板”唱到如下时:
(鲁肃唱)在一旁鲁肃不解其中故,问都督诸葛亮是诈是实情。(周瑜接唱)周郎闻听哈哈笑,鲁大夫似你为人也忒以老诚。他而今自寻其死将谁怨,此一番插翅安翎也无处腾。一应的箭料工人全不应手,限期一到我问典刑。任凭他腹隐机谋藏妙策,想要逃生万不能。
奎松斋演唱时,通过面部表情神态,先表达出周瑜自以为计谋将成,从内心中发出的得意之形,继而又表现出由于嫉妒欲要杀害孔明的狠毒之态和藐视对方的骄傲神情,配合身段动作表演,宛如周瑜再现,霎时在观众中响起了哄堂的喝彩声。下边是鲁肃接唱:“鲁肃闻听把魂吓破,把一片像火的心肠似见寒冰。苶呆呆默默无言不敢朝下问,愣怔怔手拈长髯如泥塑成。”结果没想到饰鲁肃的广恩甫听奎先生的演唱竟入了神儿,把自己的唱词给忘了。
一次奎松斋应邀请到天津,与刘宝全同台演出,排戏码时奎与刘互相谦让,争让对方演大轴。推来推去,结果还是奎先生坚持由刘宝全唱大轴。但是每当奎松斋演唱时,刘宝全就站在后台认真观摩,对奎先生的艺术造诣十分称赞。有一天散场后,刘宝全请教奎先生说:“我的玩艺儿还不行,您得给我说说。”奎先生对他很是推许地说:“您这条嗓子,真是没说的了。”一时未便深言。后来刘宝全得知,奎松斋回京后曾说他嗓子、身段都不错,只是脚底下有点儿乱,心中深以为然,从此便对脚下功夫倍加注意(见《天津演唱》第90期)。
奎松斋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诸多鼓曲前辈名家聆受过先生的教导。曲词作家庄荫堂先生最佩服奎松斋,他说:“奎松斋的快书,不仅仅是味儿唱得醇厚、悠然动人,难得的是他的表演,他的身段不光是姿势美,质纯又稳又准,高明的是善于选择适合发挥身段的节骨眼儿,而又不多不少的恰到好处。所以总使人感到他的身段光彩夺目,不愧人家称赞他,是这一行的‘一代宗匠’。”
桂兰友先生(1860—1942),满族,北京人,爪尔佳氏,老姓关,曾任二等侍卫(四品),供职于肃亲王府。喜唱京剧和八角鼓,对快书、岔曲、单弦、琴腔及时调杂曲样样精通。他行七,故在北京通称为“桂七爷”。单弦宗师随缘乐先生,自编、自演、自弹三弦,后来下海为职业八角鼓演员。自编曲词如《冰灯火判》、《别母乱箭》、《金兰会》、《盗魂铃》、《金钱豹》、《麻将牌》等,内中加入京昆曲牌,结合现实新人耳目,独树一帜。清末与德寿山、群信臣被誉为“单弦三杰”。
桂先生演唱的快书更是独占鳌头。他嗓音宽亮,丹田气壮,调门高,喷口有力,唱腔高低起伏、刚柔相济,非他人能及。演唱时自弹三弦,不用别人伴奏,往往两段快书一气唱完,如《武松打虎》接唱《蜈蚣岭》,《托兆》带《碰碑》等。《空城计》、《斩马谡》、《凤鸣关》、《一门忠烈》、《刺虎》、《汜水关》等都是兰友先生独有的拿手唱段。
1908年,天津北门东北海楼商场茶楼约请桂兰友来天津演唱单弦和快书。早年时,全月如从北京来到天津,在北门外宝和轩演唱八角鼓,天津人虽然喜爱大鼓书等曲艺杂耍,但开始接触八角鼓时有些生疏,故多踌躇不前。全月如半个月以后见茶楼生意不佳,勉强刚够挑费,便知难而退,返回北京。桂兰友此次来津有全月如的前车之鉴,开始在北海楼演唱单弦,他自弹自唱,全神贯注,一丝不苟。头一天唱《挑帘裁衣》接连《开吊杀嫂》,连说带唱足够两个小时,演唱时,有时郑重其事,有时滑稽逗趣,亦庄亦谐,绘声绘色,引人入胜。头一炮就打响,第二天演唱他最拿手的独有段子《金兰会》(西门庆结拜十兄弟的故事)下接《得钞傲妻》。