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鉴定缄赏之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条形玉鱼

条形玉鱼的身体呈一条基本上平直的造型,商、周两代都有条形玉鱼出土和传世。拱形玉鱼的实际用途有佩饰与非佩饰之分:凡是鱼吻处有对钻孔的属于佩饰器;譬如图3吻部没有孔、而孔在背鳍上面的究竟有什么用途,还是那句话,脱离了出土位置的记录,谁说了也不算。而条形玉鱼则一律都是佩饰玉,因为在鱼吻处都带有对钻孔。

殷商时期的条形玉鱼我只见过殷墟妇好墓出土的一件,以及几帧出土器拓片,所见实物、照片甚少。通过对拓片的观察,可见殷商条形玉鱼可以分为两种:

1.写实玉鱼。鱼身稍厚,近似于圆雕,用瓦纹刻划出了整齐的鱼鳞,背鳍、胸鳍和腹鳍都用斜阴线刻划出来,外部结构大致齐全。

2.简化玉鱼。整体呈窄而薄的长方条形,鱼身没有瓦纹鳞片,只用细密的斜阴线刻划出鱼的上下鳍,阅读拓片有点像剥干净肉的鱼骨架。记得我曾经在北京的报国寺古玩市场见过一件殷商时期的这种简化玉鱼(见拙作《买对了就算捡个漏· 一件商代玉鱼的巧遇与放弃》江西美术出版社出版),感觉整个造型就像在一个薄条状的玉片儿上随手找出鱼形、再雕几刀鱼鳍,率意潦草,可是保存了殷商玉器尚方的基本风格。只是摊主没完没了地用鱼在鼻子、脸上蹭油,我嫌恶心就放弃了。

西周时期的条形玉鱼,我见过《中国玉器全集》(下简称《全集》)中刊载几帧照片。在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县丰镐遗址1972年、1981年的发掘中,分别出土过两件玉鱼。图4出土于1981年,鱼身稍厚近圆雕,风格与殷商写实玉鱼差不多,只是在鱼头、鱼吻的造型上有一定差别,殷商鱼的吻部曲线是下弯后再向上翻,形成前凸的卧“T”字形;图4的鱼吻则呈下行直线,比殷商更写实一些;图5出土于1972年,与殷商简化玉鱼相近,只用斜阴线雕出鱼的上下鳍,外轮廓大概写意成鱼形,没有过多的细节修饬。需要注意的是,这件玉鱼的尾部还保留着殷商玉鱼的刻刀刀刃形状,而且双面开刃口,这是殷商玉鱼风格在西周的延续。

图4 西周 玉鱼(西安市文物局藏,罗忠民摄影)

从总体风格传承上看,西周玉鱼的两种样式是在与殷商保持着最直接的传承关系的基础上,带有些许的改良。譬如对鱼外形部位描写的加强,就使原来的大写意衍变成了小写意,但是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就是商、周两代玉鱼在宏观上难以截然分家的根本原因所在。经过审慎而仔细的研究,还是能够发现一些明显区别点存在的。如果说一点形而上的感觉,我觉得殷商的条形玉鱼刻划潦草,而且外形既窄又小,多少显得有些局促,不像带有折铁线、“臣”字眼玉器那样霸悍刚健,野气磅礴;而西周的条形玉鱼形体的宽度与长度之比很舒服,鱼的形态平和、安闲,不浮不躁,胜殷商一筹。

《全集》里还刊载着一帧西周条形玉鱼的照片(图6),这件玉鱼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外形曲线复杂,鱼身带有一定的弧度,阴线雕出上下鱼鳍、弧线鱼鳃,撤刀法隐起圜眼,刀痕的曲线带有歧出。这件玉鱼的造型定位,应该在“写实”与“简化”两者之间,是一件雕制质量较高的作品。

图6 西周中期 玉鱼(宝鸡博物馆藏)

既然商、周两代的玉鱼有相似处,也有不似处,那么话题回到原点,朋友收藏的这件白玉鱼,究竟是殷商的制品呢还是西周制品?

