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鉴定缄赏之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沁色

掩埋红山文化玉器的墓穴比较特殊,一般位于距地面几十米高的山顶上,刨出长方形墓穴之后,再用石板砌成外椁,最后用石板盖顶、上面封土。这样的墓穴只有红山文化才有,称之为“积石冢”。积石冢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可以远离低湿的掩埋环境,使墓中的随葬品得以较好的保存至今。红山文化出土玉器带有严重沁色的不多见,最多的只是局部出现沁色,甚至有的出土玉器完全没有沁色。但是,如果积石冢在五千多年的埋瘗(yì)过程中遇到了大环境的改变,譬如由于墓穴的坍塌而导致大量雨水的灌注,或者原来的山顶变成了低洼的湿地,那么墓葬里的玉器也就随之改变了保存现状。这件玉鸮的保护状态很好,只是正面的右侧带有一些斑驳的红沁,这是玉质的结构水与周围土壤中氧化铁交换后所形成的结果,俗称“血沁”(图19)。局部图中可见,沁色虽然很小,但仍不失深浅与颜色上的变化,这样的沁色灵动,与人工染色有很大的差别。

图19 红山文化 玉鸮沁色

从收藏的角度平心而论,红山文化是古玉器中最好玩儿的藏品,在简单器形的下面,隐藏着很多我们一时不了解、也有可能终生搞不清楚的疑问,就像一个看似非常简单却煞费脑筋谁也猜不透的谜语,这才是玉器本身所携带的附加价值之所在。恕我偏执,一旦有了欣赏红山文化玉器的能力,再看清中期的白玉雕件,一定会觉得其味淡如水,既不需动脑筋,也不用费周折,只是想着找机会多卖几个钱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