唱到出奇入胜处,可谓前无闻焉。第三天换唱联珠快书中的两个见功夫的火爆段子《武松打虎》、《蜈蚣岭》。待三天连着打响后,北海楼已经终日座无虚席了。每次演出,台下的欢笑声、喝彩声不绝于耳。兰友先生不仅为单弦牌子曲闯开门路,而且联珠快书在天津还是经他首次上演,更被赞扬一时,认为演员没有力气,嘴里没劲唱不了,听得实在过瘾解气。这都是桂先生的绝到之处。只以快书《蜈蚣岭》来说,内行术语称作“铁门坎”,难度很大,桂先生唱起来一气贯通,诚有一泻千里之势。兼声音洪亮清脆,高调门声震屋瓦,余音绕梁,不同凡处实非他人所能及。三天之后专唱个人独有的段子,牌子曲如《大财神》、《金钱豹》、《冷热相嘲》、《钟馗嫁妹》,快书如《空城计》、《凤鸣关》等,精彩绝伦,誉满津门。
桂兰友先生之“别韵岔曲”,早年间的岔曲腔调平直,起伏变化不大。桂兰友在演唱中打破常规,创作出悠扬婉转、跌宕起伏错落的一些新腔,因而受到听众的欢迎。如《拷红》、《反八花八典》、《秋声赋》及《赞》、《绕》等都是先生的代表之作。但在八角鼓界,却有人说他唱的岔曲“不守成规”、“个别”等。桂兰友听到后,索性把他演唱的岔曲起名叫“别韵岔曲”。在演出时,海报上公然写出“桂兰友演唱,单弦、快书、别韵岔曲”。
俊亭先生说:“有一次唱堂会,在中间过岔曲时,最后由桂先生攒底,开始按头曲、二曲等顺序演唱,到桂先生前边这位演唱时,他有意难为桂兰友,竟唱了《风弄芭蕉舞》(岔曲王),没有再比此曲长的岔曲了,叫你无曲可接,倒看你怎么攒。而桂先生却从容上场,打八角鼓唱了一个小岔曲‘脆唱’,《秋风阵阵》当唱到最后一句‘可爱它娇滴滴的颜色,瓣儿长得匀’时,把瓣儿两字改用儿化音,唱成‘bɑi’,隽谐俏丽、清脆嘹亮,博得了哄堂的彩声。”
德俊峰先生(1872—1964),满族,北京人。自幼学唱京剧,后随师奎松斋先生学唱八角鼓,在十三岁时就在平则门(阜成门)外北关厢的“万顺园”茶馆演唱联珠快书(人称“幼童快书”)而知名于京城。
德先生演唱的快书,嗓音高昂清脆,字正音淳,气力充沛,喷口有力,发音吐字落地生根,一段快书从头至尾一气呵成,不偷不闪,利刃斩麻,淋漓痛快。他不墨守成规,在唱腔上创造出“吟韵”的高昂舒放(快书在话白最后尾声中进入联珠调时的一个固定的唱腔,一般唱法是音调低短平直),联珠调下句尾字音调上翻的唱法,加大了声腔的力度,烘托词句内容气氛,并加入难度很大的“嗖音”、“葫芦腔”等,使唱腔音乐更为丰富。在演唱中塑造人物形象生动,表情一致,身段做派从人物、剧情出发,精当贴切,神形并茂。他把在戏曲和武术中之所学巧妙地与快书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套独具的演唱风格,人称“德派”快书。德俊峰先生对艺术的追求一丝不苟,为演好《长坂坡》快书,每当国剧宗师杨小楼先生演唱此剧时,必去观摩,精心习研,用于快书之中。快书《虎牢关》是德先生的拿手唱段之一,在“联珠调”中有如下的一段:“双股剑冷气盘旋照定吕布劈面剁,冷艳锯犹如恶虎下山峰。丈八蛇矛忽上忽下如怪蟒,吕奉先画戟飞腾银蛇乱舞白亮亮恰如秋水一般同。”快书唱与做的分量可称是半斤八两,尤其是那战场厮杀的情节更为突出武打身段的表演。快书的演唱不同于戏曲,在戏曲中刘备、关云长、张飞和吕布分别由四位演员来饰扮,而快书只是由一人演唱,既不装扮,又无道具。当德先生演唱时,在舞台上他以不同的位置、虚拟的手法,抡剑、举刀、拧矛、持戟、抬腿、抄翎一连贯的几个大身段的表演,配合表情、眼神、目光和铿锵激越的曲词唱腔,在仅仅三十五秒钟演唱时间内,塑造出刘备的凝重、关公的神威、张飞的勇猛和吕布的骁悍等各个不同的人物形象。