我认为把这件白玉鱼断代为西周早期作品比较靠谱。原因至少有这样三个:

1.殷商玉鱼的吻部一般都琢制成前探的卧“T”字形,这是一个形制上的特征(图7)。我们上面分析了,西周玉鱼是紧承殷商形制而来,没有出现根本上的变化。在鱼吻的曲线处理上,根据出土器所提供的时代特征分析,由前探的卧“T”字形向完全平直过渡的时期应该在西周的早期,而不在殷商的末端。下面五个鱼吻局部是按照由“T”字形向平直过渡的衍化排列,支持了这个判断。

其中:

图7

图8

图9

图10

图11

图7为殷商玉鱼(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西出土)

图8为朋友藏白玉鱼(传世品)

图9为西周中期玉鱼(陕西省宝鸡市茹家庄出土)

图10为西周玉鱼(陕西省长安县丰镐遗址出土)

图11为西周玉鱼(陕西省长安县丰镐遗址出土)

另外,我见过一帧出土于殷墟妇好墓、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条形玉鱼的照片,鱼吻的前凸卧“T”字形轮廓线是从鱼脑部下探后微上翻,形成了吻部凸出的圆滑曲线,与这件白玉鱼比较接近,可以说明这件白玉鱼距离商代武丁时期不算太远,其制作时代应该在图6之前。

2.这件白玉鱼的尾部上下两条轮廓线呈下弯后向上的弧形,这种轮廓曲线在殷商条形玉鱼中是很少见到的,殷商的条形玉鱼尾轮廓线都是平直的,整体带有方正的感觉;而西周的条形玉鱼的轮廓线都带有弧度,而且弧度的视觉很合理,看着舒服,这也可以被认为是西周玉鱼外轮廓线的一个特点。

3.殷商条形玉鱼基本上都是小窄条,而且很薄,用料逼仄;西周条形玉鱼的用料相对宽绰,也较厚实,上下鱼鳍处都磨成圆弧,类似于圆雕。这件白玉鱼的用料就符合西周玉鱼的特点,有一定的厚度。就鱼造型来说,也可以视为圆雕。

这件白玉鱼本身保存的各种鉴定要素,都和玉鱼由殷向周过渡的各种特征相吻合,说明这件藏品应该断代为西周早期最合适,最晚也不会超过西周中期。

断代讲完了,还要再捎带讲讲欣赏。这件白玉鱼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鱼尾处的红色沁斑。

中国古代对玉器的收藏,从什么时代开始讲究沁色已经不好判断,我们从宋代仿古玉上就已经出现的人工沁色判断,最晚从宋代就已经开始了对古玉沁色的需求。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了20世纪的50年代才戛然止住。民国以前的古玉收藏者对古玉沁色的要求很严格,高古玉以红色的“血沁”为贵。所谓“血沁”,其实并不是人血进入到了玉的结构里,与结构水形成置换的结果。人的血液一旦停止了流动很快就会变成黑紫褐色而凝固,与沁色的形成没有关系。“血沁”是对红色的一种形容,就像“雪白”与鹅毛大雪无关一样。血沁有两种颜色等级:一种是常见的铁锈红色,颜色红中或带有赭色,或带有橙黄色;另一种血沁的红色是微呈粉红的樱桃红颜色,色泽鲜嫩通透,称之为“朱砂沁”。“朱砂沁”是各种沁色中的极品,非常少见。这件白玉鱼的尾部所带有的,正是珍稀的朱砂沁。朱砂沁的形成除了沁色的品质以外,还与玉质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这与翡翠的原理是一样的,翡翠中凡是硬绿,一定出在老坑玻璃种的地子上。只有地子好,上面的绿翠才能好。所以挑选翡翠,内行一定是先挑地子,再挑绿翠。还是这种带有樱桃红色的朱砂沁,如果出现在南阳玉质地上,或者出现在某种地方杂玉上,质地缺少必要的通透性,颜色的娇贵肯定显示不出来,收藏界称之为“寿衣沁”,白白糟蹋了贵重的沁色。

我在逆光的条件下,为这件白玉鱼拍了一张图片(图12),经过剪裁得到了下面这张彩云图,左面沁色的颜色复杂,像云中的峻岭;右面的红色变化万千、云蒸霞蔚,好一幅美轮美奂的《云锦天章图》。这是让我最垂涎的地方。

图12 白玉鱼沁色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