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艺术的时代美与仪式感——以艺术公共性完成价值观教育的柔性植入
西南民族大学城市规划与建筑学院 蒋鹏
摘要:每个社会集群都会有属于这个集群的主流共同价值观,这种精神内涵是随时代变化的,是可以相互影响并传播的。古往今来,用艺术的方式传播价值观始终是常态。纵观历史,环顾那个时代的历史语境,这些宣传艺术是不落后于它所处的时代的,甚至艺术手法堪称先锋。宣传艺术化能将价值观柔性植入到艺术之中,用美的方式影响文化,从而达到隐性改变受众观念的目的。本文将着重从核心价值观宣传的时代美与仪式感,以及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带来的传达手段的差异等几个方面,来论述当前核心价值观完成艺术化植入的短板与缺陷,并提出解决方法,以供实践的迭代、更新。
关键词:宣传艺术;时代美;仪式感;柔性植入
一、前言
宣传的艺术化手段,能将价值观柔性植入到艺术表现之中,从而用“美”的形式影响人群的文化场,达到隐性改变受众观念的目的。正如美学家李泽厚所言:“美之所以不是一般的形式,而是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正在于它是沉淀了社会内容的自然形式……美在形式而不只是形式。离开形式固然没有美,只有形式也不称其为美。”[1]“有意味的形式”是在历史经验下提出的,即为内容服务的艺术,宣传艺术就是如此,一方面,脱离内涵的形式美,没有宣传价值;另一方面,脱离形式美的宣传,缺少美的传播途径,在传播过程中与受众没有接近性。
在当今中国,东部、中部的现代化大城市的发展与世界同轨,而西部,特别是民族地区,又有独特的文化场景,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形式与表现方法的时代性和地域化差异就成了必须研究的课题。本文将着重讨论宣传核心价值观的时代美与仪式感,以及地域文化背景带来的传达手段的差异等几个方面,研究当前核心价值观宣传艺术的短板与缺陷,并提出解决方法,以供实践的迭代、更新。
①:平乐古镇的反腐倡廉宣传栏
②:大足大佛湾第15号窟“父母恩重经变像”中“推干就湿恩”画面
二、当前核心价值观推广的现状与问题
价值观的推广是与人类文明伴生的,在这个过程中催生了艺术。两河文明的纳拉姆辛纪念碑记录了国王对异族的远征;希腊、罗马因为信仰而诞生了大型公共建筑;为了传播所信仰的教义,催生了米开朗基罗伟大的西斯廷教堂天顶画,这些丰富的案例无不显示价值观对艺术文明的介入与影响。在抗日战争期间,版画因为其制作方式的便利性、复制性,成为有力的宣传工具,在中国美术史上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抗战版画”洪流。
木刻版画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在鲁迅先生的推介、引导下,20世纪30年代的新兴木刻运动结合中西方版画的特点,迅速成为革命有力的宣传武器。《怒吼吧中国》是版画家李桦的代表作品,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反帝救亡时期。这一作品采用象征主义手法,以一个被紧紧捆绑、双眼被蒙的痛苦而屈辱的男人躯体,预示一个民族终要奋起、怒吼和抗争的选择。他正张大嘴怒吼,一只手正伸向马上就能够到的匕首,一旦拿起利刃,一切束缚将被斩断,这一人物形象象征着中国的命运,而自救的希望即将实现。
可见,被置于公共空间的宣传艺术,所表现的不仅仅是艺术的风格、样式,更是一种集体的精神空间,内含人们的精神共生关系。特别是各类学校,肩负着各民族下一代人对国家认同的教育重任,价值观的引导更不能缺席。但是价值观宣传现状并非如此,问题如下:
(1)宣传品出现的场所随意,给人低廉、草率的感觉。日常最常见的宣传核心价值观的艺术形式,是以宣传画为主的,主要传播方式是打印宣传画图像,张贴在如路边的施工挡板上。这种行为的初衷,是将城市中临时的不便,变成宣传推广的平台,但是实际情况却是招贴画上满是泥水,洁净度不高,品相自然不高。