快书《秦琼观阵》是德俊峰先生的代表曲目之一,极具“德派”快书的特色。如在“联珠调”中唱到“上前拉过黄骠马,宝马龙驹你是听。至他把那三根肚带紧了又紧,回手拽过镫青铜。翻身上了黄骠马,直奔正南火丙丁”时,通过人对马的表述,刻画出秦琼在大敌当前,生死攸关时刻的内心活动,直到决心已定,无所畏惧,勇往直前冲入敌阵的英雄气魄,通过唱、做、神情,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中如紧肚带、拽镫、翻身上马和催马入阵等几个连续的大身段,干净利落,优美至极,听众无不拍手叫绝。
德先生精通八角鼓艺术,琵琶、弦子、鼓、柳、彩全能。据为京、津八角鼓界尊为“大师哥”的王毓真先生(务本堂主人)回忆,1946年北京鼓曲名家应邀到他所住的西郊成府家中聚会,年已七旬开外的德俊峰先生,即兴表演“筋头献彩”,干净利落。新中国成立前有钱人家办喜事、办生日请局唱堂会,事主都喜邀德俊峰的快书。当时北京的电台经常播放他演唱的快书,被听众赞誉为“德俊峰激珠溅玉,快书界之鲁殿灵光”。经常演唱的快书曲目有《锏对棒》、《周西坡》、《宁武关》、《长坂坡》、《两狼山》、《武松打虎》、《三英战吕布》、《凤鸣关》等七十余段。
曾振庭(1880—1964),祖籍北京,姓利雅加,汉军旗人,名李曾如,艺名玉梁,后用曾振庭。十四岁开始入票房学习八角鼓,受教于奎松斋先生,参加过走局演唱。民初拜入于国田先生门下,下海做职业演员。曾到天津“松风阁”(现和平路北头)演唱单弦牌子曲快书《蜈蚣岭》、《挑滑车》,很受天津听众欢迎。随后应邀在南京、汉口、杭州及京、津等地演唱,他在早、中期以演唱单弦牌子曲为主,20世纪40年代后,六十多岁以演唱快书而著称。新中国成立后参加天津市曲艺团。
曾振庭演唱的快书,音调苍劲淳厚,吐字沉着有力,发音收韵有独到之处。他的嗓音条件不好,但善于运用自己有利的因素去弥补不足。他的表演真挚、朴素、稳健、潇洒,说唱并序,快慢相兼。他以掏、闪、紧、缓等灵活自如的板式,时而悠扬舒展余味无穷,时而奔畅无阻荡气回肠,风格独特,形成了“曾派”快书。
曾先生经常演唱的快书曲目有《白门楼》、《汜水关》、《挑滑车》、《蜈蚣岭》、《淤泥河》及《碰碑》等。“曾派”快书在天津很有影响,后学者多有宗之。
赵俊亭先生(1887—1974),满族,北京人。名斌,字俊亭,号泽长,别号梅雪山庄主人。清光绪时期修建万牲园(原为乐善园、固山贝子花园,现为北京动物园)时先生在此当差,故别号又叫隐园。先生渊源家学,父、兄辈喜唱鼓曲,拴有“栊万儿”。早年曾喜京剧,工铜锤,随师奎松斋先生学唱快书,后拜师桂兰友先生,以演唱岔曲、快书和牌子曲等而闻名,为清末北京八角鼓名票“八大亭”之一。族弟常澍田先生(1891—1945),走票时演唱快书和大鼓,下海后拜师德寿山先生,以演唱单弦为主,与荣剑尘、谢芮芝(都是八角鼓票友下海为专业)等并列为单弦三大流派之一,世称为“常派”。
