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鉴定缄赏之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战国早期龙形佩的断代

我在北京有一个朋友,虽说他不搞收藏,却着实收藏着几件挺不错的战汉时期的藏品。据他讲,他的祖父往上几辈儿家境殷实,古玩不算什么,经过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传到他的手里就剩下这几件了,自己虽说没有能力置办新的古玩,但是可以守望着传家的旧东西,绝不会转让。出于老兄对我的信任,他的收藏品我可以随时随地借到家里摩挲把玩,到了归还的日子,我肯定要准时璧还,风雨无阻,这就是“好借好还,再借不难”。图1这件战国时期的龙形佩,就是他有数的几件藏品之一。因为我对这件藏品的研究比主人还深刻,所以在我的几部关于古玉器的拙作中,多次作为图例使用,甚至在外出讲学中,也带到课堂作为战国玉器的教学实例。

图1 战国 龙形佩(正、背)

有一次上课讲战国玉器的器形特征,我就用这件龙形佩做实物展示。下课后有一个学生问我说,这件玉器究竟是战国早期呢,还是中期、晚期。说实话,这个问题有些出乎预料,把我问住了。回来后开始做功课,有了点长进。

收藏玉器的人,有时多少会带有些不求甚解的毛病,因为玉器在很多时候断代不会,也没有办法像瓷器那样精准。瓷器的断代必须精准到某一位皇帝,甚至把某皇帝的一朝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来划分。譬如清代的康熙在位61年、乾隆在位60年,帝祚时间超过半个世纪,瓷器制作工艺发展速度很快,特征也就不尽相同,所以在断代上,就一定要细致地划分成早、中、晚三个时期。对于尤其是明、清两代的瓷器来说,那些只能判断到朝代的断代结论,显然是不具有重要的鉴定意义的。因为尽管“雍正”与“同治”都是清代的皇帝,可是两朝瓷器的品质、价值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完全不在一个等级上。

而玉器断代的线条就相对粗疏得多,仅一个“清中期”或者“乾隆工”,至少包含着乾隆、嘉庆两朝以及道光的早期,我们好像没有足够的依据来确认一件清中期玉器究竟是乾隆晚期还是嘉庆早期。玉器的加工工艺从古至今几千年来,始终沿着用转动的铊轮研磨静置的玉石这样一条极其固定的轨迹发展,没有发生过颠覆性的变化。所不同的是,铊轮的转速越来越快、直径越来越小。作用在雕件上,所留下的工艺痕迹——阴线也就有着不同的时代烙印,而且时间越往后,工艺发展得越缓慢,断代标准也就越不明显,这就是对于一件玉器的精准断代难度极大,有时几乎不可能精准断代的原因之一。譬如断代一件典型的清代玉器,谁也没有办法指出是同治还是咸丰,所以只要符合清代的基本特征,就笼统地称之为“清代”。这种看似有点稀里糊涂的断代,其实在客观上为玉器收藏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更大的作为空间,要想把一件心仪玉器审美兴趣的保鲜时间延长到足以陪伴我们一生,就必须在这些没有人走的地方慢慢蹚出一条路,在没人关注的、稀疏的缝隙里寻找本不算问题的问题,然后依靠个人的学识和时日的积累,默默地把学问做深做透。这样,一件藏品所能提供的玩儿的兴趣才有可能更久远。

西周及其以前玉器的纹饰,主要表现手段就是阴线,譬如良渚文化玉器羽人兽面纹的细阴线、殷商玉器饕餮纹、云纹的折铁线、西周玉器卷云纹的一面坡压地刀法等,都是依靠不同的阴线刀法来完成,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见到过有在单位面积上做减地平凸的浮雕工艺处理。这就是西周及其以前各历史阶段的玉器与之后的东周(春秋、战国)时期在纹饰雕琢工艺上的最直观的分野。

所谓的“减地平凸”(又称“减地”),就是把没有图案的地子全部铲低到一定的高度,使地子的高度降到图案以下,使图案形成浅浮雕的效果。减地平凸在春秋晚期横空出世般地突然被广泛使用,我们完全找不到其传承的轨迹,甚至找不到之前的任何工艺征兆——也就是说,这种工艺的出现犹如天降,不知从何而来。

春秋早期玉器纹饰的琢制,主要继承了西周阴线工艺的使用,区别在于:西周所用,基本上都是单阴线,而东周的春秋早期则以平行的双阴线作为最普遍使用的表现手段,西周通常使用的单阴线纹饰这时反倒比较少见。即使有单阴线纹饰,线的品质也明显因为属于非主流表现手段而相对粗糙一些。图2是1957年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上村岭虢国墓地出土的一件春秋早期的龙形饰,上面的单阴线刀法简单粗糙。局部图上面的一段大半径圆曲线,如果出现在西周玉器中,应该是一个很漂亮的弧线;而在春秋早期的玉器上则出现了莫名其妙的忽宽忽窄变化,可证春秋早期单阴线质量是低于西周时期的。

图2 春秋早期 龙形饰(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春秋早期用复杂的双阴线琢出勾云纹或者兽面纹,被用作主要的纹饰。双阴线纹饰表现的困难之处在于,两条距离很近的平行阴线自始至终都必须保持基本平行的宽度,在设计很复杂的纹饰中,屈曲、密集的双阴线交互叠压既不能乱,也不能出现两条阴线并刀成一条粗阴线的败笔。我们可以欣赏一下图3,这是一件1983年出土于河南省光山县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的春秋早期兽面牌饰,牌饰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面是勾云纹,下面是主图兽面纹,全部是双阴线组合完成。如果仔细观察可见,每一条阴线都有细小的变化,两条阴线挤出的一条阳线细而劲挺,非常精彩。

图3 春秋早期 兽面牌饰(信阳文管会藏,宋海洋摄影)

自春秋晚期开始,玉器的纹饰出现了减地平凸的工艺,主要施用于对蟠虺纹、谷纹、卧蚕纹和勾云纹的塑造上。图4的图案就是选自春秋晚期的一件龙形佩,出土于1988年山西省太原市金胜村,是一件非常精美的春秋晚期龙形佩。这件龙形佩上面的纹饰是蟠虺纹,使用的就是减地平凸工艺,纹饰上的每一个小颗粒形图案都是凸起来的,有很强的立体效果。

图4 春秋晚期 龙形佩(山西考古所藏)

减地平凸最终的呈现效果主要决定于后期光工水平的高低之上,通过观察图4局部可以感到,这件玉器凸起的小颗粒状纹饰个个光滑饱满,真正达到了“珠圆玉润”的最佳观赏效果,同时又不失春秋琢玉刀法的精神所在。因此可以这样认为:减地平凸看似雕琢匠人在一点一点辛苦而认真地铲地,其实作品最后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在于打磨工艺的精度。光工的精美,决定了作品的精美,这是一切减地玉器很重要的欣赏点。

观察图4需要注意的是,凸形蟠虺纹之间的距离相对较大,且减地有一定的深度,这是春秋晚期玉器减地平凸的一个特征,与战国有所不同。

以上就是有关春秋玉器中的一些本文所涉及的特征。下面说战国玉器。战国玉器与春秋玉器有着十分明确的工艺传承关系,这里只分析与图1有关的一些问题。

图1是一件战国时期的龙形佩,这种造型俗称“S龙”,我断代为战国时期的真品,经过研究进一步认为是战国早期的作品。比较重要的依据是下面两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