(2)画面形式老套,艺术语言单一,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显得语境错乱。在我们生活的现代都市中,公共空间的宣传画内容,是我国东部、北部地区的汉族民间艺术,比如农民画、面人、泥塑、剪纸等。这些传统民间艺术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但是只有移植挪用,没有改良创新,一味简单地复制、粘贴中国民间艺术,表现出来的视觉效果显得平淡无奇。
③:建川博物馆聚落入口处真实的碉堡和雕塑组成的精神堡垒
④:《怒吼吧中国》(作者:李桦)
⑤:蒋兆和代表作《流民图》局部图
(3)而在西部民族地区,除了偶尔能看到悬挂着的临时性口号条幅以外,大部分地区的公共空间缺乏宣传内容。而悬挂口号式标语的推广方式,毫无艺术美感,生硬、乏味,传播效果可想而知。
在西部一些自治州的首府,也有直接挪用传统创作手法的艺术画面作为宣传画的宣传手法,在民族地区语境中,这些作品画面中人物从事的活动、人文面貌、作品的艺术风格,与周遭环境语境混乱、不搭。
(4)媒介形式单一,只有立面张贴,不见空间融入。以四川的民族地区为例,除了革命老区的纪念场馆有主流价值观的雕塑等公共艺术、视频媒体体现,其他只见宣传画张贴这种形式。建筑立面、市政设施附属品等长期存在的载体,都没有被纳入考虑的范围。除了用传统民族图案进行公共空间的视觉填充与装饰之外,这些公共空间,恰恰是传播主流价值最好的“战场”。
针对这些问题,下文将探讨针对主流价值观艺术化宣传的解决办法与途径。
三、重视主流价值观宣传艺术呈现的方式、位置,用仪式感烘托其神圣与庄严
纵观人类历史,信仰的神圣必须通过仪式感来传递,中国的礼器制度,以及当代重大纪念日的群体活动,无不如此,主流价值观宣传艺术亦如此。
在中国宗教艺术中,常常将佛经变为艺术图像,达到传播善念、广施教化的目的。中国摩崖石窟的经典——重庆大足的大佛湾石雕群中,就有这类数量众多的经变画。所谓经变画,是指将佛经典籍内容转化为画面,用通俗易懂的画像,向没有文字阅读、理解能力的受众解释佛经思想的图化方式。这种方式的本质,就是利用图像的叙述性,描述、形象、发展文本的内涵。雕造于南宋时期的大佛湾第15号窟《父母恩重经变像》,反映的是《父母恩重经》的内容,用连环画般的10组雕塑,描写父母求子、怀胎、生育、抚养的过程,宣扬孝道思想,歌颂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的付出,和子女对年老父母的孝道。其中的高浮雕《推干就湿恩》,表现的是一位母亲侧卧于床,右臂枕着孩子的头,手搂着孩子的臀部,左手将孩子的左脚拉开,在床边作施尿状,孩子侧卧酣睡,好像刚刚才尿过床似的,而母亲则把床榻干燥处让给孩子睡,自己睡在湿处。这组雕塑用极其生活化的真实场景,把父母的养育之恩表现得淋漓尽致,而浮雕于山壁的艺术形式,又将生活平常的细节赋予神圣的仪式感。简单明了、生活化、叙述性的理念传播,是传统宣传艺术的经典手法。
设计、建造雕塑等各类永久、半永久的“精神堡垒”,是一种体现庄严性的方式,建设不是浪费,而是民族精神的延续。这种永久、半永久的“精神堡垒”,未必是大型的,可以是独立的圆雕式作品,也可以是互动的现代装置,还可以是建筑表面的装饰,或者城市附属品构件上的纹样。由于论述的重叠,此部分内容将在后文中阐述。另一方面,针对当前主流价值观宣传画等作品的布陈,应当制定陈设细则,指导执行者用严肃、庄重的方式展示主流价值观宣传艺术,而不再是在泥泞的施工挡板、待拆的围墙上张贴这些宣传品。
四、重视宣传艺术的时代美、潮流感,以及艺术手段的多样性
在这个媒介终端数字化、多样化的时代,感官刺激早已摆脱视觉传达的唯一途径。一代代的新人,就是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成长的,传统的艺术传播方式,在他们看来显得平淡无力,唤不起共鸣。所以,即使是位于街头的宣传艺术,其艺术手段、形式的多样性也必须被重视与采用,甚至可以借用充满时代、潮流感的宣传艺术及当代艺术的表现手段。