俊亭先生的嗓音宽洪圆亮,高低音兼备,音色甜美,穿透力强,尤以快书、岔曲著称,享誉京津等地。他在快书的演唱中,在继承奎松斋、桂兰友演唱技艺的基础上,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地改革创新,吸取了戏曲和鼓曲的功法和声韵,创作出如“回龙腔”、“踏腔”、“疙瘩腔”和“添音”等唱法,使声腔、韵律更加完美。他改革了“联珠调”上下句尾字平直一体的旧唱腔,代之以音律分明的“高低音”的新腔。在快书首段“诗篇”演唱中,巧妙地融入了京韵大鼓的腔调,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受。他在演绎不同的故事情节,塑造不同身份、性格的人物,如《贞娥刺虎》、《鲁达除霸》、《卧薪尝胆》、《宁武关》、《武松打虎》、《削道冠》、《斩华雄》、《浣纱记》、《打盖说书》等快书中,对唱腔设计、人物塑造等所表现的艺术手法各个鲜明,无一雷同。
如在快书《汜水关》的“联珠调”中有这样两句曲词:“俱都是盔甲鲜明刀枪雪亮如潮水,明晃晃在四面八方列成围。”俊亭先生演唱时,在“雪亮”二字上用上扬音和后掏板,“如潮水”三字用前掏板加嗖音,“明晃晃”三字在“明”字后面加一个“哎”字的垫音,后面几个字半说半唱,平铺直叙,单摆浮搁,配合身段表情、眼神目光,能使听众似乎看到唱中所描绘的千军万马挥戈列阵的雄壮场景。
俊亭先生演唱的岔曲最为脍炙人口,他在桂兰友先生”别韵岔曲”的基础上,继续创作和发展而别具一格。俊亭先生的岔曲不论是抒情、写景、叙事或赞咏,演唱起来都是纯朴、自然、天真、儒雅。他吐字发音声情并茂,高腔高昂挺拔直入云际,低腔低回婉转穿户绕梁。听众评论先生之岔曲,如诗如画,有情有景,诗情画意,情景交融,出神入化,使聆者犹如身在曲中。
20世纪40年代,北京各电台经常播送俊亭先生演唱的快书和岔曲。下面摘抄中央电台的部分记录:
四月二十日,九时二十分至四十分
快书《闹天宫》,岔曲《太虚幻境》
五月五日,星期日,国府迁都
快书《截江》,岔曲《嫩柳垂青》
五月七日,十九点二十分至四十分
快书《八阵图》,岔曲《赞松》
五月十二日
快书《刺虎》,岔曲《花月绕》、《松月绕》、《太虚幻境》
五月十六日,十九点二十分至四十分
快书《闹天宫》,岔曲《阔水深山》、《三顾茅庐》
七月九日 二十二时至五十分对南京播送
快书《淤泥河》,岔曲《风弄芭蕉舞》、《风雨归舟》、《悟透浮生》、《深山阔水》
早在八十年前,赵俊亭与桂润斋先生(1874—1956,清宗室,八角鼓名票,家中拴有八角鼓栊子,青年时喜爱自行车,为京城骑车第一人,以会吹军号而闻名,吹时爱用嘴角吹,人称“歪嘴儿桂”)于20世纪30年代初,在北京西直门外朝阳庵创办了素有近代北京曲艺摇篮之称的“胜国遗音”子弟八角鼓票房(1931—1964)。他们打破以往八角鼓界城区界线,遍邀北京五城(旧时人们都以皇城为中心,把北京分作为东、西、南、北、中五个城区)鼓曲名家、名票及社会名流、学者齐聚一堂,定期进行公开过排演唱,招收青少年参加,组织交流、创作、传承、教学等活动,培养出了一批批优秀的曲艺人才,为曲艺事业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俊亭先生为人诚实正直,谦虚谨慎,一贯以后学自居,对求教者无不尽心指导,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在八角鼓界威望极高,倍受人们尊重。他的演唱艺术风格被称为“赵派”,在北京及天津等地影响很大,后学者大多宗之,又被称作”京派”。
葛恒泉先生(1874—1957),北京人。自青年时代就以演唱快书为职业,20世纪初至30年代在北京享名。他的演唱声调高昂,丹田气壮,气口均匀,换气不留痕迹,板槽准确,规规矩矩,硬砍实凿,不偷不闪,一段快书从头到尾一气呵成,配合身段动作非常卖力。当时在北京提起唱快书的“拼命葛”没有不知道的,曲艺界尊称他“葛二爷”。
葛二爷高身量,长方脸,走起路来带有练武功的气质,当年曾在城南游艺园小上海游艺社新中国(王府井)荷花市场等多家曲苑演唱快书,并在如东四商场、清之阁(前外)等地攒班儿,就拿当年紫禁城里小皇帝宣统的堂会,有时都有葛二爷攒班儿应活。电台也不时播放葛二爷演唱的《淤泥河》、《汜水关》和《阴魂阵》等快书。
进入40年代,葛二爷年纪大了,大班儿不邀了,搭不上了,堂会也很少见了。在过去,艺人很是清苦,干这行儿不养老、不养小,岁数一大,不管你有多好的技艺,却也很少有人用你了。为了糊口,只得在天桥、前门外等地搭班儿唱开场。那时的园子开演早、上座晚,唱开场时几乎台下没有什么听众,也叫“冲着板凳唱”,钱份儿分得极少。场次越往后排,钱越多,份儿越大。曾记得“朝阳庵”八角鼓票房有一位票友叫亓伯维,他演唱单弦,自编自演、自弹自唱,自创腔调如《板桥书话》、《目莲僧救母》、《四面观音》、《听声》等等,内加昆腔曲牌,与众不同。后来下海搭班儿唱单弦,改名叫亓阔维。孰料班主叫他唱开场,冲着板凳唱,他一生气海不下了,又浮上岸来了。葛二爷的儿子被国民党抓了兵,又在前线不幸阵亡,老伴儿也去世了,只能跟着儿媳妇、孙子生活,养家的事还落在这位老人身上,穷苦挣扎直到北京解放。
葛恒泉先生饭量大。有的人说他一顿饭能吃从手指码到胳膊肘儿的一摞棒子面贴饼子;有的人说他一顿能吃五斤干面;还有人说他在一次堂会上已经吃了二斤半切糕、一斤半大饼,然后又上桌吃了十八碗米饭,把一桌子剩菜也都吃光了。更有甚者说他吃包饭一顿能吃十六个人的。纷纭不一,无从考证,毕竟葛二爷已经去世多年了。
联珠快书自兴始以来延传至今,名家辈出,流派纷呈,现将20世纪60年代以前部分知名的职业和非职业的联珠快书专、兼唱演员介绍如下:奎松斋、桂兰友、奎佐臣、广恩甫、白宝山、步俊亭、韩洁远、尤茂亭、常雪樵、海汇川、全月如、德俊峰、群信臣、何质臣、张小轩、白宝亭、金小山、傅雅轩、秀翠峰、荣剑尘、谢芮芝、曾振庭、赵俊亭、屈振亭、常澍田、吴紫岩、吴允中、葛恒泉、赵静岩、李瑞亭、常旭久、葛振清、陆瑞卿、关贞奎、王毓真、曹宝禄、陈文新、赵佩三、吴常珊、金维源、张剑平、张伯扬、王俊声、魏云鹏、鲍洪培、赵景泉、张振元、希世珍、马长宽、张玉林、李鹏、赵俊良等。
女演员有:赵莲卿、何砚樵、吴凤仪、吴凤鸾、小映霞、阎秋雯、良桂芬、良小楼、李慧如、王玉凤、王凤久、崔凤琪、桂月樵、廉月儒、石慧儒、石连城、龙洁萍等。如今健在的还有赵玉明、司马静敏、马增蕙、章学楷等。
快书的习练场所“子弟八角鼓票房”
“子弟八角鼓票房”是清代北京八旗子弟习演快书、单弦和岔曲等八角鼓艺术的主要场所。据传,清代内务府掌仪司的档案中存有乾隆皇帝曾批谕的文件,亦谓之龙票。内容大意是允许八旗子弟自由组织演唱八角鼓等文艺活动,但不得索取报酬,以显示大清盛世,歌舞升平。喜唱八角鼓的子弟皆以此为荣,称作“票友”,平时邀聚三五知己,相互交流、习研演唱,或家中或茶社,天长日久,渐具规模而形成了“票房”。