装置艺术是一种强调与观者互动,具有信息交互特点的当代艺术形式,甚至呈现出游戏般的参与面貌。中国艺术家谷文达创作了系列装置作品《联合国》。《联合国》系列作品面貌多样,其中,艺术家“以独特的方式迎接21世纪的第一天:在美国纽约,他将用两千块人发砖砌一堵人类之墙。这些人发砖将用全世界各民族的头发混合后胶凝成型,两千象征公元两千年。这堵人类之墙将表现在新世纪中实现人类大同的美好愿望。墙向来意味着分离和隔绝,但是,谷文达的人类之墙却用互相契合的人发之砖,来表现全世界各民族、各种族之间的理解、宽容、和睦、团结。”[2]在此系列的另一些作品中,艺术家还用人发粘成巨大的各国国旗的样式,形成体量庞大的纪念碑,悬挂在观者面前,表现人类历史中各人群之间的复杂关系。这种将人的头发组成的作品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展示方式,也体现了人类历史的宏大壮丽。
具有声、光、电的装置艺术,必然会在学校、广场等场所,带来更有趣、更柔性的传播效果。现在街头的平面宣传画艺术,完全可以迭代成新的光电化装置艺术,为价值观传播附加更多的科技时代感。
由年轻人群体直接参与宣传艺术的创作,创造富于主流价值观精神的新艺术图式与形式,让属于他们的艺术语言直接服务于主流价值观的精神场景的营造,是新颖、有效的手段。年轻人群有独特的对话方式、数字化视觉经验、动漫卡通展示方式,甚至涂鸦艺术,都可以成为观念传播的桥梁。
五、针对民族地区,组织专门的宣传艺术创作
正如在针对四川省马尔康、阿坝、红原、壤塘、松潘、理县、木里等地区的调研中所发现的一样,在这些多民族聚居地,主流价值观的推广是急缺而迫切的。鉴于当前反映主流价值观的公共宣传作品极少有适合民族地区的主题,可以有组织、有针对性地创作,利用高校的设计专业的团队,或其他专业设计团队,集约化地设计出一大批宣传艺术作品,其中涵盖的思想,有价值观内容,也有专属于民族地区的特色内容。这种“量身定做”的宣传艺术,能在民族地区的语境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宣传效果,让主流价值观潜移默化地融入广大民族地区人们的生活。
这些艺术作品不是简单的传统宣传画,而是创作充满新的视觉风格、融合民族艺术特色的宣传画,特别是适合新一代年轻人的现代宣传作品,不是简单地说教,而是互动共娱,能够安放于学校等公共场所,引起青少年群体的共鸣。
以新的数字技术作为辅助,将前述这些宣传作品的元素进行分解,制作成图形数据库,供基层在实际工作中调用、衍生、再创作,是加强宣传效果的好方法。这些定向创作的宣传画,不仅可以当作“画”以传统的方式来展示、观赏、传播,还可以直接利用,或稍加分拆、组合,用于民族地区各种公共设施附属品的美化,适应新型城镇化居住模式的主流价值宣传。这种集视觉装饰、观念承载于一体的民族风格作品,能用潜移默化的柔性艺术方式推广主流价值观。这类主流价值宣传数据库,可供文化宣传机构使用,一个文化站点,一位基层文化工作人员,将其进行简单的组合,就可以产生新的宣传作品。
六、将精神建构纳入市政规划的前期设计之中
文化是一种复杂的综合体,包括一个区域或民族在长期生存和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知识、信仰、风俗、艺术、道德、禁忌,也包括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是随时代慢慢变化的,利用公共艺术的宣传形式,可以起到影响社会文化及思维模式的作用。