清同治、光绪年间为票房最盛时期,如贝勒载澂在恭亲王府组成的“赏心悦目”子弟八角鼓票房、武定侯恩锡久(宗室)的“风咏霓裳”票房、恩之子八角鼓名票凌敏之的“崇阁拔华”票房、张如华的“依韵和声”票房、德寿山的“醒世金铎”票房等,北京票房太多,不易细述。票房的组建领导者称作“把儿头”,都是在八角鼓票友中有威望、有社会地位和有经济实力者,票房在日常活动中一切的财务花费都由把儿头担负的。票房是有组织、有领导、有规章、有纪律,而却不受经济约束的文艺活动集体,主要活动内容就是传承、排练和演出。应邀加入的票友要遵守票房纪律,听从把儿头的活动安排,不论是教学、过排或演出,均不给报酬,票房选进的学员也从不交学费。
成立票房得先置办“栊子”,又叫作“拴栊子”。栊子就是直径约六十厘米,高约一百二十厘米的黑漆木质圆笼,两个圆笼为一担,其中一个分为三层摞在一起,另一个直筒不分层,里面便于分装不同的乐器、服装和道具。圆笼外壁上用铜字镶嵌票房的名字,称作“栊万儿”,均以四字命名,如“群英乐事”、“群贤夺粹”、“惠我同人”等。栊子一般多为两担(挑),凡应邀前去演唱,由把儿头花钱雇人挑着,圆笼上插有小旗,旗下挂有铜铃,走在街上旗摆铃响,吸引行人注目以显威风,谓之有旗有幌。票房有了栊子,还得由把儿头出面花钱备办宴席,宴请京城中各大票房的把儿头、治事和名票等,叫作“贺万儿”。大家都知道和承认你立的票房后,才能邀请票友开始过排、应局等。过排就是在把儿头家中,或是由把儿头出钱租赁房屋、院落以及在书茶馆等场所定期演唱。过排时除在家中外,都有听众参加。如1946年赵俊亭先生领导的“胜国遗音”子弟八角鼓票房,在北京西直门外朝阳庵刘记茶馆的二次过排记录:
六月十六日 二排
董俊声 开场鼓《隋炀帝》
何志震 单弦《宁武关》
赵佩三 京音大鼓《乌龙院》
亓伯维 自弹自唱单弦《巧姻缘》
陆瑞卿 快书《碰碑》
果振文 单弦《珍珠衫》
尤茂亭 琴腔
吴紫岩 快书《蜈蚣岭》
黄久山 双簧
桂润斋、赵俊亭 牌子曲《渔家乐》
穆海亭、洪其臣 弹弦
十月十日 末排
洪其臣 京音大鼓《蓝桥会》
陈跃波 串铃《大过会》
德凌峰 快书《秦琼观阵》
吴紫岩 单弦《黎氏》
历镜波 艺术手影
董俊声 单弦《开吊杀嫂》
赵俊亭 快书《贞娥刺虎》
德润田 弹弦
桂润斋、金芝舫、黄久山、高启亮 岔曲
应局又称“走局”或“走票”,就是京中办喜庆事的人家邀请票房的票友们去演唱。事主得于七天前白纸套封上贴红签,上写受请人姓名或票房栊万儿,套封内装红请柬,上写特请子弟老师及时间、地点、事由等,即谓之“红白帖”。但事主得先与票房商议演出事宜,经把儿头应允后才能送帖。票房接帖后,即准备应局。
是日,票友们到场,主人在大门口外迎接,票友们入内待以茶点,叫作“迎局”。事主家如备宴席,得先请票友入座,而后本宅亲友酒足饭罢,大家喝茶听曲。也有的票房应局,票友们茶饭不扰,以示清高。场面桌上铺红毡,下挂桌围,桌上摆放一对铜制或木制框架的方灯和一座小屏风,上写票房的名字,叫作“灯屏”,桌上用铜茶盘压着请帖上边,使请帖垂在桌围上,表示被请而来。开演前先有主人到桌前立身施礼,说几句客套话,“请诸位子弟老师随意消遣”,名曰“请场”。随即开始演唱,票友们都由桌前上场和下场,以示清高。演唱完毕,主人还得立身施礼,说些感谢的话,谓之“道乏”。票友们收拾回家,主人送至大门口。如果邀请生意门前去演唱,名叫“堂会”,事主和艺人彼此为雇佣关系,这与票友走局的性质就完全不同了。
走局分午局和午局带灯,一般不应晚局(即不带灯),因为当年交通不便,唱完了深更夜半票友们回不了家,除非本家另有安排招待。每次走局时演唱的节目内容和参加的人选,也大多根据本宅主人的意见和要求而定。
先唱开场鼓,意味着正风化俗。唱北板梅花调,如《层层见喜》、《渔樵耕读》等,三弦、四胡、琵琶和扬琴联弹伴奏,多由师辈名家演唱。
群唱牌子曲,全体票友演唱,佐以三弦、小锣、小镲和锣鼓等文武乐器,由一人执鼓(单皮)、板(檀板)“掌正儿”(指挥),一人执八角鼓“起瓢儿”(领唱),其余票友各执其他乐器或垂手站立,合声“接斗儿”,击奏演唱各种曲牌,听众也多有乐于跟着哼唱“喝苏儿”,烘托出全宅一片喜庆欢乐和谐的气氛,如《天官赐福》、《万寿香》、《大八仙》和《排筵宴》等吉祥曲目。下面开始演唱单弦、快书、琴腔、岔曲、东西韵、硬书、大鼓、说口、双簧、拆活、戏法儿等八角鼓曲种、曲目。最后多以联珠快书压轴,名家演唱或拆唱,如《草船借箭》、《截江夺斗》等。午局一般演唱四个多小时,如果“带灯”,晚饭后七点多钟继续演唱,至夜间十一二点结束。
传承培养后继人才也是票房的重要活动,吸收符合条件的少年子弟参加票房学习,由资历、造诣深厚的八角鼓宿学者担任“教习”(老师)。经过老师的严格施教和学生的刻苦用功,历时几年能够达到了一个八角鼓演员的基本条件后,票房出面邀请其他票房的把儿头、名师、名票对其进行考评,合格者叫”出票”。就如同学校毕业一样,有了学历才能受人邀请正式参加演出活动,以后在艺术道路上的成功与发展,就全凭自己的努力了。诸多快书、单弦名家,如桂兰友、德寿山、群信臣、曾永元、全月如、德俊峰、曾振庭、荣剑尘、谢芮芝、赵俊亭、常澍田、谭凤元,以及张剑平、张伯扬、李鹏等无一不是就学于票房的票友,而后成名的。
联珠快书的艺术价值
联珠快书自兴始以来,即深受京城百姓的喜爱和演唱,又被清廷纳入于“定鼎时凯歌之词”八角鼓范围之中。早在清同治、光绪时期,就已出现八旗子弟争相习演,京城轰动一时的盛况,对社会产生了影响,继而延传天津、东北及华北其他地区,而演唱至今。联珠快书能够深入民心,得到人们的喜爱,这主要是源于它的价值和自身的艺术魅力。
联珠快书以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文化道德品质为思想核心,以诚信、正直、忠贞、爱国的故事情节,通过文学的渲染和艺术的表现,激励着人们的爱国情怀,焕发出人们的正义之举。舞台上演唱的快书,不论是传统的曲目,还是现实题材的新曲目,无一不是歌颂英雄人物的见义勇为、为国英勇献身和为人民鞠躬尽瘁的高尚的精神品质和动人事迹,给人们以启发和教育。
学者李燕、孙燕华在1995年录制的《胡同古韵》老北京曲艺电视片播映后,引起社会上的关注。在首映式上,老舍夫人胡絜青先生看到了联珠快书时兴奋地说:“我小时候就听过奎松斋唱的快书,那时候的人都爱听快书,多年听不到了。”在诸多报刊的评论中,如《工人日报》刊载的苏恩先生的评论文章中说:“章学楷先生演唱的联珠快书《挑滑车》,爱国的主题、铿锵的文字、激越的节奏、洗练的身段、生动的表情,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展现出它的艺术特色和审美价值。它所体现出来的美,就是文明民族的心理素质、道德观念和审美情趣的集中体现,是音乐、文学、表演高度完美结合的典型。”
章学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