每一个场所形成的不同的场所精神,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场所职能密不可分。政府办公建筑、市政广场等政治性场所,有代表政体的权威、宏大感;学校、博物馆、历史纪念场所等公共文化场所,则具有安静的学术庄严感;广场、主题公园、体育及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等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会传达出欢快、轻松、自由的公共精神。这些场所长期固定的性质、职能,决定了对该场所附加的精神内容的隐蔽性和有效性。
在市政规划、建筑、景观的前期设计中,将主流价值观的文化建构考虑其中,为主流价值观公共艺术预留空间,用整体系统化设计解决文化场景问题。内含主流价值观的浮雕、圆雕、群雕、壁画,是广场中、建筑表面经典的传播手段。这类公共艺术“艺以载道”,具有营造“精神堡垒”的作用。而前文中提到的装置艺术,融汇声、光、电,强调互动,也是有效的传播手段之一。
公共空间最大的特征是开放性,其中所有的附属品都是传播载体,包括路灯、人行固化路面、墙面甚至护栏。利用公共艺术作为宣传手段,是由公共艺术的特点决定的。公共艺术是面向公众的艺术表现方式,是现代城市文化和生活形态的产物,也是文化趋势和生活理想的集中反映,由于中国传统农村居住模式的分散,缺乏集中的公共空间,传统上认为只有城市具备这样的特点。但中国当前的城镇化建设,包括民族地区的乡镇,出现人群聚集居住、生活的情况,诸如广场、体育场、中心小学等公共空间越来越多,巨大的墙面、铺装地面、电子幕墙、建筑之间的负空间比比皆是,增加了公共艺术存在的空间。
利用前文所述的高校、专业设计团队,集约化设计出适合民族地区的宣传品,以及数字化纹样,在进行二次设计、组合后,可以转化为公共设施表面的纹样,从而将公共空间各个组成部件,都变为充满主流价值观的多样介质的艺术性景观。为民族地区创作的系列宣传画,以及衍生的图形数据库可以再生出各种公共艺术图样,或组合成另外的宣传画,或塑(画)成墙面壁画,或做成地面铺装纹样,或做成建筑、交通设施构件的装饰纹样,营造长期、固定、具有思想感染力的人文社会环境。
七、结语
中国辽阔的国土,孕育着丰富的文化面貌、文化认同,新一代人的成长,需要持续的价值观熏陶、宣传。“可以说这关乎我们民族的精神坐标和社会的发展方向,关乎我们民族文化与意识形态的安全,我们必须从文化安全的战略高度予以高度重视 ”。[3]
升级我们的公共空间宣传艺术的表现形式、呈现技术,与新媒体时代成长起来的一代新人的审美接轨,让核心价值观成为真正的主流,是有章可循的。价值观的宣传,不只是灌输,更是融入,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4],在时代之美中完成理念传播。
积极面对民族地区的文化差异,用民族艺术之“瓶”,装核心价值观之“酒”,通过定向主题式集约化设计,将主流价值观融入民族艺术的宣传创作之中,创造出一批具有民族特色的宣传作品。对于这些具有新视觉风格、融合民族艺术特色的宣传作品,可以通过结合新的数字技术,制作成图形数据库,供各地区基层工作者在实际工作中的衍生、再创作。这些宣传画,可以当作“画”以传统的方式来展现、观赏、传播,还可以直接利用,或稍加组合、分拆,变为地面铺装、墙面、市政附属品设施的纹样,用于民族地区各种公共空间的主流价值宣传。这种集视觉装饰、观念承载于一体的民族风格作品,能够潜移默化地在更大的空间中,用艺术化方式完成民族地区文化建构的重要工作。
参考文献:
[1]李泽厚.美的历程.三联书店,2010(10):27.
[2]徐淦,谷文达.联合国.美术观察.1996(03):38.
[3]黄渊基.文化差异与价值整合:多元文化冲突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湖南社会科学.2014.
[4]费孝通.反思·对话·文化自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版.1997(3).
本文为2018年西南民族大学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基于文化自信与服务民族地区的人才创新培养体系建构研究”资助成果。